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自己是一個“老農民”,因為自幼就開始和農田打交道,無論是拖拉機、播種機還是收割機,他不但開得好,甚至哪個零件有耗損,哪個部件需上潤滑油,他都“門清”。倘若在萬畝大田里轉上一圈,哪里要施肥,哪里要澆水,哪里要打藥,他也能“拿捏”得分毫不差。
這些年來,他創立了農牧專業合作社,種植甜葉菊,引進高淀粉玉米、優質水稻旱種新品種,并運用智慧裝備發展現代農業,成為扎賚特旗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的合作社與時俱進的經營模式,即在生產經營環節實行統一整地、播種、農資購置、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社員可獲得土地承包租賃、二次分紅、務工、農旅結合等四種收益,帶領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共同致富。
他,就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作為一名‘85后’新農人,我積極響應號召,持續在發展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上下功夫。”杜崗說,“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一直在努力,依托黨的好政策,發展好種植產業,挑起鄉村振興‘金扁擔’,打通致富新路子!”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位于北緯46°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被譽為“塞外糧倉”、“綠色凈土”、“金稻之鄉”,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1989年,杜崗出生于這片土地。他說自己是名副其實的“農二代”,因為父親杜文義一直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從“二牛抬杠”到現代農機,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種田能手到職業農民,父親在田地里成長,在歲月中老去。
“當年,父親家中有6口人,包產到戶一共分了40畝地。他從16歲就開始種地,那時候,家里除了靠馬拉犁杖,剩下的活都得人工。大家不懂化肥的作用,害怕化肥燒苗,就把生產隊送來的化肥都偷偷倒掉。那時候沒有農機,基本靠天吃飯,大家也不包地,自家的地都種不過來,銷售的種子、化肥沒有人買,種出的苞米七高八低。”杜崗說的這些,都是父親曾經對他說了很多次的故事。
1985年,杜文義家里花了1400元買了輛手扶拖拉機,告別了用牛馬耕作的歷史。同時,開始大面積使用化肥,土地收入眼瞅著提高了一大截。沒過兩年,他又換了一臺小四輪拖拉機。靠著這輛小四輪,杜文義成為一名農村經紀人,每年秋收后,就用小四輪拖拉機收糧再賣到糧庫。耕作條件逐年變好,他們家里糧食收入越來越多。1998年,杜文義又承包了200畝土地,成為全鄉種地最多的農民。那一年,杜崗剛滿9歲。
“父親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榜樣,所有的事情都要親力親為,我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總是看不見他,因為他凌晨兩點半就下地干活了。秋收苞米的時候,他就一車一車往家搬,而且都是樂呵呵地,從來不抱怨。父親對土地有著深深地眷戀,他既將土地視為好朋友,又視為對手,因為土地既耗費了他的光陰和感情,又給他帶來了收成的喜悅和生活的希望。這種感情也一直影響著我,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杜崗說。
在杜崗的表述中,兒時的他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會在農忙時幫著家人下地干活,也會在暑假時,去荒郊野外放上一個月的牛。那時候,手機遠未像今天這般普及,周圍還有各樣的蚊蟲叮咬,放牛的生活清苦且孤獨,但杜崗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離開這片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至于為什么?他說,或許是自己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更或許在他的認知中,感覺父親在鄉村田野間活出了幸福的模樣,這就是自己想追求的生活。
“父親是嚴父,他樂觀、勤勞,有格局,對我的要求一直很高。很難想象,從小到大,父親對我幾乎沒有昵稱,都是叫我的全名,就我個人而言,那時候感覺父親說什么都是對的,雖然不敢想象自己能做得比父親更好,但是必須一直努力,因為想被他看見。”杜崗說。
就這樣,杜崗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成為一名“新農人”。
2012年,杜崗和父親創立了農牧專業合作社,開始流轉群眾的土地集中進行耕作。萬事開頭難。合作社剛成立時,很多村民持觀望態度,熱情不高,入股社員只有12戶,土地200畝。起初兩年,因為種植玉米都賠了錢,杜崗有些憋屈:“老百姓原本自己種還勉強掙點錢,合作社種地成本高,還賠錢了,我當時壓力特別大。”
2014年,扎賚特旗發展特色農業甜葉菊種植產業,在農業農村局的項目支撐和技術指導下,杜崗遠赴新疆、黑龍江、安徽、江西等地學習種植技術。在各地調研學習后,他發現甜葉菊原產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阿曼山脈,甜味接近蔗糖,而熱量僅為蔗糖的3%,味道好,安全無毒,可取代糖精、甜蜜素和部分蔗糖,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餐桌佐料、醬菜加工等方面,被譽為“世界第三糖源”。甜葉菊的抗逆性強,病蟲害少,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廣、好種植、效益高,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
回來后,杜崗帶著大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甜菊面積,獲得大豐收,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當年,社員分到了每畝880元的保底分紅。就這樣,以合作社為龍頭,在本村吸納入社成員421名,入股土地1.13萬畝,共有大小農機具140多臺套,統一種植甜葉菊11200畝。當年,合作社還帶動多戶貧困戶,對他們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服務,所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使貧困戶逐步掌握甜葉菊種植技術,幫助貧困戶簽訂購銷合同,解決貧困戶銷售難題。
“那幾年,甜葉菊的收益特別好,不僅合作社成員種,很多村民也種,周邊村莊在我們的帶動下,也開始大面積種植。那時候,大家的純利潤估計能到3000萬,因為每畝純收益就達到了1500元。”杜崗笑著說。
2016年,扎賚特旗引進旱作水稻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節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種植一舉成功,實現畝產500公斤,畝純近1000元。合作社實施旱改水工程,年末水稻的畝收益達到近1000元。嘗到了種植甜葉菊和水稻帶來的經濟甜頭的五道河子村,探索引進種植旱地水稻2000畝,實現了玉米種植零占比,形成了以甜葉菊、綠色水稻兩大優勢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格局,跳出了“一糧獨大”的單一結構,破解了群眾增產不增收的困境,在扎賚特旗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起到了示范、引領、帶動的作用。
“以前種田就是大水大肥,現在采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比大水漫灌節水一半以上。”杜崗說。旱作水稻的優點頗多:覆膜種植,不用殺蟲劑、除草劑,滴灌還能確保水土不流失;省時省力省水,減少了作業次數和勞動強度,降低作業成本,省去了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環節。一次性投入后,500畝地一個人就可以管理,而按照以前的方式,人力需增加十倍。
在“經驗主義”向現代“智慧農業”轉型的道路上,杜崗的腳步從未停歇。當甜葉菊收益大幅度下滑時,他又盯上了萬壽菊,被譽為“軟黃金”的萬壽菊含有豐富的天然葉黃素,具有藥用、食用和觀賞多重價值。走上這條致富“黃金路”,杜崗建立起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協同高效的合作關系,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民穩定發展萬壽菊種植“黃金產業”。2021年,萬壽菊種植收入達到200余萬元,帶動100余戶農戶加入增收的隊伍。
此后,杜崗再次科學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帶頭實施了大豆擴種計劃,大豆種植面積創歷年之最,達到3000余畝。這一年,扎賚特旗大豆示范田創內蒙古旱地大豆高產紀錄,并以大豆畝產303.4公斤的優異成績獲全國大豆高產競賽“金豆王”(春播凈作)榮譽稱號,核心技術“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入選中國農業農村10項重大新技術。
2023年,合作社決心在穩定糧食生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上再上新臺階,為此他們種植了大豆4000畝、旱作水稻4000畝、玉米4000畝、經濟作物2000畝。雖然種植畝數多,但通過水肥一體化、大壟密植淺埋滴灌等耕作技術,合作社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在那一年秋季核產時,杜崗和合作社社員們驚喜地發現,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技術集成示范區實收畝產大豆300公斤以上,刷新了內蒙古地區大豆單產紀錄。“科學種植、改進技術永遠在路上,這是我們的幸福密碼!”杜崗說。
從“先富起來”到帶領更多人共同致富,杜崗帶領的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帶動20余戶種植戶發展特色種植4000畝,并帶動周邊4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此外,多年來,他還資助村幼兒園教師及兒童40余萬元,捐贈防疫物資18萬余元,購買6萬余元清掃工具、電動車等,助力人居環境整治……
這些年,杜崗獲得的榮譽很多,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舉辦的“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中,榮獲種植能手三等獎,2023年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但是,杜崗從未忘記自己農民的身份,他還會在田地里曬得黝黑,他說這就是農民該有的樣子。
2023年,杜崗34歲。這一年,他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這一年,杜崗第一次走進大會堂。“從來沒有想過,我這么普通的一個農民,能夠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有壓力,更有責任。”杜崗說,“在人民大會堂,全體起立唱國歌的時候,我的內心百感交集,眼中飽含著熱淚。”
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后,杜崗的質樸本色始終沒有變,與群眾的距離反而更近了。
“杜崗經常下村入戶,把黨的好政策傳遞給我們,我們生活有什么困難,還有醫療、教育之類的問題都可以積極地向他反映。”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村民張海霞說。
杜崗說:“我作為人大代表,一直不斷地收取民情民意,及時把農民的心聲向黨和國家傳遞。我也會發揮人大代表職能,扎根基層,把黨的好政策,好聲音及時傳達給農牧民,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繼續做好示范引領,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代表的力量。”
這幾年,杜崗關注的都是和農民相關的問題,聽民意,梳建議,備春耕,杜崗做好參會各方面準備。杜崗深知,他不僅是全國人大代表,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只有身處田間地頭,才能體會到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行使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當好人民的代言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大豆作為重要的蛋白質和油脂來源,不僅在食品加工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還在畜牧業飼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我國大豆長期依賴進口,這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因此,擴種大豆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杜崗建議,提高國內大豆優勢區生產能力、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大豆生物技術育種能力等,提高大豆產業全鏈條競爭能力,提升國產大豆自給水平。這也是他擴大種植大豆面積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的土地分為南紅土、北黑土、東青土、西白土和中黃土,其中最肥沃的就屬黑土。黑土一般分布在溫帶地區,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并轉化為腐殖質累積于土體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科學測定每200至400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度的黑土層,足見黑土的珍貴。縱觀全球,擁有黑土地的除了中國東北,只有烏克蘭大平原、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南美潘帕斯大草原。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使之造福于民,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杜崗對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問題持續關注,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對東北黑土地保護的建議》。
“2022年,國家為了保護黑土地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這部法律的出臺讓在黑土地上耕作的農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杜崗說。
近年來,每年秋收之后,合作社都會給黑土地增加糞肥,科學提高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因為杜崗明白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只有全力守護好這片黑土地,才能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全國兩會上,杜崗第一時間看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嚴守耕地紅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治理,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補助水平”等方面的內容,這讓他的心情無比激動、深受鼓舞。
“農業效益好了,農民收入高了,年輕人也不向外跑了,在家門口就業就行,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青年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才會越來越好,國家糧食安全才更有保障。”杜崗說,“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農民必須知識化,這樣農業才能現代化,農村才能更美麗。”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