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提升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教育強國戰略的關鍵。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并向民族地區傾斜教育資源,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在貴州偏遠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仍面臨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文章聚焦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水族自治縣)的農村基礎教育,通過實地訪談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及家長,結合問卷調查,分析該縣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路徑和對策,旨在找到貴州偏遠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借助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在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需強化縣域范圍內基本公共服務的統籌協調,通過多種渠道加速農村普惠性資源的構建與發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深入推動縣域城鄉融合進程,實施縣鄉村公共資源的梯度配置戰略,并致力于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以協同并進的態勢推動教育公平。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圖下,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顯得尤為關鍵。城鄉教育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亟須解決。文章深入探討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挑戰,旨在提出有效策略,以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一體化。
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基礎教育相關概述
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的總體概況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S縣,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迅速發展的教育體系著稱。S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川壯麗,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山地縣。水族占總人口的67%,匯聚了全國63%的水族人口,同時S縣也是布依族、苗族、瑤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文化多元而燦爛。S縣高度重視教育,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學質量。全縣共有181所學校,服務81 550名學生,教育指標保持高位。為提高教育水平,S縣實施教師培訓,提升專業素養,推動均衡發展。同時,將民族文化融入課程,豐富學習體驗,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多元全面的教育環境。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也為S縣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基礎教育發展歷程
S縣教育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簡樸到現代的輝煌史詩。自1957年建縣以來,教育實現了質的飛躍。曾經學校寥寥,條件艱苦,而今教育普及,質量顯著提升。1985年實現了小學教育普及,1998年達成“兩基”目標。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15年后,農村教育迅猛發展,教師素質和工資大幅提升,引進了191名碩士等高學歷人才,優化了師資結構。S縣堅持教育優先,不斷推動教育質量提升。2014年前,S縣教育基礎薄弱,但通過改革創新,學前教育迅速普及,幼兒園數量激增,入園率大幅提升。義務教育領域投資巨大,用于新建、改擴建學校,確保兒童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高中教育實現省級特色示范性突破。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技能培訓惠及數萬人。S縣教育現代化穩步推進,鄉村小學華麗轉身為現代化校園,滿足了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為S縣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 。
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基礎教育的現狀
1.調研工作的開展
為了深入分析S縣基礎教育的現狀,文章采用了實地調研和訪談的方法。訪問對象包括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旨在了解師資力量、教育隊伍建設和教學情況,以獲取可靠的一手數據,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
問卷調查面向S縣農村中小學四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部分家長和教師,共發放236份問卷,全部有效。數據收集通過訪談學校負責人和相關部門領導獲取。樣本分布如下:性別方面,女性107人,男性129人;年齡方面,10至12歲25人,12至15歲57人,18至30歲35人,30至50歲94人,50歲以上25人;身份方面,學生82人(小學生25人,中學生57人),教師86人(小學教師41人,初中教師45人),家長68人;地域方面,A鎮84人,B鎮67人,C鎮15人,D鎮40人,城區30人(日常工作在農村學校)。
2.調研結果分析
調研資料顯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S縣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2009至2014年間,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雖有波動,但整體保持穩定。2015年后,隨著教育資源的增加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招生人數穩步增長,至2023年達到7 483人。高中教育招生人數從2009年的4 474人增長至2023年的6 837人,數量幾乎翻倍,這一增長可能與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和教育政策的支持緊密相關。小學教育招生人數在2015年前后顯著增長,從2014年的19 477人增至2023年的23 877人,顯示出當地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增加。初中教育招生人數雖有波動,但長期趨勢向好,尤其在2015年后增長更為明顯。
S縣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教育的良好氛圍。以黨建為引領,把握幫扶機遇,以教育改革為抓手,提出了“一年夯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提升”的目標,全力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局以教育教學質量為突破口,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支撐[2]。針對生源和教學質量的挑戰,S縣以藝體師資和設施為基礎,推動文化、藝術雙輪驅動,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提升教學質量的發展之路。2024年,特殊類及本科類任務完成率顯著提高,本科及以上上線率同比提高8.37個百分點,教學成績實現歷史性飛躍。
學前教育普惠發展,三都幼兒園數量從2012年的17所增至2022年的99所,入園率從61%提升至93.85%。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都投資7.07億元,新建10所中小學、改擴建105所學校,實現控輟保學動態清零。高中教育蓬勃發展,2022年,縣高級中學通過省級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評估,實現省級示范高中零的突破。職業教育優質發展,三都累計培養1.4811萬專業技術人才,組織110期勞動技能培訓,受益群眾超6萬人,為地區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貴州民族地區S縣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盡管S縣基礎教育發展迅速,呈持續向好的方向趨勢,但在S縣農村的學校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須解決,具體如下。
貴州民族地區S縣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學生流失
第一,同村玩伴的影響。在本村范圍內,部分童年伙伴因種種原因選擇放棄學業,轉而前往他鄉尋求發展。其中,一部分則憑借個人的經濟積累,在返回家鄉后,難免會展現其取得的成就。在校的學生既對伙伴們的成功心生羨慕,又對其獨特的人生軌跡抱有向往,進而可能萌生放棄學業、投身職場的念頭。
第二,學生和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鄉村區域,部分家長秉持著較為傳統的觀念,對教育的價值缺乏深刻認知。他們錯誤地將接受教育視為一種經濟壓力,并擔憂此舉會剝奪孩子參與農業生產的時間。有些學生觀察到部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仍面臨挑戰,他們開始萌生放棄學業、提前步入社會尋找工作的念頭。
第三,學校的影響力不足。每年,學業成績出類拔萃的學生往往會由家長決定,轉入縣內小學繼續深造。相比之下,鄉村中學在中考中的表現普遍較為一般,這主要源于教育環境、基礎教育質量及學生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在知名度與學業成就方面存在顯著差距。
2.基礎設施及硬件配置落后
第一,學校教學環境較差。S縣的部分鄉村小學面臨校舍使用年限過長的問題,這些校舍中的大多數建筑物已超出其規定的使用年限,導致一系列安全隱患的出現。具體而言,有的教室出現了漏風、漏水現象,電線老化嚴重,且墻皮存在脫落的風險,這些問題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構成了威脅。
第二,學校缺少基礎設施建設。S縣多數學校的道路與操場存在顯著的不平整問題,晴天時塵土飛揚,雨天則泥濘不堪。學校的基本設施相對匱乏,僅有幾張破舊的乒乓球桌,即便有健身器材,也因條件所限而無法正常使用。
第三,學校硬件配置落后。在閱讀能力培養領域,學生群體普遍面臨閱讀材料單一且深度不足的困境,主要依賴教科書進行學習,缺乏多元化、深層次的閱讀資源。在實驗教學方面,學校普遍面臨實驗設備與實驗室資源的匱乏,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難以得到有效鍛煉,學生的實驗學習多依賴于錄像觀摩或理論講授,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就教學器材而言,S縣農村地區學校普遍存在器材短缺與老化的現象。盡管部分學校已配備了如錄音機等基礎教學器材,但數量上的限制使得這些器材難以滿足日常教學的實際需求。
3.S縣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第一,教育實踐中最為關鍵的是思想層面的革新。由于S縣農村學校多位于偏遠地區,交通與信息交流相對滯后,導致教育環境對新事物的接納速度緩慢,新教育理念難以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及時應用。
第二,農村學校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仍固守傳統,以“一支粉筆一本書”為主,未能充分發揮其在指導學生發展、控制教學過程等方面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自身的中心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與素質發展,未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誤區,過于追求“探究式”教學,忽視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的關注。無論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均給予肯定,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削弱了贊美的教育作用。長此以往,不僅會降低教學質量,還可能影響教學進度,使教學效果遠未達到預期。
貴州民族地區S縣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存在問題的
成因分析
1.社會的重視與包容不夠
S縣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導致退學率較高。這部分未完成全面教育的青年在社會中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產生價值取向的偏離,最終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部分農村學生選擇通過借貸方式接受教育,若無法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將極大增加教育投入的風險,且無法獲得即時回報,進而對農民的教育理念產生負面影響。由于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有限,且農村職業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所學內容難以在農村地區得到實際應用,出現了“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由于地方農村整體狀況相對較差,未能給予農村足夠的發展與復興機會,導致部分農民過于注重短期現實收益,忽視學習的長遠價值,選擇讓子女參與勞動以減輕家庭壓力,形成了本末倒置的現象。
2.資源的投入與政策的落實不到位
鑒于當前情況,S縣政府提供的教育設備和資金并未充分滿足農村學校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眾多學校持續面臨資金匱乏的困境。與近郊農村相比,部分偏遠農村的教育設施明顯滯后。在當前教學環境下,對于農村教育的指導和支持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農村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其建設和進步相對滯后,當下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扶持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教育政策的效果評估,不應僅限于理論層面,是否能夠有效落實到基層也需深入考量。若執行不力,將無法達成預期的政策成效。在農村教育資源的配置過程中,須通過層層傳遞確保有效實施,以避免出現“效益減損”的現象。
貴州民族地區S縣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路徑
社會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參與和認可
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亟須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認可。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尤其在民族地區,結合當地特色,加大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營造支持農村教育的社會氛圍。弘揚農村教師的先進事跡,引導社會輿論,鼓勵社會各界投身農村教育,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教育的時代風尚,增強家長對農村教育的信任,堅定孩子接受優質農村教育的信心。政府還需通過經濟補貼和改善教師福利等措施,減輕教師壓力,激發其工作熱情與創造力[3]。
加大對農村經濟和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
為提升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必須增加對農村經濟和教育的經費投入。S縣應爭取多渠道省級、國家級教育經費,結合民族地區發展實際,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激勵教育發展成績顯著和積極性高的學校和個人,推動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
文章指出,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基礎教育質量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教師專業素養不足、教育設施落后及經費投入不足等,導致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教師素質待提升等。為此,應針對上述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全面提升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提供堅實基礎,也為提升民族地區教育質量提供有效路徑,進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貴州力量。
參考文獻:
[1] 姚聰莉,胥晚舟.數字化驅動鄉村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困境及優化路徑[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4, 39(1):6-18.
[2] 李亞南,顧玉軍.鄉村學校教育質量的內涵闡釋,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基礎教育研究, 2023(11):1-5.
[3] 姚衛兵.農村社區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村委主任, 2023(12):123-125.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23年度教育碩士研究生質量工程項目“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與提升路徑研究——以貴州省民族地區S縣為例”(項目編號:23yjszl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