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結合相關政策內容,探討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及特征,研究認為先行縣是推動農業科技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可通過共建單位的協同努力和一系列重點任務的實施,為全國的農業科技現代化樹立典范,具有主導產業特色化、產業鏈現代化、農業生產標準化、物質裝備機械化、農業農村綠色化以及人才隊伍專業化六大特性。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可進一步探索的科學問題,以期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縣域政策制定與決策實施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內涵;外延;特征
中圖分類號:F323.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1-0193-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1.03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pioneer county
WENG Li-sheng1,2, WANG Yu-tao3a, ZHU Li-qun3a,3b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China; 2. Hubei Institute of Digital Culture and Tourism, Wuhan" 430062,China; 3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3b. Institute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pioneer county were explored. The research believed that pioneer county wa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t could set an exampl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country throug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co-construction uni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key tasks,with six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mechanization of material and equipment, the greening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specia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On this basis, the scientific issues that c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ounty poli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oneer county; connotation;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1]。李克強總理也在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中作出批示要求,強調了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性。為探索構建科技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機制新模式,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農業農村部按照“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于2021年5月發布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3]。《通知》指出,到“十四五”末期,在全國范圍內共建一批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下簡稱“先行縣”),以科技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盡管目前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相關政策,該政策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對先行縣的建設目標、共建任務、共建方式及模式探索等方面進行了宏觀把控,或從縣域層面,提出了先行縣在項目推進、技術突破、產業轉型及模式推廣等方面的經驗[4,5]。然而,在開展先行縣共建工作中,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和特征等內容尚缺乏系統深入研究。厘清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與特征,有利于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農業科技的重要論述,有利于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此,本研究基于新時期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深入探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概念、外延及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需進一步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以期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力量和戰略支撐,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和施政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
1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
1.1 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內涵
1.1.1 農業科技 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議題,既有定量分析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研究[6,7],也有從政策或制度干預的視角,探究科技驅動現代農業的路徑問題[8,9],還有依靠技術轉移與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研究[10,11]。關于內涵界定,有學者認為狹義的農業科技是自然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創新應用,廣義的農業科技還包括農、林、牧、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先進技術[7]。也有學者通過構建概念模型,將資金支持、主體培養、模式創新、組織管理等要素納入農業科技創新體系[12]。
1.1.2 現代化 “現代化”一詞產生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用以表達新社會的現代需要和發展變遷[13]。近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前進和創新,“現代化”概念不斷豐富和完善,由新中國初期工業化的解釋轉為“中國式的四化”,后又在中共的重構下成為一種包含工業化、農業商品化、科技化、民主化、城市化等社會各方面變革的系統過程[13],學術界也開始對現代思想、現代生產、現代標準等問題進行剖析,并嘗試歸納凝練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體系[14-16]。在農業領域,關于現代化的理論研究經歷了從單方面發展生產力向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融合的轉變[17],從強調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生產環節現代化,轉向兼顧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大體系的現代化,從強調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逐步延伸至圍繞產業鏈、組織管理、生態循環等發展方式的現代化[18],并日益重視涵蓋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現代化。因此,現代化是一種動態進步的過程,而農業現代化的實質是實現現代技術、現代服務、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現代農民等要素進步的結果[19]。
結合農業科技與現代化的內涵,本研究認為狹義的農業科技現代化是指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流通、服務等環節逐步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理念提升農業,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數智化運營的過程和手段。廣義的農業科技現代化是在狹義農業科技基礎上進行社會科學領域的再研究與再開發,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重新配置、組合與優化,推進農業現代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
1.2 先行縣的內涵
“先行縣”一詞常與某種發展形態搭配使用,如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低碳經濟先行縣、農機化先行縣等。從這些名詞的內涵來看,現有研究將“先行縣”默認為“示范縣“或“先進縣”,有圍繞投入增長、產值增加、主體或企業新增等標志性成果建設的發展強縣[20],也有從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環境優化、機制創新等突破性進展出發建設的樣本示范縣[21,22]。同時,先行縣也被賦予了以下3個功能:一是政策導向,先行縣的實質性創建是對國家政策的及時了解和掌握,其發展將是相關行業領域的新標桿[23]。二是模式探索,先行縣的創建旨在認清現有優勢與發展短板,探尋一條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形成一套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機制[24]。三是示范引領,先行縣建設的目的是統籌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來提升縣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其他地區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縣域樣板提供指導。基于先行縣的特征和功能闡述,本研究將先行縣界定為:經政府認定批準,以開發利用現有空間資源,在區域經濟、社會及環境領域先行布局改革試點或試驗,力求突破體制機制束縛,踐行先進觀念理念,為示范、引領各地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路徑提供創新經驗的縣域。
1.3 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是一個新的政策術語,與原有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或先進縣”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等政策術語具有緊密關系。結合《通知》的共建要求,采用“屬”加“種差”的概念界定方法[25],認為“先行縣”是示范縣或先進縣的近鄰屬概念,即具有一定產業基礎、明顯區位優勢和強烈共建意愿,對其他地區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縣域單位。“農業科技現代化”是區別于以手藝、工具、設備等為主的傳統農業勞動方式的“種差”特點,強調自然科學技術的先進性、高效性和集成性。因此,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可被界定為:以樹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進典型為目標,依托政府、技術院校和共建單位的資源整合,解決全產業鏈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問題,形成一套創新性強,具備推廣價值的經驗做法,推動以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和生態綠色化的率先啟動縣域。
2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外延
農業農村部頒發的《通知》中,系統闡述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的總體要求、共建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入分析文件內容可以發現,先行縣共建的基本點是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產業,用現代經營理念引領農村發展,用現代科學知識強化農民素質。在這一過程中,運用科技手段解決重點產業技術難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和基地為科技成果的研發、轉化、推廣和應用提供物質載體;整合科技資源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依托綠色環保技術的轉型升級,有效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提升鄉土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驗收階段形成一套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機制,探索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基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界定,本研究認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外延可將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統籌考慮,包含具有“現代農業、現代農村和現代農民賦能的科技化縣域”這一屬性的各種社會科技要素所組成的“類”,具體如下。
1)圍繞發展短板,攻克核心技術難題。針對縣域現有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依托共建單位的技術優勢,開展聯合攻關。聚焦產業發展,創新技術攻關服務手段。通過征集需求、凝練目標、擇優遴選,圍繞制約農業生產和競爭力提升的具有代表性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采取“揭榜掛帥”形式,實施攻關。不斷完善“揭榜掛帥”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將戰略性需求導向和產業發展實際相結合,為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提供制度保障[26]。
2)集成先進技術,建設科技展示基地。聚焦縣域農業優勢產業,依托規模經營主體聯合打造一批集試驗、推廣、培訓于一體的展示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推廣和示范全產業鏈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新材料。以各類基地為平臺推動農技推廣服務,開展農技人員現場實訓,組織示范主體觀摩學習,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立足優勢產業,強化建設各方利益聯結,并有效引導共建主體的成果、信息、人才、服務等資源向基地匯聚,不斷完善基地產業帶動與利益聯結機制[27]。
3)優化信息服務,搭建智慧農業載體。智慧化、數字化的農業試驗區是利用智慧大數據平臺、無人機作業系統等進行全程無人可控作業,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等各環節、各領域的應用,并監測、收集和分析農業資源生產及開放利用狀況的現代農業試驗點,為農業生產提供可視化服務、農業數據支撐及信息保障功能,對實現大數據、物聯網、通信網絡、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的融合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28]。
4)擴大推廣應用,打造技術服務平臺。整合政、產、學、研、用各類資源,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通過轉讓、并購、合作研發、作價投資等方式,打造一批科研共享、產業孵化、成果轉化的技術服務平臺,推動科技資源在產業聯盟內部的共建共享,解決科技創新成果“孤島”問題,提高先進實用技術覆蓋率,帶動農戶分享全產業鏈經營收益[29]。
5)適度規模經營,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形式適度規模,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是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30]。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接機制的創建,培育一批生產型、流通型和社會化服務型的經營主體,在強化科研協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農業服務規模水平、農業電子服務能力以及農業產業效益,推動托管服務、場地租賃、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措施的實施。
6)推進綠色生產,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生態宜居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也強調了鄉村宜居宜業水平提升的重要性[31]。現代宜居村的建設,是圍繞人居環境整治、能源利用、農業品施用及土壤保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等關鍵環節[32-35],對村莊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鄉村文化等領域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有助于創新農業綠色生產,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保留鄉村文化特色,增強鄉村旅游魅力;健全生活垃圾處理與污水管控機制,推進鄉村環境整治。
7)激發創新活力,培養科技創業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是推進先行縣工作的關鍵,深入研究科創人才建設,對拓寬人才發展空間,實現縣域人才價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義。以先行縣創建為契機,圍繞農產品初加工、農民創業創新、合作社示范創建、休閑農業開發等工作,培育一批從事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推廣應用的農技推廣團隊和創新創業人才,在拓展人才發展渠道的基礎上,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增強示范主體學術和技術的輻射帶動效應[36]。
8)強化資源共享,探索科技支撐模式。地方政府和技術單位通過依托自身資源與條件,在資金、項目、人才、政策、物資等方面共同投入,其建設成果作為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礎,具有提升對口技術單位的創新能級和助力先行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實現的雙重功能。不斷總結共建單位、利益主體在共建發展中關于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產業引領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打造縣域觀摩學習樣板。科技支撐模式機制的探索對提高科技支撐主體開展共建任務的積極性、總結共建各方利益聯結的改善方式以及挖掘科技賦能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3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特征
相較于現有農業科技創新縣域[37,38],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更具有系統性的創新試驗價值,不僅可以提升區域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而且重點圍繞實施產業模式升級、人才引進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等主題,在科技創新、院地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創新探索,是實現縣域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的有效路徑。因此,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特征可總結為以下6個方面。
1)主導產業特色化。先行縣能夠在與對口技術單位進行充分對接的基礎上,精準產業技術需求的突破口,圍繞確定的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和協同推廣,實現科技成果和服務精準供給,是集聚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陣地。主導產業集聚度高是先行縣產業先行的基礎,而主導產業規模化生產優勢是否凸顯、產業辨識度是否清晰、品牌影響力是否提高、產業產值是否增長、產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布局是否形成等均可以作為主導產業特色化的表征。
2)產業鏈條現代化。圍繞全產業鏈模式搭建的科技需求對接平臺,可以幫助先行縣解決產業發展各環節技術難題,為在產業鏈上部署創新鏈找準切入口。同時,立足縣域開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將當地新型經營主體納入產業鏈條中,推動全產業鏈利益協調,共享科技增值紅利,讓產業效益變為農民收益[39]。因此,產業鏈現代化是先行縣產業先行的關鍵,綜合體現在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重的提高、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及科技合作協議數的增加、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領等方面的量變過程中。
3)農業生產標準化。先行縣堅持通過科技賦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將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作為產業先行的“生命線”[40]。通過科技選育產品品種,把控產品品質,提升品牌價值,規范生產標準,實現農業良種化、產品優質化、品牌特色化以及品質標準化,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保障,主要表現在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及新品種試驗示范數量的增加、農產品綠色優質及農產品抽檢合格、區域公用品牌及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程度的提高、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的增加等方面的量變過程中。
4)物質裝備機械化。先行縣致力于現代新機具新裝備的研發應用,重點圍繞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在縣域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等特色區域,開展先進適用型農機農具的引進、研發、示范及推廣工作,并充分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資源集成優勢,實現耕種管收全程關鍵技術裝備的轉型升級[40]。農業全程機械化是先行縣產業先行的技術支撐,而農業工程投入力度、農業信息化水平、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水平、高標準農田(池塘)規模化、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畜禽綜合機械水平及水產養殖綜合機械水平等均可作為農業機械是否完備的表征形式。
5)農業農村綠色化。先行縣高度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循環種養模式探索、節本增效技術推廣、綠色投入品研發應用、綠色政策精準扶持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實踐,破解了縣域資源開發過度、面源污染嚴重、循環種養不暢、生態系統退化等技術難題[41],為各地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先行樣板指明了方向,綜合體現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減碳排放制度體系創建等方面的量變過程中。
6)人才隊伍專業化。先行縣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通過聚焦政策精準“引”人才、聚焦校企合作“育”人才、聚焦服務創新“用”人才、聚焦環境創優“留”人才,培育一批基層技能型勞務人員、產業扶貧帶頭人及高素質農民群體,為縣域科技創新驅動提供智力支持[42],綜合表現在農民高素質培訓數量的提升、農村科技培訓數量的提升以及中高等學歷教育規模的擴大等方面的量變過程中。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與特征框架。
4 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縣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陣地,為深化農業與科技的融合,探索科技支撐要素向縣域集聚的新機制模式,農業農村部啟動了面向全國的農業科技支撐先行縣共建的示范工程,通過從實踐層面將“藏糧于技”的科技成果進行集中示范、展示與觀摩,探索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內涵、外延、結構和特征,回答好農業科技如何現代化這一命題,為加快振興農業農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本研究基于“現代化”與“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內涵,對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與特征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從技術擴散、復雜網絡系統視角出發,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是以樹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進典型為目標,依托政府、技術院校和共建單位的資源整合,解決全產業鏈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問題,形成一套創新性強,具備推廣價值的經驗做法,以推動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和生態綠色化的率先啟動縣域。對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外延,可理解為具有“實施科技驅動鄉村振興行動的率先啟動縣域”這一獨有屬性的各種農業科技現代化元素所組成的種類。根據《通知》相關內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外延包括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建設科技展示基地、搭建智慧農業載體、打造技術服務平臺、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培養科技創業人才、探索科技支撐模式8個方面。 結合《通知》內容,將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特征歸納為主導產業特色化、產業鏈現代化、農業生產標準化、物質裝備機械化、農業農村綠色化以及人才隊伍專業化6個方面。
4.2 研究展望
對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議題。本研究僅嘗試探討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內涵、外延與特征,未來包含但不限于如下幾個方向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4.2.1 探索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多次強調要加強農業與科技的融合。然而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共建先行縣需要集聚各方優勢資源,通過農業農村部的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地方試點的積極探索和協調對接,技術單位的資源共享和對口支撐,實現對口單位的學科實力、科研成果、人才資源等優勢精準對接縣域鄉村發展的潛在需求,實現科技、信息、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推動優勢產業從生產、加工到品牌創建等一系列產業鏈條的現代化,進而促進科技與產業同經濟的緊密融合。同時,通過合作平臺的搭建,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共創共贏機制,圍繞基層一線實際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進行歸納和凝練,對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和打造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示范樣板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對于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的探索是未來值得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4.2.2 構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評價指標體系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自頒發相關政策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有條不紊地進行。然而,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共建過程與效果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且又亟需開展的工作。應結合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建設實踐,探究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評價指標,構建一套可操作、可衡量、具有全國普適性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嘗試構建管理機制、共建過程與共建效果3個一級指標,組織管理、工作機制、共建方案、平臺構建、短板攻關、基地建設、裝備提升、主體扶持、人才培訓、宣傳推廣、產業發展水平、機械化水平、“三品一標”水平、人才培育水平、綠色發展等二級指標及若干三級指標,進而全面系統地評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對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未來值得探究的核心科學問題。
4.2.3 挖掘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的重點案例 《通知》指出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共建一批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激活全國鄉村振興新動力,引領農業農村走向現代化。因此,在“十四五”期末,對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重點案例的挖掘與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共建需要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生產要素發揮支撐作用,需要基層管理人員、科技推廣人才、產業帶頭人及高素質農民發揮主體作用,需要依靠科技力量持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示范村。對于重點案例更是需要著重解決制約農業生產與競爭力提升的技術難題,需要建立若干試驗或示范基地,且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共建機制與共建模式。對于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重點案例的挖掘能夠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是未來值得探究的重要科學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 眉. 打造縣域農業科技現代化樣板[N]. 農民日報, 2021-11-26(008).
[2] 農業農村部: 部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J]. 中國食品, 2021(18): 41.
[3]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 2021(6): 98-103.
[4] 李麗穎. 打造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縣域樣板[N]. 農民日報, 2021-09-10(005).
[5] 興化市舉辦“智慧稻作技術”項目推進會暨興化先行縣與智慧農業建設研討會[EB/OL].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jsnews/around/10975975_1.html,2022-06-17.
[6] 邢曉柳.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投入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基于VEC模型的實證研究[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5, 31(6): 666-668,747.
[7] 程長明, 陳學云. 安徽省糧食生產現代化與科技創新協調發展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0, 41(9): 163-171.
[8] 王秀芳, 唐婭楠, 石 冉.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制度缺失與改進建議[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5, 14(2): 152-159.
[9] 董江愛, 張嘉凌. 政策變遷、科技驅動與農業現代化進程[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6, 33(5): 104-109.
[10] 夏如兵. 技術引進與中國農業科技的現代化——以近代水稻育種為中心[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0(3): 102-108.
[11] 董志勇, 王德顯. 科技創新、生產模式變革與農業現代化[J]. 新視野, 2019(6): 34-40.
[12] 趙軍潔, 張建勝.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機理和路徑研究——基于TRIZ理論[J]. 經濟問題, 2016(12): 106-111.
[13] 侯竹青.“現代化”概念與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J]. 黨史研究與教學, 2017(3): 83-88.
[14] 李浩然, 馬萬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想演變研究[J]. 江西社會科學, 2022, 42(2): 49-58.
[15] 鐘 真, 劉育權. 數據生產要素何以賦能農業現代化[J]. 教學與研究, 2021(12): 53-67.
[16] 劉 瑞.中國現代化的意義、內涵和標準[J].企業經濟,2018(1):13-18.
[17] 魏后凱,林志雄,苑 鵬. 新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研究70年[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9.
[18] 鄧智平. 現代化十講[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20.
[19] 姜長云,李俊茹. 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外延的思考[J]. 學術界, 2021(5): 14-23.
[20] 李彬彬, 米增渝, 張正河. 休閑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及影響機制——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 經濟地理, 2020, 40(2): 154-162.
[21] 陳 喜,陸建珍,王 凱, 等. 農旅融合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實證檢驗——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5):155-163.
[22] 胡俊平. 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活動管理模式及SWOT分析[J]. 科學管理研究, 2013, 31(3): 54-56,61.
[23] 陳享光,湯 龍,唐躍桓. 農村電商政策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嗎——基于要素流動和支出結構的視角[J]. 農業技術經濟,2023(3):89-103.
[24] 穆燕鴻,王杜春,遲鳳敏.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村電子商務影響因素分析——以黑龍江省15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 2016(8): 106-118.
[25] 歐文·M·柯匹,卡爾·科恩. 邏輯學導論(13版)[M]. 張建軍, 潘天群, 頓新國,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119-123.
[26] 宋建輝, 姜天龍.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典型模式和有益啟示[J]. 經濟縱橫, 2019(12): 107-115.
[27] 孫延紅. 加強農業科技示范 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以遼寧農技推廣工作為例[J]. 農業經濟, 2012(6): 31-32.
[28] 崔寧波. 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挑戰與實現路徑[J]. 人民論壇, 2022(5): 26-28.
[29] 楊國才. 農業農村信息化云服務平臺集成關鍵技術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 2012.
[30] 李 鵬, 吳海霞, 李 平, 等. 產業鏈與技術鏈雙向融合下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協同發展研究——基于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視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3): 1-7.
[31] 中辦國辦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N]. 人民日報, 2022-05-24(001).
[32] 翁李勝, 雷 燕, 潘新潔. 休閑涉入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與暢爽體驗的中介效應[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0, 44(9): 87-94.
[33] WENG L S, HUANG Z W, BAO J G. A model of tourism advertising eff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5.DOI: 10.1016/j.tourman.2020.104278.
[34] WENG L S, LIANG Z X, BAO J G. The effect of tour interpretation on perceived heritage values: A comparison of tourists with and without tour guiding interpretation at a heritage destination[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mp; management, 2020, 16.DOI:10.1016/j.jdmm.2020.100431.
[35] HUANG Z W, WENG L S, BAO J G. How do visitors respond to sustainable tourism interpretations?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content and media format[J].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92.DOI:10.1016/j.tourman.2022.104535.
[36] 張小紅, 郭 威, 李思經, 等.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來自結構方程模型的經驗證據[J]. 中國科技論壇," " "2021(12): 159-168.
[37] 秦開大, 趙 帥, 秦翠平. “互聯網+現代農業”趨勢下主導產業選擇模型及路徑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6, 33(12): 67-72.
[38] 牛亞麗.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治理生態研究——基于“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創新視角[J]. 經濟與管理, 2021," "35(3): 1-10.
[39] 潘文軒. 農業生產“三品一標”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機理及實現策略[J]. 中州學刊, 2022(1): 37-44.
[40] 陳 濤, 楊佳怡, 陳池波. 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機制與路徑:基于農業生產環節的可分性[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4): 129-140.
[41] 楊世偉. 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內在意蘊、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5(4): 125-135.
[42] 張靜宜, 陳 潔. 強化鄉村人才支撐有效供給 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J]. 宏觀經濟管理, 2021(8):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