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廣西,生活著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他們世代生活在廣西南部東興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三個島上,與越南隔海相望。
京族特有的傳統樂器名為獨弦琴,出現于殷商時期,盛行于唐朝。自明代傳播至越南及東南亞各國,傳承數百年之久。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傳承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蘇海珍除了準備提案,也積極為家鄉“代言”——每年兩會她都身著京族傳統服飾盛裝參會,展示獨弦琴技藝,呼吁更多人關注參與非遺文化傳承。
2023年,蘇海珍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回憶當選時刻,她表示很激動,“非常榮幸,也倍感責任重大”。
“我將圍繞群眾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通過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傳遞民聲,建言獻策,積極為國履職、為民盡職。”通過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結合自身助力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經歷,蘇海珍不斷提高履職能力,把更多家鄉的聲音帶到了全國兩會上。
2023年全國兩會,蘇海珍帶來了《關于進一步提升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的提案》、《關于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關于扶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提案》。她建議,加大對京族傳統文化保護和支持的力度、在中小學和職高長期開設獨弦琴興趣課;在高等音樂院校定期舉辦講座,有條件的可開設獨弦琴專業;定期培訓考核各級傳承人,扶持和鼓勵傳承人開展傳承培訓工作。另外,要建立獨弦琴生產基地,為獨弦琴藝術廣泛普及提供保障。“2017年開始我就開始給東興市中小學做師資培訓,推廣獨弦琴進校園。僅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希望更多人能加入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隊伍。”
去年全國兩會,蘇海珍提交了《加大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支持建議》的提案。希望國家能支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申報和對邊境地區非遺項目保護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廣西故事,進一步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邊富邊,推動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文旅產業融合,建設文化旅游強區等方面的作用,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進一步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蘇海珍還提交了關于建設東興市沿邊沿海國道連接線的建議。她認為,沿邊沿海國道連接線既能沿途展示邊關文化特色,又能帶動沿線城市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有效推進邊海經濟聯動,促進東興文化旅游、交通運輸及東興產業園區發展。
這兩年,她提交的圍繞非遺傳承、文旅融合、鄉村振興、邊疆安全、消防隊員安置、以及關于出臺互市貿易管理辦法的建議、關于支持東興邊境旅游等提案,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當記者問及今年的提案情況,蘇海珍表示,通過走訪多位傳承人和學校,以及調研東興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她今年的提案除了與非遺傳承保護有關,還有呼吁國家層面對邊境地區東興市的文化旅游和經濟發展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去年我受邀去山東菏澤的一個藝術培訓學校指導中考生。我憑借多年教學的經驗,讓一個學鋼琴的學生在短短3天時間里從零基礎做到能邊彈邊唱京族民歌。她在中考才藝表演中以83分的好成績考入比較好的高中。這也鼓舞了我,讓我對這個培訓方法信心百倍。接下來我希望可以在全國更多的地方去推廣,繼續推動獨弦琴在全國高校開設課程。”
蘇海珍是土生土長的京族姑娘。她的父親蘇維光是詩人、作家,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京族黨員干部。她的母親阮成珍年少時就是京族能歌善舞的“哈妹”(對京族傳統節日“哈節”里能歌善舞的女歌手的尊稱),1952年曾作為全國勞模,代表京族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
蘇海珍回憶:“1980年,父親寫的詩歌《京族三島的今昔》獲獎受邀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民間詩人的文學座談會,回來告訴我媽媽,‘會議傳達中央精神,要我們回家鄉搶救瀕臨消失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于是,夫婦倆賣了當時家中養了一年多的一頭豬,買了一臺錄音機,錄下兩人的歌聲后在京族三島播放,“以歌引歌”,帶動父老鄉親“砸碎歌喉鎖,放聲把歌唱”。靠著這臺小小的錄音機,蘇維光得以搶救大量京族民歌和傳統文藝作品,成為京族第一個搜集整理京族民間文學的人。
“從父母開始收集民歌開始,我家里就像歌會一樣,每天晚上都有人來唱民歌和白話山歌。”起初,蘇海珍還覺得比較嘈雜,影響她寫作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這些民歌山歌她已經學會很多。她也開始對唱歌產生興趣,經常和三姐蘇海英一起學唱。
1982年,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來防城港市招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蘇海英憑借一首京族民歌考入了中央民族學院。姐姐北上求學的經歷,對蘇海珍是很大的激勵。此后,她在母親的教導下刻苦學習演唱京族民歌、演奏獨弦琴。“我媽媽常說‘物以稀為貴,獨弦琴是京族的特有樂器,只有東興才有,全國會彈的人很少,你一定要學好’。”
獨弦琴,顧名思義,只有一根琴弦,但是一弦能彈百種音。彈奏時右手撥動琴弦,左手推拉搖桿,一彈一搖間,便能演奏出悠揚抒情婉轉動人的旋律。當時,在京族三島,只有一位80多歲的阮世和老藝人彈獨弦琴,防城地區也只有何紹和王能兩位藝術家會彈奏。長此以往,獨弦琴將瀕臨失傳。于是,急在心上的蘇維光阮成珍夫婦將獨弦琴傳承的希望寄托在小女兒身上。
母親是蘇海珍獨弦琴的啟蒙老師。她至今記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把獨弦琴,是萬尾金灘的阮世和老藝人送給父親的。因為這個木質獨弦琴只有三塊板,底板為空,還被不少路人誤認成喂雞槽。
面對女兒疑惑的眼神,阮成珍拿起一根小木棍,彈奏給她聽。在母親的引導下,蘇海珍從嘗試著能彈出了幾個音,而后又能成功彈出簡單的情歌調,再到學會了用獨弦琴彈奏民歌。媽媽常對她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不久便得到了驗證。
1987年,蘇海珍初中剛畢業。此時,恰逢欽州地區北部灣歌舞團來京族三島招一個會唱京族民歌和彈獨弦琴的孩子。他們遍訪京族三島,只有蘇海珍一人符合要求,于是她順利被錄取。而后,她被送到廣西藝術學校定向委培,專攻獨弦琴。歌舞團領導專門請獨弦琴演奏家王能到南寧廣西藝術學校任教,一對一地培養蘇海珍。
就這樣,14歲的蘇海珍開始系統地學習音樂理論知識、舞蹈基本功、臺詞表演等課程,逐漸掌握彈奏獨弦琴演奏技法。她明白自己肩負著家鄉族人的期望,勤學苦練,表演綜合能力日臻進步。在三年學業還剩半年之際,王能老師因工作原因不能到南寧授課,他推薦廣西歌舞團的琵琶演奏家韋京宇擔任蘇海珍的指導教師。“雖然韋老師學的是琵琶專業,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處理讓我收獲很大。”
蘇海珍抓住每一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得知學校特聘一位從北京深造回來的黃小明老師教聲樂,她在朋友吳瓊華的推薦下找到黃老師,希望跟他學習。“當時為學費發愁,吳瓊華就把她的飯票菜票跟我一起用,在她的支持下,我得以接受專業的聲樂訓練。非常感謝我的好朋友吳瓊華。”蘇海珍說,為了夢想,也為了不辜負好朋友,她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每次下課后都刻苦鉆研。
畢業后蘇海珍回到欽州地區北部灣歌舞團工作。3個月后,她參加了欽州地區歌手比賽,榮獲業余組一等獎。同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少年兒童民族器樂比賽,榮獲獨奏二等獎。此時的她不僅會彈琴還能歌善舞,不久就成為團里的臺柱子。
伴隨著演出經歷的豐富和對外交流的增多,蘇海珍清楚地看到自己與許多優秀的藝術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也萌生了繼續深造的想法。
1994年,蘇海珍背上獨弦琴離家北上,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先后師從糜若如教授、沈嘉教授。她如饑似渴地學習、勤奮練習,聲樂水平獲得全方位提升。“我和糜若如教授學的是民族唱法,和沈嘉老師學美聲,她上課是很有激情的。我屬于慢熱型,每次開始上課自己唱歌找不到感覺,沈老師的激情能帶動我,我非常喜歡。”蘇海珍很感激學藝路上得遇的良師益友。
在此期間,蘇海珍每年都會隨母親和三姐回故鄉的哈亭唱歌。母親常常告訴她:“你要回來在哈亭表演給鄉親聽。”東興市的領導每次見到她都說,民族的藝術要根植在民族的土壤,東興非常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回來。每當聽到這樣的言語,蘇海珍的心中都仿佛流過一陣暖流,她的確難以割舍這片養育她的熱土。畢業后,她主動申請調回東興市工作,她要把京族文化更好地在本地傳承、傳播和發展。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獨弦琴技藝,蘇海珍于2000年拜著名的獨弦琴演奏家何紹為師。她介紹,與之前王能傳授的竹簽“靈活控桿法”不同,何紹擅長戴指套“中指挽桿法”,在練習之余,蘇海珍認真領悟兩種技法的不同表現力。“我在何老師這學習了很多經典曲目,如《京海琴韻》、《采珠謠》和《拜月》等。他在歌曲處理方面更著重細節,比如輕快的節奏不僅僅在指法的快,肢體語言也要同步。我現在教學生也會注重這些細節。”
2005年,希望自身琴藝有所進益的蘇海珍又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產去越南深造。獨弦琴被越南視為“國樂”,高手云集,她先后師從河內國家歌舞團著名的獨弦琴演奏家黃英秀和越南國家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著名獨弦琴演奏家、教育家阮氏清心。
異國求學多有不易,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至。京族語和越南語有所不同,好在蘇海珍多年前在欽州曾經短期學過越南語的拼讀,她帶上中越詞典,不懂的詞語就馬上翻閱。語言關過后,第二關則是樂譜。中國學獨弦琴使用簡譜,越南使用的是五線譜,蘇海珍坦言,起初確實不習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適應。
另外,兩位老師的教學風格也有著較大的不同。相比黃英秀老師的隨和細致,清心教授更為嚴肅嚴謹,很少面帶笑容。第一天和她見面,蘇海珍彈奏了一首王能老師創作的獨奏曲《思鄉曲》,清心教授聽了,不置可否,接著布置了一首樂曲作為作業。“跟黃老師耐心地一遍遍示范不同,清心教授是直接給樂譜,很長的一首獨奏曲,而且沒有示范,我當時都懵了。”
蘇海珍很犯愁,還好在熱心同學的示范和指導下,終于兩天內學會了。回課時,她認真地把曲子彈完。本以為老師會表揚她能在兩天時間里學會一首新樂曲,沒想到清心教授說,她們學院的學生回課不能看樂譜。老師輕輕的一句話,讓蘇海珍無地自容。“越南樂曲的旋律、和聲與國內有很大不同,記起來更難,起碼彈50遍才會背。”
“這里就我一個中國學生,不能丟中國人的臉”,抱著這樣的想法,蘇海珍全身心投入學習中,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琴。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時最后一次課,當她彈完難度極大的一首曲子《祖國琴瑟》——音樂學院學習8年畢業的必考曲目之一時,終于得到了老師首次贊許和微笑。蘇海珍非常開心,感到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琴的同時蘇海珍還自學了越南民歌。2006年9月3日,她有幸受邀參加越南國慶晚會演出,在越南最高的藝術殿堂——河內大劇院演唱越南經典歌曲《故鄉的闊葉林》,展現中國藝術家的風采,也為此次留學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學成歸來,蘇海珍集眾師所長,首創邊彈獨弦琴邊唱的表演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她深知,再好的藝術如果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只會停滯不前,唯有創新性發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蘇海珍嘗試不斷創新獨弦琴藝術的表演形式,如不同風格的曲目聯奏;在傳統的曲目中加入彈唱、說唱、舞蹈和打擊樂;把獨奏形式改為和民族樂器或者西洋樂器合奏,以及和交響樂隊協奏等多種形式。這樣,既能滿足新時代觀眾的審美要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藝術傳承中來。
隨著演奏技巧日臻成熟、表演風格獨樹一幟,蘇海珍多次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性大賽,為推廣獨弦琴不遺余力——她認為這是宣傳京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徑。蘇海珍接連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比賽三等獎、西部花兒歌手大賽銀獎、中央電視臺西部民歌大賽彈唱組銅獎、第十四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優秀獎、中國民間文藝第十屆“山花獎”銅獎和優秀傳承人獎。“2010年我組建了一個原生態‘哈妹組合’,作為廣西代表隊之一,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榮獲了全國團體優秀獎。這是廣西有史以來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取得的最好成績。”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通過蘇海珍積極參加這些影響廣泛的大賽,獨弦琴也逐漸被人熟知。2011年,京族獨弦琴藝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在廣西文旅廳的支持下,我和東興市文旅局創辦了京族獨弦琴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長期的公益培訓。經過十年的培訓,由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到現在幾千人次會彈獨弦琴,我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除了積極傳承和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外,她還潛心鉆研獨弦琴,不斷改良創新款式和功能。“我一直都在尋找一臺好的獨弦琴,一直在買琴,總覺得還不夠好。”
傳統的獨弦琴取材自竹木,琴身和琴弦的共鳴效果差、噪聲大,雖然十幾年前得到很大的改善——加了拾音器和功放,音量也比之前的大了很多,但是還不是最理想的琴。因此,蘇海珍在2016年成立了獨弦琴制作工坊,和家人一起對傳統的獨弦琴改良、升級,從材質、外形到拾音器、功放等方面進行改造提升。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們研制出外形精致、材質輕便、音色純凈、功能齊全的獨弦琴,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行業專家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其中兩款獨弦琴被中國民族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
之前國內的獨弦琴大多從越南進口,售后服務很難保障,蘇海珍制作工坊的成立填補了獨弦琴本土化生產的空白,受到獨弦琴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成為國內生產獨弦琴最多的制作工坊之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族獨弦琴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蘇海珍一直將培養獨弦琴非遺傳承人和傳播京族文化視為畢生使命。
早在2002年,她就培訓了東興市第一支百人獨弦琴演奏隊伍。近十年,從東興市音樂教師獨弦琴培訓公益班、獨弦琴社團公益課,到開設校外實訓基地,她在獨弦琴進校園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蘇海珍堅持不定期舉辦公益培訓和公開講座,開展教師隊伍的獨弦琴師資培訓,編寫獨弦琴教材,培訓全國各地學生超過1000多人;建立了老、中、青、少四級階梯式的獨弦琴傳承隊伍,培養出15個市級、縣級的傳承人;她培養的學生考取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大連理工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學院等院校,為全國高校不斷輸送藝術人才。
自2016年起七年間,蘇海珍擔任了東興京族博物館館長一職。作為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項目之一,東興京族博物館已成為展現京族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博物館2017年進行一次大的升級改造,陳列展示的所有內容都是我去找的。”由于在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方面貢獻突出,蘇海珍榮獲2004年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優秀獎、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先進個人稱號。
她先后到過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當時去臺灣演出了2個月,每當我用獨弦琴彈唱臺灣經典民謠《望春風》,觀眾們都圍在我身邊一起唱,載歌載舞,歡聲笑語。還有不少的臺灣同胞至今和我還有聯系。我現在也有一個學生是臺灣藝術大學的博士生。”
在去日本和韓國演出交流的時候,蘇海珍也是用獨弦琴演奏當地耳熟能詳的曲目,如《櫻花》、《北國之春》、《阿里郎》,讓當地觀眾產生共鳴,并且驚訝于一根弦的琴就能演奏這么優美的旋律。
從藝三十余載,從一個學琴的懵懂孩童一路成長為第三批廣西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級非遺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廣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還作為全國少數民族觀禮團成員,受邀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從祖國西南邊陲小島歷經萬水千山走到天安門廣場觀禮,蘇海珍從未忘卻來時路。她說,這一切都要感謝黨的少數民族政策,讓她們一家人都沐浴著黨的關懷和雨露,感恩盛世中華。
蘇海珍表示,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她深感責任重大,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未來她將致力于推動非遺藝術進高校,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更好地傳承弘揚京族傳統文化;努力創作體現民族團結、積極奮進的好作品,謳歌新時代;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自信建言獻策、添磚加瓦;向世界講好廣西的故事,傳播中國的聲音。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