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歷經(jīng)磨難卻頑強開放的一朵向陽花,自 6歲開始支撐一個家,書寫了大孝至親的最美詩篇;她,帶著患病的父母去求學,唱響自強不息的青春之歌;她,用愛心守護,為特教兒童、幼小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她就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鳳凰幼兒園教師楊會芳。她說:“以前我是博愛的承載者,現(xiàn)在我愿成為博愛的傳遞者,讓愛像河水一樣流動起來,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熱愛我的工作,也愛我們幼兒園的每一個孩子,我希望能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出生于1994年的楊會芳是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五塔村人。母親先天智力殘疾,父親楊昌榮既當?shù)之斈铮o了楊會芳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讓這個苦難的家庭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楊昌榮突發(fā)腦梗塞癱瘓在床。那一年,楊會芳只有6歲。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擔負起照顧雙親的重任。
“小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幫家人做飯。”她記得,自己做的第一頓飯是玉米粥。她學著大人的樣子,先往鍋里放了幾瓢水,水燒開后,又抓了幾把玉米面放進去。煮著煮著,發(fā)現(xiàn)太稠了,又加水……就這樣,楊會芳做出了第一鍋“玉米疙瘩”。
艱苦的家庭環(huán)境,讓楊會芳變得有些早熟。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時,她天不亮就起床,操持家務(wù),照顧父母,之后再去上學。為了買文具,楊會芳經(jīng)常在上學路上撿廢品賣錢,還要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貼補家用。
某一天晚上,楊會芳回家特別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時,她滿臉汗?jié)n跑進家門:“這是我給別人摘棉花賺的。”她將1.8元遞給了父親,楊昌榮哽咽了。從那以后,楊會芳經(jīng)常會在放學后去給村里人摘棉花、剝玉米。她的鄰居說,她給別人摘棉花時才七八歲,站在棉花地里剛能露出頭來,大家看這孩子不容易,經(jīng)常多給她一點工錢。
為了能讓家里過得好一些,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三的每個假期里,楊會芳都會去附近人家打工。暑假期間,她去別人家的雜交棉花地里給棉花授粉。凌晨4點多,同齡的孩子正沉浸在甜甜的睡夢中,她已經(jīng)跟著大人們踏著露水,去棉花地里采花粉了。一個暑假下來,她被曬得又黑又瘦,但領(lǐng)了工錢,楊會芳的心里便踏實了很多,所有的苦和累都煙消云散了。
在楊會芳的照料下,楊昌榮的身體漸漸康復。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楊會芳中考那年,楊昌榮腦出血復發(fā)成了植物人,母親又突發(fā)心臟病。當時,楊會芳不得不中斷學業(yè),在家全心全意照顧父母。一年后,父親奇跡般地恢復了意識,病情逐漸穩(wěn)定。
生活的磨難從未動搖她對求學的渴望。偶然的機會,當了解到讀中職可以免交學費且家庭困難的學生有助學金時,2012年,她就近選擇了邯鄲學院曲周分院學前教育專業(yè)。可是,父母時時需要人照顧,自己走了,父母怎么辦?“思前想后,我做出決定,不管學習還是工作,都要把父母帶在身邊。”于是,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破舊的小院,將父母安頓下來,開始了從學校到住處“兩點一線”的生活。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做飯,給父母喂飯喂藥后去上學;中午趕回家安頓父母吃飯;晚上回家收拾房間,拆洗衣物,給父母擦身子……“當時非常習慣,也不感覺苦什么的。”楊會芳笑著說。
每天匆匆忙忙,卻也充實。楊會芳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聲樂、舞蹈基本功等課程常常滿分,她還先后兩次榮獲學院一等獎學金。學校了解到她的情況后,為她免除了學費并發(fā)放了助學金。曲周縣中醫(yī)院養(yǎng)老院聽說了她的事跡后,為她父母免費提供住宿。
楊會芳說:“人的出身無法選擇,但人生的道路和人生態(tài)度完全可以選擇。面對不幸,我選擇了擔當和堅強,選擇了夢想和孝道,我無怨無悔。一路走來,我自強自立,也得到了各級領(lǐng)導和社會愛心人士無私的幫助,如果沒有他們的善心義舉,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我們一家人的今天,所以我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于我來說,沒有退路,必須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
2015年,楊會芳來到曲周縣幼教特教中心實習,畢業(yè)后順利通過面試,成為該校的一名幼教代課老師。曲周縣幼教特教中心分為幼教部和特教部。特教部承擔著為全縣6歲以下殘障兒童進行免費康復訓練的工作。
此前,楊會芳從沒有想過有機會做特教老師。特教部康復班有20個孩子,大多是唐氏綜合征、先天發(fā)育遲緩或者自閉癥患者,認知、語言能力差,脾氣異常暴躁。“特教部壓力大、任務(wù)重,但老師少。”幼教特教中心決定讓楊會芳兼任特教部的工作。
“我先去試試。”面對同事的勸阻,楊會芳笑著說,心里卻打著鼓,“實在不行再回來”。現(xiàn)實給了楊會芳重重一擊。在認知課上,大部分孩子們無法安靜地坐下來,有的突然跑上講臺砸亂教具,還有的無意識地在教室里大小便……和幼教班不同,康復班的教學,沒有課程大綱,需要根據(jù)孩子們的具體情況而定。
上課觀摩,參加培訓,四處請教……楊會芳開始從頭學,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經(jīng)常備課到凌晨一兩點。
“鼻子、嘴巴、耳朵……站起來、坐下、拍拍手、扭扭腰。”每個簡單的動作和指令,楊會芳一節(jié)課要重復十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慢慢地,她發(fā)現(xiàn)課上孩子們的互動多了,氣氛活躍了。
“開始的時候,感覺壓力很大。后來,他們從聽不懂指令,到能夠完成一個動作、完成一個任務(wù)時,我心里特別欣慰。我想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讓他們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上,有更多改變。”楊會芳說,“有一個孩子剛開始不知道我是他的老師,后來,他可以拿食物遞給我,讓我吃,我感到特別開心”。
對于特教班孩子的康復訓練,家長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楊會芳開展了“家長小課堂”,她把上課時家長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詳細講給家長,并指導家長“遇到孩子上課突發(fā)的哭鬧情況怎們辦”等事項。慢慢地,在她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努力下,課堂秩序逐漸變好,孩子也有了好的變化。看到孩子們一點一點在改變,家長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楊會芳的心里比誰都高興。
就這樣,年輕的楊會芳已成為幼教特教中心唯一一個既擔任特教部老師又兼任幼教部老師的職工。由于在工作中總感覺知識不夠用,楊會芳不斷學習,提升學歷。“我覺得累一點也值得。雖然他們智力殘疾,但他們的父母并沒有放棄他們,為了給這些孩子做康復,他們的父母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放棄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間,一心一意地陪同孩子做康復訓練。”楊會芳說,“我在工作的同時經(jīng)常能想到自己的家庭,深知這些家庭的艱辛和苦楚。我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康復。希望通過訓練,這些孩子能夠盡早地融入社會,為這些家庭帶去溫暖和希望”。
“慈鳥反哺,她帶著父母上學,書寫大孝至親的最真詩行;行健不息,她帶著夢想求知,唱響自立自強的最美樂章;心存感恩,她是博愛的承載者、傳遞者,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是2019年,在“中國青年五四獎?wù)隆鳖C獎儀式上,評委給楊會芳的頒獎詞。
楊會芳說:“能夠獲得這個全中國青年最高的榮譽,我感到有些慶幸。我覺得我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只是克服困難,頑強拼搏,孝敬父母,努力工作,做的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國家和社會卻給予我這么高的榮譽,讓我感到誠惶誠恐。”
同年,楊會芳參加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那是她第一次來北京。走進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在現(xiàn)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她倍受鼓舞。
2020年,楊會芳通過曲周縣公開招聘考試,成為鳳凰幼兒園一名正式老師。在課堂上,楊會芳總能嘗試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將游戲融入教學,讓孩子們能參與、會參與,并不斷結(ji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
在教學過程中,楊會芳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前,他們的道德品行、情操、性格養(yǎng)成,還有生活習慣等,這些方面無一不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也突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為此,楊會芳主動申請加入了曲周縣家庭教育講師團。該講師團成立于2021年5月,負責定期對全縣中小學教師和家長代表開展家庭教育理論知識培訓和宣講等工作。
“當前,城鄉(xiāng)留守兒童、空巢家庭等現(xiàn)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薄弱甚至缺失的問題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與難點。父母不僅給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還是他們應對一切困難、挫折的力量源泉。家庭教育已經(jīng)從‘家事’上升為‘國事’,我們必須積極應對。”楊會芳說,“好的家庭教育,能為孩子的一生打上幸福底色。現(xiàn)實中,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很高,但由于認識有誤、方法不當,致使孩子的發(fā)展走向家長意愿的反面,甚至釀成了家庭悲劇。做好家庭教育事業(yè),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曲周縣教育局全面推動全縣各中小學、幼兒園設(shè)立家長開放日、舉辦家長課堂、征集評選家風家規(guī)等,并組織開展“教師大家訪”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曲周縣也因此獲批河北省首批中小學家庭教育示范區(qū)。楊會芳利用周末、寒暑假開展家訪,走進學生家中,詳細了解孩子們的成長情況。春節(jié)期間,通過線上、線下進行了80余次家訪交流,并在開學第一天,舉辦鳳凰幼兒園家庭課堂第一講,通過家校合力,努力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2023年2月,楊會芳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對于代表履職,她并不陌生,此前,她已經(jīng)是河北省人大代表,在河北省“兩會”上,曾多次就殘障兒童康復救助、農(nóng)村留守老人養(yǎng)老等問題建言獻策。
“雖然在河北省人大有過5年的歷練,但是到了全國兩會還是會有些緊張,必須和其他代表多學習,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合格的履職答卷。”楊會芳說,“我來自基層,在工作和做公益的過程中也接觸了很多更需要關(guān)愛的人,希望能為他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以前,我忙忙碌碌為自己的‘小家’,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為更多的‘大家’代言。我理解困難群眾的難處和需要,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困難群眾能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為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有質(zhì)量的建議,楊會芳到當?shù)赜變簣@、養(yǎng)老院、農(nóng)村困難群眾家里大量走訪調(diào)研,回到家后再搜集整理資料,形成建議。近年來,她格外關(guān)注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實。去年兩會,她建議,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推出適用于提升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素養(yǎng)的教材,學校與社會機構(gòu)創(chuàng)辦“家長學校”,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監(jiān)護人進行公益性培訓,提升家長教育理念,增強家庭教育能力。同時,要提高監(jiān)護人素質(zhì),增強法律意識,充分理解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個人、兒童、家庭和社會的重大意義,將科學規(guī)范實施家庭教育內(nèi)化為監(jiān)護人的社會責任,利用多種形式汲取家庭教育的知識,積極配合學校、社會進行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要利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廣泛宣傳,發(fā)掘家庭教育優(yōu)秀案例,形成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輿論導向,對優(yōu)秀家庭教育案例進行表彰和宣講,形成家庭教育全民參與的熱潮,增強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2024年的3月,她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進行立法調(diào)研的相關(guān)活動。跟隨調(diào)研組一起深入城市、農(nóng)村,與同行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了解他們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楊會芳的內(nèi)心頗受觸動。有的幼兒園園長提出編制不足,有的提出師資隊伍不強,還有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幼兒老師參與培訓提升。這些真實的聲音讓她明白,如何發(fā)展優(yōu)質(zhì)學前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調(diào)研過程中,楊會芳與其他代表們一起探討解決方案,集思廣益;一起為改善民生出謀劃策,力求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這種團隊合作的氛圍讓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初心與使命,也深刻地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這次調(diào)研不僅讓我對學前教育實際情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很重。只有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我們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權(quán)益和福祉。”楊會芳說,“人大代表是一座橋梁,我要立足本職工作,持續(xù)為教育發(fā)聲,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來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密切合作,盡自己綿薄之力照亮孩子成長的天空,用愛心呵護孩子們幸福成長”。
曾被溫柔以待,如今也溫暖他人。這些年,楊會芳公益的腳步從未停歇,她總是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幫助那些更需要關(guān)愛的人。假期做志愿服務(wù),每年走訪貧困大學生家庭,為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捐助,也默默地幫助家庭貧困的同學……
楊會芳說:“因為曾經(jīng)接受過別人的無私幫助,現(xiàn)在我滿懷感恩之心,也渴望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愛與善意不斷延續(xù)。”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