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填筑量達到了1650萬方,我們打破世界紀錄了!”新年伊始,祖國西南,奔騰不息的大渡河畔,巍峨險峻的高山峽谷中,傳來中國電建水電七局雙江口水電站項目建設者們的振臂高呼。
雙江口水電站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設計壩高315米,為世界在建第一高壩。從半山腰的觀景平臺望去,世界第一高壩的雄偉一覽無余。兩岸高山聳峙,重巒疊嶂間,風景美不勝收。
難得的冬日陽光下,大壩施工作業面,裝載機轟鳴,運輸車、碾壓機往來穿梭,一個個施工設備井然有序,將一方方石料夯實到日漸增高的壩體上。2025年春節期間,2000余名建設者堅守一線,“不降速度、不減強度”,全力沖刺投產發電目標。
高舉團旗跟黨走。中國電建雙江口大壩青年團隊,認真落實中國電建黨委關于青年創新創效“十百千萬”工程部署,胸懷“國之大者”,建設“國之重器”。他們勇于面對錯綜復雜的工程建設環境和各種風險挑戰,創造了許多“不可能”:日填筑峰值6.5萬方,月填筑總量153萬方,年內連續10個月突破140萬方,全年累計完成填筑1650萬方……雙江口項目部青年牢記能源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冬風凜冽,峽谷深流。群山深處,雙江口水電站大壩填筑現場車流不息。如火如荼的建設現場不斷“刷新”著大壩填筑的進度,不久的將來,將為祖國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輸送綠色動能。
大渡河,岷江最大支流,發源于青海玉樹果洛山南麓,經川西北高原、橫斷山地,在四川盆地匯入岷江。因河谷兩岸地勢險峻,水流洶涌,自古有“大渡天險”之說,流域內水量豐沛、河谷狹窄、落差巨大,蘊藏著富饒且可開發的水力資源,這里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五大水電基地。
屹立于大渡河上的雙江口水電站,是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四川省“十四五”“建成投產一批”重點項目,也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主要取水點之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項目,是大渡河上游千萬千瓦級水光儲一體化智慧清潔能源基地,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業主單位國家能源集團四川大渡河雙江口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劉海洋介紹:“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后,可增加下游梯級電站枯期平均出力176萬千瓦、枯期電量約66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9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18萬噸,對提升下游城鎮的防洪能力、改善四川電力系統電源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p>
雙江口水電站大壩是礫石土心墻堆石壩,315米的壩高問鼎世界首位。頂級工程往往伴隨著頂級的挑戰——4600萬方的填筑總量,高壩、高寒、高強度、高應力、高邊坡、高水頭等“六高”難點,電站設計標準、技術難度、質量要求、施工組織、安全管控難度居于國內同類工程前列。
一個個難題就像一座座山,橫在項目建設者的面前。作為建設方項目經理,李春權深知自己將要面對的環境,“在橫斷山區極其復雜的山體結構中,在高山深V型峽谷地貌里,我們的開挖高達460米,相當于150層樓高,環境邊坡更是高達1000米”。
回憶初到現場的場景,項目總工程師劉經彪歷歷在目:“外圍環境復雜,一到現場更是揪心,深V峽谷開始具象化,料場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身經百戰的他也感到“惱火”。
追求卓越、不斷攀登世界水電高峰,是七局水電人的使命與情懷。“這么大的世界級工程,我是有心理準備的,而且很有信心能夠干好。”面對重重困難與考驗,李春權泰然處之?!拔覀兯娙司褪呛蜕綖榘?,與水為鄰,我們有技術,有經驗,有團隊,見招拆招,肯定沒問題。”
遇見難題,果斷應對;直面困境,奮力攻克。雙江口水電站體量大,涉及面廣、施工強度大、施工環境復雜,在業主的統籌和幫助下,項目部與參建各方通力合作,實現了各項建設步入正軌,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推進。
雙江口大壩代表著世界礫石土堆石壩設計與施工的最高水平?!岸咽瘔蜗啾绕渌麎涡停畲蟮奶攸c是分區填筑、分區配料?!惫こ滩恐魅挝橐埥榻B,“每一倉填筑料都不完全一致,每一層給配都不一樣。我們充分和設計方溝通,通過反復論證,定制化給配,全過程監管到位,保證給配料滿足設計要求”。
如此龐大的體量、頗為復雜的系統,如何能確保實現精準控制?“質量管控是重中之重。”伍易龍鄭重地說,“不同壩料有不同的給配要求,做好壩料給配控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他介紹,從料源鑒別、開采、加工,到壩料運輸、含水率控制、攤鋪、碾壓檢測,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控制。通過長距離皮帶機運輸、拌磨機、振動篩等機械加工方式,經過多道工序進行篩選,滿足心墻料、反濾料、過渡料、堆石料等不同給配要求,保證大壩滲透穩定、重力穩定、邊坡穩定。
大壩內部的結構如同“夾心餅干”,其中心墻作為壩體抗滲防水的核心部位,如同大壩“心臟”,其質量直接影響壩體功能及安全運行。在談及心墻填料時,技術部副主任廖亞斌用了“嬌氣”二字?!靶膲μ盍蠈考皻鉁匾髽O高,工藝控制非常復雜,除控制好料源質量、溫度外,還需確保含水率在設計規定范圍。”
電站坐落于高原地帶,夏季多雨、冬季嚴寒。大壩填筑工程易受影響,有效施工時間也會大幅縮短。“礫石土料浸水或受凍之后不能壓實到設計技術指標,會影響大壩的填筑質量,每年的有效施工時段得不到保障。這個難題困擾了我們許久?!绷蝸啽蠡貞洠盀榇_保施工效率和料源質量,劉經彪總工帶領項目部聯合各方,多次召開專題會,商討解決方案”。
經過多方走訪調研,雙江口工程建設者們借鑒了港口煤炭和鐵礦的存放方式,創造性地使用氣膜儲存倉的方式堆放大壩土料。歷經半年,一個白乎乎、胖嘟嘟的“溫室大棚”在上游圍堰2311米高程平臺安家?!八恼矫Q是上游圍堰摻礫土料堆存場氣膜,但大家更愿意叫它的另一個名字——‘大白’?!绷蝸啽蠼榻B。
“大白”長190米,寬106米,高38.5米的,總面積達 20140平方米,可堆存成品摻礫石土料10萬立方米。氣膜內部沒有任何框架或梁柱支撐,借助室內外氣壓差,氣膜表面形成巨大張力,以此獲得充足的剛度,進而實現大寬度、大空間的結構體系。封閉的環境解決了防水和保溫的問題,給大壩建造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備料、儲料倉庫。冬季,倉內氣溫較室外能提升約5攝氏度,有效實現料源正溫,提高冬季大壩填筑效率?!爸档靡惶岬氖牵蟀住€有一個智能感知系統,當倉內溫度、氣壓降低時會自動報警,提醒相關人員關注填筑料‘舒適度’。”
作為國內水電項目中首個氣膜應用案例,氣膜式心墻料儲存倉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劉經彪坦言:“因為有了它,料源冬季無懼零下低溫,既保證成品土料質量、夯實料源品質,又保障大壩正常施工,有效提高冬季填筑效率,世界高壩填筑持續邁出加速度?!?/p>
填料問題解決了,但填筑有效時長不足這一難題急需攻克。工期緊、任務重、強度大,項目青年團隊下沉到施工一線現場辦公,在技術上下功夫,在質量上嚴要求。
受限于氣候因素,大壩全年填筑有效時間僅有6個月,冬季大壩壩面無法照射陽光,長期處于受凍狀態,有效填筑時間僅有1個月。
“靠天吃飯,很是被動?!眲⒔洷胧纸辜?。如何給大壩壩面增溫?項目團隊主動出擊,組織開展大壩冬雨季施工措施技術咨詢會議。
國內外常見的增溫方法有外部加熱法、蒸汽加熱法等,多以電力、燃油或燃氣為能源供給手段,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不符合國家提出的“雙碳”目標。經過綜合研判和反復測算,雙江口科研團隊想到了一個綠色低碳的“取暖神器”——定日鏡。
“定日鏡多用于光熱電站,水電項目我們應該是首個應用的?!边@個技術,使定日鏡追蹤太陽光,并將其精準反射到大壩心墻填筑區,間接形成日照條件,從而保證填筑工作面,保持零攝氏度以上,延長有效施工時間。
大壩填筑爭分奪秒,定日鏡早一天安裝,就早一天見效。大壩左岸,在近乎垂直的36米高的山體上,項目青年們不畏艱險,逆風而行,整整兩個半月的鏖戰,完成20套定日鏡的安裝,合計面積達1340平方米,為大壩有效填筑提供有力保障。
古有夸父逐日,今有定日追光。20面定日鏡隨著太陽照射角度變化而自動調整,并有監控系統采集實時光照數據。廖亞斌介紹:“定日鏡讓太陽拐了個彎,可使礫石土心墻區填筑表面溫度升高約6攝氏度,建筑面積以下5厘米處,溫度升高約1攝氏度,在有太陽的低氣溫時段,每天至少可額外爭取施工時間3.5小時。”作為國內首個采用大壩心墻定日鏡增溫技術的百萬千瓦級水利水電工程,將為國內外同類型電站提供科技支持,也將極大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個又一個看似解決不了的問題,在項目青年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一次次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績,持續刷新行業紀錄,為決戰首批機組發電目標任務夯實基礎。
精品工程離不開科技助力,為保證大壩建成后安全穩定運行,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引入多種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新技術。項目部自主研發、設計形成滑模關鍵技術,可連續滑升進行混凝土澆筑,在提高澆筑質量的同時大大節約了成本,提升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安全風險;項目部研發的無人碾壓系統,通過引進無人駕駛機群技術,給碾壓設備裝上“智能中樞神經”單元大腦,一臺臺“會思考、有想法”的碾壓機、推土機與每一位質檢員協同高效作戰,提高壩面集群化作業和填筑質量。
2024年初,大壩填筑高程已達2328米,填筑高度133米,此時,離下閘蓄水的目標還差50米。
“那必須把強度干上去,把速度提上來。”作為項目總指揮,李春權必須嚴苛要求。項目部大刀闊斧進行機制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人員必須優中選優”,“要扛得住壓力,干得出成績”。
“火力全開”的建設現場,高峰時期,2600余名建設者躬身而作,機械及運輸設備最多達800余臺套,在有限的空間里上演有序的建設節奏。
“就那么大點地方,幾百輛車子要有序運轉,靠人吼那肯定不現實。一旦有一輛車失控,整個都要停擺?!表椖坎酷槍囕v多,路線復雜的運輸環境,對運輸車輛實行發牌放行制度,嚴管“上路”車輛。同時,在運輸設備上加裝GPS和360°監控系統,進行實時動態管理,讓各車行各路,確保運輸安全的同時保障大壩填料供應,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
安全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越是工程推進的關鍵環節,安全管理越是不容忽視。河口石料場、飛水巖石料場作為大壩石料供應的“主戰場”,主要提供堆石料、過渡料、反濾料、礫石料等,但由于高邊坡復雜地質條件影響,開挖風險高、爆破難度大,再加上裂隙呈反傾角態勢,支護難度、支護量攀升。
“安全風險太高了!一個控制不好,全部不得行,一定要把安全生產傳達落實到每一位員工心里!”安全總監黃友獎身負重責。從對工程負責、對建設者生命負責的態度出發,項目部迅速行動,由黃友獎牽頭制定詳細的安全管理方案?!巴ㄟ^加大現場協調管理力度和資源投入,對石料的爆破、運輸、上壩填筑流程進行全過程管控和質量監控。此外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監測與預警,結合無人機與高清視頻線上巡查等,確保風險受控?!?/p>
國之重器在乎安全,更在乎質量,絕對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除嚴格把控每個工序和環節外,項目還采用“質量檢測+過程控制”的雙控模式,通過加強與高校合作成立雙江口智慧指揮中心,全程數字化監控,實時獲取現場施工信息。
“我們還引進無人駕駛機群技術和大噸位無級變速振動碾,保證碾壓遍數達標,避免不漏碾,利用精平推土機,精準控制推平精度,提高填筑質量?!表椖靠偣⒔洷肴鐢导艺洹?/p>
“生產要快要好,節奏不能停,安全要保障,質量要過硬,都是硬指標,哪個都不能拖后腿?!鄙a副經理呂明星每天都“泡”在大壩上,腳下的大壩日新月異。
一個個技術難點,一次次被突破,施工逐步推進。在連續高強度作業下,兩個料場開挖共1902萬方,保證大壩填筑料源。大壩日填筑量最高達6.5萬方,月填筑量最高達153萬方,年度填筑總量達1650萬方,連續10個月填筑量突破140萬方。
“我們實現了年度開挖、填筑雙千萬目標,創造了雙江口強度與速度新紀錄?!?024年10月31日,項目部如期完成大壩填筑節點目標,并按業主要求于2024年11月30日完成1號導流洞試下閘?!懊闇蕠H領先水平,建好世界第一高壩”十六個大字豎立在項目現場,也深深印在每個項目建設者心中。
1965年,三門峽工程局挺進西南,奔赴深山峽谷,參與大渡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電站——龔嘴水電站的建設,成立龔嘴水電站指揮部籌備處,這便是水電七局的前身。
隨后,水電七局轉戰大渡河下游,參與規劃建設了銅街子水電站、長河壩水電站、大崗山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一代又一代七局人在波濤洶涌的大渡河上逐夢水電,無私奉獻,默默耕耘。
而今,一群“后浪”逆流而上,來到大渡河流域上游的雙江口水電站。為完成能源報國的光榮使命,雙江口黨總支全力點燃“紅色引擎”,成立料場開挖和大壩填筑兩支青年突擊隊,以示范崗為“點”,突擊隊為“線”,青年創客小組為“面”的“點線面”立體式態勢,深入一線直面問題。
“我是黨員,我帶頭!”天色陰沉,寒氣刺骨,大壩填筑爭分奪秒,定日鏡早一天安裝,就早一天投入生產。黨員賀建帶領突擊隊隊員,在近乎垂直的36米高的左岸邊坡安裝定日鏡。
賀建聚精會神,望向前方。他已有31年的黨齡,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呼嘯的疾風,灼熱的驕陽,他絲毫不懼,“高不怕,往上攀就是!”他熟練小心地操作著。
“心墻填筑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尤為重要,我們立足建設精品工程的目標定位,每道工序質量必須嚴格檢測。”質量部的王鄰聰一遍遍蹲下、起身,“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檢測礫石土質量。
“靜碾1遍,靜碾2遍,動碾1遍,動碾2遍,動碾3遍……”認真記錄碾壓遍數的何勇笑言,夢里都還在數著碾壓遍數。
外圍協調難、有效施工時間短、填筑料源不足猶如三座大山,擺在項目團隊面前,處處碰壁,協調關系不好、混凝土和砂石骨料供應不上……“有時也會很沮喪,但我們從未動搖過,只要和大家碰一碰,換個思路,又覺得可以了。”從事現場生產的黃國會動情地說,“當每一塊板面混凝土澆筑完成,每一層壩面填筑完成,一個又一個節點取得突破時,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我們堅守的意義”。
工區主任張孝君,每天穿梭于各個工作面,盯控細節、組織施工,風雨無阻,從不停歇,臉上寫滿疲憊,聲音也已沙啞,但從未叫過苦、喊過累。
多年堅守,只為不斷累積經驗?!按髩蚊拷ǜ?00米,難度都呈指數級上升。”項目團隊全力打造300米級的心墻堆石壩規范,希望盡己所能推動大壩填筑技術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他們,是雙江口水電站眾多建設者的縮影?!凹t色引擎”始終是項目一面引領方向、凝聚力量、激發斗志的旗幟。項目綜合辦副主任何志宏介紹,雙江口黨總支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持續開展黨建創新,將黨的建設融入生產經營工作主線,圍繞服務中心大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探索出“3引領1主題5著力”黨建品牌,有效發揮出聚焦中心、統一思想,服務大局、凝心鑄魂的重要作用。
2024年的雙江口項目,面臨超長汛期、嚴寒冬季,依然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施工現場燈火通明,設備徹夜不停,激蕩著熾熱的建設強音。雙江口青年團隊認真落實中國電建黨委關于青年創新創效”十百千萬“工程部署,緊緊圍繞“瞄準國際一流,建好世界第一高壩”的目標,努力推進“安全、綠色、創新、和諧、高效”工程建設,全力打造優質工程、精品工程、標桿工程,引領水電未來。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