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交通運輸專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也使得交通運輸專業的教育質量備受關注。為了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行業協會也開始制定評價體系,以確保交通運輸類專業符合國家相關的要求和標準。因此,文章以交通運輸專業為例,研究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高校如何改進培養評價體系的問題,遵循“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專業教學評價原則,搭建以專業認證中三大要素“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為框架的教學評價體系,制定課程目標、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的達成評價機制,并分析其內在聯系,以期提高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專業認證;認證標準;交通運輸專業;專業評價體系
" 中圖分類號:F50; G64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5.04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portation major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quality of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is greatly concerned. For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association has also begun to develop evaluation systems to ensure transportation major meet relevant n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Thus, this paper takes transport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 to study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Following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student-centered, outpu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is paper builds a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graduation requirements-curriculum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we formulat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analyze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transportation majo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培養學生使其符合行業的認可標準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標準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普通高等學校所培養的交通運輸學生能否滿足交通行業發展的需要,這與專業的教學水平密切相關[1]。目前,我國交通行業欣欣向榮,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合,交通運輸專業教學評價體系面臨著新的要求。為促進我國交通運輸專業的良好發展,需要根據行業當下發展的需求,建立并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
1" 專業認證下交通運輸專業評價體系
1.1"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評價內涵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在國際上廣泛采用的保障工程教育質量的制度,注重合理的評價和質量持續改進[2]。工程教育的基礎質量要求是最基礎的考核,并不是抬高標準,而是以基本知識、激發工程意識和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來培養全體學生。專業認證注重“以學生為本”的評價理念(見圖1),其通用認證標準由七個要素組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通過“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支撐與實現“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通過內部與外部的綜合評價反饋從而推動“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要求以“達成度”為核心,實現以學生為主的嚴謹教學。就交通運輸專業培養來說,培養理念應從“以教師為主導的人才培養”轉變為以“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學生制定培養目標,把培養目標分為畢業能力要求達成指標,接著根據畢業要求達成指標來設定專業課程體系,并且要清楚地了解要學習什么知識、什么課程可以掌握哪種能力。對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評價,要看其與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契合程度。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資源配置、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等方面都要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同時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專業教學評價體系,對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評估。
1.2" 專業認證背景下交通運輸專業評價原則
“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核心原則,三者融會貫通于整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過程中,是認證工作的風向標。結合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高等教育專業評價的目標,制定了專業評價的根本原則。首先,立足于產出目標,著重關注交通運輸專業建設在各環節對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支撐作用;其次,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中心,注重對老師教學結果與學生學習效果的產出評價;最后,注重持續改進,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建立科學、精確的評價制度,培養自我調節與改進的能力,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持續的改進,使之能夠滿足社會、經濟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需要,此原則能為交通運輸專業的建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3]。
(1)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以學生為中心,從傳統的以“教”為核心轉向為以“學”為核心的新模式,需要符合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發展成長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自身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資源分配與教學活動安排的新模式。除此之外,以用人單位的滿意程度來評價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
" (2)產出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關注學生獲取的知識與技能,關注對學習產出標準的清晰定義,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學習成效為導向,在對比畢業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基礎上,逆向設計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并對教師、資源狀況進行合理的分配,以此來評估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 (3)持續改進(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素養,并對其進行全面、全程的跟蹤和評價,并將評價的結果運用到完善專業教學中。在此基礎上,構建“評價-反饋-改善”的機制,形成“持續改進”的教學保障體系,提升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
1.3" 專業認證背景下交通運輸專業評價體系
"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將評價定義為對評估過程中所收集到的資料和證據進行解釋的過程[4]。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認證評價的方面包括課程教學、畢業要求、學生培養、培養目標等。本文以交通運輸專業教學評價三項原則為出發點,圍繞課程教學、畢業要求、培養目標三方面選取合適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時,結合具體的評價內容,選用合適的處理手段。交通運輸專業教學評價除了堅持三項原則外,必須要考慮到交通運輸專業的特點。本文的專業教學評價體系如圖2所示。
2" 課程教學評價
2.1" 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是在培養目標的指示下,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課程所組成的一套完整的組合。課程體系的結構涵蓋了不同內容、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課程,各種課程相關元素之間也互相聯系、排列和組織,最后成為支持培養目標達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5]。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1)課程體系需支撐畢業要求。為了達到畢業要求,專業需要進行相關的教學課程體系設計,不同的課程與不同的畢業要求指標相匹配,以此來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
(2)課程目標需支撐畢業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的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大綱準確設定課程目標,以體現出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之間的對應關系,確保課程目標能夠合理地支持相應的畢業要求指標點,避免過于集中和空缺情況。課程目標要求界定認知水平,反映基礎、進階、強化進階,反映目標種類,例如知識、技能、人文素養,并且課程目標是能被衡量的;
(3)教學內容需支撐課程目標。教學大綱應當明確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方法,并說明該課程對達到畢業要求這一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權重值),按照每一課程的內容、目標和特點明確對該課程成績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4)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結合專業認證標準,對課程體系定期評價其合理性,并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修正,使之更好地滿足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從而保證課程目標與課程體系的科學、有效。各專業需提出一套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機制,包括評價對象、評價根據、評價周期和評價手段[6]。
2.2" 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機制
針對交通運輸專業培養方案設定的12項畢業要求,以課程考核相關資料(包括考試試卷、平時作業、實驗報告、課堂討論分析等)、學生考核評分表等為評價數據,本著直接和間接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力求評價客觀真實的原則,實現對專業每門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
" 根據課程性質、考核方式與評價數據來源的差異,針對以考試試題為主要考核方式、過程考核相輔助的課程,采取“學生成績分析”評價法對其課程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針對以研究報告或實驗報告為主考核方式的課程,如課程設計教學環節,采用“學生評分表分析”評價法對其課程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
2.2.1" “學生成績分析”評價法
" 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與過程考核成績包括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實踐環節等成績為基礎數據,根據各考核內容與各項課程目標之間的支撐關系、支撐強度計算各課程目標達成度,包括每個學生個體達成度與平均達成度評價值,具體評價環節包括:首先,確定各考核內容或環節支撐課程目標及其支撐強度,并統計各考核內容總分與學生實際得分;其次,針對各課程目標,將其所有考核內容學生實際加權得分除以總分獲得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分值,以此為依據進行達成度評價分析與持續改進。
2.2.2" “學生評分表分析”評價法
" 以教師結合課程內容與要求制定的評分標準為基礎,通過對每個學生在各評分標準上的表現打分獲得學生評分表。在此基礎上,計算每項課程目標的量化分數與達成度評價值,由此對學生課程達成度情況進行分析與持續改進。
(1)設計評分表:評分表是為了評價學生對某一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制定更為詳細、具體、可衡量的評價指標點,設置不同的達成情況等級,具體包括評價分解指標點、量化的達成層級、不同指標點達成不同等級的情況描述等。
" (2)基于學生評分表實施課程達成度評價:由教師依據評分表中各項內容,根據學生的報告、作業、課堂表現等評價學生在該項分解指標點上的表現,給出具體量化分數、統計其平均分,并將1~4分制算出的結果轉換為百分比,由此計算該門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評價值,進行課程達成度情況評價分析與持續改進。
" 以上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考核方式課程展開,每門課程均由相應任課教師在課程考核結束后,根據考核數據進行評價與持續改進。
3" 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
" 在采用以上兩種評價方法完成對相關課程的課程目標達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專業每一個畢業要求,一方面,通過給支撐該畢業要求的各課程進行賦權值,即確定支撐強度,進而結合各支撐課程在該項畢業要求上的達成度評分值,計算畢業要求達成度;另一方面,通過設計相關利益者調查表,針對交通運輸專業畢業學生用人單位、應屆與往屆畢業生等相關利益者就各項畢業要求重要性的認同情況、畢業生在這些要求上的達成情況等進行調查。結合兩方面評價結果實現對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評價分析與持續改進。
3.1" 基于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
" 學院成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工作小組,組織相關課程團隊負責人研究確定每條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課程及其支撐強度。根據支撐強度設置課程權重值,要求每個分解指標點所對應課程的權重之和為1.0。在此基礎上結合支撐課程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值,計算每項畢業要求指標分解點的達成度,由此進行畢業要求達成情況分析與持續改進。
3.2" 基于相關利益者調查分析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
" 針對交通專業用人單位(包括國鐵、地鐵、設計院等)、應屆畢業生與往屆畢業生等相關利益者,就畢業要求各項能力重要性的認可度與畢業生在這些能力上的表現和達成情況進行調查。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為用人單位、應屆畢業生與往屆畢業生的評價分值設置權重,進而通過加權平均法計算獲得各項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值。
" 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是建立在每學年相關支撐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的基礎之上,按照每學年抽取某一屆畢業生在校4年期間的目標課程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分析,以保證每一項畢業要求在一個評價周期內得到過評價。
4" 培養目標達成情況評價
" 交通運輸專業面向服務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需求,踐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慧啟迪”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專業能力突出、國際視野寬闊,具備“實干擔當精神、社會精英素養、行業領軍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夠在交通運輸,尤其是軌道交通運輸領域,從事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技術開發、教學科研等工作,具有交通運輸行業領軍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
" 在確定了培養目標之后,還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培養目標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修訂。
4.1" 評價制度與措施
" 為對交通運輸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合理性評價,根據學校的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改意見和學院專業培養方案評價制度,制定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體系,對參與合理性評價人員、評價周期、評價根據、評價方式等制定要求。(1)評價目標:評估培養目標是否與學校定位、綜合實力、資源配置等相契合;(2)評價周期:評價周期應與交通運輸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時間相吻合;(3)參與評價人員:由交通運輸專業建設領導小組、教師骨干、專家和畢業校友等組成;(4)評價方式:評價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可劃分為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兩部分。外部評價方法有畢業生追蹤反饋調查、用人單位與企業專家需求調查、在校學生調查等。內部評價是指對在校學生進行調研,咨詢專業教師對培養目標合理性的看法和建議;(5)評價過程:培訓目標評價小組對畢業生、用人單位、企業專家、在校學生等的反饋意見進行匯總和分析,并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專業教學討論會,分析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并把建議傳至專業建設領導小組進行審議,以便對培養目標進行修正。
4.2" 評價內容
" 在充分考慮行業專家的建議后,結合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和行業發展等方面的特點,評價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包括:(1)評價人才定位。調研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和工作性質,熟悉行業需要,對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需要、學校定位的契合度進行評估,評價人才定位是否合理;(2)評價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畢業生的自我評價情況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和綜合素養等方面的滿意程度;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出問卷調查,了解其對于畢業五年后應該具有的能力與綜合素養的認同程度;(3)評價職業特點。通過調研畢業5年左右的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情況,對培養目標中有關職業特點進行合理性評價。
4.3" 評價方法
" 對畢業生進行跟蹤反饋調查、對用人單位和業內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問詢企業,收集培養目標的被認可程度與畢業生的反饋信息,收集在校生對交通運輸專業培養目標的了解程度和認可度的相關信息。培養目標評價小組整理相關反饋信息,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并編寫培訓目標合理性的評價報告。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過程如圖3所示。
5" 結束語
" 本文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為指引,基于學校定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結合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契機,搭建起以課程教學評價、畢業要求評價、培養目標評價為框架的評價體系,并形成了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體系,從而能夠及時調整畢業要求與優化課程體系,全方位貫徹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核心原則,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習成效,持續改進,最終培養出具有創新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志義. 適應認證要求推進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14(6):9-16.
[2] 周應國,孫小梅.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國際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思考[J]. 大學教育,2019(5):144-147.
[3] 李志義. 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中心理念[J]. 中國高等教育,2014(21):19-22.
[4] 趙存有,于信偉,徐鵬. 基于OBE理念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8):56-57.
[5] 孫明月. 專業認證視域下文科專業培養目標達成評價研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1):59-61.
[6] 孫晶,張偉,任宗金,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畢業要求達成度的成果導向評價[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4):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