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環境設計面臨著建筑風格雷同、景觀設計趨同、文化特色缺失等問題,原因在于設計理念陳舊、規劃管理不善、公眾參與不足等。為破解這一難題,文章提出要更新設計理念,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加強規劃引導,健全管理體系,加大執法力度,鼓勵公眾參與,建立村民主體參與機制,注重文化挖掘,傳承發展特色文化,促進城鄉融合,實現資源互補共享。通過采取以上策略,有望推動鄉村環境設計實現“村村有特色”,提升鄉村的宜居性和辨識度,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快速建設過程中,鄉村環境設計中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大同小異的景觀布局、缺乏特色的文化表達,不僅影響了鄉村的視覺體驗,也削弱了鄉村的魅力。鄉村環境設計不僅關乎村容村貌,更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如何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破解鄉村環境設計的同質化難題,走出一條彰顯地域特色、傳承文化底蘊、展現時代風貌的鄉村設計之路,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表現
建筑風格雷同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之下,許多新建鄉村的建筑風格卻日益趨同,令人遺憾。走進這些村莊,映入眼簾的要么是一排排統一的西式建筑,要么是一棟棟相似的中式仿古建筑。無論是構造形式、外觀樣式,還是使用材料,都如出一轍。許多村莊簡單照搬城市的建筑模式,大量使用磚瓦水泥等現代化材料,完全忽視了傳統鄉土建筑的韻味和價值[1]。這種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雖然表面上整齊劃一,但卻丟失了鄉村應有的質樸與自然,割裂了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聯系。不同地域的鄉村建筑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難以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個性。久而久之,曾經各具特色的鄉村建筑被裹挾進趨同化的浪潮之中,變得越來越缺乏辨識度。這種建筑風格的同質化問題,不僅影響了鄉村的視覺景觀,更削弱了鄉村的魅力和吸引力。
景觀設計趨同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不少鄉村景觀設計也面臨著同質化的困擾。在許多村莊,人們不約而同地采用相似的景觀設計手法和元素,仿佛都在“穿一條褲子”。最常見的做法是大規模綠化,種滿行道樹,修建一些小品、雕塑等,企圖以此來美化鄉村環境。然而,這種千篇一律的景觀要素和布局,缺乏對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的深入挖掘與呼應。部分設計師不顧村莊所處的地理氣候、條件差異,盲目引入外來植物品種,導致南北方村莊的植被景觀趨于相似。同時,雷同的景觀設施和要素在不同村莊重復出現,缺乏獨特性和辨識度。這種景觀設計的趨同化,使鄉村景觀逐漸喪失了應有的魅力與活力。游客來到這些村莊,難以感受到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更無法體驗到不同鄉村的獨特韻味。久而久之,千村一面的景觀設計,不僅影響了鄉村的審美體驗,也削弱了鄉村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文化特色缺失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鄉村獨特魅力的源泉。然而,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部分新建鄉村卻面臨著文化特色缺失的困境。這些村莊在建設過程中,逐漸丟失了原有的文化基因,特色逐漸消退。部分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經過整治和改造后,當地特有的歷史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被拆除或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大同小異、缺乏文化溫度的景觀[2]。許多新建的鄉村建筑與當地傳統的風俗習慣脫節,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難以體現村莊的文化底蘊。部分村莊盲目追求現代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導致鄉村文化日益趨同。文化特色的缺失,使鄉村逐漸失去了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游客無法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氛圍,也難以體驗到不同村莊的文化差異。文化底蘊的流失,不僅割裂了鄉村與歷史的聯系,也削弱了鄉村的競爭力和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成因分析
設計理念陳舊
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一個重要成因在于設計理念的陳舊。許多鄉村的規劃設計流于表面,缺乏對鄉村內在肌理的深入把握,簡單照搬城市的設計模式,難以體現鄉村的特點。部分設計師在進行鄉村設計時,缺乏整體而長遠的思考,過于專注于眼前的“美化”工作,熱衷于生搬硬套城市的設計理念,而忽視了鄉村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規律。未能充分考慮鄉村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社會經濟等因素,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美觀,導致設計方案脫離鄉村實際,缺乏可行性和可持續性[3]。同時,不同地區的鄉村在自然稟賦、文化底蘊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部分設計師卻忽略了這些差異性,簡單復制其他地區的設計經驗,缺乏因地制宜的創新思路。這種千篇一律的設計理念,無法彰顯鄉村的獨特魅力,反而加劇了鄉村環境設計的同質化問題。設計理念的陳舊,使許多鄉村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風貌,喪失了應有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規劃管理不善
規劃管理不善是導致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當前,我國的鄉村規劃管理體系尚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管理職責劃分不清晰,難以為鄉村環境設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部分地方政府在推進鄉村建設時,過于重視經濟利益,對開發建設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范,導致鄉村發展失衡。個別村莊的規劃設計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合理的論證和統籌謀劃,難以形成協調有序的空間布局。部分規劃方案脫離實際,缺乏可操作性,無法真正滿足村民的需求。同時,鄉村規劃管理的滯后,使鄉村環境設計失去了應有的監督和指導,一些不合理的設計得以實施,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規劃管理不善,使鄉村發展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難以形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鄉村空間。這不僅影響了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制約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公眾參與不足
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產生,還與公眾參與不足密切相關。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許多決策和規劃是自上而下推進的,缺乏充分聽取和吸納村民意見的過程。很多農民對鄉村的規劃設計缺乏發言權,無法就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表達意愿,只能被動接受上級的安排。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智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難以融入到規劃設計之中[4]。部分脫離村民生活實際的設計方案,雖然在外觀上美觀大方,但卻難以賦予鄉村鮮活的生命力。由于缺乏農民的積極參與和民主協商,鄉村環境設計往往缺乏來自基層的有益矯正,難以體現農民的意愿和需求。這種自上而下的規劃設計模式,易導致鄉村建設的同質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鄉村環境設計的各個環節,才能使設計方案更加貼近農民生活,回應農民訴求,從而走出一條具有鄉土特色、富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之路。
破解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的應對之策
更新設計理念
鄉村環境設計要以“村村有特色”為核心理念,摒棄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思維,轉而采取因地制宜、突出個性的設計策略。設計師應深入調研村莊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元素,將其巧妙融入設計之中。例如,可以在建筑形態、材料選擇、色彩搭配等方面體現村莊的地域特點,彰顯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同時,設計還應尊重鄉村原有的肌理和格局,不能簡單地推倒重建,而是要在保護傳統風貌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更新和改善。設計師要樹立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在滿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村莊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5]。鄉村環境設計應追求“小而美”,注重人性化、精細化,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空間,而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搞成千篇一律的城市縮影。同時,還要警惕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將鄉村打造成商業化的景區,完全喪失了鄉村原有的質樸與自然。鄉村環境設計要找準自身的特色定位,立足鄉村實際,因村制宜,精雕細琢,方能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富有生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加強規劃引導
加強規劃引導是破解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關鍵舉措。急需健全鄉村規劃管理的法律法規,厘清管理職責,明確各方權責,為鄉村規劃管理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政府作為規劃的主導者,應加強統籌協調,科學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對村莊的發展方向、空間布局、產業選擇等作出總體安排。規劃編制要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切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要建立規劃指導、審查、監管等各環節的工作機制,規范鄉村環境設計行為,確保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違規建設、破壞生態等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維護規劃的嚴肅性。與此同時,要加強鄉村規劃管理隊伍建設,提升規劃編制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學的規劃評估和調整機制,確保規劃的全過程管理。唯有不斷健全規劃引導機制,完善法規制度,創新管理方式,強化規劃權威,才能為鄉村環境設計提供有力抓手,有效遏制同質化傾向,推動鄉村走上特色發展之路。
鼓勵公眾參與
鼓勵公眾參與是破解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的有效途徑。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村民謀福祉,滿足村民的現實需求。為此,要建立健全村民主體參與的機制,推進鄉村規劃設計的民主化進程。設計師要深入村莊,開展村民需求調查,全面了解村民在生產生活、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實際需要,將其作為設計的重要依據[6]。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加強與村民的互動交流,通過入戶走訪、座談討論等方式,認真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對合理化建議要積極吸納采納,讓設計方案更加貼近村民生活。同時,要拓寬村民參與規劃設計的渠道,創新參與方式。例如,成立村民議事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村莊發展事宜。舉辦設計方案評選活動,讓村民參與方案優選。開展村莊規劃設計培訓,提升村民的參與能力。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提升公眾參與度,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使其真正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在廣泛參與過程中,要加強溝通協調,化解各方分歧,最大限度地凝聚村莊發展共識。唯有讓村民的聲音充分表達,讓村民的智慧充分釋放,讓村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彰顯,才能真正賦予鄉村以生機活力,走出一條富有地域特色、彰顯鄉村本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注重文化挖掘
鄉村環境設計要深深扎根于當地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充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每一個村莊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沿革、民俗風情、生活習俗、技藝特色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鄉村的寶貴財富。設計師要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元素,用心去體悟其中的精髓所在,將其巧妙融入到環境設計之中,使村莊煥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建筑設計上,要傳承發展傳統的建筑技藝,推廣運用當地特色的材料和構造方式,讓建筑與鄉土文化相得益彰。在景觀營造上,要充分利用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符號,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村莊中的文物古跡、老宅院落等,要給予妥善保護和修繕,賦予其新的功能,讓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同時,要創新文化表達的方式,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創意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激活村莊的文化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在保護與利用的平衡中,鄉村文化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唯有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深度挖掘鄉村的獨特稟賦,以文化為魂,以文化為媒,才能走出一條彰顯文化自信、體現鄉村特色的振興之路。
促進城鄉融合
鄉村環境設計要站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高度,立足城鄉資源的互補共享。在設計理念上,要積極吸納城市的現代設計思想和先進科技手段,用創新的眼光審視鄉村,提升設計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與此同時,也要充分發掘鄉村獨特的稟賦優勢,善于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文化底蘊等,走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徑。在設計實踐中,要大力促進城鄉設計師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城鄉互學互鑒的平臺。城市設計師可以為鄉村注入創新創意,提供技術支持,鄉村設計師則可以向城市設計師分享基于地方性知識的經驗智慧。雙方攜手并進,優勢互補,方能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在城鄉關系上,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根據城鄉發展階段和資源條件,合理確定城鄉空間布局,科學配置公共資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要因地制宜打造城鄉風貌,尊重城鄉的獨特性,塑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環境。城市現代與鄉村傳統交相輝映,園林景觀與田園風光和諧共生,勾勒出城鄉融合發展的美好圖景。只有立足城鄉比較優勢,推動城鄉融通互補,才能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貫通發展、景觀交相輝映,走出一條城鄉融合、交相輝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一大痼疾。破解這一難題,需要設計師、基層干部、村民等各方協同發力,轉變理念、完善機制、優化方法,因地制宜地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展望未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鄉村環境設計必將告別千村一面的窠臼,走向多元化、個性化、藝術化的發展道路。設計美、宜居美、生態美、文化美交相輝映的鄉村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個個觸手可及的現實。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設計大有可為。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描繪鄉村環境設計的美好藍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文婧.鄉村旅游的同質化現象及破解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4(06):12-15.
[2]崔騰飛.美麗鄉村建設同質化:現象分析、驅動機制與轉向策略[J].貴州社會科學,2022(12):145-152.
[3]江雨,張杰,劉瓊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同質化困局突破研究[J].西部旅游,2022(17):25-27.
[4]李勢鑫.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旅游縱覽,2022(04):143-145.
[5]李小永.游客視角的鄉村旅游地主觀同質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6]楊佳西,張杰.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21(26):13-14.
2023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數字化教育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基于OBE理念的教學生態環境構建”(2023GXJK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