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一則借助信息化手段解決學生耐力跑動力不足的教學案例。教師在體質健康運動會中洞察傳統測試弊端,受學生信息化記錄運動數據習慣的啟發,歷經比賽構想、試驗與優化改進等教學實踐過程,借助悅跑圈App開展線上賽,突破空間局限,并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的課后作業模式。該案例不僅有效化解學生耐力跑動力匱乏,提升其興趣的難題,也為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定距跑;定時跑;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2-0025-03
在當前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對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耐力跑測試熱情不高,往往只是為了完成國家體質健康測試任務而勉強參與,這一現象亟待解決。筆者通過深入觀察學情,巧妙轉變教學思路,變革耐力跑比賽形式,借助信息化技術,緊扣學生好勝心理,有效提升了學生參與耐力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本文旨在通過日常教學中信息化素養的培育,為一線體育教師提供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思路,助力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案例呈現
我校在組織高二年級體質健康項目全員運動會時,為推動學生全員參與耐力跑比賽興趣,創設了抗洪搶險情境,即班級1000米跑團體賽中,耐力較好的學生背負防汛沙袋,同時鼓勵耐力欠佳的學生共同參與以接力形式完成比賽。然而,成績計算是以班級最后一位完賽同學的時長為準,導致耐力好的學生認為自身完賽時長對班級成績毫無影響,比賽有失公平。這一比賽規則設定的缺陷,不僅未能有效激發耐力較差學生的積極性,反而削弱了耐力好的學生的參賽熱情。
賽后,一位平時放學后堅持在操場加練耐力跑的女生滿臉沮喪地向筆者請求:“老師,我比賽時太緊張了,呼吸節奏亂了,沒跑完耐力跑比賽,您能下次幫我補測嗎?”并主動添加了教師聯系方式,以便后續請教耐力跑專業知識。筆者偶然間在其微信朋友圈看到跑步數據記錄,由此引發思考。
近年來,學生運用運動軟件記錄騎行、跑步等運動數據并在朋友圈分享已漸成風尚。越來越多的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記錄跑步配速、總里程等數據。通過信息化運動數據記錄與反饋,有助于學生養成長期跑步習慣,構建健康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利用這一方式提升學生參與耐力跑的興趣與動力呢?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嘗試借助信息化跑步軟件,創新耐力跑比賽方式,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參與耐力跑的熱情。
(一)比賽構想
在1000米定距跑測試中,缺乏跑步興趣的學生面對漫長的時間與未完成的距離,難以激發身體潛能,提升跑步速度,導致完賽時長不盡人意,進而削弱耐力跑的意愿與興趣。而定時跑因時間壓力,能有效刺激學生提速,增加跑動距離。因此,筆者提議將1000米定距跑調整為5分鐘定時跑,要求學生統一使用手機下載悅跑圈App記錄個人5分鐘定時跑里程,確保跑步數據記錄的精確性與一致性。
(二)比賽實驗
依據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的規定,我校實行“允許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但在班主任管理下由班級手機管理員進校、放學后分別統一收發”的制度,但在一個班級的試驗中發現:賽前一天統一下發通知給班主任,由班主任轉達學生家長下載悅跑圈App的任務,課上由手機管理員統一發放手機用于5分鐘定時跑信息化記錄,比賽成績統計完成后統一收回手機。這一系列流程雖保障了比賽的進行,但未顯著提升比賽效率,且略顯煩瑣。
(三)比賽優化
基于上述經驗,筆者將手機跑步App的信息化應用拓展至學生校外生活,創設線上5分鐘定時跑打卡賽。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通過悅跑圈App完成一次5分鐘定時跑,將里程數填寫在班級微信群的成績匯總共享文檔,并附上截圖證明。通過對各班級學生跑動里程排序,在校園體育公示欄張貼公告,激勵學生在下次線上5分鐘定時跑中提升里程與排名,從而激發學生持久的耐力跑興趣與動力。
二、案例剖析
(一)信息化助力線上比賽模式創新
傳統線下體育課堂的耐力跑測試,多采用1000米、800米定距跑方式,通過測定學生完成規定距離的時長,評估心肺耐力與耐力跑水平。長期以來,這種方式使學生對耐力跑產生畏難情緒,興趣與熱情低下。那么,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轉變思路,巧妙運用跑步App結合比賽設計提升學生耐力跑興趣與水平呢?
以往線下課堂中,教師常需耗費精力監督學生是否在規定跑道完成規定跑動距離,部分耐力較差的學生在彎道跑時常出現“偷工減料”現象。為此,筆者將定距跑改為定時跑,記錄規定時間內學生的跑動距離,并開展線上耐力跑比賽。
定時跑雖涉及學生跑動距離測算問題,但借助悅跑圈App,可有效解決學生在跑動距離上的“作弊”行為。通過信息化工具實時記錄與追蹤運動數據,學生可在任何地點跑步并記錄數據。線上定時跑比賽形式,通過限定跑步時間,比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的跑動距離,不僅突破了跑步空間限制,便于比賽開展,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提升參與興趣與動力。信息化工具的即時數據反饋,節省了測算與記錄學生跑動距離的人力成本,助力教師創新線上耐力跑比賽形式。
(二)信息化驅動多元比賽形式生成
經過兩輪線上打卡賽實踐發現,僅每周一次的5分鐘定時跑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耐力跑水平。學生可能因身體狀況不佳或跑步狀態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當周跑動里程排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更為多樣的比賽形式,激發學生耐力跑的動力與熱情,是教師方案改進面臨的關鍵挑戰。
筆者借助悅跑圈App的數據記錄與分析功能,創設了5分鐘定時跑個人紀錄賽與個人一周總跑量紀錄賽兩種比賽形式。鼓勵并要求班級每位學生以周為單位,在校外時間多次完成5分鐘定時跑,選取一周內個人最佳的5分鐘定時跑里程作為個人紀錄賽參賽成績參與排名;同時對學生一周內的總跑量進行排名,耐力跑水平較弱的學生可通過增加跑步次數累積總里程。這一舉措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個人5分鐘定時跑記錄不斷被刷新,原本跑步興趣低、水平差的學生也通過勤奮努力提升個人一周總跑量。
學生還可通過悅跑圈App每次跑步數據中的平均配速、平均步幅、平均步頻等指標分析跑步水平差異,探尋個人最佳跑步狀態。定期對比周期內(一周或一個月)個人跑步數據變化,觀察自身耐力跑進步幅度。借助App記錄的耐力跑數據信息化反饋,不僅可為學生個人耐力跑提供過程性記錄與終結性評價,為后續比賽提供反思依據與改進方向,還便于學生依據數據精準規劃后期的耐力跑訓練計劃,助力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信息化驅動下的多元化跑步比賽形式,不僅幫助學生養成長期跑步的運動習慣,更培養了學生勤奮堅持的良好體育品德,彰顯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價值。
(三)信息化破解課后作業興趣難題
以往體育課后作業形式多樣,但實際落實效果不佳,學生普遍缺乏參與體育課外作業的動力與興趣,耐力跑作業尤為突出。
在學生校外進行5分鐘定時跑個人紀錄挑戰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一方式精準激發了學生的好勝與“內卷”心理。經詢問,學生表示,原本每周僅一次的5分鐘定時跑難以保證穩定發揮,但在課余時間可多次嘗試,不僅能選取個人最佳成績,還能累積跑量,提升個人總跑量排名,從而間接激勵自身養成跑步鍛煉習慣。跑步App的信息化助力,成功攻克了學生對耐力跑課后體育作業缺乏興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