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渭南市,有一位有些“另類”的企業家。他雖然沒有穿過一天軍裝,卻把擁軍當成一輩子的事業,積極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解難幫困。他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愛國擁軍模范”,陜西容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王友民。
熟悉王友民的人都知道,他對軍隊、軍人的情感深厚而真摯,這份感情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心里扎根了。
渭南是一片紅色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王友民,從小就聽老人講渭華起義、八路軍東渡黃河的歷史,在課本里學習劉胡蘭、黃繼光、邱少云的故事,看《董存瑞》等八一電影制片廠的電影。“從小學英雄,長大做英雄,就是我們那個年代接受的教育。”
王友民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穿上軍裝,建功立業。但是因為做過外科手術,腹部的一道疤痕讓他與自己的夢想擦肩而過。后來,得知鎮上的武裝部在招聘工作人員,他就去應聘成為一名編外工作人員,雖然收入微薄,但是“能離軍人近一點”。
對軍人的感情,還源于一段患難時的經歷。時至今日,王友民在接受采訪時,仍然會講起四十多年前與“恩人”相遇的故事。
那是1983年,為了討生活,20歲的王友民來到東北打工,沒想到苦干了幾個月,卻一分錢也沒拿到。沒有路費回家,他與兩位工友在山中迷了路,又冷又餓,眼看就有生命危險。正在絕望時,一位林場職工出現了,把他們帶回了家里。
冰天雪地中,王友民第一眼注意到救命恩人穿著的是一條黃綠色的軍褲。聊天中得知,“恩人”名叫李成祥,曾于1976年服役于解放軍某部,退伍后來到那爾轟林場工作。
此后的3個月,李成祥夫妻倆把三個年輕人留在家里,管吃管住,分文不取。“他們把家里的細糧都留給我們吃,他們和孩子們吃粗糧”,王友民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動情,“他們對待我們,就像對待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一樣!”后來,李成祥介紹他們到林場工作賺夠了路費,又一一把他們送上返鄉的列車……
王友民將這份情誼深深地埋在心里,也在他今后的人生中,用感恩的心付出與回報。
闖蕩東北失敗,王友民并未氣餒。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他東挪西湊買了臺二手印刷機在渭南辦起了印刷廠。他勤奮踏實,誠信經營,度過初創期的艱難,公司逐步走上正軌。事業有了起色之后,王友民也一直在多方打聽當年的恩人,卻因為當年名字聽錯了一個字而多年尋找無果。
直到2019年夏天,歷經曲折,王友民終于與李成祥見面了。握著恩人的手,王友民百感交集,得知李成祥經濟條件不太好,孫子又要上大學,王友民當即表示,孩子上學的事,自己一定會管到底。
不僅僅是報答當初的救命恩人,致敬軍人,感恩軍人,王友民想為更多的“英雄”做點事。“軍隊是我從小向往的地方,軍人是我一直以來的榜樣,雖然無緣成為他們的一員,但能夠靠近他們,為他們做點事,也算是離夢想最近的距離了。”王友民說。
一次,王友民在為部隊送印刷物品時,無意間聽到兩位軍嫂聊天,抱怨丈夫收入少,自己隨軍又找不到工作,為此跟丈夫吵架,催著丈夫轉業。雖然只是無意間聽到的話,卻讓王友民內心無法平靜,“不能讓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他找到部隊首長,提出可以安排軍屬到自己的印刷廠工作。很快,3名軍屬進到王友民的印刷廠。后來隨著印刷廠規模擴大,又陸陸續續吸納多名軍屬。
20世紀80年代,駐渭部隊后勤保障水平較低,物質條件相對較差。一次到部隊開展聯誼活動,聽到有些官兵說想念媽媽做的腌菜。很快,王友民采購了十幾口腌菜大缸送到部隊,又學習了腌制各種咸菜、泡菜的技術,手把手教給部隊后勤部門官兵。
這一缸缸腌菜,讓官兵冬日的餐桌豐富了不少。“幾個腌菜缸其實值不了多少錢,卻能幫助改善戰士們的生活。”王友民說。在他看來,擁軍不是簡單地捐錢捐物,而是要“用心”,想得更周到一些,“甚至有些他們沒想到的地方,我們要想到,主動去做”。
夏天,戰士被蚊蟲叮咬,他送去殺蟲劑;看到官兵宿舍墻皮脫落,他立即帶領施工隊進行整修。為豐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王友民設立了專項基金為部隊建設多功能文化室,組建“雙擁”軍樂隊、鑼鼓隊開展專場演出。他還多次捐贈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助力部隊提高辦公自動化水平……
擁軍這些年,王友民幫助官兵解決了許多急難愁盼的問題。因為戶口不在當地,很多軍人為孩子上學的事犯難。王友民就想方設法奔走協調,為軍人子女解決就近入學問題。早期買家電需要票證,王友民不止一次“打腫臉充胖子”,從渭南跑到西安,排隊幾個小時貼錢購買“彩電票”、“冰箱票”給新婚的戰士,“不能耽誤他們的終身大事”。發現許多退役軍人在求職就業中缺乏專業技能,他便想辦法與當地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協議,聘請專家為退役軍人開展免費培訓。
“軍人在前方堅守崗位,保家衛國,我們在后方做一些保障,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地安心工作。”王友民的話語,簡單而質樸。
四十多年如一日,想軍人之所想,謀官兵之所需。即使在企業發展的低谷時期,資金最緊張的時候,王友民擁軍的腳步也沒有停止過。“擁軍是一種精神,不管什么時候,這股精神不能丟。”
在王友民看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擁軍也要與時俱進,要創新模式,將雙擁工作做得更加“科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新時代。部隊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也越來越完善。對軍人來說,現在可以說是幸福感最高的時候。”王友民感慨地說,“國家有了好的政策,從我們自身來講,就要思考如何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好補充,為需要幫助的個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過去,部隊條件相對不完善,文化娛樂活動也比較少,王友民經常組織文藝演出進部隊,鼓舞士氣,為官兵帶去溫暖和快樂,還為駐渭解放軍某部捐建了軍樂隊、威風鑼鼓隊,為武警某部捐建了卡拉OK廳。現在部隊文體設施更加健全,官兵的業余文化生活也豐富了很多,王友民擁軍工作的重點轉向了一些有困難的退役軍人、軍屬、老兵等。
他和公司員工長期看望照顧抗美援朝老戰士、傷殘軍人、有困難的老黨員等,逢年過節還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邀請他們觀看文藝演出。“現在物質條件好了,但一些老人平時缺乏陪伴,比較孤獨,所以我們每年同老同志們聚一聚,讓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他們在一起聊一聊過去的故事,覺得特別開心。”王友民說。
王友民把擁軍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事業,每年年初不僅要制定公司發展規劃,還要專門開會就擁軍工作做出年度工作計劃,并定期推進。談起未來,王友民有著不少擁軍新想法,正在著手實施。
他發現,在農村,一些軍人退伍后回到家鄉,生活還是比較困難。“如何帶動他們致富,是我們接下來擁軍工作的一個重點。”在王友民的帶動下,集團所有的黨員都和農村的貧困老兵、烈士遺孀子女建立結對幫扶,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王友民也呼吁,希望更多企業家投身鄉村振興,多關注農村退役軍人群體。
從2023年開始,王友民帶領公司員工來到渭南市的各個烈士陵園,去看望慰問那些默默守護在這里的“守陵人”。“他們做的事很有意義,把烈士陵園收拾得整潔干凈,也是對英雄的尊重與告慰。”目前,渭南的11家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他們已經全部走訪。
如今,王友民創業初期的小印刷廠已發展成一家集倉儲物流配送、廣告影視傳媒、商貿零售餐飲等為一體的集團公司,還在2002年建立了黨支部,是渭南高新區最早在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的企業之一。園區的雙擁展覽館、黨建文化墻,都彰顯著這家企業深厚的紅色文化。
“堅決執行黨的紀律,愛崗敬業,管好自己,孝敬父母,管好家人,鄰里和睦,接受全社會監督。”這是陜西容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黨員的集體承諾。
陜西容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原鵬告訴記者,現在集團公司80%以上的員工都是退役軍人或者軍屬,很多人都擔任中層以上職務。
劉原鵬是2023年退役后應聘來到公司工作的。他說:“從部隊到企業,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地方。入職后不久,王總安排我到北京大學接受創新營銷方面的培訓,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郝令曾經在部隊服役23年,2023年來到容廈集團工作,現在擔任公司總經理。他告訴記者:“每年的軍人復轉季,王總都會跟市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詢問是否有退役軍人來報到。我也是因為這個機會,在戰友介紹下來到了集團工作。”
王友民常常對員工們說,“我不要求你們一直跟著我干,希望你們在公司學到本領,鍛煉成長,走出去發展得更好,帶動更多的人富裕起來”。據統計,這些年來到容廈工作鍛煉,又走出去的退伍軍人有1000多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如今事業做得比王友民更大。“公司培養了一批批各方面的人才,他們走向社會后都成了更加優秀的人,這是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王友民說。
因為擁軍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王友民先后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陜西容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也先后被表彰為“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單位”、“陜西省愛國擁軍模范單位”、“陜西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基地”、“陜西省情系國防好企業”等。
2021年9月,陜西省雙擁辦、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委統戰部、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陜西省工商聯、陜西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等6部門聯合發文,號召全省向王友民同志學習,爭做擁軍優屬模范。2023年1月,中共渭南市委發文,號召在全市廣泛開展向王友民同志學習活動。
2022年10月,王友民作為黨代表光榮出席黨的二十大。和身邊的很多代表一樣,王友民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時,幾次眼泛淚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讓我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
他說,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自己深切感受到,企業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是相輔相成的。踐行社會責任是每一個企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也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才能助力企業長遠地發展。
在收獲榮譽的同時,王友民也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帶動更多人積極投身到雙擁工作中。他擔任渭南市全民國防教育宣講團成員,走進企事業單位、工廠、學校、社區,先后進行上百場宣講。
“閱讀國際新聞時,你一定關注過俄烏沖突,關注過巴以沖突,那時的你可能沒意識到,歲月之所以靜好,是因為有無數中國軍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王友民用簡單樸實的話語,跟大家闡釋“軍隊強大了,國家才能強大的道理”。
王友民更積極參與多起糾紛協調,致力于架起軍民“連心橋”。2023年,他參加了渭南市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軍事檢察院聯合辦理的一起督促保護軍用土地、道路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協調。王友民作為協調人,不僅單獨與事件當事人溝通,還在現場為參會人員上了一堂愛國擁軍的黨課。真誠耐心,有理有情,王友民的一番調解,讓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作為渭南市的征兵大使,王友民還把精力放在“點燃”更多年輕人的擁軍熱情上,用他的話說就是“擁軍也該從娃娃抓起”。他邀請“兵王”們走進中小學校園,為孩子們帶來一堂堂生動的國防教育課。學生們聽得熱情高漲,下課后還圍著他們聊天,提問。“現在的年輕人對參軍很有熱情,征兵工作中報名的人數是逐年遞增的。”王友民欣慰地說。
“一個人擁軍的力量是很小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為軍隊,為軍人做的事情還不夠,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我的努力推動‘尊崇軍人’意識成為社會共識。”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關注擁軍工作,2013年8月,王友民打造了陜西容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愛國擁軍主題展覽館,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2022年9月,王友民又投資1300萬元對展覽館進行改造提升。2023年6月改造提升完成,定名“渭南容廈雙擁展覽館”。展覽館室內外占地6500平方米,室內約2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通過圖文結合、實物陳列、浮雕組圖、場景還原、聲光電多媒體技術等方法手段,以黨史為主線,從民擁軍、軍愛民、軍民共建等層面,展示了革命功勛人物生平事跡及不同歷史時期軍民風雨同舟、團結奮斗的生動場景,體現了軍民團結的魚水之情。
目前,容廈雙擁展覽館每年平均接待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大中小學校2.4萬余人次參觀,已經成為全社會雙擁主題的標桿品牌,在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生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展覽館還與渭南師范學院、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在公司設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師生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雙擁紅色文化教育等。
“國為先 家為后 民為重 己為輕”,容廈雙擁展覽館最后一部分展陳中的這段話,是王友民的座右銘,也是對他40多年擁軍事業的精準總結。面向未來,王友民表示,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將始終致力于雙擁工作、社會公益、志愿服務,倡導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基地打造,借助企業的宣傳資源與有效載體,闡釋政策、學習典范、崇敬英模,營造愛黨愛國擁軍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