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下植被作為園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景觀層次,還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以秦嶺國家植物園為案例,探討了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的應用現狀、展現形式及發展趨勢。首先,分析了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的建設內容,包括林下植被的特性、林蔭小道與橡樹園等特色區域的植被配置;然后,詳細闡述了林下植被的種類選擇及生態功能;接著,從多種展現形式出發,探討了小面積錯落種植、區域劃分種植、大面積片植、試驗田種植及與景觀小品搭配等應用策略;最后,結合當前園林設計趨勢,預測了林下植被應用發展前景,強調了其在構建生態友好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林下植被;園林景觀;秦嶺國家植物園;生態多樣性;展現形式;發展趨勢
園林景觀設計是連接城市與自然的橋梁,林下植被作為園林景觀中的“軟質景觀”,不僅能夠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還能為生物提供棲息空間,保持生態平衡。秦嶺國家植物園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旅游為一體,其園內林下植被的巧妙應用,為探索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范例。本文旨在通過深入分析秦嶺國家植物園中林下植被的應用情況,探討其在園林景觀中的價值、展現形式及未來發展方向。
1" "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應用分析
1.1" "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建設內容
1)林下植被分析。林下植被作為園林景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復雜性與多樣性為生態系統增添了豐富的層次與活力。一般林下植被通常是由緊湊的灌木叢、繁茂的草本植物以及細密苔蘚所構成的多層次植被結構,這些層次錯落有致,共同構筑了一個立體的、協調的生態空間[1]。近年來,秦嶺國家植物園在現有林下空間條件基礎上,著力增加林下植被種類,此舉既是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亦是提高景觀質量和增強游客觀賞體驗的關鍵方法。為此,秦嶺國家植物園采取雙管齊下的建設方式:一方面,引進23種新的林下植被品種進行了景觀的精細化組合設計,目的是構建一個色彩豐富多樣、季節變化顯著的林下景色;同時,引入景觀石、小徑、休息區等元素,創新植物栽培模式,成功將林下空間轉變成一個融合了觀賞、休閑、科普教育功能的多用途場地,游客在此可以邊漫步邊領略自然風光,探索生態的樂趣。
2)林蔭小道區域建設。在秦嶺國家植物園內,3條林蔭小道(探幽路、聽松路、致本路)的構建,不但塑造了園區獨有的景觀,也成了展示林下植物應用的關鍵平臺。林蔭小道的建設,對整個園林的景觀品質提升、游客體驗增強以及生態平衡維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地方成為游客接觸和體驗自然的理想之地,同時體現了自然景觀與人類文化的和諧統一。行走在林蔭小道上,游客得以欣賞由各種植物配置形成的景色,不僅視覺享受得以滿足,心靈深處亦被觸及,從而深刻體會到自然界生態的廣泛多樣與交錯復雜性。林蔭小道作為園區重要的交通路徑,其植物配置充分考慮了生態效益,如提供遮蔽、降低溫度、凈化空氣、保持水源,對園區生態平衡起到了促進作用。
3)橡樹園區域建設。秦嶺國家植物園的橡樹園區域,根據實際坡地地形精心布設環繞小徑,設置植被景觀節點14處,不僅是一個展示橡樹獨特風貌的場所,更通過多種多樣的樹木種植布局,增加了園區空間結構和視覺效果的多樣性,精妙地將自然美與生態概念相結合,讓參觀者在觀賞橡樹雄偉之美的同時,體驗到不同植被布局所帶來的視覺與心理層面的愉悅。橡樹園建設注重生態功能優化,通過科學規劃植物種類與布局,增加了生物多樣性,進而推動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均衡性。該地區同時還是游客休息和減壓的空間,也是提供生態知識科普的絕佳環境。
1.2" "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建設的植物種類" "在園林景觀構建中,可針對不同林分進行套種品種的選擇[3],這不僅增加了林下植被配置植物的種類,豐富了生物多樣性,而且通過精選的植物種類,使經濟價值和景觀效果得到雙重提升。比如,烏頭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僅具有藥效,而且其開花期還豐富了林間的季節色彩;貫眾、土茯苓等在林下巖石縫隙中得以生長,充分展現了其對自然環境良好的適應性,以及生命力的頑強不屈;羽葉三七、鐵筷子、鳳仙花、彩葉草與金葉過路黃等植物,憑借各自不同的開花周期和顏色,為林下景觀增添了豐富的視覺層次,顯著提高了景觀的吸引力。
同時,麥冬、玉簪等多年生植物不僅觀賞性強,還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有助于改善林下微氣候,促進生態系統平衡。例如,細葉美女櫻、紫花地丁等,憑借其茂密的花朵和較長的花期,為林下空間帶來了美麗和活力;金銀花、地錦、木通、鐵線蕨等藤本、蕨類植物,不但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立體感,豐富了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而且為鳥類、昆蟲等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多棲息地和食物資源。
2" "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應用的展現形式
2.1" "小面積錯落種植" "在秦嶺國家植物園內,采用小塊錯位方式布置林下植被是一種普遍的植被配置方法,能夠打造生動多樣的視覺效果,消除了景觀的單一性,豐富了視覺感受。比如,在林間空地、巖壁邊緣等地狹之處栽植一些矮型地被或灌木,不僅能夠提升景觀美感,亦能發揮裝點環境的作用。
2.2" "劃分區域種植" "秦嶺國家植物園依據地形、地貌和植被分布等自然環境因素,將園區細分為多個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單元,這些單元各自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林下植被組合。比如,在濕地保護區內,主要采用水生及耐水濕的植物種類,構建具有特色的水生生態系統景觀;在山區森林區域,重視挑選那些能適應惡劣環境、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以構建出具有多層級結構的立體視覺景觀。
2.3" "大面積片植" "在秦嶺國家植物園內,一些視覺感召力顯著的植物品種被規?;瘑我辉耘啵瑒撛斐鲆俗⒛康囊曈X景象。例如,在開闊的草坪或林下空地上利用大片野花地被(繡球、野鳶尾、諸葛菜等)打造一個充滿自然野趣的景觀區域,不僅可以展示植物群體的美,還能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蟲前來授粉,從而增加了生態的多樣性。
2.4" "試驗田種植" "秦嶺國家植物園內的研究區主要用于林下植被新種類的馴化與栽培技術研究。通過比較不同植物種類及其在差異化種植管理條件下的表現,可以篩選出適應本地環境的優良品種,為園林綠化事業的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5" "種植搭配景觀小品" "在秦嶺國家植物園內,處處點綴著精心布局的觀賞元素,諸如林間小徑側置的石制座椅、藝術雕塑、流水景致等,這些設計與周圍的樹木草叢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和睦共融的園藝環境,提高了景色的觀賞性和游客的游覽體驗。
3" "園林景觀中林下植被應用的發展趨勢
3.1" "生態功能強化" "隨著對生態系統保護的高度重視,園林設計中開始更多地利用林下植被。林下植被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對提高生物多樣性、維護土壤水源以及加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恢復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未來,對于林下植被的栽培將更加強調其帶來的生態回報,力求達到生態系統服務與視覺美學的平衡共存。
3.2" "景觀效果提升" "林下植被的多樣性和季節性,為園林設計帶來了豐富的視覺素材。在未來發展中,對于林下植被的運用將更側重于營造美麗的景觀效果,涉及選擇色澤多樣、形態獨特的植物種類,采用藝術化布局方法,從而構建出具有層次感、立體感的林下景觀空間。在園林規劃中,林下植被隨季節而產生的外觀變化,是景觀設計人員需要重點考量的元素,目的是塑造四季變換、各具特色的景觀效果。
3.3" "多功能融合"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社會對于園林景觀的多元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林下植被的運用將逐漸實現多功能一體化,包括在滿足審美需求的基礎上,融合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功能。在林地下方配備可供休息的座椅和健身設備,構建生態教育場所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周秀斌,徐玉華,劉敏,等.千島湖區馬尾松林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樣性和群落穩定性[J].林業科學研究,2024,37(3):95-105.
[2] 朱洪如.不同改造方式對馬尾松林下植被多樣性的影響[J].福建林業科技,2024,51(1):73-77+82.
[3] 鄭云飛,蔡國榮,尹積華,等.不同植被類型區域林下藥用植物栽植適宜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4(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