木版水印技藝是以繪畫、雕刻、印刷為主要方法的傳統書畫復制技藝,春節期間常用于印制福字、春聯以及年畫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用于張貼裝飾,還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祈福。成都木版水印技藝于2020年入選成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的木刻雕版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成都是木刻雕版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唐代,木版水印技藝就已經發展成熟,無論刻板還是印制都已有相當的水平;宋元以來,用木版水印作書籍插圖,極為流行,世界上的第一張紙幣——交子,就是在成都誕生;到了明末,套版疊印工藝被廣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技法隨后在民間廣為流傳,用以印制譜箋小品和民間年畫等美術品,成為中國特有的復制傳統繪畫的印刷技藝,是“古代彩色版畫印刷術”,也是中國傳統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集繪畫、雕刻、印刷于一體,被稱為“畫刻印三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都市政府對傳統水印十分重視,組織成都市字畫裝裱行業的藝人成立了文物水印合作社,恢復和發展了原有的木刻水印業務。后來又先后成立過成都市木版水印廠、文物水印裝裱廠、成都水印廠、成都水印工藝廠。成都市水印工藝廠自創立之日起,就傳承了木版水印這一傳統技藝,1960年還曾選派邱崇光等人到北京“榮寶齋”進修學習傳統水印技藝。歷經多年的研究、制作和拓展,成都水印形成了用料考究,作品精致、典雅、秀潤的地方風格特征,由原來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詩箋(薛濤箋)、信箋、扇面,發展到能印制近代名畫家作品,已然發展成為一門綜合繪畫、雕刻和印刷的再創造藝術。
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圖文,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匠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圖文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了紙上。
勾描(分版)是木版水印的第一道工序。為保護原作,首先要臨摹一幅原作樣品,以備后面的工序使用。勾描時,先用透明?。垼┌?,覆蓋在原作上,照著勾描;然后用極薄的紙覆在勾描好的透明?。垼┌嫔显倜?。將描好后的畫稿,極其精細地反復檢查其筆觸、神韻,要同原作完全一致沒有出入。而后對其進行分色,即把畫稿上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劃歸于一套版內,畫面上有幾種色調,即分成幾套版,從原作的色調和印刷需要,分別勾出幾套版備用。色彩簡單的畫面有二三套至八九套不等,畫面復雜的要分到幾十套,多的甚至分到幾百套以上。
刻板(制版)是木版水印的第二道工序,即把勾在薄紙上的花樣粘在木板上再進行雕刻??贪鍟r,除依據墨線雕刻外,還須不時參看原作,細心領會原作的用筆形態,持刀如筆,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筆法表達出來。
印刷是木版水印的第三道工序,各分版刻成后,依次逐版套印成畫。印刷使用的紙(或絹)、墨、色等材料要和原始材料完全一致。
最后印制完成的水印作品,需要經過裝裱再走向市場。書畫裝裱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裝潢工藝,經過裝裱的作品不但便于懸掛,還有保護作品與烘托畫面效果的作用。裝裱師根據畫面藝術效果的需要,選擇恰當的絹、綾、錦等裝裱材料,并按原作分類,裝裱成立軸、冊頁等形式,也可托裱后裝框,使水印制品的裝飾與作品的內容相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木版水印讓傳統書畫有了更便捷和更便宜的傳播方式,為人們學習、欣賞和收藏各朝各代的名人字畫提供了機會,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價值。傳承到現在,由于時代的變遷,很多技藝和材料都失傳,但又需要追求市場的需求變化。所以成都木版水印技藝在恢復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要追求創新,用老技藝做新內容,把技藝的核心精神保留下來的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推陳出新,用“老傳統+新生機”的新面貌和時代同軌。
對話
M=《現代藝術》,Z=曾凱(成都木版水印技藝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M:成都木版水印技藝歷經了四代傳承,每一代在技藝上有哪些變化?
Z:已知的第一代傳承人是雕刻書版的匠人,那時還沒有印刷機,所有的圖文都要用雕版印刷的形式去完成批量復制。第二代傳承人是鐘光瑚先生,13歲開始學藝,年輕時主要刻各種木章、紅橡膠章、鋼刻和出口外銷需要的木版水印版。到我師父那代,和鐘老先生的內容比較一致,但更多的是各種章(那時電腦刻章還沒興起)。傳到我這代,機器雕刻已經非常方便,已不再需要那么多文字書版,更多的是用木版水印技藝制作文創產品和賀歲創意福字等,還有教授體驗雕刻課程,可謂“手藝緊貼時代需求”。
M:您是如何成為成都木版水印技藝傳承人的,在傳承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
Z:我畢業于川美版畫系,畢業后從事了五年平面藝術設計師工作,想換條路來走,于是響應國家“大學雙創”的號召加入大學生創新創業隊伍。因為在大學時做版畫最快樂,所以和同學一起開了間木刻版畫工作室,教人做版畫。后來查資料時發現大多是國外的資料,我們傳統的雕刻內容非常少,于是想要尋找傳統文化的根。一次機緣巧合去到新都寶光寺,那里有非常多的老經版,但版子里的宋體字有棱有角,又苦于沒有雕刻條件,對當時的我來說想要習練太過困難。直到我遇到師爺鐘光瑚老先生和師父葉文富先生,他們手把手教我如何雕刻木刻,做傳統木刻水印版畫。師爺一直強調“偷師學藝”,就是師父在做,學生要多看,多思考怎么能做得像師父一樣好,這樣師父做工的同時才能把學生帶出來。
最開始的時候,學習傳統的雕刻要用到“刀把子”(拳刀),我十分不習慣用手腕去發力雕刻,非常不容易掌控,而且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要扶著刀尖,避免刀頭不穩亂晃。再有就是需要熟悉了解木材,不同的木材適合雕刻不同內容,不同的刀形適合不同雕法。還有磨刀,剛開始覺得這是真門玄學,怎么都磨不好,經歷多次的失敗,現在磨刀才好多了。其實以上都是通過練習可以逐漸解決的問題,現在的困難是要把“成都木版水印”的特色給做出來,這是一個長期、宏大但又需要腳踏實地去完成的目標。
M:您認為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發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Z:時代向前,非物質文化也在向前。精妙絕倫的手工技藝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非遺保護,就是對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當人們面對最新、最快、最炫、沒有歷史承載的感官體驗時,內心可能是空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工匠巧思的延續和傳承,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支點,文化就是靠這樣一點一滴延續和傳播。
傳承人需要用特長來做更多的作品,用更多時間和機會去研究自己的項目,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市場、國際接軌,取長補短,才能認識自身優勢和需要發展的方向。傳承人需要提升學習層次,以便開展更廣泛的教學,提升非遺傳播力。
M:年輕人應該怎樣了解和學習成都木版水印技藝,有什么建議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其中?
Z:堅持開展非遺進校園,讓祖國的小苗苗在小時候就知道我們的傳統技藝長什么樣。如果了解后特別喜歡,就可以長期學習,長久以后就是未來的頂梁柱。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需要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每個非遺項目都不一樣,可以根據其不同,合理安排去處。針對年輕人開展的內容應該貼近年輕人的生活實際需求,把實用與藝術結合,這樣更長遠。有些非遺和實際生活隔得很遠,可以尋求大家的集思廣益,將非遺與大眾的距離拉近,以得到持久的發展。
M:新的一年,您對成都木版水印技藝有何期望與祝福?
Z:希望成都木版水印技藝能在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之余有更好的心情,把濃濃的中國傳統新年味道傳遞到千家萬戶。愿在新的一年,成都木版水印的蛇年福字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非遺藝術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