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人口預期壽命的性別差距(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是衡量健康公平與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對中國人口預期壽命性別差距的分析有助于識別兩性人口死亡轉(zhuǎn)變模式及其城鄉(xiāng)差異特征,為促進兩性健康和諧發(fā)展提供參考。本文基于1981年來歷次人口普查、抽樣調(diào)查死亡率數(shù)據(jù)和國家衛(wèi)健委公布的歷年嬰兒死亡率數(shù)據(jù),以聯(lián)合國人口司數(shù)據(jù)庫中國單歲組生命表作為參照,修正并擬合出1981—2020年間分性別、分城鄉(xiāng)單歲組死亡率,測算出分性別、分城鄉(xiāng)的預期壽命;再分四個年齡段(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勞動年齡和老年階段)分析死亡率性別差距的變化趨勢;最后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探析不同年齡段對預期壽命變化的貢獻效力。研究發(fā)現(xiàn)1981—2020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的性別差距從2.99歲增長到5.51歲,明顯高于同期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增速;當前發(fā)達國家(地區(qū))預期壽命的性別差距普遍已進入下降通道,我國還有繼續(xù)擴大的趨勢。預期壽命的性別差距水平及變化趨勢存在明顯的城鄉(xiāng)差異,1981—2020年城鎮(zhèn)人口的預期壽命性別差距從4.15歲增長到5.32歲,而農(nóng)村從2.82歲大幅增長到5.89歲,農(nóng)村增幅明顯高于城鎮(zhèn);女性5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U5MR)的快速下降為農(nóng)村女性預期壽命帶來的增益約3.6歲,這是我國婦幼保健工作在降低農(nóng)村女嬰死亡率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當前導致預期壽命性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勞動年齡段和老齡段男性的死亡率相對女性偏高。因此,建議在鞏固女性相對長壽發(fā)展成果的同時,社會養(yǎng)老服務需重點關注數(shù)量日趨龐大的高齡女性群體,針對其身體與精神照護需求設計適老化的生活配套設施;大力普及健康衛(wèi)生知識、提升民眾健康素養(yǎng),使男性認識到吸煙和過度飲酒的危害,同時推動優(yōu)質(zhì)醫(yī)療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就醫(yī),以自我健康素養(yǎng)提升與外部環(huán)境改善內(nèi)外聯(lián)動,更好地保護預期壽命處于相對劣勢的男性群體的健康利益;持續(xù)推進社會性別平等,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避免和防止“父權主義”和“女權主義”兩個極端,實現(xiàn)兩性關系的和諧互動和健康狀況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關鍵詞】 人口預期壽命;性別差距;演變特征;城鄉(xiāng)差異
【中圖分類號】 C924.24"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5.02.004
【文章編號】 1004-129X(2025)02-0042-18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快速發(fā)展,人均預期壽命逐年提升。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1981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67.77歲,到2020年增長為77.93歲,平均每10年增長約2.7歲,主要人口健康指標目前已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1。
我國人口預期壽命水平及變化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9.27歲增長到2020年的80.88歲,平均每10年增長約3歲,而男性從66.28歲增長到75.37歲,平均每10年增長約2.4歲。女性預期壽命增長幅度大于男性,兩性預期壽命差距從1981年的2.99歲擴大到2020年的5.51歲。
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背景下,提高人口整體素質(zhì),充分激活現(xiàn)有人力資本存量是推進人口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迫切需求。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diào)“人口發(fā)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zhì),以人口高質(zhì)量發(fā)展支撐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其中人口健康素質(zhì)是“人口整體素質(zhì)”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2。兩性預期壽命差距的持續(xù)擴大提示男性預期壽命增長幅度不及女性,男性“生命長度”劣勢凸顯,不利于人口健康素質(zhì)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不利于充分發(fā)揮男性有效勞動參與度。此外,男性因預期壽命相對較短,離世比例更高,喪偶女性群體的規(guī)模逐年遞增。大量喪偶女性失去了來自家庭伴侶的保護,衍生出更多養(yǎng)老服務的社會問題。[1]
研究我國預期壽命性別差距有助于準確識別我國人口健康發(fā)展的性別差異特征和演變趨勢,有助于挖掘現(xiàn)有人力資本存量、為養(yǎng)老服務資源配置提供參考依據(jù)。在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背景下,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在社會經(jīng)濟水平、生活方式和衛(wèi)生資源可及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人口流行病學轉(zhuǎn)變并不同步,因此有必要分城鄉(xiāng)進行研究,促進人口健康事業(yè)的城鄉(xiāng)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二、文獻綜述
(一)預期壽命性別差距水平和變化趨勢
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一般都比女性更高更強壯,通常被視為更強勢的群體。然而,從醫(yī)學角度來看,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男性的預期壽命低于女性。這一現(xiàn)象在18世紀中期隨著第一張分性別死亡表的問世而被西方學者們所發(fā)現(xiàn),[2]后被命名為“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預期壽命的性別差距),也被簡稱為“GGLE”。之所以稱為“Gap(差距)”,而非“Difference(差異)”,原因在于其難以跨越的特性。古往今來,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女性都要比男性活得更長,只有一些欠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男性預期壽命比女性更長,主要由于這些國家(地區(qū))女性嬰幼兒死亡率過高所致。[3-4]女性更長壽這一現(xiàn)象并非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也有類似現(xiàn)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知的超級百歲老人(即≥110歲)中大約90%是女性,[5-6]即使在嚴重的饑荒和流行病期間,女性的預期壽命也長于男性。[7]
在過去的數(shù)百年間,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生產(chǎn)力的指數(shù)級增長和醫(yī)療水平的快速提升,人類的預期壽命也獲得了相應的增長,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在1840—2000年間每年增加近3個月。[8]但社會變遷及相應的風險因素變化對兩性的影響是不同步的,流行病學轉(zhuǎn)變過程可能存在性別差異,GGLE因此呈現(xiàn)出時期變化。從全球范圍來看,通過對1950—2019年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GGLE從1950年的4.5歲增加到2012年的5.4歲,到2019年又減少至5.1歲。[9]
在歐洲地區(qū),2010—2019年歐盟27個國家的男性死亡率下降速度高于女性,GGLE從6.1歲下降到5.5歲。[10]其中瑞典GGLE在1997年為5.0歲,在2016年為3.4歲。[11]發(fā)達國家普遍經(jīng)歷性別差距先擴大后下降的過程。美國GGLE在1975年達到7.8歲峰值后逐步縮小至1998年的5.8歲;[12]東亞國家中,韓國和日本GGLE分別在2005年和2010年前后下降至6.7歲和6.75歲。[13-14]在南亞地區(qū),印度GGLE還處于相對低位,在2009—2013年達到峰值3.5歲,后來又逐漸縮小,不同于西方國家,印度GGLE近年來縮小并非因為男性預期壽命的追趕式增長,而是印度部分邦女性死亡率居高不下所導致。[15]在非洲地區(qū),1983—200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GGLE水平也在下降,情況與印度類似,[16]這些國家GGLE下降主要是女性預期壽命偏低所致。
(二)預期壽命存在性別差距的原因分析
無論是生理屬性還是社會屬性都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在社會領域普遍處于結(jié)構(gòu)性不利地位,但女性總是要比男性長壽,其形成機理尚不完全清楚。[17]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女性更長壽可能是由于基因或激素的差異。[5]雌性激素會以某種方式在細胞水平上保護雌性動物,因此雌性動物(無論是老鼠、鯨魚、蝙蝠還是人類)都相對雄性活得更久。[18]此外,隨著年齡增長,男性不僅會失去頭發(fā)、肌肉和膝蓋軟骨能力,他們的細胞還會開始失去Y染色體,Y染色體丟失會損害他們的心臟,最終導致全身纖維化,直接對男性健康和壽命造成有害影響。[19]
生物學對橫向差異的解釋非常有限。在社會經(jīng)濟層面,有研究表明兩性壽命差距的變化與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OECD國家中,GGLE峰值出現(xiàn)越早的國家,其國民幸福感越高,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也越高。[20]人群的健康認知和收入等中微觀層面的差異同樣會帶來GGLE的差異。美國2010年的一組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認知與行為改善可以減少約70%的性別壽命差距,即美國當時4.6歲的兩性壽命差距,真正由生物學影響的僅1.4歲。[21]哈佛大學健康不平等項目的結(jié)果顯示2001—2014年美國最低收入人群的壽命性別差距實際上是4.5年,而最高收入人群的性別差距僅僅為1.5年左右。[22]
在社會文化層面,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規(guī)范要求男性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開放且暴露的工作環(huán)境與相對較高的精神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男性的死亡風險。[23]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顯示2019年男性自殺死亡的發(fā)生率是女性的2.3倍,且該比率在高收入國家更高。[24]男性群體更易采取酗酒、吸煙等方式彰顯男子氣概及拓展社交活動,這些健康風險行為大大推升了男性群體的死亡率。[25]在20世紀初,吸煙行為率先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男性中流行起來,并在接下來幾十年中逐漸推廣到女性中。到20世紀中葉,人們逐漸認識到吸煙的危害,隨之男性吸煙率快速下降,吸煙率性別差距縮小,與之相對應,與吸煙相關的死亡率(包括肺癌、心血管病死亡率等)的性別差距先擴大后縮小,[26]西方發(fā)達國家20世紀中期至20世紀70年代GGLE快速擴大及此后縮小的趨勢與吸煙流行進展有關,不同國家GGLE達到峰值及下降的時點存在差異,這與各國香煙推廣與限制的時點基本相吻合。[27]
(三)中國預期壽命性別差距的研究進展
中國共產(chǎn)黨促進性別平等的百年成效舉世矚目,呈現(xiàn)出一幅中國歷史上甚至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性別平等發(fā)展畫卷。[28]2020年我國孕產(chǎn)婦死亡率為16.9/10萬,比2010年降低43.7%,該指標水平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2020年我國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在184個國家中位列第62位,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歲。[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男性和女性的健康狀況都有了明顯改善,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對女性健康狀況的改善更大,即社會因素帶來的預期壽命延長在女性群體中更為顯著。[30-31]中國女性預期壽命優(yōu)勢的擴大主要源于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中,女性在嬰兒期和生育期的健康風險得到顯著控制,使女性在遺傳學、生理學上的生存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最終使女性壽命較男性愈發(fā)延長。[32]Bai和Liu等基于國家死亡監(jiān)測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利用與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類似的方法,測算出2019年我國的GGLE為6.2歲,預測到2035年我國女性預期壽命85.1歲,男性78.1歲,屆時GGLE達到7歲。[33]
目前對我國兩性壽命的研究主要聚焦死因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國女性延長的預期壽命中有72%可歸因于心血管疾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死亡率的降低,而男性中的歸因比例則為64%。[34] Wu等基于2013—2018年國家死亡監(jiān)測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交通事故的減少是GGLE縮小的重要原因,而缺血性心臟病、肺癌則阻礙GGLE縮小。[35]我國男性吸煙率在近幾十年來依舊保持在高位,而女性吸煙率比較低,吸煙率存在明顯性別差距,這可能與中國GGLE上升趨勢有關。[36]Xu等基于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WPP2019)數(shù)據(jù)獲取歷年的男女生命表,結(jié)合1998年、2008年、2018年中國疾控系統(tǒng)死亡監(jiān)控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心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肺癌和肝癌是GGLE擴大的最大因素,心腦血管患病率男女比為1∶0.48,為最大影響因素。[37]Chen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上海市GGLE的變化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下降階段(1973—1999年)從8.4歲下降到4.2歲,穩(wěn)定階段(1999—2018年)在4.0歲和4.9歲之間波動,男性非傳染性疾病(NCDs)的增多是造成近年來男女壽命差別的主要因素。[38]收入因素同樣影響著GGLE,Luo和Xie發(fā)現(xiàn)1981年收入不均導致的健康損失較小,但到2011年男性的預期壽命因為收入不均損失了0.63年,女性則損失了0.41年,男性因為收入不平等損失的預期壽命要多于女性。[39]
以上研究表明發(fā)達國家普遍經(jīng)歷了兩性壽命差距先擴大再降低的過程,且目前普遍處于下降通道。西方學者對該差距的原因進行了探析,普遍認為社會環(huán)境及行為因素對差異產(chǎn)生的效力高于生物因素。社會發(fā)展的不平等(如收入不平等)問題會加劇兩性壽命差距。兩性壽命差距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有研究主要探討我國男女的死因差別,但還缺乏對我國兩性壽命差別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研究,缺乏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的特征對比分析以及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變化對兩性壽命差距的影響程度研究。
三、研究設計與數(shù)據(jù)方法
(一)研究設計
1. 擬探究的問題
本文將研究的時間跨度設于改革開放初期1981—2020年(也恰好是兩次人口普查時點,數(shù)據(jù)易獲取),擬探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兩性預期壽命的差距水平、變化趨勢以及在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同特征;并通過對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勞動年齡段、老年段這四個年齡段分性別的死亡率變化趨勢分析,探討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變化對壽命差距的影響效力。
2. 研究步驟
首先,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1981—2020年八個時點人口預期壽命數(shù)據(jù),繪制出有數(shù)據(jù)記載以來我國GGLE的變化趨勢,通過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我國GGLE的相對水平。
其次,基于國家公布的1981—2020年八個時點人口預期壽命,利用聯(lián)合國人口司發(fā)布的中國總?cè)丝诩胺中詣e單歲組生命表,對我國歷年的人口普查或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單歲組、分城鄉(xiāng)、分性別的死亡率修正,進而能測算出分城鄉(xiāng)的GGLE水平及變化趨勢。
再次,測算1981—2020年四個年齡段的死亡率(5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U5MR,5歲到19歲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率[q]5-19,20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死亡率[q]20-59,60歲到89歲老年人口死亡率[q]60-89)變化趨勢,找出城鄉(xiāng)之間GGLE差異變化的年齡段特征。
最后,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探究1981—2000年和2000—2020年兩個時期不同年齡組的死亡率變化對兩性預期壽命變化幅度的貢獻力,即探究哪個年齡組的死亡率變化是GGLE擴大的主因以及男女之間的壽命變化差別在哪些年齡最為明顯。
(二)數(shù)據(jù)和方法
1. 數(shù)據(jù)來源
預期壽命數(shù)據(jù):我國1981年、1990年、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分性別0歲組預期壽命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用于和我國對比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包括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qū)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西方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預期壽命數(shù)據(jù)來自人類死亡率數(shù)據(jù)庫(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我國分性別、分城鄉(xiāng)、單歲組死亡率原始數(shù)據(jù)來自1981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資料,1987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人口1%抽樣調(diào)查資料,1994—2020年中國1‰人口變動抽樣調(diào)查年鑒;嬰兒死亡率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衛(wèi)健委統(tǒng)計資料;生命表修正參考數(shù)據(jù)來自聯(lián)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數(shù)據(jù)庫。
2. 方法
(1)中國死亡率數(shù)據(jù)的修正
對于樣本相對較少的1‰人口變動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存在部分低齡組死亡樣本較少,死亡率為0的情況,用其前后相鄰兩個年齡非0死亡率的均值替代處理;對于5歲以上單歲組死亡率波動性較大的問題,采用均值與中值二次濾波處理。0歲組嬰兒死亡率對預期壽命的影響較大,國家衛(wèi)健委公布了部分時點的該數(shù)據(jù),[40]以上時點的總?cè)丝趮雰核劳雎蕯?shù)據(jù)使用衛(wèi)健委公布的數(shù)據(jù)替代。
在高齡死亡率方面,除1996年1‰人口變動抽樣調(diào)查中死亡人口統(tǒng)計的最高年齡為85歲及以上,1994年及之后的1‰抽樣調(diào)查中最高年齡均為90歲及以上,為了將歷年的死亡率數(shù)據(jù)規(guī)整為0~100歲單歲組,本文采用Kannisto模型(如公式所示)補全及處理死亡率曲線尾部明顯的波動性問題。[41-42]
[ux=aeβx1+aeβx+c?logit(qx)=ln(a)+βx] (1)
上述步驟對死亡率進行了初步的修正,但大量研究表明我國人口死亡率漏報較為嚴重,基于初步調(diào)整的死亡率直接編制生命表與實際情況偏差較大,[43-44]還需對死亡率漏報問題做進一步調(diào)整。
常用的死亡漏報調(diào)整方法主要有隊列留存法、擬合經(jīng)驗參數(shù)值法、借助其他來源數(shù)據(jù)對比研究法和模型生命表法等。[45]這些方法大多需要更高質(zhì)量和更符合當今中國人口死亡模式的死亡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以二維死亡模型為例,這一模型屬于擬合經(jīng)驗參數(shù)值法,其基于的人類死亡數(shù)據(jù)庫多為發(fā)達國家死亡數(shù)據(jù),與中國人口死亡模式并不相符;[46]此外,學界一般認為的中國高質(zhì)量死亡數(shù)據(jù)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但這一數(shù)據(jù)距今已有數(shù)十年,在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以此作為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建立模型生命表或擬合參數(shù)都存在一定的適用性問題。
本文基于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各年度預期壽命值,結(jié)合聯(lián)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下文統(tǒng)一用“WPP”表示)公布的中國分年齡人口死亡率數(shù)據(jù),使用系數(shù)調(diào)整法對我國人口死亡率作出調(diào)整。首先,將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各年預期壽命對應至與聯(lián)合國測算的中國預期壽命最為相似的年份1,以2000年為例,若用2000年普查未調(diào)整原始單歲組死亡率計算預期壽命為73.8歲(因為死亡漏報導致偏高),而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00年人口預期壽命為71.4歲,與聯(lián)合國測算的1999年的71.42歲最為接近,那么采用聯(lián)合國測算的1999年分性別、分年齡人口死亡率為我國2000年的實際死亡率值(見表1)。
通過預期壽命的精確對應關系僅能修正出總?cè)丝凇⒛行匀丝诤团匀丝诘乃劳雎手怠H绾螠y算城鎮(zhèn)總體、城鎮(zhèn)男性、城鎮(zhèn)女性、農(nóng)村總體、農(nóng)村男性、農(nóng)村女性這其余6個維度的分年齡死亡率,當前學界并沒有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的死亡漏報存在差異,即可認為死亡漏報率的水平在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是相當?shù)模鶕?jù)其與總體死亡率的相對比值進行調(diào)整修正。[42]具體修正過程如下:
先以聯(lián)合國[u]年[x]歲死亡率[mx,u]除以我國對應的[t]年[x]歲總?cè)丝谒劳雎蔥m'x,t]得到[t]年[x]歲相對總系數(shù)[αtx]:
[αtx=mx,u/m'x,t] (2)
由[t]年的城鎮(zhèn)總?cè)丝谡{(diào)查死亡率[m_urban'x,t]乘以[t]年系數(shù)[αtx]得到調(diào)整后的城鎮(zhèn)人口死亡率[m_urbanx,t],同理調(diào)整得到農(nóng)村人口死亡率[m_ruralx,t]。
[m_urbanx,t=m_urban'x,t×αtx] (3)
[m_ruralx,t=m_rural'x,t×αtx] (4)
同理,通過原始單歲組分性別死亡率與聯(lián)合國生命表中的單歲組死亡率對比,可得[t]年男性系數(shù)[αtx,M]和女性系數(shù)[αtx,F(xiàn)],并進一步得到調(diào)整后的分城鄉(xiāng)、分性別的死亡率。9個維度的死亡率修正好之后,再根據(jù)傳統(tǒng)生命表方法計算出死亡率并最終算出各維度的預期壽命。以2020年總?cè)丝跒槔幚砬昂蟮膯螝q組死亡率(Log函數(shù)變換后)效果如圖1所示。
(2)分年齡段死亡率計算
預期壽命的變化主要受不同年齡組死亡率變動的影響,本文將0~100歲年齡段分為四組:5歲以下嬰幼兒群體死亡率(Under 5 Mortality Rate,下文統(tǒng)一用“U5MR”表示),5~19歲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死亡率(下文統(tǒng)一用“[q]5-19”表示),20~59歲勞動年齡群體死亡率(下文統(tǒng)一用“[q]20-59”表示),60~89歲老年群體死亡率(下文統(tǒng)一用“[q]60-89”表示)。由于高齡群體存活數(shù)量少,若計算到終點100歲,則死亡率必然都為1,無法體現(xiàn)差異性,因此老年群體僅計算到89歲。
(3)GGLE衡量
預期壽命性別差距的絕對值為女性預期壽命減去男性預期壽命,這一方式最為簡單直接,但是在橫向?qū)Ρ戎写嬖谡`差,例如GGLE同為5歲的水平,甲國男性60歲、女性65歲,乙國男性80歲、女性85歲,盡管兩者絕對差相同,但顯然甲國的相對差別更大,使用相對差([LR])能夠避免這一問題,公式如下([LRx]為[x]歲時的GGLE相對差,[ex,F(xiàn)]為[x]歲女性預期壽命,[ex,M]為[x]歲男性預期壽命):
[LRx=ex,F(xiàn)-ex,Mex,M×100%] (5)
相對變量能很好地保留絕對差的信息,又能在橫向?qū)Ρ戎畜w現(xiàn)GGLE相對水平。[47]
(4)Arriaga生命表分解
本文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探究男性和女性預期壽命在不同階段的變化中,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水平分別起到了多大的影響效力。
平均預期壽命本質(zhì)上與分年齡死亡率存在著密切關系,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是各年齡組死亡率綜合變化的結(jié)果,常用的年齡組死亡率對預期壽命變化的貢獻測度模型有Pollard和Arriaga提出的兩種方法,其中Arriaga方法更適合我國的人口普查死亡率數(shù)據(jù)。[48]Arriaga方法將每個年齡組死亡率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分為直接效應[iDEx]、間接效應[iIEx]和交互效應[iIx],三個效應之和為總效應[iOEx],本文主要展示年齡組貢獻的總效應[iOEx]([i]為年齡組組距,[Tx]為生命表中[x]歲的生存人年總數(shù)):[49]
[iDEx=ltxlt0(Tt+nx-Tt+nx+ilt+nx-Ttx-Ttx+il)] (6)
[iIEx=Ttx+ilt0(ltxltx+ilt+nxlt+nx+i-1)] (7)
[iOEx=Tt+nx+ilt0(ltxlt+nx-ltx+ilt+nx+i)] (8)
[iIx=iOEx-iIEx] (9)
對于開口組,由于沒有更高的年齡組,間接效應和交互效應均不存在,但存在直接效應,計算公式如下:
[iDEx]+[ =ltxlt0(Ti+nxli+nx-Ttxltx)] (10)
四、研究結(jié)果
(一)中國GGLE總體變化趨勢及國際比較
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了1981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中國0歲人口分性別預期壽命,女性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9.27歲增加到了2020年的80.88歲,增長11.61歲;男性從66.28歲增長到75.37歲,增長9.09歲。由此,GGLE從1981年的2.99歲增長到2020年的5.51歲。從官方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即可看出在男女預期壽命均取得顯著延長的背景下,女性的壽命增長速率也快于男性,導致GGLE擴大。LR則從1981年的4.51%上升到2020年的7.31%(見表2)。
從人類死亡率數(shù)據(jù)庫中分別選取東亞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作對比,結(jié)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GGLE自二戰(zhàn)以來經(jīng)歷了先增后降的過程,與文獻綜述描述一致。而東亞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GGLE與西方呈現(xiàn)不同的模式,當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開始進入下降通道,東亞國家(地區(qū))GGLE水平卻保持相對穩(wěn)定。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GGLE略有下降,[14]但中國臺灣地區(qū)的GGLE還在上升。[50]中國內(nèi)地的GGLE在2000年之前明顯低于發(fā)達國家(地區(qū)),2000年之后已經(jīng)達到與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相當?shù)乃剑?015年GGLE絕對值5.79歲,LR為7.86%,在與各國(地區(qū))對比中,僅稍低于韓國,高居圖2中的第二位。若照此發(fā)展趨勢,GGLE將很快超過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水平。
(二)中國GGLE變化趨勢的城鄉(xiāng)差異
如表3所示,經(jīng)過死亡率數(shù)據(jù)修正后,本文測算出的總體人口預期壽命與表1統(tǒng)計局給出的結(jié)果非常接近,平均誤差為0.05%,最大誤差為0.57%。利用修正后死亡率數(shù)據(jù)測算得到的GGLE也與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整體一致性相同。
但我國官方尚未公布城鄉(xiāng)人口預期壽命的數(shù)據(jù),本文測算出1981—2020年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分性別的人口預期壽命:城鎮(zhèn)男性從1981年的69.01歲增長到2020年的77.48歲,共增長8.47歲,同期城鎮(zhèn)女性增長9.64歲;農(nóng)村男性從65.46歲增長到72.27歲,共增長6.81歲,同期農(nóng)村女性增長9.88歲。
總體來看,我國城鎮(zhèn)GGLE在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都明顯高于農(nóng)村,1981年城鎮(zhèn)GGLE為4.15歲,高于農(nóng)村的2.82歲,且保持緩慢增長趨勢;而農(nóng)村GGLE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較低,但上升趨勢較明顯,2005年后農(nóng)村的GGLE逐漸趕超城鎮(zhèn)。2015年農(nóng)村GGLE增長到6.07歲,LR高達8.56%。
(三)中國男女死亡率水平的年齡段變化差異
以上結(jié)果說明我國GGLE呈現(xiàn)擴大趨勢且存在明顯的城鄉(xiāng)差異,有必要對城鄉(xiāng)的GGLE作更深入的分析。通過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各年齡段死亡率的變化趨勢可以大致判斷城鄉(xiāng)GGLE擴大的直接原因。
圖4展示了四個年齡段死亡率在1981—2020年期間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1981—2020年分城鄉(xiāng)、分性別的各年齡段死亡率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不同。
城鎮(zhèn)方面,U5MR的性別差距在1981—2020年保持平穩(wěn),兩性水平相當。20世紀80年代城鎮(zhèn)男性[q]5-19明顯高于女性,但其下降速度快于女性,因此性別差距逐年縮小,2015年后趨于消失。以上兩個年齡段結(jié)果說明城鎮(zhèn)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率近年來已幾乎不存在性別差距。20歲以上人口情況有所不同,1981—2020年男性[q]20-59始終明顯高于女性,差距保持在一個較穩(wěn)定的水平。老年人口中男性[q]60-89高于女性,且該年齡段性別差距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呈擴大趨勢。以上分年齡段分析說明目前城鎮(zhèn)人口GGLE擴大的推力主要來自老年人口,這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情況類似。[27]
農(nóng)村方面,20世紀80年代初女性U5MR明顯高于男性,由于女性U5MR下降速率快于男性,到2020年兩性U5MR趨同。1981—2020年[q]5-19性別差距平穩(wěn)保持在一定水平,這與城鎮(zhèn)[q]5-19性別差距逐漸縮小的趨勢相反。男性[q]20-59下降速率也不及女性,因此該年齡段性別差距逐漸擴大。男性[q]60-89下降速率仍不及女性,差距逐漸擴大,這與城鎮(zhèn)的情況一致。
結(jié)合圖3可以判斷農(nóng)村GGLE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位于較低水平主要是因為1981年時農(nóng)村女性U5MR明顯高于農(nóng)村男性,即女性嬰幼兒死亡率較高拉低了女性的預期壽命。1981—2020年不同于城鎮(zhèn)GGLE的緩慢增長特征,農(nóng)村GGLE增長較快主要是因為:[q]5-19的性別差距持續(xù)存在,未出現(xiàn)類似城鎮(zhèn)那樣明顯縮小的趨勢;女性[q]20-59較快速度下降導致[q]20-59性別差距擴大,不同于城鎮(zhèn)[q]20-59性別差距保持平穩(wěn)的趨勢。
(四)中國男女預期壽命增長變化的時期特征與年齡別貢獻度
圖4和圖5有助于大致了解不同年齡段死亡率性別差距的水平、變化趨勢,但各年齡段對GGLE具體的貢獻程度還有待估計。下文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來衡量各年齡組對GGLE變化的貢獻。
圖3顯示1981—2020年分城鄉(xiāng)GGLE變化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一是2000年前農(nóng)村GGLE低于城鎮(zhèn)GGLE階段,二是2000年后農(nóng)村GGLE反超城鎮(zhèn)GGLE階段。由于2000年左右是交叉點,下文將對比1981—2000年和2000—2020年這兩個時期。
考慮嬰幼兒階段死亡率對預期壽命影響最大,本文將Arriaga分解結(jié)果中的0~4歲的結(jié)果單獨提取進行分析(見圖6)。可以看出1981—2000年不論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0~4歲死亡率的降低對兩性預期壽命都有明顯的提升作用。且城鎮(zhèn)女性從中獲得的預期壽命增幅為0.7歲,農(nóng)村女性為0.3歲,不及城鎮(zhèn)男性的1歲和農(nóng)村男性的1.2歲。但是到2000—2020年女性因0~4歲死亡率快速下降獲得了大于男性的預期壽命增幅,這一現(xiàn)象在農(nóng)村更為明顯。2000—2020年農(nóng)村女性預期壽命總共增長了7.03歲,其中有3.6歲來自0~4歲的貢獻,同期男性為2.2歲。以上結(jié)果也體現(xiàn)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婦幼保健工作取得的斐然成效。
圖7展示了1981—2000年5~100歲Arriaga分解結(jié)果情況。圖中每一個年齡對應的縱坐標值即此期間該年齡由于死亡率變化帶來的對預期壽命的實際貢獻值(歲),兩曲線各自與橫坐標之間所包圍的面積,即在此期間男性或女性預期壽命變化總幅度(歲)。
不同年齡段對城鄉(xiāng)人口預期壽命變化水平的影響力不同,除了上述0~4歲嬰幼兒階段死亡率貢獻最大,其次是中老年段。城鎮(zhèn)人口在50~80歲老年段的改善更為明顯,對預期壽命的延長起到了更大的效用。
分性別來看,女性與男性之間存在規(guī)律性差異。圖中陰影部分面積即該年齡段女性相對于男性預期壽命的優(yōu)勢部分。對于城鎮(zhèn)人口,1981—2000年女性在20~65歲相對男性取得了較大幅度的預期壽命增加,而在65歲及以上并無優(yōu)勢甚至出現(xiàn)略微的劣勢。對于農(nóng)村人口,從15歲開始到生命末期,女性取得的預期壽命增加幅度均高于男性。雖然1981—2000年女性在0~4歲取得的預期壽命增加不及男性,但女性在15歲以上年齡段存在的優(yōu)勢,導致農(nóng)村GGLE在1981—2000年間仍然擴大。
圖8顯示了在2000—2020年的情況,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人口預期壽命年齡別貢獻模式相比1981—2000年出現(xiàn)峰值右移,也就是對預期壽命貢獻大的年齡段整體從50~80歲推移到了55~85歲左右,且農(nóng)村的峰值水平與城鎮(zhèn)變得接近。
對于城鎮(zhèn)人口,女性在5~55歲相對男性沒有優(yōu)勢,男性預期壽命的增長幅度在50歲之前甚至已經(jīng)超過女性。女性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55歲及以上中老年階段。兩個年齡階段的正負部分相抵,這是城鎮(zhèn)GGLE并未明顯增高的原因。農(nóng)村女性在5~40歲相比農(nóng)村男性并無優(yōu)勢,而是從40歲開始到生命末期一直保持明顯優(yōu)勢,這也導致了2000年之后農(nóng)村GGLE持續(xù)擴大。這與前序分四個年齡段的趨勢分析(見圖4和圖5)的結(jié)果一致,兩者交叉驗證體現(xiàn)出結(jié)果的準確性。
五、結(jié)論與建議
(一)結(jié)論
1. 中國GGLE在過去近40年中逐漸擴大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GGLE不到3歲,到2020年已經(jīng)擴大到5.51歲。通過LR分析性別差距的相對變化,發(fā)現(xiàn)LR也從4.52%上升到7.32%。通過國家與地區(qū)間橫向?qū)Ρ劝l(fā)現(xiàn)我國目前的GGLE整體水平已經(jīng)接近甚至反超西方發(fā)達國家及東亞部分發(fā)達地區(qū)的水平。此外,當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GGLE普遍已進入下降通道,我國還有繼續(xù)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歸因于我國女性死亡率下降幅度相對較快,使其“生命長度”優(yōu)勢擴大,男性目前在老年階段死亡率的相對劣勢比較明顯。
2. 農(nóng)村人口的GGLE擴大趨勢明顯高于城鎮(zhèn)人口
在總體人口GGLE持續(xù)擴大的背后,城鄉(xiāng)差異明顯。城鎮(zhèn)人口GGLE上升趨勢相對平緩,城鎮(zhèn)GGLE絕對差距從1981年的4.15歲上升到2000年的4.31歲,2020年達到5.32歲,LR從6.01%上升到6.87%。而農(nóng)村GGLE上升趨勢更加明顯,GGLE絕對差距從1981年的2.82歲上升到2020年的5.89歲,LR從4.31%上升到8.15%。
農(nóng)村人口GGLE增長幅度高于城鎮(zhèn)人口主要是因為農(nóng)村在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以及勞動年齡段死亡率性別差距的變化趨勢與城鎮(zhèn)不同。1981—2020年間女性U5MR的快速下降為農(nóng)村女性預期壽命帶來的增益約3.6歲,到2020年農(nóng)村男女嬰幼兒的U5MR已經(jīng)接近,同處于低位。導致1981—2020年農(nóng)村GGLE進一步擴大的死亡率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勞動年齡段和老齡段,在2000年之后40歲以上農(nóng)村男性死亡率的相對劣勢更加明顯。
農(nóng)村GGLE擴大趨勢比城鎮(zhèn)明顯可能源于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使得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人口處在不同的流行病學轉(zhuǎn)變階段。[36][51]農(nóng)村成年男性吸煙率相對較高,導致農(nóng)村成年男性吸煙相關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52]農(nóng)村衛(wèi)生資源可及性相對較低也限制了農(nóng)村成年男性從癌癥、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關醫(yī)學技術進步中獲益。[53-54]這可能是農(nóng)村20~59歲組死亡率性別差異還在擴大,而城鎮(zhèn)同歲組死亡率差異縮小的重要原因。
3. 現(xiàn)階段中老年年齡段的死亡率差異已成為GGLE持續(xù)擴大的主因
1981—2000年農(nóng)村還存在比較明顯的過量女性嬰幼兒死亡,女性相對男性尚處于劣勢階段。農(nóng)村女性相對男性的預期壽命增益主要來自20歲以上的年齡階段,城鎮(zhèn)GGLE擴大主要是由于20~65歲年齡段城鎮(zhèn)男性相對女性的死亡率更高,而城鎮(zhèn)65歲以上女性相對男性也并無優(yōu)勢。
2000—2020年農(nóng)村女性嬰幼兒死亡率快速下降,U5MR帶來的性別差距已經(jīng)消失。該階段老年段的死亡率性別差距對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人口預期壽命的貢獻效力也更加明顯。進入2000年之后,城鎮(zhèn)女性的優(yōu)勢推移到55歲之后,5~55歲城鎮(zhèn)女性相對男性已經(jīng)處于劣勢,這也直接導致了2000年后城鎮(zhèn)GGLE的擴張趨勢相對放緩。但農(nóng)村女性從40歲左右相對男性仍有明顯的優(yōu)勢,使得農(nóng)村GGLE持續(xù)擴大。
(二)建議
1. 持續(xù)鞏固女性長壽發(fā)展成果,關注高齡女性老人身體與精神健康問題
中國共產(chǎn)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xiàn)婦女解放、促進男女平等寫在奮斗的旗幟上,在中華大地上實現(xiàn)了男女兩性在政治、經(jīng)濟等諸方面的平等,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成果充分惠及女性人口,1981—2020年間女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升了11.6歲,平均每10年增長約3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明女性預期壽命更長,但其殘疾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時間也更長。[55]女性的預期壽命優(yōu)勢也導致女性喪偶的概率明顯大于男性,[56]在我國近40年來出生人口性別比整體偏高于正常范圍的情況下,2020年60歲以上老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出925.5萬人,其中80歲以上多出528.6萬人。據(jù)聯(lián)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WPP2022)預測結(jié)果,2030年中國60歲以上女性將比男性多出2 686.3萬人,80歲以上多出1 067.4萬人,2050年80歲以上女性比男性多出約2 269.2萬人,意味著未來女性老年喪偶群體的數(shù)量將大幅增多。因此,盡管有預期壽命的優(yōu)勢,但是女性年老后面臨著更大的失能風險和喪偶后孤獨抑郁的風險。在繼續(xù)鞏固女性長壽優(yōu)勢的同時需要更加關注日趨龐大的喪偶女性群體的身體照護與精神慰藉需求,基于性別差異特征更有針對性地完善養(yǎng)老服務對策,建設針對女性老年群體的適老化生活環(huán)境,鼓勵喪偶女性老年人以積極的心態(tài)融入社會。
2. 個人健康素養(yǎng)提升與環(huán)境改善內(nèi)外聯(lián)動,使男性更加長壽
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健康知識、創(chuàng)造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對男性來說,往往依仗著年輕時身體比較強壯,對一些慢性的危害健康的行為不以為意,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行為和習慣,等到年齡大了身體暴露出問題才加以重視,但為時已晚,這也成了影響男性長壽的主要內(nèi)因。若能早日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提高預期壽命,[57]因此,大力普及健康衛(wèi)生知識、持續(xù)提升個人健康素養(yǎng),促進男性深刻認識抽煙和過度飲酒的危害,還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發(fā)力。
提升健康素養(yǎng)水平,固然需要個人主動學習健康知識,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但同樣不能忽視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農(nóng)村男性往往還面臨著更復雜的環(huán)境風險,比如農(nóng)村地區(qū)控煙的政策往往很難有效落實,雖然吸煙流行在城市比在農(nóng)村地區(qū)開始得更早,但是農(nóng)村男性的每日吸煙量大于城市男性。[58]基層政府部門可通過鄉(xiāng)風文明公約與村民互動,引導農(nóng)村男性擯棄各種場合讓煙、敬煙的陋習,幫助農(nóng)村居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煙草局及工商部門應加大嚴格審批香煙銷售資格,杜絕假冒偽劣香煙在農(nóng)村的泛濫。此外,受農(nóng)村衛(wèi)生資源可及性和保障水平所限,農(nóng)村“心血管革命”進程滯后于城鎮(zhèn),建議以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為切入點,推進縣域醫(y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推動優(yōu)質(zhì)醫(yī)療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就醫(yī)。通過環(huán)境的改善,更好地保護預期壽命處于相對劣勢群體的生存利益。
3. 持續(xù)推進社會性別平等,實現(xiàn)兩性關系和諧互動
堅持男女平等是我國基本國策,近年來我國在國際性別平等指數(shù)排行榜中名次逐年提升,但2023全球經(jīng)濟論壇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性別平等指數(shù)排名仍處于107位的較低位置。縱觀東亞國家的情況都不容樂觀,日本排名125,韓國排名105。東亞主流性別傳統(tǒng)在于強制男性提前進入父親的角色掌握決策權,而且女性停留在女兒的角色,[59]一方面給予東亞男性額外的負擔,也給予了東亞女性額外的包容。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女性的社會地位、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女性在社會經(jīng)濟參與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持續(xù)改善女性職場發(fā)展環(huán)境,穩(wěn)步推進延遲退休政策,逐步縮小兩性退休年齡差距,積極發(fā)揮女性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巾幗智慧和力量。同時,不再只將男性定義為“養(yǎng)家者”,不再期待男性必須比女性能力強,讓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事務,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家庭和諧,減少兩性對立,而且能從根本上降低男性對自己的過高期待,減輕男性壓力。從這一角度來說,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擯棄一些陳舊的理念,比如“男主外,女主內(nèi)”“結(jié)婚男方要有房給彩禮”等。既要避免“父權主義”也要防止“女權主義”兩個極端,促進兩性之間開啟真誠協(xié)商的理性對話模式,持續(xù)推進社會性別平等,實現(xiàn)兩性關系和諧互動和兩性健康狀況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世青.中國男性預期壽命偏低的社會結(jié)構(gòu)因素及治理選擇[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153-161.
[2] Deparcieux A. Essai sur les Probabilités de la durée de la vie Humaine[M]. Paris:Guérin Frères,1746.
[3] Langford C M. Sex Differentials in Mortality in Sri Lanka:Changes since the 1920s[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1984,16(3):399-410.
[4] Aden A S,Omar M M,Omar H M,et al.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in Rural Somalia—Is Inequality in the Household a Risk Factor?[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1997,44(5):709-715.
[5] Austad S N. Why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Sex Differences in Longevity[J]. Gender Medicine,2006,3(2):79-92.
[6] Austad S N,F(xiàn)ischer K E. Sex Differences in Lifespan[J]. Cell Metabolism,2016,23(6):1022-1033.
[7] Zarulli V,Barthold Jones J A,Oksuzyan A,et al.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 Even during Severe Famines and Epidemi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4):E832-E840.
[8] Oeppen J,Vaupel J W. Broken Limits to Life Expectancy[J]. Science,2002,296(5570):1029-1031.
[9] Wang H,Abbas K M,Abbasifard M,et al. Global Age-sex-specific Fertility,Mortality,Healthy Life Expectancy(HALE),and Population Estimat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50-2019:A Comprehensive Demograph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The Lancet,2020,396(10258):1160-1203.
[10] Pinho-Gomes A-C,Vassallo A,Carcel C,et al.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the European Union[J]. BMJ Global Health,2022,7(2):e008278.
[11] ?stergren O,Martikainen P. The Contribution of Smoking-related Deaths to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Sweden between 1997 and 2016[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48(3):346-349.
[12] Leung M C M,Zhang Jie,Zhang Junse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ife Expectancy by Gender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4,23(4):737-759.
[13] Yang S,Khang Y-H,Chun H,et al. The Chang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ctancy in Korea 1970-2005[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2012,75(7):1280-1287.
[14] Liu Y,Arai A,Obayashi Y,et al. Trends of Gender Gaps in Life Expectancy in Japan,1947-2010:Associations with Gender Mortality Ratio and a Social Development Index[J]. Geriatrics amp;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13,13(3):792-797.
[15] Borah G.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India and Role of Age Groups: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Male-Femal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Crossover[J]. PLOS ONE,2021,16(12):e0260657.
[16] Jusrut P,Kalipeni E. An Analysis of Gender-based Reversal in Life Expectancy in Southern Africa[J]. GeoJournal,2012,77(4):541-554.
[17] 黃榮清,莊亞兒. 人口死亡水平的國際比較[J]. 人口學刊,2004(6):3-7.
[18] Vi?a J,Borrás C.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Understand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fers Opportunities to Intervene by Using Estrogenic Compounds[J]. Antioxidants amp; Redox Signaling,2010,13(3):269-278.
[19] Sano S,Horitani K,Ogawa H,et al. Hematopoietic Loss of Y Chromosome Leads to Cardiac Fibrosis and Heart Failure Mortality[J]. Science,2022,377(6603):292-297.
[20] Liu Y,Arai A,Kanda K,et al. Gender Gaps in Life Expectancy:Generalized Trends and 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Development Indices in OECD Countr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23(4):563-568.
[21] Schünemann J,Strulik H,Trimborn T. The Gender Gap in Mortality:How Much is Explained by Behavior?[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7,54:79-90.
[22] Chetty R,Stepner M,Abraham S,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2001-2014[J]. JAMA,2016,315(16):1750-1766.
[23] Courtenay W H. Constructions of Masculin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en's Well-being:A Theory of Gender and Health[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2000,50(10):1385-1401.
[2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icide Worldwide in 2019:Global Health Estimates[EB/OL]. (2021-06-16)[2024-03-13].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26643.
[25] Luy M,Wegner-Siegmundt C. The Impact of Smok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ctancy:More Heterogeneous than Often Stated[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5,25(4):706-710.
[26] Lopez A D,Collishaw N E,Piha T.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Cigarette Epidemic in Developed Countries[J]. Tobacco Control,1994,3(3):242.
[27] Zarulli V,Kashnitsky I,Vaupel J W. Death Rates at Specific Life Stages Mold the Sex Gap in Life Expectanc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1,118(20):e2010588118.
[28] 張霞,劉福華. 中國共產(chǎn)黨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演進與實踐經(jīng)驗[J].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4):188-195.
[29] 吳佳潼. 中國發(fā)布:中國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高,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EB/OL]. (2021-12-21)[2024-03-13]. http://news.china.com.cn/2021-12/21/content_77944147.html.
[30] 路磊. 我國死亡率性別差異的分析[J]. 人口學刊,1987(5):38-45.
[31] 陳岱云,陳希. 社會性別視域下的人口壽命性別差異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97-107.
[32] 陳昊,陳岱云. 中國人口壽命性別差距的變動機制[J]. 人口研究,2022(3):117-128.
[33] Bai R,Liu Y,Zhang L,et al. 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A Modelling Study[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23,8(12):e915-e922.
[34] Sun Q,Yu D,F(xiàn)an J,et al. 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at Age 30 Year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An Observa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22,7(12):e994-e1004.
[35] Wu J,Kc S,Luy M.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2013-2018[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749238.
[36] Wu J,Jiao B,Zhao J. Gender Dispariti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ole of Body Mass Index:A Birth Cohort Analysis in China[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2023,13(3):485-494.
[37] Xu W,Sun Y,Zheng H. Changes of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An Age- and Cause-specific Perspective[C]//2022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E-Business,E-Management,and E-Learning (IC4E).Tokyo Japan:ACM,2022:619-626.
[38] Chen H,Zhou Y,Sun L,et al.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Key to Further Narrow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Shanghai,China[J]. BMC Public Health,2020,20(1):1-9.
[39] Luo W,Xie Y. Economic Growth,Income Inequ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2020,256:113046.
[40]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年鑒2022[M].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22.
[41] Yi Z,Vaupel J W. Oldest-old Mortality in China[J]. Demographic Research,2003(8):215-244.
[42] 楊明旭,魯蓓. 中國2010年分省死亡率與預期壽命:基于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J]. 人口研究,2019(1):18-35.
[43] 張文娟,魏蒙. 中國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預期壽命評估: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 人口學刊,2016(3):18-28.
[44] 李婷,閆譽騰. 1980年代以來中國分地區(qū)死亡水平差異及其演變趨勢:醫(yī)療設施投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分期協(xié)同作用[J]. 人口研究,2023(4):35-50.
[45] 王金營,魏曉. 中國人口普查死亡數(shù)據(jù)質(zhì)量評估及2010—2020年死亡模式轉(zhuǎn)變分析[J]. 人口學刊,2023(4):1-16.
[46] 張震,戴志杰,楊菁. 二維死亡模型對中國人口死亡模式的適用性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17(1):81-91,127-128.
[47] Mateos J T,F(xiàn)ernández-Sáez J,Marcos-Marcos J,et al.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Global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152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2020,11(6):740-746.
[48] 彭非,封婷. 兩種平均預期壽命差異分解模型的比較研究[J]. 人口研究,2011(3):97-105.
[49] Arriaga E E.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ies[J]. Demography,1984,21(1):83-96.
[50] Pan L Y,Chiou S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in Taiwan,1991-2007:Life Expectancy,Mortality an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as Indicators[J]. 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30(2):135-149.
[51] 胡琳琳,胡鞍鋼. 從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衛(wèi)生發(fā)展:中國城鄉(xiāng)疾病模式差距分析與建議[J]. 管理世界,2003(1):78-87.
[52] 于繼剛,崔澤,潘利,等. 河北省20~80歲城鄉(xiāng)漢族居民吸煙狀況調(diào)查[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22(1):61-64.
[53] 劉慧敏,周乾宇,賈善群,等. 2004—2018年中國肺癌死亡趨勢分析及預測[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21(12):913-919.
[54] 陳曉榮,顏流霞,厚磊,等. 2015—2019年中國居民腦卒中發(fā)病與死亡特征分析[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24(5):470-476.
[55] 王廣州. 中國老年人口健康預期壽命研究[J]. 社會學研究,2022(3):160-181,229-230.
[56] 張震,馬茜. 中國出生性別比轉(zhuǎn)變的人口老齡化后果:前景與對策[J]. 人口研究,2022(1):3-18.
[57] Pan X-F,Li Y,F(xiàn)ranco O H,et al. Impact of Combined Lifestyle Factors on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in Chinese: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A,2020,75(11):2193-2199.
[58] Zhang M,Yang L,Wang L,et al. Trends in Smoking Prevalence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2007 to 2018:Findings from 5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Surveys[J]. PLOS Medicine,2022,19(8):e1004064.
[59] Greenhalgh S. Sexual Stratification: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with Equity\" in East Asi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85,11(2):265-314.
[責任編輯 李新偉]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1981-2020
YANG Mingxu1,ZHAO Jiaying2,CHEN Yihao3,WU Jinjing4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642,China;
2. School of Demography,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0200,Australia;
3.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4. Asian Demographic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serves as a crucial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health equity and gender equality. Analyzing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contributes to identifying patterns of mortality transition and urban-rural disparities,which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harmonious health development between gender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mortality data from population censuses and sample surveys since 1981,as well as infant mortality data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ver the years. Using the single-year life tables for China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as a reference,the study corrects and fits gender- and urban-rural-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for the period 1981-2020,and estimates life expectancy by gender and urban-rural areas. Additionally,it analyzes the changing trends in the gender gap in mortality across four age groups (infant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orking-age adults,and the elderly). Finally,the Arriaga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The study finds that between 1981 and 2020,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2.99 years to 5.51 years,significantly outpacing the growth rate 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or region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hile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generally on a declining trend,China's gap continues to exp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both the level and trend of the gender gap. From 1981 to 2020,the urban gender gap increased from 4.15 years to 5.32 years,while the rural gap grew more sharply from 2.82 years to 5.89 years,with the increase in rural areas being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The rapid decline in the under-five mortality rate (U5MR) among rural girls has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3.6 years to the increase in rural female life expectancy,representing a major achievement in China'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efforts in reducing female infant mortality in rural areas.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further widening of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 are the higher mortality rates of men relative to women in the working-age and elderly age groups. The study recommends consolidating the progress made in women's longer life expectancy while focusing on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elderly women in social care services,designing age-friendly facilities to mee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are needs. I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health education,improving public health literacy,and raising men's awareness of the dangers of smoking and excessive drinking. Moreover,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and access to quality healthcare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to ensure better healthcare access for local populations. This combined approach—enhancing individual health literacy and improving external healthcare environments—can better protect the health interests of men,who are at a relative disadvantage in life expectancy. Finally,the study calls for sustained effort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gender equality,foster new cultural norms around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and cultivate a new ethos of family civility. Avoiding the extremes of \"patriarchy\" and \"feminism\",the study advocates for harmonious gender relations and coordinated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Life Expectancy,Gender Gap,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Urban-Rural Differences
① 2022年9月7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的第27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的成就。
② 第二十屆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將人口素質(zhì)分為科學文化素質(zhì)、健康素質(zhì)、思想道德素質(zhì)三部分。
1 聯(lián)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死亡率及生命表的修正方法可參見https://population.un.org/wpp/Publications/Files/WPP 2022_Methodology.pdf。
【收稿日期】 2024-06-20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我國農(nóng)村老年人健康預期壽命的演變趨勢及特征分析研究(21BRK017)
【作者簡介】 楊明旭(1985-),男,四川雅安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趙嘉瑩(1982-),女,上海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學院高級講師;陳益豪(1999-),男,廣東揭陽人,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吳金晶(1989-),女,浙江杭州人,上海大學亞洲人口研究中心講師(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