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動物疫病防控目前處于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階段,開展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的建設,對于提升防控效率、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方法】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動物疫病防控標準化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目前動物疫病防控標準化存在的主要問題。【結果】搭建了以基礎通用標準分體系為基礎,以動物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標準分體系為核心,以風險監測和評估標準、動物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標準、動物疫病預防標準、動物疫病控制標準、應急處置標準和技術保障標準分體系為配套的標準體系?!窘Y論】此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研究促進防控措施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動物疫??;防控;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5.02.017
0 引 言
隨著全球化和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動物疫病防控已成為保障畜牧業健康、食品安全及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基石[1]。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動物疫病防控工作[2],不斷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以推動防控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的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畜牧業發展及動物疫病防控方針政策的具體舉措,也是提升我國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3]。通過深入研究國內外動物疫病防控標準化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推動我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邁向新高度。
1 國內外標準化現狀
動物疫病防控對于確保畜牧業的穩步發展和維護人類健康至關重要。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歷史悠久,已建立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動物防疫體系。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作為政府間合作組織,肩負著通報成員方動物疫情,協調成員間動物疫病防控行動,制定動物及動物產品國際貿易中的動物衛生標準與規則的重要使命,以確保世界貿易衛生安全。1968年,OIE首次頒布動物衛生法典第一版,包括陸生動物衛生法典(簡稱陸生法典)、陸生動物診斷試驗與疫苗手冊(簡稱陸生手冊)、水生動物衛生法典(簡稱水生法典)和水生動物診斷試驗手冊(簡稱水生手冊)等4部標準。OIE的標準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被WTO/SPS協議規定為WTO各成員必須遵循的國際標準。
1.1 美國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疫局(APHIS)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常設動物緊急疫情反應機構、科學的應急反應應對方案、快速的應急反應措施及完善的技術儲備,使得美國自1929年以來未發生過口蹄疫。除了強大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外,美國還具有《國家應急框架》《國土安全第九號總統令》《外來動物疫病準備與應急計劃》等法規制度的保障。
1.2 德國
德國早在18 71年制定了《動物保護法》,在190 0年制定了動物防疫方面的法律,形成了統一指揮、層級清晰、權責分明、緊密配合的動物防疫體系。德國在動物疫病防控上實行全程可追溯管理,并建立了規范的無害化處理機制。在動物產品管理上政企責任明確,政府負責監督,企業負責檢測,并對企業實行風險分類監管,并且以養殖者為防疫主體,由養殖者主動積極進行防疫和疫情報告工作。
1.3 新西蘭
新西蘭是全球畜牧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畜牧業在該國的經濟體系中占據支柱性地位。因此,新西蘭十分重視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新西蘭早在1988年制定了進境動物衛生標準,是全球最早制定進境動物衛生標準且最全的國家。新西蘭于1993年8月26日頒布了《生物安全法》,并依據《生物安全法》制定了動物和動物產品的進境衛生相關標準,包括風險分析、臨時和隔離場所標準等。新西蘭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具有完善的法規、管理和執行體系,因此也少有重大動物疫病發生。
1.4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動物防疫工作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歷經70余年發展,我國在動物疫病防控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所有畜禽進行集中管理,并由集體統一出資,對動物疫病進行防控。在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畜禽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改變,導致一些動物疫病開始流行。為了適應變化,我國建成了集畜牧推廣、動物防疫、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動物防疫體系,并沿用至今。與此同時,在法律方面的建設也開始逐步完善。1985年國務院發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條例》,1997年7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并于1998年1月正式施行。我國動物防疫工作開始邁向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化之路。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43個成員。由于當時動物防疫管理體系未能充分符合WTO的要求,加之2004年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爆發,國家顯著增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逐步構建了動物防疫體系。
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在加強執法機構和獸醫技術機構建設的同時,建立了動物衛生監督所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分別承擔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和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工作。
2006年,《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墾現代農業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完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快速應急反應體系和動物疫病檢測體系,使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治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2010年,農業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我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接軌,對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做出了要求。
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對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所、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動物檢疫申報點和活畜禽運輸指定通道等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完善強制撲殺和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提出了明確要求。
2 動物疫病防控標準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標齡老、標準亟須更新
在動物疫病防控領域,標準的時效性對于保障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學性至關重要。當前,部分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方面的標準制定時間已超10年,亟須進行標準修訂和更新,以適應動物疫病防控的新需求。修訂工作應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技術進展以及實踐經驗,對現有標準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評估,刪除過時內容,增加新的檢測技術、診斷方法和防控策略,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4]。
2.2 動物疫病防控標準缺失
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我國現行的標準體系仍未完善,在基礎通用標準、風險監測標準、動物疫病預防標準、動物疫病控制標準、應急處置標準以及技術保障標準等領域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這將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地執行的具體措施不一,難以形成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
2.3 標準化建設人才隊伍短缺
標準化工作的順利推進高度依賴于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撐。當前,我國在動物疫病防控標準化領域面臨人才數量匱乏及知識結構與技能水平局限的問題。眾多從業者對傳統疫病防控手段較為熟悉,但對新興技術和國際前沿標準體系的認識相對有限。鑒于標準化工作常需跨學科的知識融合,急需具備動物醫學背景與標準化理論知識的復合型人才[5]。應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培訓提升現有人員的專業能力,并積極吸引年輕專業人才的加入[6]。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更多人員參與到標準化的研究與實踐,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3 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研究
依據GB/ T 13016—2018《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7],結合我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標準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1)完整性。根據動物疫病防控方面已有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綜合考慮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的內容和范圍,使標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約束、相互補充,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2)協調性。根據動物疫病防控相關標準的內在聯系,制定層次分明、結構完善、協調統一的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框架。(3)先進性。根據動物疫病防控對于標準化的現實需求,緊跟行業標準的前沿理論,建立能夠支撐和引領動物疫病防控實現科學發展的標準體系。(4)開放性。促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動物疫病防控領域的創新應用和發展,為動物疫情防控和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3.1 標準體系總體框架
標準體系是一定范圍內的一系列標準按照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8]。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包括七個分體系,二十三大類。該標準體系分類既遵循了國家層面的分類方法,又涵蓋了現有和即將發布的動物疫病防控相關標準,合理地將現有和即將發布的標準歸納入體系之內,以建立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
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七個分體系,分別為基礎通用、風險監測和評估、動物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動物疫病預防、動物疫病控制、應急處置、技術保障,從不同方面切入,避免標準交叉問題。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圖如圖1所示。
3.2 標準體系內容
3.2.1 基礎通用分體系
基礎通用標準主要包括動物疫病防控基本術語、技術類標準編寫原則和要求兩大子體系,為動物疫病防控領域提供基礎、依據與指導。其中,動物疫病防控基本術語子體系規范了動物疫病防控領域的基礎術語、專業常用術語及關鍵概念,以確保行業內信息交流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技術類標準編寫原則和要求標準子體系主要規定了技術類標準在編寫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方法、結構及格式要求,旨在指導和規范動物疫病防控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確保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及可操作性。
3.2.2 風險監測和評估分體系
動物疫病風險監測和評估分體系是疫病防控的重要環節,涉及疫病潛在風險與動態、發展趨勢、影響范圍及傳播速度的監測與評估,對制定科學、合理的疫情防控策略、維護畜牧業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分體系主要由風險評估和報告子體系以及疫病監測技術子體系兩大核心部分組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奠定了動物疫病風險監測與評估的穩固基石;風險評估和報告子體系為疫情數據分析、疫病的危害程度和傳播風險等的科學評估提供標準支撐;疫病監測技術子體系提供監測技術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指導,為風險評估提供標準支撐[9]。
3.2.3 動物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分體系
動物疫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分體系是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其緊密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針對不同類別的動物疫病,如一類、二類和三類動物疫病,劃分多個子體系,具體包括豬病檢測和診斷技術、禽病檢測和診斷技術、牛羊馬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多種動物共患病檢測和診斷技術、蠶和蜂病檢測和診斷技術、犬貓等動物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兔病檢測和診斷技術、水生動物病檢測和診斷技術、兩棲類動物病檢測和診斷技術,以確保各類動物疫病均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檢測和診斷,為全面、高效地開展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2.4 動物疫病預防分體系
疫病預防分體系包括動物免疫技術、凈化和消毒技術、生物安全技術和獸醫衛生規范四個子體系。其中,動物免疫技術子體系包括免疫接種計劃與技術等相關標準;凈化和消毒技術子體系主要對動物飼養環境、用具、設備等進行凈化和消毒處理,提供具有標準化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生物安全技術子體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設施、操作、培訓及風險評估等多個方面;獸醫衛生規范子體系負責制定并執行獸醫衛生標準和規范,涵蓋動物飼養、管理、防疫、診療等各個方面。
3.2.5 動物疫病控制分體系
疫病控制分體系包含隔離和撲殺技術、無害化處理和動物福利三個關鍵子體系。它們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構成疫病控制的有效框架。隔離技術子體系主要圍繞患病動物與健康動物分隔、切斷病原體在動物間的直接傳播等方面進行標準制定。撲殺技術子體系主要圍繞已感染且無法治愈的動物處理提供標準。這兩項技術共同作用,能夠迅速控制疫情蔓延,降低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無害化處理子體系主要針對病死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的處理技術、方法進行標準化。良好的動物福利能夠提升動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應激反應和疾病的發生。
3.2.6 應急處置分體系
應急處置分體系涵蓋流行病學調查技術與疫區劃分和管理兩大標準子體系,兩大子體系緊密配合相互協作,共同構成疫情防控的堅實防線。流行病學調查技術標準子體系旨在為疫情源頭追溯、傳播路徑分析、風險評估與預警、數據統計與分析等方面提供標準。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獲取更多關于疫病的資料,從而使防控布置更精準[10]。疫區劃分和管理標準子體系包括疫區范圍劃分,差異化防控措施制定、特定區域內疫情控制的相關標準。
3.2.7 技術保障分體系
技術保障分體系全面而系統地涵蓋疫病可追溯體系、人員防護要求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三大關鍵子體系。疫病可追溯子體系包括動物標識規范、動物檔案管理規范,實現對動物從出生到屠宰或死亡的全程追蹤,為疫病的快速定位與源頭追溯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是疫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石[11]。人員防護要求子體系包括科學合理的防護標準與操作流程。基礎設施建設子體系作為技術保障的物質基礎,涵蓋實驗室建設、隔離設施、應急物資儲備等多個方面,為疫情監測、診斷、治療及應急響應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
4 結 語
動物疫病防控標準體系的構建對于提升防控效率、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至關重要。通過科學、規范的防控措施,促進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現代化和標準化,確保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應用,未來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將進一步推動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智能化轉型,為我國動物疫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付娜娜.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立的重要性[J].中國畜牧業,2023(2):30-31.
[2]曹登友,劉益.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中國畜牧業,2023(20):45-46.
[3]陳偉生,張淼潔,王志剛.加強我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1):1384-1389.
[4]邱學思,徐曉東,云振宇.動植物疫病防控服務標準化形勢與發展建議[J].中國標準化,2016(16):101-104.
[5]譚韻,珠娜,謝妙琦,等.動物診療機構管理標準化現狀及對策[J].標準科學,2023(12):91-94.
[6]李游,趙來勘,農玉欣,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重點與防治研究[J].基層農技推廣,2024,12(6):135-138.
[7]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GB/T 13016-2018[S].
[8]王科,珠娜,譚韻,等.純電動公交運營服務標準體系研究:以深圳巴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 ].標準科學,2022(11):71-77.
[9]劉祥云.屠宰場動物疫病監測與動物疫病防控建議[J].新農民,2024(21):120-122.
[10]胡興義,楊昌全,陳世貴,等.流行病學調查在基層動物疫病防控中的意義[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 (3):166-167.
[11]王清,劉文斌,阿榮,等.內蒙古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的建設與探討[J].獸醫導刊,2023(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