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軟質巖具有低強度、高塑性等特征,在隧道開挖過程中易發生大變形,給隧道結構穩定性及安全性帶來嚴重威脅。為此,對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實際施工情況深入分析,對軟質巖大變形施工難點及其要點進行探討。通過對軟質巖力學特性研究,結合現場監測數據及工程實踐情況,對軟質巖大變形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可行性優化方案,旨在有效控制軟質巖變形,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及質量,從而推動隧道工程技術創新發展。
關鍵詞: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軟質巖大變形施工
中圖分類號:U455"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5)01-0017-03
0 引言
在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軟質巖大變形將會給隧道開挖及支護結構設計帶來一定挑戰。軟巖對施工安全及質量也有較高要求,因此要科學制定施工方案,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本文結合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中軟質巖大變形的施工難點問題,做出妥善應對,以便為工程順利開展提供技術支撐,從而保證隧道工程安全[1]。
1 工程概況
某工程隧道埋深主要為大于300 m區段,K2857+344 -K2858+324段980 m。工程施工中二襯混凝土采用C40混凝土,抗滲等級≥P10,使混凝土抗滲透能力及密實度得到有效提升,還應加大二襯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在50 mm以內。隧道入口處巖層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三層系統板巖薄層板狀結構,每層厚在5 cm左右,層與層之間結合力較弱,導致巖層強度較低。巖層中還富含大量地下水,增大了施工不確定性。隧道洞內凈寬達到10 m,凈高5 m,最大斷面尺寸為15.0 m ×11.0 m,可為各類設備及車輛通行提供足夠活動范圍。隧道為泥巖及頁巖等軟質巖層,巖層圍巖等級為Ⅳ級,穩定性較差,極易發生變形。且在高原路段高海拔、低氧、低溫環境下,施工條件更為惡劣,一旦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發生大變形問題,將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 隧道工程軟質巖大變形情況分析
2.1 軟質巖特性
軟質巖作為一類抗壓強度較低的巖石,從抗壓強度來看,軟質巖如頁巖、炭質頁巖等,其抗壓強度<20 MPa,且低于硬質巖抗壓強度范圍。在密度方面,軟質巖的密度在2.0~2.5 g/cm3,與硬質巖密度2.6~3.0 g/cm3相比較來看偏低。軟質巖孔隙率較高,水及其他液體可滲透進巖石內部,加劇巖石軟化、崩解。在受到外部壓力或水作用時,軟質巖體積將會膨脹,對于隧道工程穩定性來講有一定威脅。在對軟質巖地段隧道進行開挖后,圍巖變形量將超過常規支護預留變形量,導致初期支護開裂、損壞甚至坍塌。軟質巖地段圍巖變形量一般可達到20~50 mm/d。
軟質巖抗壓強度在5~15 MPa內,軟質巖在受到隧道開挖等工程擾動時會發生塑性變形。當隧道穿越軟質巖地層時,圍巖變形量常超過正常規定值時,軟巖隧道變形量可達10 cm以上,擠壓性軟巖隧道變形量為30~100 cm,將出現初期支護噴混凝土開裂、鋼架扭曲等現象。在隧道開挖初期,圍巖變形速率較快,需要及時采取支護措施以控制變形。且部分軟質巖如泥巖、炭質頁巖等具有較強吸水性,導致隧道周邊產生大變形。在高地應力條件下,軟質巖的強度應力在0.3~0.5,將出現隧道開挖后塑性區較大情況,還會引發變形[2]。
2.2 變形原因
在隧道工程中,軟質巖大變形受諸多因素所影響。地下水具有滲透及溶解作用,可使軟質巖中可溶性礦物溶解,巖石內部結構變得松散,導致巖石強度及巖體結構強度有所降低。地下水還會在巖石內部形成壓力,使巖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更容易發生塑性變形。在隧道開挖過程中,爆破產生震動或沖擊將對圍巖造成強烈擾動,使軟質巖受到破壞。擾動不僅導致巖石強度及穩定性下降,還會使巖石內部應力重新分布,加大變形現象。如果出現初期支護強度不足情況,也將導致軟質巖大變形。在實際工程中,由于材料、施工工藝等多種原因,初期支護強度無法達到設計要求,使得圍巖難以得到有效支撐,致使變形加劇。如果初期支護封閉時間滯后,使圍巖長時間處于無支撐狀態,將導致巖石內部的應力無法及時釋放,將加劇變形[3]。
2.3 大變形表現形式
大變形多表現為拱頂下沉,且下沉量>10 cm,部分擠壓性軟巖隧道下沿是將>50 cm,除拱頂外,隧道側壁也常出現坍塌現象,將會對隧道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擠入量在20~80 cm區間內,嚴重時將出現隧道橫截面縮小情況。片幫及底鼓情況也常有發生,片幫現象多發生在隧道側壁,底鼓表現為隧道底部隆起,從而威脅隧道使用。在正常無仰拱支護情況下,底鼓會將整個隧道封閉。還將導致支護結構破壞,如初期支護噴混凝土開裂、鋼架扭曲等現象,情節嚴重時,二次襯砌也將出現開裂,致使隧道整體穩定性下降。大變形等級現場測試如表1所示。
3 隧道工程軟質巖大變形施工難點
3.1 地質條件復雜
隧道穿越地質區域包括多條已知斷層及多處褶皺構造,最大位移量達到2.5 m。斷層及褶皺會使巖石原生結構發生變化,還將使巖石物理力學性質產生顯著變化。在斷層影響區域內,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會降低30 MPa左右,彈性模量也將下降20 GPa。
在該隧道工程中,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為15 m,最大涌水量達到200 m3/h,特別是在軟質巖區域,地下水作用更為明顯。通過長期監測發現,地下水作用會使得軟質巖的塑性變形量增加近50 mm,并造成巖石強度降低。地下水還將引發多次涌水及突泥事件,突泥量在500 m3以上,將導致施工暫停或延期。
3.2 施工風險高
隧道開挖過程中,爆破作為主要開挖方法,其爆破產生的震動及沖擊將加劇周圍軟質巖變形,還會對巖體完整性造成破壞,降低巖石強度。爆破后圍巖變形量較爆破前會有所增加,變形速率也會加快。快速變形與破壞將加大施工難度,提高施工風險。如果初期支護的強度不足,將無法有效支撐圍巖,導致圍巖變形加劇。隧道穿越巖石類型多樣,存在大量未知斷層、節理及破碎帶,將導致施工過程中巖石穩定性難以預測,隨時會出現崩塌、滑坡等危險情況。因隧道埋深大,巖石承受應力水平極高[4]。
在開挖過程中,若巖石應力平衡被打破,將會引發巖爆、巖塊彈射等高風險事件,對施工人員生命及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高原地區地下水有較高的壓力,一旦隧道開挖對地下水平衡帶來破壞,將出現大量涌水情況,并引發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對隧道結構造成長期損害。高原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困難,也增大了施工風險及成本。隧道施工現場空間狹小、人員密集、設備眾多,安全管理難度大,且施工過程中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無法對風險進行準確預測控制。
3.3 施工難度大
因軟質巖具有低強度及高變形性等特點,軟質巖在開挖過程中極易發生塑性變形。隧道穿越地質區域還存在斷層、褶皺、節理等不良地質構造情況。此類構造將使得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變得更為復雜,給隧道開挖和支護帶來不確定性。而地下水可通過軟化、崩解作用降低巖石強度,導致圍巖出現變形情況。
在高海拔、高寒地區,巖石凍融作用導致巖石物理性質更加復雜,施工難度進一步加大。隧道施工環境惡劣,光線不足、空氣稀薄、溫度低、濕度大,這對工程效率來講也有一定影響。軟質巖及破碎帶等地質條件,對隧道圍巖及穩定性及施工安全有所制約。且高原地區低氧、低溫氣候條件對施工技術也有更高要求,將增加施工難度。
4 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軟質巖大變形施工要點
4.1 加強支護
在隧道開挖后,應立即進行初期支護,避免圍巖長時間暴露導致變形加劇。鋼拱架作為主要支護結構,其截面尺寸及間距需按照圍巖變形量進行設計。初期支護多采用I20b工字鋼,間距為0.5 m,以對圍巖初期變形進行有效控制。噴射混凝土可填補圍巖裂縫及空隙,使整體穩定性得到提高,噴射厚一般為10~20 cm。采用高強度鋼材制作鋼拱架,如Q345B或更高強度等級鋼材,還應選擇高性能混凝土進行噴射,多選用C30或更高強度等級混凝土,可使支護結構耐久性及抗變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為滿足軟質巖大變形控制需求,初期支護設計應采用高強度鋼拱架。其屈服強度達到500 MPa,抗拉強度>600 MPa,可使支護結構在圍巖變形過程中始終保持穩定狀態。還可選用噴射混凝土為支護材料,其抗壓強度>25 MPa,與軟質巖黏結力強,可防止圍巖變形情況發生。在軟弱巖層中,科學采用注漿技術(注漿壓力達到2.0~2.5 MPa,單孔注漿量≥1.5 m3)可使圍巖整體穩定性及承載力得到保證。采用Φ22 mm、4.0 m全長黏結型錨桿,間距為1.0 m×1.0 m,通過錨桿與圍巖的黏結力提供支護力,可對圍巖變形起到控制作用。將噴射混凝土厚度設為20 cm,分兩次噴射,初噴厚度為4~6 cm,復噴至設計厚度,噴射混凝土與圍巖緊密黏結,可形成整體支護結構。
4.2 調整斷面形狀
在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中,因巖石低強度及高變形性,隧道開挖后圍巖將發生明顯變形。如果延續使用原有斷面形狀,將導致隧道穩定性下降,引發安全事故。可將原有矩形或馬蹄形斷面改為圓形斷面,最大斷面尺寸為15.0 m×11.0 m。使隧道承載能力及抗變形能力得到提高,隧道最大變形量將減少30 cm左右。在保持隧道整體形狀不變情況下,可改變斷面弧度,以適應圍巖變形。
將斷面曲率半徑由5 m增加至8m,以降低圍巖的應力集中現象,減少變形量。將斷面形狀由矩形改為圓形后,最大變形量將由120 cm降低至90 cm。還可將拱頂半徑從原有5 m增加到5.5 m,以減小頂部壓力,降低變形風險。將直墻段寬度從原有的4 m增加到4.5 m,使側壁穩定性有所提升。還可在隧道邊墻和拱頂區域增加錨桿及鋼支撐數量密度,以提高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
4.3 注漿加固
在軟質巖地層中,通過向圍巖中注入漿液,對巖體裂縫及孔隙進行填充,可明顯提高圍巖強度,減少變形量。注漿孔布置間距,應按照圍巖變形情況及漿液擴散半徑合理安排。在軟質巖地層中,可將注漿孔間距設置為1.5~2.5 m。注漿孔深度應穿透軟質巖層,且應超過隧道開挖深度1.5倍,以使漿液充分滲透到巖石裂隙中。注漿材料以水泥漿為主,水泥漿密度為1.5~2.0 g/cm3。化學漿液具有凝固時間快、強度高、滲透性好等優勢特征,在地下水豐富或注漿孔較長時,可選用化學漿液進行注漿加固。注漿壓力的大小與漿液擴散范圍及注漿效果有直接關系,在軟質巖地層中,注漿壓力一般控制在1.0~2.0 MPa。
單個注漿孔的注漿量平均可達到1.2 m3,注漿過程中,需對注漿孔注漿量進行實時記錄,結合注漿量的變化,對漿液在巖石中擴散情況進行判斷。注漿時間應按照注漿材料的凝固時間及巖石的滲透性進行確定,將注漿時間控制在0.5~1 h區間內最佳。注漿加固完成后,應使用聲波測試、鉆孔取芯等方法,對注漿效果進行監測。通過監測注漿前后的圍巖變形量、應力變化等數據,可對注漿加固效果進行準確評估,從而使隧道工程順利開展。
4.4 工程質量監管
在隧道施工前,對軟質巖區域進行地質勘探,對巖石單軸抗壓強度平均值及彈性模量進行準確測試,為工程施工提供準確地質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對隧道設計方案進行嚴格審查,在方案中需對軟質巖大變形特點進行充分考慮。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還應對軟質巖變形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設置多個監測點,對各點變形量進行精準記錄,使變形量控制在設計允許范圍內。
要嚴格控制隧道支護結構,如錨桿、鋼支撐等施工質量,使錨桿長度、直徑、注漿壓力等參數與設計要求相符合。鋼支撐安裝位置及固定方式也應與規范要求相一致。合理應用施工過程中掘進、爆破、支護等關鍵工藝,使掘進速度適中,以達到爆破參數合理、支護及時有效標準。在隧道施工完成后,進行竣工驗收,對隧道斷面尺寸、平整度等關鍵指標進行準確測量,使其滿足設計要求。還應對隧道進行長期監測,對變形、應力等參數變化情況進行評估,以便及時對潛在問題及風險進行妥善處理。
5 結束語
在高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的施工中,針對軟質巖大變形問題進行處理時,需制定嚴密施工計劃及施工技術,還需對工程質量進行嚴格監管,對工程難點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從而使施工質量及安全有所保障。對施工方案進行不斷優化,提高技術水平,為高原公路項目有序開展提供便利,為隧道工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亞東.高原隧道軟巖大變形及支護施工技術初探[J].建設監理,2024(S1):128-129+152.
[2] 譚光輝.隧道軟巖大變形施工技術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 2023(35):111-113.
[3] 張曉軍,張貴.川西高原隧道軟巖大變形施工處治措施研究[J].現代交通技術,2023,20(2):54-58+70.
[4] 柳金龍,桑彥庭,趙澤鋒,等.高原鐵路隧道軟巖大變形地質施工措施[J].建筑技術開發,2022,49(21):54-56.
收稿日期:2024-08-20
作者簡介:綦越強(1992—),男,吉林白城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