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于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基于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的實地考察,通過參與觀察與訪談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價值與瓶頸。研究發現,當下大學生全面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可分為六種。一是參與鄉村支教志愿服務,二是開展關于鄉村振興的橫向課題研究,三是參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比賽,四是返鄉創業、就業,五是建設公益性質項目,六是參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文章為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指導和理論支持,強調了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和多樣化參與模式。
為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在這一背景下,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以其獨特的生態資源為依托,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為全國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當代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探索者,在參與鄉村振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他們融入鄉村,不僅能夠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鄉村產業升級、農業現代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智力保障,而且能夠推動文化傳播與創新,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通過組織文化活動、開展文化講座、創作文藝作品等形式,大學生能夠引導當地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傳播社會正能量,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研究方法選擇
參與觀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更是民族學、人類學質性研究的特色方法之一。與一般意義上的直接觀察不同的是,參與觀察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當地社會文化的“真實”,從而避免文化誤讀。因為觀察是基礎,是客位的“科學研究”;而參與觀察是基于觀察的主位研究,它比觀察的“科學研究”更強調“觀察”的科學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正確理解性。
為深入了解鄉村基層發展實際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學生參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可行路徑,筆者在2024年7月前往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進行實地考察,運用參與觀察與訪談的研究方法,從學理和實踐層面探尋大學生挺膺擔當的可行方案。
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探尋
參與鄉村支教志愿服務
隨著鄉村的失落、人才的離去以及空心村的形成,教育資源成為鄉村最緊張的資源之一,為了彌補資源的不足,很多大學生會在暑期參與鄉村支教活動。“小青花”暑期社會實踐隊是一支來自武漢理工大學化學化工與生命科學學院(艾克斯馬賽學院)的志愿服務隊。2024年暑假期間,16名“小青花”實踐隊員奔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開展為期三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重點圍繞學業輔導、素質提升、自護教育、思想引領、親情陪伴五個主題,為沙窩鄉沙窩小學100余名小學生帶來了快樂且有意義的“七彩假期”暑期學堂。
在訪談村書記的過程中得知,崇陽縣銅鐘鄉大嶺村已經沒有學校了,孩子們想要上小學就要乘坐公交到下一個村子——“佛嶺”去讀書。這一方面說明大學生更多以支教的方式參與鄉村振興;另一方面說明教育資源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鄉村“空心化”,同時,較短時間的支教活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問題。
開展關于鄉村的橫向課題研究
大學生可以通過跟隨教師開展橫向課題研究的方式參與鄉村振興。教師通過帶領大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增進對當地鄉村的了解,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在鄉村振興的推進過程中,鄉土企業應和政府相輔相成。但在實際運營中,政府與企業溝通不暢,政企之間缺乏信任與合作,導致政府無法為企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企業也無法實現資金利用率與當地產業利用率的最大化。此次筆者跟隨武漢理工大學的暑期課堂團隊進入崇陽縣,在橫向課題的研討過程中,以陳金元為代表的企業家與以縣常委為代表的政府人員分別對崇陽縣,尤其是大嶺村的發展路徑、規劃以及未來期許做出了重要討論。項目組的學生與教師還分別對當地的村支書和陳金元會長進行了詳細采訪,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企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與學生更加了解當地的政策與發展環境,可以成為促進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梁。
參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比賽——以“耕云種月”項目為例
參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比賽成為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促進鄉村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鄉村治理的“異時異地共在”成為可能,這意味著村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在傳統的定義中,村民是指具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人員,而鄉村是村民生產、生活和娛樂三位一體的現實空間。因此,筆者提出了“數字村民”的概念,即大學生等年輕力量在線上平臺以數字村民這一虛擬化身份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之中。例如,筆者所在項目組參與研發了一個游戲化鄉村運營服務平臺。該平臺采用對大學生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形式,賦予玩家數字村民的身份,在娛樂過程中完成信息傳播、產品營銷等重要環節。
返鄉創業、就業與公益
1.非遺扎染坊——商業性質的創業與返鄉就業
近年來,崇陽縣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淀以及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扶持,成為大學生群體返鄉創業的選擇之一。
原本在武漢畢業的李曉光,與妻子厭倦了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于是選擇攜女兒遷居至崇陽縣大嶺村,并在此創辦扎染手工坊。他們在大學時期學習過漢語言和蒙學教育專業,并對傳統文化有濃厚的研究興趣,便巧妙地將扎染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開發出一系列非遺文創產品,并吸引游客參與DIY體驗。同時,他們秉持自耕自種的生活理念,倡導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帶動了前來度假游玩的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我們倆一直對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非常感興趣,在城市里接觸這些的機會相對較少,也很難找到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感覺。來到大嶺村,生活節奏慢下來后,我們開發出了很多新穎的扎染產品,頗受歡迎。”李先生說道。
2.數字農家書屋——公益性的鄉村幫扶建設
除了商業性的創業模式之外,公益性的鄉村創業模式也在大學生中發展起來。為解決村民“找書難、讀書難”的問題,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的團隊參與了崇陽縣大嶺村“內生型數字農家書屋”的規劃與建設。在內容供給方面,積極解決村民供需矛盾問題,對接政府供應與村民需求,完善村民的評價反饋渠道,為村民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內容資源;在內容呈現方面,積極采用新媒體技術,契合鄉村生活場景,讓村民自發地參與到閱讀甚至是創作之中。
與此同時,數字農家書屋在營造深度閱讀環境方面獨樹一幟。相較于商業平臺追求用戶表面停留時間的做法,內生型數字農家書屋效能的提升離不開“鄉村場景化”建設,尤其應重視村民在空間、內容、閱讀、生產等場景的實時需求,將其融入數字農家書屋“策采編發”全流程之中。數字農家書屋“鄉村場景化”建設能夠激發并滿足村民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讓書香飄向田間地頭,提升鄉村精神文明水平。
3.第二課堂——一次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實驗
崇陽縣積極探索研學游與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與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持續開辦暑期課堂和短期培訓項目。武漢理工大學的“鄉村CEO”研學團隊,由3名任課教師和12名大學生組成,正是這一背景下的一次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創新開展暑期“第二課堂”,學校引導在校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周邊鄉村,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振興路徑實驗。
團隊教師結合崇陽縣的本土資源,創新性地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通過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方式,將數字媒體、營銷傳播、新媒體產品設計等專業知識融入鄉村振興的具體項目中。這種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也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與當地文旅項目主理人、創業者等進行交流探討,進一步提升其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多維路徑的理解認知。
“這個項目將我們直接置于鄉村振興的第一線,讓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我相信,這些經歷將對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黃同學說道。
在“第二課堂”的結課答辯中,團隊邀請了村書記、大學生村官以及非遺扎染坊的青年返鄉創業者等人擔任評審嘉賓。他們均對學生們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些策劃方案既符合崇陽縣的實際情況,又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思路與方案。
六大參與路徑的模式歸納與綜合比較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可歸納為六大方向,包括參與鄉村支教志愿服務、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參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比賽、返鄉創業與就業、開展公益性鄉村幫扶建設以及參與“第二課堂”創意實踐。
參與鄉村支教志愿服務,即大學生通過支教活動,為鄉村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改善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同時,通過“云支教”模式,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線上平臺長期、免費提供教學服務。短期支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鄉村學生的受教育水平,但效果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
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是指大學生跟隨教師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實地考察和研討,深入了解鄉村情況,產出學術化成果。其優勢在于學生可以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但大部分課題周期較長,學生的參與程度存在差異,且更偏理論性質。
大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大賽,提出并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特色項目。例如,“數字村民”概念的提出,通過游戲化平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激發創新思維,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但項目落地難,需要持續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部分概念較為理想化。
與此同時,不乏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結合在地資源,在鄉村創辦特色鄉土企業,或直接返鄉就業。這有利于直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但創業風險大,需要具備良好的市場分析和風險控制能力。
近年來,鄉村建設的公益項目中也常見大學生的身影,他們積極挖掘鄉村建設需求,打造公益性幫扶項目,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例如,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有助于解決村民教育難題,提高村民文化素質,促進教育公平。但公益項目沒有投資回報,大學生資金和資源有限,公益項目的長久運行需要學校、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相較于其他路徑,高校通過創新開展暑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鄉村,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相結合,無疑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振興路徑實驗。其一,“第二課堂”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地考察和項目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專業知識。其二,定制化課程的開展,有利于結合本土資源,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其三,“第二課堂”促進了政府、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成長機會。其四,“第二課堂”情感與責任并重,既滿足了城市籍學生對鄉村的好奇和關注,也滿足了農村籍學生對家鄉的眷戀和責任擔當,是值得繼續推廣和深入探索的鄉村振興路徑之一。
思考與總結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鄉村有望轉變成更加開放與包容的新型鄉村。對鄉村的觀察視角,不再僅僅局限于內部的村民結構,而是拓展到了組織多元、產業多元的新形態。隨著數字社會的到來,大學生可以利用虛擬網絡成為“數字村民”,打破時空壁壘,共同參與鄉村振興。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學生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完全放棄城市生活方式,在推動學科發展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真正的學科智慧。
2024國家級創新訓練省級項目“耕云種月——國內首家游戲化鄉村運營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