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如何讓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黨員,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教授、第二醫院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孫蓉,以38年的科研深耕與履職擔當,交出了一份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答卷。從實驗室到兩會提案,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她始終踐行“讓中醫藥在中國乃至世界發揮更大作用”的初心。
從實驗室到參政議政,從齊魯大地到蜚聲全國,孫蓉以科學家的執著與政協委員的擔當,詮釋了中醫藥守正創新的時代內涵。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斗的縮影,更映射出中醫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波瀾壯闊。正如她所言:“讓世界聽懂中醫藥的語言,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1987年,從山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孫蓉,本應踏上臨床醫師的職業道路,卻因對基礎研究的執著追求,在畢業分配時主動選擇進入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藥理室工作。這一決定,開啟了她在中藥藥理研究的探索之旅。
初入中醫藥領域,西醫出身的孫蓉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她憑借扎實的醫學基礎迅速掌握藥理實驗技術;另一方面,中西醫理論體系的巨大差異令她困惑——“實驗結果容易獲得,但如何用中醫理論對實驗結果合理、恰當解釋,讓我‘如墜云霧’。”正是這種“知其然卻難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激發了她的科研斗志。
為了深入掌握中醫的精髓,孫蓉頻繁前往山東省中醫院的臨床科室,深入觀察醫生們的診療過程。在一次次的觀察中,老中醫們開出的藥方引起了她的濃厚興趣。她特別提到:“在省中醫院的心內科,治療心律失常和早搏有兩張極為經典的藥方。其中一張以生脈飲為基礎,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麥冬和五味子;另一張則以黃連溫膽湯為底方。通過靈活的藥劑加減和方劑配伍,這兩張方子能夠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治療效果。”親眼見證的“療效”使孫蓉感到無比興奮,進一步激發了她深入研究中醫的決心。
在深入臨床實踐并仔細觀察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后,孫蓉逐漸發現,這些患者往往具有一些規律性的證候表現。她開始意識到,這可能正是中醫所強調的“藥證相符、病癥相應”的體現。這種認識不僅加深了她對中醫理論的理解,也為她的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1999年,已經擁有12年工作經驗的孫蓉,選擇進入山東中醫藥大學方劑學教研室,拜在劉持年老師的門下,繼續攻讀方劑學碩士學位。2002年,她又前往中國藥科大學,在劉國卿教授的指導下攻讀藥理學博士學位。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孫蓉開始對“同病異治”的深層原因進行思考。在一次關于“心氣陰兩虛”的動物實驗中,孫蓉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了中醫博大精深的內涵。她提出了一個問題:“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存在差異,如何在動物模型上呈現出中醫所說的‘心氣陰兩虛’現象?”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孫蓉迅速構建了大鼠模型來試驗藥方。然而,她發現這些藥物在動物模型上并未表現出顯著的療效。
通過查閱眾多中醫典籍,深入理解中醫概念的內涵,孫蓉逐漸領悟到:“心氣陰兩虛是一個互參互擾的合證,雖然最后臨床上都叫心氣陰兩虛,但有人是由氣虛導致了心陰虛,有人先心陰虛后心氣虛,但證候表現不完全一樣,像憂傷、恐懼等情緒就易導致心氣虛,熬夜等行為易導致心陰虛。”
為了更準確地模擬心氣陰兩虛的動物模型,孫蓉設計了一系列復雜的實驗。她通過驚嚇、疲勞、不眠等手段,成功建立了大鼠早搏病證模型,并將其用于復心寧膠囊和心速寧膠囊的研發。通過轉化,這些研究最終獲得了臨床研究批件,并成功獲批新藥證書。
回顧這些學習工作歷程,孫蓉深有感觸:“我深刻體會到中醫這門學問,是一個‘學習—臨證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只有通過這樣的不斷學習和實踐,醫術才能不斷提高進步。”
“無論是面向基層還是走向世界,中醫藥最底層、最根本的邏輯,是走向科學。”長期以來,人們對中醫存在諸多誤解,如何打破這些桎梏,將中醫藥的藥理研究透徹并準確傳達,讓大眾看到中藥的療效,成為孫蓉的追求目標。
孫蓉認為,中醫藥最應該傳承的是豐富的用藥經驗和治病經驗,必須深化對中醫原創理論和中藥作用機理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同時注重用現代科學來解讀中醫藥學的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的結合與相互促進。“人們對中藥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源于臨床評價的科學性問題。要讓世界接受傳統中醫藥,關鍵在于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證明其有效性。”在她看來,這種探索充滿了科學研究的樂趣。
多年來,孫蓉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多個方面。她主持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的兩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分別是“基于少陽病方證的經方大數據-網絡靶標預測與評價關鍵技術”和“柴胡類經方精準化研究與評價關鍵技術及二次開發”;此外,她還將關鍵技術用于“首薈通便膠囊上市后再評價研究”和“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上市后再評價研究”等橫向項目。
近五年,孫蓉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于臨床-基礎-臨床多維特征譜的中藥安全風險發現、評價、控制策略及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兩項面上項目,分別研究柴胡總皂苷激動PPARs調控肝脂代謝穩態的“效-毒整合”機制和基于柴胡降脂保肝與肝脂毒性的“毒-效-證-物”關聯特性研究和脂質代謝網絡構建等。近日,團隊又新獲批了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簡稱四大慢病重大專項)2024年度項目,這些研究不僅深化了團隊對中藥作用機制的理解,也推動了中藥的現代化和精準化應用。
從業38年來,孫蓉在科研道路上始終步履不停,在中藥功效現代表征與藥效評價、名優方藥臨床轉化與新藥研發領域持續耕耘。主持完成973計劃、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等省部級以上課題56項,完成新藥研發近百項;在中藥新藥研發領域,根據方證相應、藥證相符原則,模擬中醫病證建立多種病證模型……
創新是孫蓉科研路上的關鍵詞,她始終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和前沿的技術推動中醫藥研究的進步。在她的研究中,不僅注重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傳承,還大膽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如AI大數據分析、網絡靶標預測和多維特征譜技術,探索中藥的作用機制和安全評價。她的研究成果如柴胡類經方的精準化研究、基于少陽病方證的經方評價技術等,均展現了她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新思維。
“創新離不開熱愛”是孫蓉經常提及的。這種熱愛不僅體現在她對中藥藥理機制的深入研究,也體現在她對臨床應用的精益求精。她對中醫的深厚情感和對科研的執著追求,驅使她不斷探索未知領域,挑戰傳統認知的邊界。在她的實驗室里,每一次實驗設計、每一項數據分析、每一個研究突破,都凝聚著她對中醫的熱愛與堅持。
2017年,深耕藥理研究領域30年的孫蓉帶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知識儲備,重返母校山東大學,擔負起教師的職責。她不僅將自己對藥理學的熱愛和對科研的執著傳遞給學生們,更是以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臨床醫學、藥學人才。至今,孫蓉已經指導了75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中醫藥研究的佼佼者,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教學上以“嚴”著稱的孫蓉,始終秉持科研與臨床并重的育人理念。她對學生提出三大核心要求。首先是耐得住科研的寂寞,“做實驗是枯燥而艱苦的”;其次是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要求學生既要深耕中醫藥科研,更要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理解研究價值,以開闊視野把握學科全局;最后強調團隊協作精神,用接力賽作喻:“科研如同接力,每個人都要在巔峰狀態跑好自己的一棒,當感到力不從心時,既要及時交棒,更要助力接棒者,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學科持續發展。”
為踐行這些理念,孫蓉特別注重中醫思維培養,通過“早臨證、早科研”的實踐模式,讓學生在反復錘煉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的過程中,養成迎難而上的學術品格,以此激發團隊最大潛力,鍛造中醫藥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療效,永遠是中醫的生命!學習中醫藥的學生一定要多讀經典,讓‘中’味兒更濃;但也一定不能埋首故紙堆,要重視實踐,多動手,多抬頭關注社會,讓‘醫’效更好。”孫蓉堅定道。
即便工作繁重,孫蓉仍堅持每周與學生深度交流,將嚴師風范融入科研臨床的每個細節。從移液槍操作規范到實驗原理,從技術要點到病理模型構建,從實驗的原始記錄到論文的逐字逐句,她對實驗全鏈條的嚴格要求讓學生深有感觸:“孫老師的實踐指導比課堂理論更具穿透力,而且將導學思政貫穿到研究生日常培養中。我們既要熟讀經典,又要勤做臨床,還要積極從其他學科中吸納優勢。”這種“經典為基、臨床為用、科技賦能”的育人模式,正悄然塑造著新一代中醫藥人才的知識結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孫蓉始終將教學實踐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聯結。中醫藥是我國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是中共二十大報告部署的重點任務。她提出“教育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國家層面要形成以創新價值、能力水平、貢獻大小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持續釋放人才創新發展活力。“英雄不問出處,適度放開年齡限制,鼓勵青年人才在基礎研究中挑大梁,鼓勵多學科尤其是中西醫協同研究,交叉融合。”
談及中醫藥人才培養藍圖,孫蓉眼中有光。她堅信通過一系列特色培養項目,加速復合型人才儲備,“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學科分類”“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盡早形成中醫藥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等更為具體的目標,也為她未來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力抓手。
“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要把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而如何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發展好中醫藥的重要講話精神,也是2023年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后,孫蓉的心頭大事。
“到中醫藥里去想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從做中醫藥研究中發現中醫藥的關鍵問題”是孫蓉履職的初心和堅持。在她看來,加強調研、傳遞群眾心聲,是她應盡的職責,“行業的痛點、難點就是我履職的聚焦點”。她撲下身子,深入高校、科研院所、醫院藥企,這些系統調研,也讓她對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機制體制、產業化發展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年的履職“作業”,她著眼于中醫藥的基礎研究。她提交的《關于加強基礎研究,源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案,從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方向、核心突破點及人才三個維度考慮,結合現行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工作實施情況、財政情況等提出建議。因切中時弊,問題清晰,建議準確,被全國政協遴選為重點督辦提案。
中醫藥成果轉化問題,也是孫蓉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作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科技創新成果受到諸多因素制約,還存在不少問題。”為此,她建議在持續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源頭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給中醫藥成果轉化為創新藥物提供一個政策“出口”,真正將“藥瓶子”攥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好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徹底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讓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有落腳點,形成‘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健康局面。”這些建議,形成2024年的提案,她也在政協雙周協商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作為一名從事科研工作的政協委員,履職過程讓我越來越清晰、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基礎研究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孫蓉表示,履職經歷在科研之外,大大拓寬了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視野,讓她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職責使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
今年,孫蓉的提案仍針對學科前沿,繼續找準本職與履職的結合點。透過“厚植創新成果轉化土壤”“加強中醫基礎研究”“以科技創新促進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關鍵詞,可以看出她持續聚焦中醫藥創新可持續發展。談及未來中醫藥的發展,孫蓉有強烈的緊迫感。在她看來,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培育中醫藥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絕非一日之功。“我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認真深入調研,努力以高質量提案推動中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