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的研究文獻,了解該領域研究現狀、熱點及趨勢。方法 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201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錄的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文獻。采用OCCO13.9、Vosviewer等軟件統計分析該領域的文獻年發表量,發文期刊,參與發文的國家、作者、機構,以及關鍵詞的頻次和聚類,并統計方劑/中成藥用藥頻次。結果 中文文獻1197篇論文,文獻共涉及3385位作者,其中發文最多的為向楠、周廣文、沈霖、張麟。涉及1302家研究機構,發文前3位的機構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和甘肅省中醫院。來源期刊238種,發文前3位的期刊為《中醫臨床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新中醫》。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分析表明,研究主題涉及骨質疏松癥中藥療法、中醫角度對骨質疏松病因病機和療法的分析及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結論 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藥對不同類型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近年則更多關注該病常用的中成藥和方劑。目前尚需針對不同類型常用藥物的臨床對照研究,這可能是今后研究趨勢。
關鍵詞:中藥復方;骨質疏松癥;文獻計量學;研究現狀及熱點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5)02-0099-07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由多種因素導致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質量變差甚至會導致骨組織微觀結構的退行性病變,進而引發了人體的骨脆性增加,更加容易致使患者發生骨折的代謝性骨病。伴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趨加劇,臨床上骨質疏松病癥的發病率明顯增高,40-49歲的臨床發病率統計下來僅僅為3.2%,但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臨床發病率竟高達32%,骨質疏松癥的高發病率給老年人帶來身體上的極大傷害以及沉重的經濟壓力,同時也增加了家庭中的負擔[1]。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領域進行總結,并通過相關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便于研究者更直觀地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熱點[2]。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和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收錄的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的相關研究文獻,檢索時間為2010.01.01至2022.12.31。中文檢索包括“方”、“湯”、“丸”“骨質疏松”等。
1.2 文獻篩選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主題為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2)文獻類型為“ARTICLE”。排除標準:(1)綜述、系統評價和其他非原創研究文獻。(2)非期刊類。(3)語種非中文。
1.3 數據分析和處理 研究者在EndNote軟件中獨立對檢索到的記錄進行篩選(先根據標題或摘要,不確定的再閱讀全文),篩選完成后逐條核對,然后從軟件中導出發表年份、機構和來源期刊信息,保存為 txt 文本,然后將其導入VOSviewer和 OCCO13.9進行分析,生成作者共現網絡、研究機構共現網絡、關鍵詞共現聚類網絡和共現時間網絡分析。
2 結果
初步檢測得到目標文獻3695篇,剔除學位論文780篇,剔除非“ARTICLE”213篇,剔除檢測得到的重復文獻1505篇,最終納入文獻研究1197篇,見圖1。
2.1 發文時間分布 隨著時間的推移,收錄研究文獻中的論文數量總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自 2014 年以來,年度論文總數數據首次超過 50 篇,2022 年年度論文總數達到 190 篇,初步預測 2023 年論文總數將達到 205 篇,見圖2。
2.2 高頻中藥復方 對納入文獻的中出現中藥復方進行匯總分析,涉及到中藥復方共44種,其中10種頻次gt;20,頻次排名前5位的復方見表1。
2.3 研究文獻的作者 研究文獻中共涉及3386位作者,每位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緊密,利用Vosviewer繪制共現頻次gt;6的作者共現網絡,見圖3。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在該目標研究領域,合作研究的前三位作者分別是向楠、周廣文、張麟。由圖3可知,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向楠和周廣文合作更加緊密,缺乏與其他組織的合作。發文量前8位作者情況見表3,其中向楠發文最多,為13篇。
2.4 研究文獻來源的機構 研究文獻共涉及1302家研究機構,機構間合作情況不一,其中發文量≥10篇的研究機構共8家,關系較為密切的前3家機構分別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說明與其他機構的合作關系較為密切,見圖4。
研究發現,發文量相對較多的研究機構是湖南中醫藥大學和甘肅中醫藥大學,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如表4所示。研究發現,湖南有3家,甘肅有2家,主要來自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其附屬醫院。其他院校分別來自南京、湖北、遼寧、山東和廣州,地域相對分散。
2.5 研究文獻的來源期刊 如表5所示,研究文獻來自238種不同期刊,發表文章總數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發表336篇文章(占28.1%)。發表文章較多的期刊是《中醫臨床研究》(61篇)、《中華骨質疏松癥雜志》(56篇)和《新中醫》(42篇)。
2.6 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分析 研究文獻共涉及1553個關鍵詞,使用VOSviewer對共同出現頻率大于14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后發現,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主題可大致分為3組,如圖 5 所示。紅色聚類研究主題是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相關療法,藍色聚類研究主題為骨質疏松癥的其他療法,綠色聚類研究主題為治療骨質疏松癥之后的臨床效果。
使用OCCO.13.9軟件對不同關鍵詞的出現次數和出現時間進行雙重堆疊分析,生成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研究主題的時間軸,見圖6。由圖可知,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醫結合療法以及“經方”對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觀察,隨著時間推移,骨質疏松癥的中藥復方越來越集中于自擬方對其的治療研究,包括補腎壯骨湯、補腎健骨湯等。而近兩年最新的研究主題,重要關鍵詞有網絡藥理學、左歸丸以及合并西醫的一些藥物或者手術的之后療法段。
3 高頻中藥復方所用具體藥物剖析
使用 OCCO.13.9 軟件對頻率大于3的中藥復方處方進行分析。共涉及 65 張復方,涉及藥物共 132 味,藥物頻次共 601 次。涉及的中藥類別有:補虛類、活血化瘀類、祛風除濕類、利水滲濕類、收斂類、清熱類,結果見表6。
3.1 核心藥物分析 在132種藥材中,使用次數最多的是熟地黃,共34次;其次是補補骨脂,共26次;再其次是骨碎補,共25次;最后是川芎,使用23次,黃芪23次,菟絲子22次,杜仲19次,當歸19次,枸杞子15次,淫羊藿15次。使用 VOS.viewer 對共出現頻率大于5的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后發現,這些中藥大致可分為五類,即見圖7。紅色聚類研究主題是補陽藥相關藥物,藍色聚類研究主題為補腎陰藥相關藥物,綠色聚類研究主題為行氣活血藥相關藥物,黃色聚類研究主題為活血藥相關藥物,紫色聚類研究主題為滋陰藥相關藥物。
3.2 處方分析 在 44 個高頻中藥復方數據庫中,通過數據挖掘找出了該數據庫中經常出現的藥物組合,并在此討論了5種和6種藥物的最終分組,如表 7 所示。
從5種和6種藥的分組可以得出結論,這103個經驗復方的來源大多為左歸丸的加減,經現代醫學家不斷進行臨床實踐研究,在此經方基礎上,巧妙運用常用藥物配對以及加減,剪裁成自己的經驗藥方。以下就左歸丸論述。
左歸丸,來源于明代名醫張介賓的醫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或虛損傷陰,或腰酸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
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由此可知,左歸丸主治腎陰虧虛,精血不足之證[3]。左歸丸從六味地黃丸化裁而來,全方具有補腎益髓、強筋健骨的功效,在臨床運用廣泛。
現代研究發現,左歸丸化學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多,具有消炎、抗骨質疏松、抗氧化、神經保護等作用[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熟地黃的有效成分包括梓醇、地黃甙等。據推斷,地黃甙A能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提高免疫力,同時推斷地黃甙A能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提高免疫力,調節BMSCs的增殖和分化,促進BMSCs分化為成骨細胞,修復骨組織[5]。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其的有效成分薯蕷皂苷通過OPG/RANKL信號通路和PI3K/p38 信號通路調節骨代謝,促進骨分化,抑制骨吸收[6]。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所含枸杞多糖能促進OPG上調,RANKL下調,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還能通過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促進成骨,增加骨組織[7]。牛膝中含有3種成分:牛膝甾酮、β-蛻皮甾酮、牛膝多糖,它們都能促進成骨標志物的增加。β-蛻皮甾酮通過Akt信號通路調節成骨細胞凋亡,而牛膝多糖則激活經典的Wnt/β-catenin通路,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有效緩解骨質疏松[8]。近期有研究表明,菟絲子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上調LncRNA中ZBED3-AS1的表達,抑制p21和caspase-3,從而調節成骨細胞的凋亡和增殖;還能通過Wnt/β-catenin信號通路阻斷RANKL與受體RANK的結合,抑制破骨細胞骨吸收[9]。山茱萸新苷可由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及內質網應激途徑,促進成骨增殖和分化[10]。網絡藥理學研究[11]發現,“龜板-鹿角”藥對骨質疏松有防治作用,主要是通過藥物多成分、多靶點、多信號通路來調控骨代謝平衡。
4 討論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方面的研究,本文從歷年發表文章總數、文章作者、研究文獻關鍵詞、中藥復方及單味中藥的研究情況等方面,進一步了解了中藥復方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現狀及發展熱點。但存在一定局限性:(1)納入不同姓名的文獻作者可能會使結果產生偏差。(2)未從單味中藥的性味歸經等方面對不同中醫證型骨質疏松的用藥規律作總結分析。(3)研究文獻中未涉及到英文文獻。接下來的研究,我們課題組將著重于面對不同證型的骨質疏松癥的中藥復方進行研究,逐漸細致化,更好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提供依據。
綜上,骨質疏松癥的中藥療法近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文獻中高頻出現的中藥如補腎活血湯、獨活寄生湯、左歸丸等一類的中藥復方,在臨床上還沒有大樣本量的患者去證明其療效,所以這需要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進行更多臨床對照研究、多中心隊列研究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1]趙宗權,吳貽紅,湯振源,等.老年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及預防措施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9,25(7):994-997.
[2]Gao H,Huang F Y,Wang Z P.Research trends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a bibliometric analysis[J].Chin Med J(Engl),2018,131(24):2968-2975.
[3]胡陽,宋敏,李凱,等.左歸丸及其組方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基礎研究進展[J/OL].中華中醫藥學刊:1-11[2023-09-09].
[4]黃勝男,張穎,王如然,等.左歸丸治療骨質疏松的網絡藥理學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2,28(2):283-286.
[5]馮宜蒀,來積芳,董萬濤,等.基于網絡藥理學的“淫羊藿-熟地黃”配伍治療骨質疏松癥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1,27(6):875-881.
[6]Zhang Z,Yue L,Wang Y,et al.A circRNA-miRNA-mRNA network plays a role i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iosgenin on alveolar bone los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BMC Complement Med Ther,2020,20(1):220.
[7]陳達.枸杞多糖抑制磨損顆粒誘導骨溶解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D].銀川:寧夏醫科大學,2019.
[8]姜濤,凌翠敏,黃永青,等.牛膝甾酮對小鼠MC3T3-E1細胞成骨分化和增殖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40(9):1082-1087.
[9]孫奇華,蔡紅慧,何愛玉,等.菟絲子黃酮通過調控ZBED3-AS1影響成骨細胞凋亡[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21,37(2):306-314.
[10]黃佳純,林燕平,陳桐瑩,等.山茱萸新苷Ⅰ對成骨細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0,26(1):1-5.
[11]李紹爍,顧一丹,尹恒,等.基于網絡藥理學方法分析“龜板-鹿角”藥對活性成分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分子機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35):5668-5674.
(收稿日期: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