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新契機。甘肅省武威市作為河西走廊地帶農業發展大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對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通過分析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挖掘特色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培養專業人才等融合發展策略,以促進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武威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歐亞大陸橋及內地通往關中的重要屏障。武威市地域廣闊,總面積達3.23萬平方千米,下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包含84個鎮、9個鄉、9個街道辦事處以及1 052個行政村,耕地面積為643.81萬畝(約4 292.0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2.73萬人,聚居著41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樣,農業發展基礎穩固。
農業發展基礎穩固
科學布局產業。面對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雙重壓力,武威市深入鉆研產業發展規律,基于“高原冷涼”“綠洲水土”“沙漠光熱”的獨特地理特征,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規劃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推廣“8+N”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目前,“三大特色產業帶”布局已初步成型,“8+N”優勢主導產業全面鋪開,形成了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行以及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發展態勢。
政策全力扶持。武威市聚焦“土特產”,積極推進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為推動種養規模擴大與農業結構優化,相繼出臺奶業、食用菌、糧改飼及秸稈綜合利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財政、金融、稅收、用地、科技創新與風險分擔等多方面協同發力,打出政策“組合拳”,有效吸引并帶動社會投資,促使政策向產業集中,為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產業成果豐碩。歷經多年發展,武威市已成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糧食種植面積與產量穩定保持在240萬畝(約1 600平方千米)、120萬噸,以不到全省6%的糧播面積產出了10%的糧食產量。蔬菜產量達313.9萬噸,同比增長9.8%,其中設施瓜菜、食用菌、藜麥、茴香產量均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畜禽飼養量達3 913.6萬頭只,同比增長8.4%,自2021年起奶牛存欄量躍居全省第一,達11.1萬頭,肉羊、生豬存欄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省首位。
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深厚文化底蘊與品牌優勢。武威市擁有“中國旅游標志之都”“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葡萄酒城”等諸多稱號,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近年來,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大力推進重點建設項目、持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文創產品日益豐富,精品旅游線路逐漸成形,“天馬行空 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不斷提升。
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截至2024年,武威市成功打造5個全國旅游重點村,20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9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擁有176家星級農家樂。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鄉村旅游體驗,有力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武威市已建成24家A級旅游景區,18家星級飯店,民宿客棧單位33家,鄉村旅游合作社29家。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游客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旅游舒適度。
文創產業蓬勃發展。培育了市文旅集團武威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武威旅游開發公司、天祝卓瑪繡等一批文創企業,開發出涵蓋馬踏飛燕文物仿制品系列、沙雕沙繡系列、“紅禿頭”手工拉面系列等20大類500多種特色文創產品,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旅游內涵,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產品同質化嚴重
多數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僅提供簡單基礎的餐飲與采摘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雷同。例如,在多個鄉村旅游點,餐飲以農家常見菜品為主,缺乏地域特色與文化底蘊;采摘活動也局限于常見水果,未結合當地特色品種或賦予文化故事。同時,這些項目普遍缺乏創意設計,未深入挖掘武威市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融入其中,難以滿足當下游客對個性化、差異化旅游產品的需求,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一般周邊游1—2天或當日往返,重游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
基礎設施不完善
部分鄉村旅游景點交通可達性差,道路狹窄、路況不佳,公交線路覆蓋不足,自駕前往雖有導航但指示標識不清晰,給游客出行帶來不便,尤其對于依賴公共交通的游客,限制了其前往意愿。住宿條件簡陋,多數農家樂和鄉村客棧房間設施陳舊,衛生狀況有待提高,缺乏規范化管理。星級酒店數量有限,難以滿足中高端游客需求,導致游客夜間停留體驗不佳,影響整體旅游印象。公共衛生設施布局不合理且數量不足,旅游旺季時,鄉村旅游點的公廁常出現排隊現象,部分廁所清潔不及時、異味大,垃圾處理設施分布不均,垃圾清理不及時,影響景區環境衛生與游客游玩心情。
專業人才匱乏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需要復合型專業人才,既要熟悉農業生產與特色,又要精通旅游運營管理。然而,武威市此類人才短缺。一方面,當地高校相關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不緊密,人才培養滯后;另一方面,受地域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難以吸引外部優秀專業人才。現有從業人員多為當地村民,未接受系統專業的培訓,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不足,在旅游服務、活動策劃、市場營銷等方面能力欠缺,制約產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策略
豐富產品供給,提升差異化體驗
挖掘特色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武威市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將其融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以天梯山石窟為例,可在周邊鄉村結合當地民間傳說,開發特色餐飲,如“天馬美食宴”,每道菜對應一個與天馬相關的故事。在采摘活動中,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種,如古浪的紅禿頭小麥,開發面粉加工體驗課程,讓游客了解其獨特種植歷史與文化價值。
創新旅游產品形式。增加創意設計,推出多樣化旅游項目。利用民勤縣獨特的沙漠氣候與沙漠光熱資源,開展沙漠露營觀星、沙漠越野等特色活動;結合天祝藏族自治縣高原冷涼氣候,舉辦避暑康養節,提供瑜伽、冥想等養生課程。開發農事體驗深度游,讓游客參與農作物種植、養殖全過程,收獲勞動成果并制作成特色農產品帶走。同時,打造民俗文化體驗街區,集中展示和售賣傳統手工藝品,如天祝卓瑪繡,安排手工藝人現場教學,讓游客親自參與制作。古浪縣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不斷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創新紅色育人“打開方式”,持續優化游客體驗,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持續發展“紅色”經濟。
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整合旅游資源,設計包含多個景點和體驗項目的深度游線路,時長可設置為3—5天。例如,以“探秘武威歷史與田園風光”為主題,串聯雷臺漢墓、天梯山石窟、鄉村采摘園、特色民宿等,讓游客充分領略武威市的歷史文化與鄉村魅力。開發夜間旅游項目,如舉辦鄉村篝火晚會、民俗演藝活動等,延長游客在鄉村的停留時間,提高重游率。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旅游品質。一要加大對鄉村旅游景點交通設施的投入,拓寬和修繕狹窄、路況不佳的道路,確保自駕順暢。合理規劃公交線路,增加通往鄉村旅游點的班次,在主要交通樞紐設置旅游專線。此外,完善道路指示標識,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關鍵節點設置清晰的鄉村旅游景點指示牌,在景區內部設置完善的導覽標識系統,方便游客自駕和步行游覽。二要加強對農家樂和鄉村客棧的規范化管理,制定住宿設施標準,定期檢查衛生和設施狀況。引導和扶持農家樂、鄉村客棧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房間設施品質,如配備智能設備、高品質床品等,改善衛生條件。鼓勵建設中高端特色民宿和星級酒店,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例如,打造以沙漠、田園等為主題的特色民宿集群,提升整體住宿水平。三要科學規劃公共衛生設施布局,根據游客流量和景區面積,合理設置公廁和垃圾處理設施。在旅游旺季增加公廁清潔頻次,采用環保除臭技術,解決廁所異味問題。加大垃圾處理設施投入,合理分布垃圾桶,定期清理垃圾,確保景區環境整潔。同時,加強對游客的環保宣傳教育,培養文明旅游習慣。
強化人才培養,提高專業水平
優化本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當地高校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對接,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例如,高校與當地鄉村旅游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旅游項目,學生參與項目策劃、運營等環節。開展針對當地村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邀請旅游專家、農業技術人員授課,內容涵蓋旅游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提升村民的專業素養并增強其服務意識。
吸引外部優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部優秀專業人才投身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住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等福利,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外部人才攜帶項目和技術入駐,給予創業扶持和獎勵。例如,設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創新創業園”,為人才提供場地、資金、技術等全方位支持。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定期選派本地從業人員到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經驗,邀請外地專家來武威市開展講座和指導,提升整體人才隊伍水平。
加強宣傳推廣,提升品牌影響力
創新宣傳渠道和方式。黨建引領宣傳工作,成立黨員宣傳先鋒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小紅書、微博等,開展線上宣傳推廣。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圖文攻略,展示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年輕游客群體。與旅游博主、網紅合作,邀請他們來體驗鄉村旅游,并在平臺上分享,提高知名度。利用直播帶貨平臺,推廣武威市的特色農產品和旅游紀念品。同時,結合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雜志等,進行全方位宣傳,發揮黨員在宣傳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強化品牌塑造與推廣。黨組織制定系統的品牌推廣策略,圍繞“天馬行空 自在武威”品牌,突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特色亮點。參加國內外旅游展會、推介會,展示武威市的旅游資源和產品。舉辦大型旅游節慶活動,如“天馬文化旅游節”“鄉村采摘節”等,吸引媒體和游客關注。加強與周邊地區旅游品牌的合作,共同打造跨區域旅游品牌,提升武威市在全國乃至國際旅游市場的影響力,以黨建為引領,提升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
應對季節性限制,實現均衡發展
開發冬季旅游項目。武威市冬季旅游市場存在明顯淡季,為擺脫這一困境,需充分挖掘冬季資源,打造特色旅游項目。利用冬季寒冷氣候,建設設施完備的滑雪場,針對不同滑雪水平游客設置多樣雪道,配備專業教練指導,同時舉辦各類冰雪賽事,提升知名度。舉辦冰雕展,以歷史文化、民俗故事為主題,通過精湛冰雕技藝,展現獨特魅力。結合當地民俗文化,舉辦冬季民俗文化節。邀請民間藝人表演傳統社火,高蹺、舞龍舞獅等節目熱鬧非凡;開展打鐵花表演,鐵水在空中綻放,如流星般絢爛,讓游客感受傳統民俗的震撼。此外,推出冬季養生旅游產品。武威市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開發溫泉康養項目,配套按摩、理療等服務,讓游客放松身心。依托當地中醫藥產業,打造中醫藥養生游,開展中醫講座、中藥浴體驗等活動,吸引周邊游客冬季前來旅游。
優化旺季服務管理。武威市各景區及鄉村旅游點在旅游旺季游客激增,加強服務管理至關重要。提前借助大數據、歷史游客數據,精準預測游客流量,制定科學應對預案,合理調配服務資源。增加臨時工作人員,如志愿者、兼職導游等,補充服務力量。開展旺季服務培訓,增強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并提升其專業技能,保障服務質量與效率。優化景區游覽線路,設置分流標識,引導游客有序游覽,避免過度集中。合理規劃休息區、餐飲區,提升游客游玩體驗。同時,利用旺季游客眾多的優勢,開展市場調研。通過線上問卷、現場訪談等方式,收集游客反饋,了解游客需求與建議,為改進旅游產品和服務提供依據,推動武威市旅游業持續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大背景下,武威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當前,武威市雖面臨產品同質化、設施不完善等挑戰,但通過挖掘特色資源,如深厚歷史文化與獨特自然稟賦,能打造別具一格的旅游產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住宿等條件,可增強游客體驗;培養專業人才,注入創新活力與專業理念,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此外,強化黨建引領,能凝聚各方力量,推動人才培養、宣傳推廣與均衡發展等各項工作。通過以上多維度策略協同發力,定能突破發展瓶頸,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武威市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進而推動鄉村在產業、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興,讓武威市域內的廣大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