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投資效益,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通過有為政府推動解決一系列影響有效市場形成及發揮作用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保證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是民營企業的核心關切。
2024年以來的投資形勢
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降趨穩,且2024年6月份以來一直快于2023年同期投資增速。同時,投資增長的結構性特征明顯。
2024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比2023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9.3%、4.2%和-10.4%,制造業投資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8.1%;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設備工器具購置、其他費用投資分別同比增長3.5%、15.8%和-4.1%,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5.3%;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6.8%,增速比全部投資高3.5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2024年,我國制造業升級發展態勢明顯,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電力等相關能源行業投資快速增長;“兩重”建設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投資穩定增長;“兩新”工作扎實開展,設備購置投資較快增長。
2025年投資增長預期可實現開門紅
加大了政府投資工作力度。一是提前下達2025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考慮到提前下達項目清單和投資計劃,有助于加快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4年10月底下達了2025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支持地方加快開展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二是加大“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的推進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壓實各方責任,強化資金支持和要素資源保障,推動尚未開工的409個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確保到2025年底“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收官。
實施了與地方政府投融資相關的投資重大政策。針對2024年投資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務院辦公廳于2024年12月25日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24〕52號) ,圍繞更好發揮專項債券在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出7方面17項舉措。一是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提高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二是完善專項債券項目預算平衡和“一案兩書”制度。三是優化專項債券項目審核和管理機制。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在10個省份以及雄安新區下放項目審核權限,由省級政府審核批準本地區項目清單。打通在建項目續發專項債券“綠色通道”。建立“常態化申報、按季度審核”的項目申報審核機制。四是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五是強化專項債券全流程管理。六是加強專項債券監督問責;七是強化保障措施。此外,自然資源部于2024年11月12日印發《關于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閑置土地的通知》(自然資發〔2024〕242號),鼓勵各地積極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加大收回收購存量閑置土地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推出了一攬子地方政府化債“組合拳”。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國務院提出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議案提出,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建議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加上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同時還明確,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上述三項政策既能夠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又能夠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
更加重視提高投資效益
提高投資效益有要求。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投資要有效益,擴大投資可以促進增長,但如果都是無效投資,投下去沒有回報,貸的款、借的債就沒法償還,形成一堆壞賬,對企業而言就是財務風險,對國家而言就是財政金融風險。”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一文中再次強調,“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首位,進一步凸顯了對投資質效的高度重視。
提高投資效益有空間。投資是當前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供給之源——無論是維持簡單再生產,還是實現擴大再生產,都離不開投資,投資始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實現較快增長,1982-2023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7.8%。在此過程中,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交通大國,城鎮化水平日益接近70%(2023年為66.16%),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方米。當然,按照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隨著資本積累規模的不斷擴大,如果沒有同步發生技術、工藝和管理方式的顯著變化,我國提高投資效益的空間將迅速收縮。幸運的是,目前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人工智能(AI)、新能源、超級計算系統、物聯網和其他高科技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已經進入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在產業變革中的地位凸顯。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挑戰日趨嚴峻,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因此,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綠色轉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都蘊含著巨大的投資需求。
提高投資效益,首先要強化目標引領,把握好投資方向。要聚焦“補短板、增后勁”,大力抓好重點領域投資建設,推動一批既有利當前又惠及長遠的投資項目加快落地。在基礎設施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在制造業方面,應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領域加大投資。在房地產方面,要加快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危舊房改造。在社會民生方面,要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短板。

提高投資效益有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2025年投資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要將2024年經驗做法持續深化,進一步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兩新”方面,2025年支持“兩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將比2024年大幅增加,將有更多市場需求廣、更新換代潛力大的產品和領域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兩重”方面,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既要強化“硬投資”,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口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加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優化資金投向,加快推進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也要搞好“軟建設”,堅持項目建設和配套改革相結合,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規劃和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解決當前與長遠的矛盾和問題,努力辦成一系列大事難事,促進實現“兩重”目標。二是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的項目,加快補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弱項。三是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四是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五是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投資工作更加強調以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為引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充分競爭市場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效率最高。因此,提高投資效益,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通過有為政府推動解決一系列影響有效市場形成及發揮作用的矛盾和問題,如保證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是民營企業的核心關切。
經過多年投資建設,我國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存量資產,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對于提升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拓寬社會投資渠道、合理擴大有效投資以及降低政府債務風險、降低企業負債水平等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了盤活存量資產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提出了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產權規范交易、兼并重組等多種存量資產盤活方式。
(編輯 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