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課薈萃
【編者按】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當水墨邂逅油彩”以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的藝術特色與語言特征為切入點,聚焦中西藝術融合與對話。作為一門線上通識課程,該課自2017年開課以來,已開設17個學期,覆蓋280余所高校選課,累計互動56.6萬次,瀏覽量達21.5萬次,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在線課程的共享性和開放性。
人工智能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輕松檢索到藝術家的介紹以及作品圖片,一門線上藝術通識課程又能體現出怎樣的價值?北京師范大學“當水墨邂逅油彩”線上通識課程以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比較為話題,突出問題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中西美術文化比較的一系列問題導入,如媒介、思維、身份、表達、誤讀、接受、審美特征等,分析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的跨文化現象,探索新時代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融合,開放、交互的大學美育新路徑。
課程將繪畫問題置于歷史文化和社會語境中,如通過絲綢之路與中西繪畫交流,理解美術在文明互鑒和經貿發展中的作用;將藝術家身份、繪畫技巧和媒介工具等知識以美術故事的形式加以貫通,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審美判斷與文化理解,強化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習者自主探究畫面背后的文化特質、審美趣味、哲學意蘊與人文內涵,引導學習者將藝術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在文化自信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環節突出核心素養導向,將專業性與普及性、思辨性與育人性相結合。課程發揮線上美術通識課的視聽特色,以中西繪畫背后的文化動因為主線,通過比較和分析,加強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理解形象背后的審美趣味、哲學意蘊與人文內涵。課程借鑒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強調知識的理解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知識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產生意義。通過創設富有趣味和審美意味的文化情境,以問題導入的方式,分析、對比經典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從繪畫工具媒介的不同,引出中西繪畫在藝術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引發學習者對課題的興趣。其次,從中西繪畫的三類主要表現內容:山水與風景、花鳥與靜物、人物與肖像中,提出中國繪畫詩性特征與西方繪畫理性特征的問題,進一步理解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出世入世的境界,對比分析西方風景畫中歷史與神話的交融、浪漫情懷的寄托;感悟中國花鳥畫的寫意精神、墨戲情趣與西方靜物畫暗含哲學、宗教意味下的世俗意象;領略中國人物畫的文人風度與西方肖像畫的傳神寫真、光影絢爛。再次,通過經濟、科學、社會、哲學和宗教的視角,理解中國書畫傳統和西方視覺傳達、中國的詩性繪畫與西方的戲劇性繪畫,以及中西畫家不同的情境和表達語境,了解和分析文化對繪畫藝術發展的影響。最后,從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遇與誤讀”和“個性與融合”兩個角度出發,了解在東西方美術交流中,中西美術審美中的想象與誤讀,從跨文化視角,探究全球化語境下藝術在文明交流與互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思考繼承傳統與開放借鑒的關系。
在教學方法上,加強互動體驗,通過在線理論課與見面課、線下動手體驗相結合,讓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審美感知與創意實踐的關系,提高對藝術的理解力和參與度,避免因理論基礎不牢或技法實踐不足而產生的畏難情緒,增強對藝術審美的興趣。課程整合藝術、歷史、文學、哲學等多學科教學資源,通過跨學科學習統合課程內容,以視聽影像演示創作過程和技法示范,使中西繪畫思維范式的對比可視化呈現。課程累計互動量達到50多萬次。慕課利用網絡平臺數字技術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學習者大數據分析,設計了涵蓋章節、單元和學期的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實施線上藝術通識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路徑。
東西方藝術的交流是一個隨時代不斷變化的復雜互動過程。課程啟發學習者思考,如何從現代性視角看待和理解中西繪畫傳統。林風眠的中西融合、徐悲鴻的中西開拓、吳冠中的中西貫通、趙無極的中西創新等實踐,為學習者理解現代藝術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案例。
以文明互鑒的形式對比中西方文化,采用豐富有趣的中西美術比較案例,目的不是給出已知的“標準答案”,更需要啟發青年一代提出藝術發展的問題,分析東西方藝術形式背后的文化根源,主動理解和自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未來藝術類通識慕課的研發中,還應進一步挖掘數字賦能美育的潛力,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著眼未來全球化人才培養,通過個性化學習和互動體驗塑造青年學子向善尚美的心靈,培育對民族藝術的熱愛,使學習者在美的熏陶和體驗中,建立多元且包容的藝術觀,提高基于經典的審美鑒賞能力,進而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美育內驅力。
(作者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