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我國過往的不同歷史時期,黨始終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不朽的卓越功績。然而,進入新時代后,鄉風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與困境,如專業人才匱乏、主體意識淡薄、傳統文化式微以及文化活力不足等。面對鄉風文明建設所面臨的這些棘手難題,應全力塑造鄉風文明新風尚,同時依靠多元主體的積極、有效參與,共同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懈努力。
教化乃國家之急務,風俗乃天下之大事。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要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為這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這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導。
新時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
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時代要求
馬克思主義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指出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應與之同步。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建設不能滯后于物質文明。在教育體系中,它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在思想道德建設中,它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精神支柱,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鄉風文明建設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傳統農耕文明孕育的鄉賢文化、道德規范與民俗風情,構成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深厚底蘊。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重塑鄉村道德秩序,弘揚誠信友善、尊老愛幼等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傳統民俗活動重現生機,古老技藝得以延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大地煥發出生機活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穩步前行。
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
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助推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例如,上海某村通過構建“內生—賦能”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模式,賦予新鄉賢治理鄉村的合法性角色,使其憑借威望與經驗,調解鄰里糾紛,弘揚傳統美德,重塑鄉村精神風貌,凝聚村民向心力。還有部分地區積極挖掘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舉辦民俗文化節,吸引游客,催生鄉村文旅新業態,帶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文明鄉風引領村民自覺守護家園,實現鄉村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有機統一,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活力源泉。
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問題分析
專業人才匱乏,村民主體意識淡薄
1.專業人才匱乏,培訓指導欠缺
在鄉風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的過程中,專業人才短缺與培訓指導不足逐漸成為影響建設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投身鄉風文明建設的專業人才數量相對較少,使得建設工作在創新思路與特色打造上存在一定難度。多數基層工作人員雖積極投入,但因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在工作開展中面臨諸多挑戰。與此同時,培訓指導力度也存在不足。相關培訓活動在內容與形式上有待優化,部分培訓未能緊密結合鄉村實際需求,導致對工作人員的指導作用不夠顯著,使其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建設任務時,能力提升相對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
2.重物質輕精神,主體意識淡薄
部分地區在發展中過于注重物質層面的建設,將主要精力和資源投入經濟增長與基礎設施改善方面,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關注和投入相對不足。雖然物質條件提升能為鄉村發展奠定基礎,但若精神文明建設滯后,鄉村便難以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同時,村民主體意識淡薄也不容忽視。部分村民尚未充分認識到自身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把建設工作單純視為政府行為,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由于村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力量,這種主體意識的缺失,使得建設工作在凝聚合力、激發活力方面面臨挑戰,難以充分調動村民的智慧與力量,進而影響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深度與廣度。
傳統文化式微,鄉土韻味漸淡
1.手工藝傳承遇阻,后繼乏人
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傳統手工藝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傳承困境。以傳統剪紙藝術為例,過去鄉村婦女們常常相聚一堂創作精美的剪紙作品,這些剪紙作品不僅用于裝飾,還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吉祥寓意。然而當下,工業化生產帶來了較大沖擊,機器剪紙憑借成本低、產量高的優勢,導致傳統手工剪紙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壓力。同時,由于年輕一代更傾向于外出務工,或受現代時尚文化影響,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和傳承熱情有所欠缺。這導致傳統剪紙手藝人數量逐漸減少,不少精湛的技藝面臨傳承斷裂的困境。
2.古建保護堪憂,底蘊漸失
在眾多鄉村地區,諸如四合院、祠堂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與家族文化。然而,由于保護措施不夠完善,資金投入相對有限,許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敗,部分甚至面臨倒塌風險。部分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不足,盲目拆除古建筑進行商業開發,致使鄉村建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文化底蘊與特色風貌逐漸褪色,傳統建筑所蘊含的營造技藝、文化內涵等也隨之流失。
3.民俗活動趨冷,魅力衰減
傳統節日的民俗慶典,如春節的舞龍舞獅、端午的賽龍舟等,曾是鄉村熱鬧非凡、凝聚人心的重要活動。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些民俗活動的參與人數有所減少,規模也在逐漸縮小。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意識存在不足,一些人覺得傳統民俗“土氣”“過時”,更青睞現代娛樂方式。例如,在春節期間,舞龍舞獅隊伍的組織變得愈發困難,年輕人的參與意愿不強,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面臨挑戰,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神紐帶作用也有所弱化。
精神生活匱乏,文化活力不足
1.設施落后,服務缺位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待加強。許多鄉村僅有簡陋的文化活動室,位置偏僻,面積狹小,室內設施陳舊,圖書數量稀少且更新緩慢,舊書較多,內容陳舊單一,無法滿足村民對新知識的需求。報刊種類匱乏,更新速度緩慢,不能反映當下的時事熱點與文化動態。此外,一些文化活動室管理不善,開放時間不固定,甚至被挪作他用,無法正常發揮文化服務功能。
2.活動單一,難以吸睛
鄉村常見的文化活動主要有露天電影放映和村民自發組織的歌舞表演。露天電影影片資源有限,播放頻率低,難以滿足村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歌舞表演缺乏專業指導,水平較低,形式簡單,多為廣場舞或民間小調演唱,缺乏創新性與吸引力。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類型的文化活動,如文化講座、藝術展覽、讀書分享會等,難以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導致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3.參與不足,活力難聚
農閑時光,大部分村民的休閑方式主要是看電視、打牌或閑聊。電視節目雖豐富,但與鄉村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村民多被動觀看,缺乏互動與參與。打牌成為一些鄉村的主流娛樂活動,易引發賭博等不良行為。許多村民對文化活動缺乏主動參與意識,認為其可有可無,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一些鄉村在組織文化活動時,由于宣傳推廣不到位、活動策劃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村民參與熱情不高,文化活動難以持續開展,未能形成良好文化氛圍,制約了鄉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
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路徑選擇
補人才隊伍短板,促鄉風文明發展
針對專業人才匱乏與培訓指導欠缺的問題,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外部專業人才,地方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政策,如給予生活補貼、住房優惠等,搭建與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對接平臺,吸引各方專業力量投身鄉風文明建設;同時,注重本土人才培育,選拔有潛力的村民進行重點培養,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其素養提升。另一方面,在培訓上,深入調研鄉村實際需求,優化培訓內容,邀請專家與基層優秀工作者共同編寫實用教材;創新培訓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網絡課程、直播講座、實地觀摩、案例分析、模擬演練及經驗分享會等,全面提升工作人員能力。對于重物質輕精神以及主體意識淡薄的問題,首先,地方政府應樹立平衡發展理念,將鄉風文明建設提升至戰略高度,科學分配資源,建立全面考核體系引起基層重視。其次,利用鄉村廣播、宣傳欄、文化墻等渠道,強化宣傳引導,營造濃厚氛圍。最后,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據此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組織特色文化活動,吸引村民主動參與鄉風文明建設。
挽瀕危手工藝,興古建民俗風
針對手工藝“瀕危”、傳承無人的問題,要從教育和市場兩方面入手。學校應積極開設手工藝特色課程,邀請民間手藝人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有機會親手觸摸原材料、學習傳統技法,種下傳承的種子。同時,建立線上線下手工藝品展銷平臺,利用電商直播、文創集市等形式,拓寬銷售渠道,提升手工藝品的商業價值,讓手藝人能憑手藝過上好日子,吸引年輕人加入文化傳承隊伍。2023年初,一句“今生簪花,來世幸福”火遍網絡,加之明星效應的影響,使得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蟳埔村火了起來,地方政府將蟳埔女形象的傳播與城市營銷策略有機結合,通過蟳埔女形象宣傳當地的旅游、文化、美食等資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僅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也推動了簪花技藝的傳承和弘揚。
針對近年來部分古建筑被拆毀的問題,一方面,高校可以設立古建筑特色專業,積極承擔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增強古建筑的實用性是關鍵。例如,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利用“歷史街區再利用”的先進保護理念,改變了老建筑“只能看不能住”的窘境,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旅游與生活的完美融合。同時,鼓勵古建周邊居民參與保護,給予一定的補貼與榮譽,讓大家守護自家門口的文化瑰寶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此外,還可以通過開發古建文旅線路,將古建筑打造成沉浸式體驗場所,為游客講述古建筑歷史,推動其參與當地民俗活動,讓古建重聚人氣。
社區可以定期組織民俗活動,如端午包粽子比賽、中秋花燈游船等,讓民俗回歸日常,融入大眾生活場景。媒體也需肩負起責任,制作精良的民俗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挖掘民俗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在社交媒體發起話題討論、民俗挑戰,激發大眾對民俗的好奇與熱愛,重新喚起民俗在新時代的獨特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補設施優服務,創活動聚活力
首先,針對設施落后、服務缺位的問題,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據了解,不少鄉村文化禮堂陳舊簡陋,圖書寥寥無幾,健身器材破損不堪,使得村民興致缺缺。為改變這一局面,政府應牽頭規劃,整合資金,列出專項資金清單,精準投入文化場館修繕、農家書屋書籍更新、公共體育設施維護等方面。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源,與公益組織合作,定期開展醫療、農技科普服務下鄉,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貼心服務,提升設施與服務的實用性。
其次,傳統的鄉村文化活動多為戲曲表演、電影放映,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有限。應結合民俗與潮流,舉辦鄉村音樂節,將傳統秧歌元素融入現代街舞編排,讓傳統與時尚碰撞;開展“民俗+美食”活動,挖掘本地特色食材,打造鄉村專屬菜譜,比賽烹飪手藝,在舌尖美味中傳承家鄉記憶。還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吸引城市游客目光,拓展參與群體。
最后,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一些鄉村推行“積分制”,建立獎罰體系,培育村民集體榮辱觀念,激勵村民主動參與,成績斐然。還可以成立村民興趣小組,把文藝愛好者、手工藝達人組織起來,參與鄉村短劇創作、民俗手工藝品制作等。這不僅可以自娛自樂,還能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如此多管齊下,相信定能讓鄉風文明建設走出困境,繪就鄉村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