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合流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南4千米處,雖然具備交通與水利優勢,但長期缺乏主導產業。作為榆次區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為優化產業結構,村“兩委”新建了現代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園區,并引入了高科技農業設備;同時,與太原康培集團合作,流轉閑置荒地,建設苗木產業科技園區。如今,蔬菜與苗木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村民們依托園區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提升了種植技能,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呈現良性循環。
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長凝鎮,瀟河與涂河匯合處的南岸,有一個名叫南合流村的村莊。這里緊鄰晉中東高速出口,晉中龍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擁有優越的水利與交通條件。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下,南合流村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在閑置荒地上打造特色產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拱棚蔬菜種植和苗木種植,探索了獨具特色的“南合流模式”。
科技賦能,打造“綠色銀行”
南合流村距市區約4千米,是典型的城郊村。南合流村雖鄰近瀟河與涂河,水源便利,但人均耕地較少,依靠傳統的單一化種植難以維持生計。加之村周交通便利,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進城務工。村中產業以玉米為主,經濟收入有限,且因長期缺乏主導產業,農業發展滯后。
榆次區素有蔬菜種植傳統優勢,是山西省省會太原市的“菜籃子”,也是首都北京的主要蔬菜供應地,區內銷售市場較為廣闊。拱棚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在溫度調節方面優勢顯著,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農作物的產量和產值。
而榆次有這樣的種植優勢,為什么不能發展南合流村呢?為了改變現狀、把握產業發展商機、提升村內蔬菜供應競爭力,南合流村村“兩委”迅速形成了落地方案,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南合流村新建了高科技拱棚園區,打破了傳統種植的局限,實現了蔬菜種植的高效化、智能化和綠色化。
針對南合流村的農業改革方向與轉型決心,長凝鎮和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也對其加大了資金支持,同時得到了榆次區委、區人大等機關單位的認可與重視,南合流村的拱棚發展規劃被納入全區農業發展的重點。發展至今,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南合流村已建成占地約53 333平方米、擁有34座拱棚的現代設施農業蔬菜產業園區,引入了水肥一體化、全自動智能等高科技農業設備。
然而,規劃落地后,南合流村面臨的難題接踵而至,如何整合小地塊實現規模化種植、怎樣激發百姓的種菜積極性,以及如何幫助群眾快速掌握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三新”技術,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對此,南合流村積極探索應對之策,力求在農業變革之路上穩步前行。
新技術的引入讓村民眼花繚亂,“以前種地是靠天吃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種地全靠高科技”。村民臉上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此外,園區的道路、水井等基礎設施也日漸完善,南合流村的傳統農業改革初見成效。但是,部分村民仍處于觀望狀態,要不要承包大棚、新技術能不能學會、種地虧本怎么辦等疑問縈繞在村民的心頭,他們既想嘗試新技術,又擔心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打了水漂。
為了讓村民放心,村“兩委”積極發揮黨員力量,上門走訪,上傳下達,帶領村民參觀大棚農業基地,了解新設施、新技術,讓他們親身體驗大棚農業種植的優勢。同時,榆次區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也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定期下鄉,向村民開展現代農業技術“小課堂”,為村民答疑解惑。在南合流村村“兩委”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村民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看到眼前的大棚,村民紛紛念起了“致富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考慮到村民大多為首次接觸拱棚種植,相關技術專家秉持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挑選了易種植、營養高且市場需求大、易售賣的西葫蘆作為推薦種植作物。在眾多品種中,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定了出苗率高、生長健壯的“奧運會”苗送到村民手中。技術專家們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農民種植,從播種的深度、間距到日常的養護管理,每個細節都耐心指導,確保西葫蘆能夠茁壯成長,實現高產優質,讓村民們真正掌握高科技農業種植技術,收獲豐收的喜悅。
大棚中設置有智能溫控系統,該系統能保證大棚溫度的隨意調節。西葫蘆喜熱,其生長溫度最好控制在24℃—25℃之間。在大棚中,即使外面寒風凜冽,棚內也能“溫暖如春”。通過傳感器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棚內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一旦數據偏離西葫蘆生長的最佳溫度區間,系統便會自動調節通風口、遮陽網和補光燈,確保西葫蘆時刻處于理想生長環境。對于作物而言,氣候和溫度都是影響其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過去,西葫蘆最適宜在8月份進行播種,而現在,智能控溫使得西葫蘆及其他作物能夠在不同時間段內輕松選擇播種。
種植過程中,精準的滴灌與自動化施肥設備協同作業。村民只需在電腦端設定程序,設備就能依據西葫蘆不同生長階段的用水需求,將水分和養分精準送達根部,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病蟲害防治同樣盡顯科技優勢。智能病蟲害監測設備實時掃描植株,一旦發現異常,迅速分析判斷病蟲害類型,并給出針對性防治建議。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投放害蟲天敵,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障了西葫蘆的綠色品質。
經過精心管理,30天,西葫蘆便能開花,40天,就能采摘。
種植過程中,村“兩委”與農業技術團隊持續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并針對作物生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栽培管理措施,通過水肥一體化、防霧棚膜技術、蜜蜂授粉、智能滴灌等技術的應用,不僅讓作物生長更加健康,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產出效率。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走進長凝鎮南合流村的拱棚園區,一筐筐新鮮的西葫蘆被采摘完畢,在暖陽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只需輕按遙控,智能電動運輸車直接化身“搬運工”,將豐收的果實送往分揀中心,確保質量與產量雙雙達標。隨后,這些被分揀好的西葫蘆會被統一收購,銷往周邊縣市及更大城市的農貿市場、大型商超。
西葫蘆采摘完畢后,農戶會進行除秧作業,并將大棚徹底消毒,清除殘留物并旋耕土地,以提升土壤肥力,為下茬作物種植做準備。目前,除了種植西葫蘆以外,村里還將培育大棚西紅柿等受市場歡迎的有機蔬菜,通過豐富種植結構,滿足消費需求,增加村民收入,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科技的進步讓南合流村的農業技術不斷升級。智能病蟲害監測設備的精準識別和建議,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系統,根據作物生長階段自動調節養分和水分的供給,進一步豐富了作物的營養價值。智能化的控溫系統,更是提升了作物的質量與產量,使南合流村的農業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智能農業的全面發展。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得當地農民的收入有了顯著提高。
流轉荒地,種下致富苗
南合流村在改革農業的同時,積極探索非承包地、荒地的流轉,以苗木產業為方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2019年,南合流村村“兩委”積極對接太原康培集團,通過村企聯合的方式,流轉村內閑置荒地,建設苗木產業科技園區,通過引進優質苗木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迅速提升了苗木的成活率和市場競爭力。在苗木產業科技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引入優質苗木品種,如連翹、油松、側柏等,并同步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為苗木的茁壯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走進南合流村苗木產業科技園區,滿眼皆是郁郁蔥蔥的景象。連翹金黃燦爛,油松挺拔蒼勁,側柏翠綠蔥蘢,各類優質苗木枝繁葉茂,長勢喜人。這些苗木不僅是園區的“綠色財富”,更是村民致富的希望。
村民們在園區內忙碌的身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南合流村迎來了一系列積極變化。一方面,村民的收入顯著增加。曾經主要依賴玉米種植的單一收入模式被打破,如今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在園區內務工賺取工資,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村莊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曾經的荒地如今綠樹成蔭,為鄉村增添了一抹亮麗的生態底色。
如今,南合流村的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笑容也愈發燦爛。“南合流模式”的成功實踐,為當地村民開辟了一條致富新路,讓蔬菜產業蓬勃發展,苗木產業綠意盎然。隨著農業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推廣,這片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越來越多的農民搭乘科技的快車,在南合流村加入拱棚農業種植和苗木種植行列,共同實現增產增收,攜手描繪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