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擴大消費
從擴大消費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從消費函數入手。一般來講,影響消費有三個因素,一個是收入,包括短期和中長期的收入;一個是財富;還有一個是預期。下面重點討論這三個方面。
(一)如何提高居民收入。

這里主要是指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當期收入主要通過財政的手段給中低收入人群發一些補貼,可以采取現金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消費券的形式。數字經濟時代,具體到人頭發現金要比以前容易得多;相對而言,發消費券比發現金好,因為拿到現金可能選擇儲蓄,而消費券可以發定期的(比如一年),如果到期還停在個人手里就不值錢了,這樣可以促使他在一年內花出去。建議可發行不與特定行業銷售掛鉤的消費券,就當作現金使用,花在哪里都可以,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乘數效應。
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中低收入群體中長期收入的提升,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現在中國消費和就業投資遇到困難,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現在民營企業發展非常艱難。我認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應重點向他們開放服務業,因為在制造業領域民企已經“卷”得不行了,但像國內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行業,還有大量的需求空間,而這些行業目前大多被國有資本控制;向民企開放這些行業應是大勢所趨。要加強對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產權的保護。
更重要的是,中央應上收更多的與“人”相關的事權,比如說教育、養老和醫療。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這一部分的開支占到30%~35%的比例。如果中央能統籌這一部分的支出,對緩解地方政府支出的壓力是很有效的。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中長期收入,要關注部門間的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要更多向居民部門傾斜,這意味著政府和企業在初次分配時要更多向居民部門讓利。對于政府來講,未來要由中央政府承擔更多的社保、醫療和教育的投入,對于企業而言,就是國有企業應該加大分紅比率。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是未來引入基于財產的稅制的大勢所趨,現在經濟不景氣了,需要往后放。
如果做好上述三個因素,就是將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將部門間的收入分配和居民內部的再分配做好,就能夠顯著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中長期收入。
(二)關于財富效應。
當前老百姓不愿意消費,與國內的所有資產價格都在下跌有關系。股市、樓市,連人民幣匯率也下跌。在這個情況下,大家消費非常謹慎。
目前最大的風險還是房地產方面。盡快讓房地產市場及時觸底企穩,非常重要。目前最急迫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一線城市核心地區的房價依然在快速下跌。一線城市應盡快取消限購、限售,而且要一次性公布優惠政策,不要讓市場主體有持續放松政策優惠的預期,這種“擠牙膏”式的放松,會讓存量的需求者無限期推遲購房的決策。

第二件事是正面應對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點。目前幾乎所有的頭部民企都出現生存問題,政府應該果斷幫扶本省經營比較穩健的頭部民營開發商(例如碧桂園和萬科)。幫扶有兩個方式,一是省級政府可以發專項債轉貸給民營開發商,幫企業拉長債務周期,降低成本;政府可以選擇直接入股頭部民營開發商的股份,幫它渡過難關之后再行退出。
促進居民消費要發揮股市的作用。要更好地做好科技金融和養老金融。從國際經驗看,一個指數不斷上漲的牛長熊短的股票市場對居民消費信心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三管齊下:
從投資方來講,應該培育更多的長期投資者。當前中國的長期投資者只可能來自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地方社保資金通過全國社保間接入市;二是保險資管的資金更多地進入股市;三是可能是中國式的平準基金。這也是大家現在討論的熱點。
從融資方面來講,我們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就要規范規則制度,就意味著IPO應該常態化,還是要提高IPO的門檻。同時退市的機制要常態化,同時要讓上市公司養成分紅的文化。最近這兩年,唯一漲的股票就是高股息的股票,現在市場也在給這種高股息支付的企業更高的估值。
關于監管方。過去一年,證監會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頂格處罰的上限,提高了打擊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信息造假的力度,也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穩住房市和股市,發揮正常的財富效應,對緩解消費的下行是很有幫助的。
(三)關于預期。
在一定程度上,預期可能是影響中產階級消費的主要因素。這分為兩部分:一是如何緩解老百姓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就是老百姓未來支出有很多不確定性,如何緩解?要從醫療、養老、教育和住房改革來入手,這其實各有各的偏向,對于農村居民來講,可采取國家發債的方式,幫助他們提高醫保和社保的水平。二是如何幫助年輕人降低住房的成本、幫助他們降低教育的成本,這與由中央政府承擔更多的支出是相關的。對于中年人來講,如何讓未來的養老體系更加健全,降低養老的成本可能也很重要。
提升居民的信心,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要提振名義GDP增速,這跟企業的業績高度相關;二是要切實落實三中全會的決議,加快改革開放;三是努力改善我們的外交環境。特朗普上臺之后,給我們一個和歐洲國家修補關系的良好的時間窗口,甚至我們和日韓也存在修補關系的窗口。應該實施更加果斷的、更加友好的外交策略,尋找更多的朋友。
把上述這幾件事做好,我們能夠有效改善居民部門的預期和信心,這對擴大消費是有好處的。
如何提高投資效益
余永定老師一直堅決認為我國還存在著擴大投資的空間。我們認為,傳統的基礎設施和軟基建這兩個領域都存在很大的投資空間。雖然傳統基礎設施投資的確存在一個效益下降的問題,尤其是在人口流出的地區。
以下這幾個領域可能是存在投資空間的。
第一個是地下管網。
第二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現在很多省、市區域內的道路建設已經很完善了,但是省和省之間,市和市之間有很多斷頭路。要打通斷頭路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但可以很有效地把各地的交通網絡給連接起來,我們覺得這一點可以重點考慮。
第三是與手機的基站、算力、新能源網絡相關的新基建。

需要強調的是,軟基建投資也大有可為,這就是與養老院、醫院,學校等有關的投資。當然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教育和醫療投資尤其要小心,投資項目要“跟著人走”,在人口流入的地方多投建。養老設施在全國是一個普遍的缺口,有投入價值,這方面的投入有保障功能,但是它的經濟效益可能沒有那么劃算。
如何平衡投資和消費
(一)對擴大內需而言,鼓勵投資和消費各有各的好處,但目前擴大消費應作為重點。目前,我國私人消費占GDP的比例不到40%,和美國大概差30個點;我們的消費是靠政府消費撐著的。現在的確到了激活私人消費的時候了。但是私人消費的問題在于存在不確定性,見效慢,從這個意義上看,擴大投資是可感可及的,在短期內更加有效。當前,我們既需要長期的提振消費,又要在短期消除需求和產出的缺口,所以消費和投資都不可或缺。
(二)過去刺激經濟的思路主要是做增量,而且增量主要做到投資方面。這里有一個假設,就是投資資金可以通過企業部門最后傳導到居民部門,從而提振消費。這里有一個政策資源的滲透效應。
但是在當前環境下,以促投資改善老百姓的收入并提振消費,這樣的滲透效應是越來越困難了。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制造業普遍產能過剩,所以投入企業,企業也沒有動力去擴大就業。
第二,現在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地方政府做項目,一般先讓企業(民營企業或國有企業)花錢墊資,到期又還不起錢,這樣企業的應收賬款越來越多。這是傳統基建項目很多資金到不了做項目的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目前存在機器替代勞動力的趨勢。所以投資資金給到企業之后,企業可能更多購置機器人,錢到不了勞動者手里。我們的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一定要有一部分錢直接給到最終的居民群體。有兩個群體最重要:一個是中低收入家庭,他們是消費的主力軍,一個是部分中小民營企業,他們是解決就業的主體,這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個比較容易的方式就是通過財政貼息的方式,通過無息和低息貸款的方式給到中小企業。
最近有學者認為,消費不是生產函數的變量,它影響不了中長期經濟增長,而中國在中長期應保持一個較高速的增長。應該指出,有一類消費是可以計入生產函數的,就是有利于改善人力資本這一類的消費。它可以通過人力資本這個渠道進入生產函數,這對于提振中長期的增長潛力是有幫助的。因此,一方面增加與人力資本相關的基建投資,另外一方面在政府的支出中增加用于教育、醫療、養老這樣的公共領域的支出,既有助于短期內促進消費,還有助于中期培育人力資本,從中長期來講,它是有利于提振經濟增長的。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