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賦能作用,能培育高素質人才,包括新型人才和提升農民素質;傳承鄉村文化,為其創新發展注入活力;提供多元服務,助力鄉村文明建設。在實踐路徑上,開展課程教學優化思政教育內容、開發特色課程和拓展實踐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氛圍、打造社團文化;校地合作協同建立實踐基地、共建師資隊伍和推動項目合作,最終實現鄉村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其思政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具有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與實踐,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文化動力。對此,文章旨在探索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這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為鄉村振興孕育高素質人才
1.促進鄉村發展
鄉村發展在強國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經濟穩定的堅實支柱,它確保了糧食的充足供應,穩定物價,為工業等其他產業提供原材料,是整個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石。同時,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如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拓展了經濟增長空間,促進了城鄉經濟循環。學生們深刻認識到鄉村發展對強國的重要意義后,便能意識到投身鄉村建設是實現個人價值與強國目標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從而激發內心的使命感,立志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在農業科技研發中推動農業創新升級,在鄉村治理中優化鄉村治理體系。
2.培育鄉土情懷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在培養學生鄉土情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思政教育通過系統講述鄉村在黨的革命時期作為根據地的重要支撐、建設時期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改革時期勇于探索創新的光輝歷程,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鄉村的偉大貢獻,進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的深厚熱愛。這種熱愛之情會轉化為積極行動,促使學生踴躍參與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們在民俗文化保護中守護鄉村的精神根脈,在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文化繁榮,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成為鄉村振興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活力
1.傳承鄉土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憑借其獨特的教育引導功能,深入挖掘鄉村民俗、傳統技藝等特色文化資源,可以讓那些隱匿于鄉村角落、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地域精神的文化瑰寶重見天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積極參與保護與傳承工作,可以使鄉村文化的火種得以延續,這不僅增強了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筑牢了鄉村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且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文化內涵,使鄉村文化可以在新時代展現出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成為鄉村發展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標識。
2.促進鄉村文化創新
在促進鄉村文化創新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鼓勵師生發揮專業優勢與創新思維,將現代文化元素巧妙融入鄉土文化。通過發展創意農業、鄉村文旅等產業,可以為古老的鄉村文化注入時尚活力與現代氣息。這不僅能夠拓展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吸引更多外界目光關注鄉村,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鄉村產業升級,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以文化振興的強大引擎驅動鄉村在新時代的全面振興,讓鄉村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向鄉村發展提供多元服務力
1.助力鄉村文明建設
就助力鄉村文明建設而言,高校精心組織的思政實踐活動猶如春風化雨,潤澤鄉村大地。當師生積極投身鄉村移風易俗工作時,其可以憑借先進的思想觀念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如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重塑健康文明的生活風尚。在文明創建進程中,他們身體力行,傳播文明禮儀知識,帶動村民提升公共意識與文明素養,讓鄉村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從而有助于營造和諧穩定、積極向上的鄉村社會環境,為鄉村發展筑牢精神根基。
2.提供智力支持
在智力支持方面,高校師生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成為鄉村發展的智囊團。針對鄉村產業規劃,運用經濟學、農學等多學科知識,精準剖析產業優勢與短板,助力打造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興旺。于生態保護領域,依據環境科學知識,為鄉村量身定制生態修復與保護方案,守護綠水青山。聚焦基層治理,以政治學、社會學知識優化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全方位提升鄉村發展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推動鄉村穩步邁向振興之路。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在課程教學上,優化思政課程內容,融入鄉村振興等案例,開發涉農特色課程。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營造鄉村文化氛圍,舉辦文化節、展銷會,邀請模范人物講座;打造鄉村服務社團文化。校地合作協同中,建立實踐基地,開展治理實習、科技推廣;共建師資隊伍;圍繞產業、文化、生態開展項目合作,以思政引領助力鄉村振興。
課程教學融合:培育鄉村人才之路
1.優化思政課程內容
一方面,精心甄選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融入思政教學。例如,講述某偏遠山區憑借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成功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打入高端市場,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讓學生看到鄉村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同時,引入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實例,如一項古老民俗技藝經現代包裝轉化為文旅產品,煥發出新活力,使學生領悟鄉村的多元價值。在講解政策法規時,詳細闡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規定,剖析其為鄉村產業用地帶來的機遇;解讀農業補貼政策對穩定糧食生產、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義,讓學生明晰鄉村發展的政策導向。另一方面,開設針對性強的鄉村專題講座與課程模塊。“鄉村振興戰略解讀”講座邀請政策制定者、一線實踐者,深入淺出地闡述戰略“二十字”方針的內涵與落地路徑,以宏觀視角展現鄉村振興全貌?!班l村文化與社會發展”課程模塊聚焦鄉村社會結構變遷、民俗傳承保護等內容,引導學生探究鄉村深層次的文化底蘊與社會邏輯,增強其對鄉村的認知與關注,激發學生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情。
2.開發涉農特色思政課程
組建專業團隊深入挖掘地方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并編寫鄉土思政教材。梳理地方農業發展史,從傳統農耕技藝的傳承到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展現鄉村發展的歷史軌跡,如記載本地特有的灌溉技術改良過程,讓學生感受先輩智慧。搜集鄉村英模事跡,傳頌那些堅守鄉村、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村干部、返鄉創業青年的故事,用身邊榜樣激發學生鄉土情懷。依據鄉土教材開設諸如“鄉土記憶與傳承”“鄉村先鋒引領之路”等特色課程,并采用情景教學、實地調研等多元教學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3.實踐教學拓展
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鄉村調研,圍繞鄉村產業布局、人才流失、生態治理等問題擬定調研課題,指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設計問卷、訪談提綱,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收集一手資料,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解決方案,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反饋當地。定期選派學生赴鄉村支教,促使其了解鄉村教育困境,感受鄉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反思鄉村教育短板,激發其責任感。大力開展支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農產品電商運營、農業技術指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電商運營中,運用新媒體營銷知識為農產品拓寬銷路。在技術指導環節,發揮專業優勢解決農業生產難題,如為果農提供病蟲害防治方案。通過實踐,有助于學生將思政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其服務鄉村的意識,為鄉村振興鍛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校園文化建設:厚植鄉村情懷之途
1.營造鄉村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為賦能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堅實路徑。在營造鄉村文化氛圍方面,地方高校積極舉辦各類活動。鄉村文化節上,學生可以欣賞到剪紙、刺繡、戲曲等豐富多彩的鄉村傳統藝術表演,感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農產品展銷會匯聚了各地鄉村的特色物產,學生在了解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過程中,體會到鄉村產業的蓬勃生機。同時,邀請鄉村模范人物進校講座交流意義深遠。這些來自鄉村一線的奮斗者講述自己如何憑借頑強意志改變鄉村面貌,如帶領村民發展特色農業致富、堅守鄉村教育事業的故事,讓學生深刻領悟鄉村的價值,激發他們對鄉村的向往與敬意,從而在內心深處厚植鄉村情懷。
2.打造鄉村服務社團文化
打造鄉村服務社團文化也是關鍵之舉。地方高校大力扶持“鄉村筑夢社”“鄉土文化傳承協會”等社團?!班l村筑夢社”組織學生深入鄉村開展志愿服務,如為鄉村兒童支教,在教學互動中了解鄉村教育需求,為改善鄉村教育狀況貢獻力量。“鄉土文化傳承協會”致力于挖掘整理鄉村文化資料,通過制作宣傳手冊、舉辦校園展覽等形式宣傳鄉村文化,提升校園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度。社團還積極開展電商助農活動,學生運用電商知識為農戶搭建線上銷售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這些社團活動,形成濃郁的校園鄉村服務文化風尚,使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以生動體現,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校地合作協同:推動鄉村發展之徑
1.建立實踐基地
地方高校主動出擊,與鄉村基層組織、涉農企業精準對接,合力打造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為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與知識輸送搭建穩固平臺。
以鄉村治理實習為例,高校選拔公共管理、社會學等專業的學生奔赴鄉村一線,融入當地村委會、村民小組的日常工作。在此過程中,其協助組織村民代表大會,參與討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集體資產分配方案等議題,運用專業知識優化會議流程、提升決策科學性。在處理鄰里糾紛、土地權屬爭議時,憑借溝通技巧與法律素養,搭建起村民間相互理解的橋梁,助力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新鮮血液。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更是直接作用于鄉村產業升級。農學、園藝學專業的師生扎根基地,針對當地農作物品種單一、病蟲害頻發、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開展系統調研。他們舉辦田間學校,向農民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如無土栽培、精準施肥等,手把手指導農民操作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引入優質種苗,建立試驗田,將實驗室的最新成果在鄉村大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切實為鄉村輸送急需的農業技術人才與前沿科技智慧,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師資隊伍共建
選派高校思政教師深入鄉村掛職鍛煉,是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掛職期間,教師住進農家小院,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方位了解鄉村的經濟困境、文化傳承難題以及農民的精神訴求。同時,聘請鄉村干部、致富能手擔任校外兼職思政導師,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源頭活水。這些來自鄉村一線的“實干家”走進校園,登上講臺,講述自己如何在艱苦環境下,憑借頑強意志與創新思維,帶領村民蹚出一條致富路,有助于師生近距離感受鄉村實踐的魅力與艱辛,拓寬視野,實現校地師資的雙向交流、優勢互補、共同提升。
3.項目合作推動
圍繞鄉村產業、文化、生態等核心領域,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鄉村攜手開展項目合作,猶如一臺臺強勁引擎,驅動鄉村振興加速前行。同時,彰顯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與凝聚力量。
在鄉村產業發展項目中,高校經濟、市場營銷專業師生聯合地方力量,為鄉村特色農產品把脈問診。通過深入調研市場需求、消費趨勢,挖掘農產品背后的地域文化故事,量身打造品牌營銷策略。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興手段,拓寬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助力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在此過程中,思政教育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服務鄉村、助力共富的理念,凝聚各方力量為產業振興拼搏奮進。
在文化建設層面,高校人文社科專業團隊與鄉村深度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老的民間傳說、手工藝制作流程,到鄉村傳統節慶儀式,一一進行保護性記錄、創造性轉化。策劃民俗文化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打造鄉村博物館,留住鄉愁記憶。思政教育貫穿始終,激發村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自信,讓鄉村文化在傳承創新中重煥生機,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在生態保護項目中,環境科學專業師生與鄉村并肩作戰,探索綠色發展最優路徑。針對鄉村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復等難題,開展科研攻關,制訂科學合理的生態修復方案。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應用,助力鄉村節能減排。在此過程中,思政教育可以發揮凝聚共識的強大作用,動員村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參與生態保護行動,守護鄉村的綠水青山,確保鄉村生態宜居,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通過全方位、深層次的校地協同,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深度嵌入了鄉村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持續賦能鄉村振興,實現了鄉村發展與思政教育的相得益彰、互促共進,奏響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激昂樂章。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均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多維度價值彰顯和多元化路徑探索,可以為鄉村培育人才、傳承文化、提供服務,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應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更強有力的舉措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協同共進,共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