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手就位’必先‘思想就位’,帶兵人要持之以恒開展鑄魂育人工作,讓官兵像一顆顆上膛的子彈,思想上‘隨時’‘全時’做好準備。”這是張平坤作為營教導員,對“隨時能戰、全時待戰”的理解。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要始終堅持用真情真心帶兵育人,培養幫帶越來越多的官兵成長成才。”這是張平坤作為一線帶兵人,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與軍事訓練的理解。
火箭軍某旅發射營教導員張平坤把思想工作做到一人一事、一車一架,被評為優秀政治教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他身為政治干部,同時軍事素養全面過硬,12次在各級群眾性練兵比武中獲得第一,連續7年獲評軍事訓練一級個人;他知重負重、苦干實干,堅守平凡卻寫就非凡,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個人,榮膺火箭軍“礪劍貢獻獎”。2024年,張平坤被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鑄魂育人,躬行不輟。張平坤用強軍思想武裝官兵、用強軍夢想激勵官兵,讓政治工作的“準星”始終瞄著能打勝仗的“靶心”。
深冬,某地山區薄霧彌漫,濕寒浸骨。
張平坤站在隊伍前面,進行“臨戰動員”。短短幾分鐘,訓練場氣氛就“熱起來”,戰士們士氣高漲起來,迅速投入訓練。
備戰打仗永遠是人民軍隊的根本職能、主責主業。日復一日,張平坤抓住一個又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幾分鐘”,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為戰務戰的職能使命,教育引導官兵堅持政治引領、強化使命擔當、埋頭苦干實干,讓“生命線”在發射架下彰顯生命力。
張平坤深知,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層第一線。搞好日常教育,他的一個辦法是用集體榮譽凝聚官兵。
戰士常少云因在一次任務中帶領班組“拖了后腿”而非常自責,甚至產生了退伍的想法。張平坤知道后,干脆用起“激將法”:“此時退伍甘心嗎?”
既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現實問題。他一邊加油鼓勁,一邊組織科學練兵,通過連續一年多時間的全面幫帶,這個班組在全旅精準操作評比中獲得第一名,4名戰士獲評等級號手。常少云深有感觸地說:“官兵帶著‘心理包袱’,怎么打勝仗?教導員就是幫助我們把‘思想就位’解決在‘號手就位’之前。”
這句話,也說到了戰士盧曉遙的心坎上。有一年,盧曉遙參加上級比武選拔考核,本是強項的射擊環節卻出現失誤,未進賽場就折戟而返。張平坤帶他一番復盤,找到癥結所在:“求功心切”帶來心理不穩定,造成連鎖反應“提前出局”。他向張平坤抱怨“訓練辛苦,每天衣服擰出來的汗水,都能裝半水杯”。
張平坤理解盧曉遙,但還是與盧曉遙一起進一步挖掘這次失利最根本的原因。“看似心理不強,實則思想問題。”張平坤以事說理、情理結合,讓盧曉遙認清“當兵干什么、比武為什么”等問題,逐漸廓清政績觀、榮譽觀等方面的思想迷霧。
第二年,盧曉遙再度出征。夏日,大漠訓練場地表溫度最高達到50攝氏度,張平坤再次提起“半杯汗水”的故事,激勵盧曉遙再多努力一分,付出的汗水“從半杯到一杯”,看看能不能成功。后來,盧曉遙經過四輪選拔走上比武賽場,和戰友一起過關斬將,取得良好成績,還戴上了二等功獎章。
一次野外駐訓期間,一名平時很活躍的戰士,一反常態“心不在焉”。張平坤從側面了解到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后,及時安排骨干靠上去做好排憂解難工作。營里的官兵反映:“平日里,教導員總是這樣細心關心官兵,解開大家思想上的小疙瘩。”
“創新理論離大家一點都不遠,關鍵是你用什么方式去講解。”張平坤說。帶著這一思考,張平坤在發射營開創“號位故事會”,開展“飯前小演講”……一次次讓官兵主動開口講,取得良好效果。
2023年3月,張平坤參加完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從北京回來,直奔演訓場,傳達兩會精神,把黨的聲音及時傳到第一線。有官兵好奇地問“人民大會堂是什么樣?”也有人問“作為一名號手,我們應該怎樣做?”張平坤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親歷者視角,用樸素的語言,引導大家從工作實際出發,努力成為一名優秀軍人。有問有答也有思考,大家討論的氣氛越發熱烈,備戰打贏的熱情信心也更足了。
有一年盛夏,這個旅合成訓練考核到了“白熱化”階段,考核組設置各種“敵”情特情“一路追打”:營長“重傷”退出戰斗、發射陣地屢被襲擾……
營指揮所里,張平坤死死盯著“戰場態勢”,與幾名骨干商定后,定下作戰決心,迅速進行兵力重組、陣地轉換,同時派出思想骨干進行嵌入式思想鼓動……
一套“組合拳”下來,全營官兵在復雜困難條件下圓滿完成任務,就連考核組都不禁稱贊:“這個教導員,還真有兩把硬刷子!”
張平坤擔任發射營教導員后,全面錘煉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力爭成為軍事工作、政治工作“兩個行家里手”。
張平坤心中有目標。那年,張平坤當時所在旅時任政治委員被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這位能文能武、善謀打仗的優秀政治干部,就成為了張平坤的榜樣。
營長說,“張平坤擔任教導員后,要求領導能擔重要號手,軍事專業技能要過關”。張平坤帶領黨委“一班人”帶頭嚴訓嚴考,還建立了自學、教學、互學、比學、考學“五學”模式,不斷提升訓練質效。
張平坤帶頭向各個號位學習。他向一名少尉排長練操作,與程勇等官兵一起冒著大雨練技能……一番苦學、幾經淬煉,張平坤的軍政素養不斷實現升級。四個月后,參加全旅多輪綜合演練考核,在戰斗突擊、戰場鼓動等課目考核中,他的表現十分搶眼,帶領官兵圓滿完成任務。
這件事后,張平坤更加堅定地認識到:軍事訓練有實力,政治工作才有張力。這個觀點,很快在另一件事也得到印證。某新裝備列裝后,每名官兵都面臨多重考驗。在多次對抗訓練中,有一個專業班組“栽了跟頭”,全班撓破了頭也沒想出破解之法,官兵士氣受到影響。營連干部見縫插針開展談心、鼓勁、減壓,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把脈問診找到‘病根’,才能尋找到立竿見影的‘藥方’。”不久后,張平坤沉到一線,與班組一起抓專業學習、練武器操作,一點一滴補短板。經過勤學苦練,再次對抗交鋒,該班輕松“突圍”,取得優異成績。“教導員都這么拼,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戰士們備受觸動,奮力爭先。
如今,發射營黨委委員人人取得作戰指揮“資格證”,營黨委班子成員處處立標桿、時時作表率,營黨委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所屬連隊全部進入先進行列。張平坤3次帶隊參加上級優秀政治教員考評選拔,所有選手全部入圍晉級。
何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干部?張平坤的成長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張平坤的家鄉素有尚武崇德的傳統。他的父親年輕時也曾想當兵,遺憾未能如愿。他懷著一顆從軍報國之心,考取了某大學定向培養的國防生。大學畢業后,張平坤如愿投身火熱軍營。他迅速完成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軍人的轉變,要求自己每個崗位都要干好。當排長時,他不到一年就進入導彈專業技術骨干行列;當指導員時,他是全旅唯一連續兩年被評為“兩長一手”的政治干部;當科長時,他2次帶隊參加上級群眾性練兵比武,次次奪得第一名。但是,剛當指導員時的第一堂政治課,他卻遭遇了挑戰。“當時準備得也不充分,拿著教案就上去念,念著念著就念不下去了。眼看著戰士們昏昏欲睡,我的后背直冒汗。”硬著頭皮頂下來一節課,張平坤制訂了一個學習計劃——每天抽出三個“半小時”學習,早上晨讀半小時、飯前學習半小時、睡前再看半小時,下班后再加班學習一小時。這些習慣,他至今保持,下足了笨功夫,也打牢了理論基礎。
此后,張平坤無論在基層任指導員、教導員,還是機關當干事、干科長,他都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帶領官兵創新形成“講、讀、評、創”學習模式,探索推開黨委委員講理論、政治教員講熱點、普通官兵講體會的路子,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落地生根。
他開展思想教育總是“先問需把脈、再會診開方”,在摸清官兵“活思想”的基礎上,常態開展“我身邊的黨員先鋒”事跡分享活動,通過理論輔導、互動交流、微課示范等形式,讓理論光芒照到導彈陣地、照進官兵心靈。
張平坤不滿足于自己做好政治工作,幾年來,他無私幫帶,打造出一支優秀的青年政治干部隊伍。
“學不好創新理論,就跟不上軍隊建設發展的步伐。”干部劉澤重深知這一點,卻苦于不知如何學。一天晚上,他終于推開張平坤的房門,講出心中的困惑。
那個夜晚,張平坤從怎么看理論、怎么學理論、怎么用理論三個層面,與劉澤重進行了深入交流,鼓勵他要以“知不足”、“不知足”的勁頭讀深、讀透、讀懂理論。
有一次,一名教導員認為張平坤太過認真,把他擬好的群團工作方案給推翻了。“教導員對我說,‘你知道團員青年現在關注什么?你想通過活動達到什么目標?’讓我重新了解情況,修改了方案。”
現在,他覺得,遇到張平坤是一種幸運。教育課講不好,張平坤手把手幫帶,告訴他“準備得細,講得實,才有力量。”個別官兵訓練積極性不高,他苦惱地向張平坤討教。張平坤問:“你有沒有帶頭?”不久后,下了一場大雪,他率先扛著鏟子往外走。大家見狀,紛紛跟了出來。“在后面推不如在前面帶。教導員是我的榜樣。”
張炳旭曾是張平坤在機關工作時的同事,剛到基層工作一時打不開工作局面。張平坤慢慢教會他進行官兵思想把脈、重難點問題會診,連隊建設很快有了大的起色。
不久后,上級組織優秀政治教員比武,張平坤和張炳旭一路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雙雙奪得不同組別的第一名,張炳旭還榮立了二等功。此后,張炳旭把張平坤作為榜樣,鉚在一線鑄魂育人,探索許多實用管用的實招妙法,2023年參加火箭軍政治教員比武奪得第一名,被評為一級優秀政治教員。
“張炳旭可算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呀,你沒有被超越的壓力嗎?”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張平坤聽了,笑而不語。對他來說,干部戰士成長成才的“獲得感”也是自己開展政治工作的“成就感”。
那年,張平坤開始擔任發射營教導員,當時營里士氣不太高。曾有人勸他別去了,張平坤卻毫不猶豫地說:“我們要把個人小目標融入強軍大棋盤。”
剛到發射營,張平坤感受到了士氣低落,也感受到了官兵心中有勁不知往哪使的焦急。他首先用“三問”激發了大家內心的歸屬感:現在集體怎么樣?希不希望集體好?你能為集體做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催人深思的。從叩問內心入手,張平坤用真心真情走進官兵、融入官兵。“面對新時代的兵,首先要走進去,要把戰士放在心里,要到一線去,到基層去,到戰士中間去,要盯著問題、解決問題,盡快消除基層官兵的‘思想疙瘩’,贏得他們的認同和支持。”
“00后”戰士陸強,家境條件不錯,剛入伍就惦記著“在部隊干幾年就退伍”。張平坤“靶向用力”,經常鼓勵他發揮特長給大家講授理論熱點、分享學習心得,還鼓勵他參加上級組織的理論知識競賽,奪得第一名。陸強慢慢發生改變,也堅定了強軍報國的理想,主動申請選改了軍士。
陸強的轉變,張平坤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張平坤牽線搭橋,讓陸強與被評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的一名高級軍士建立幫帶關系,用典型示范引領成長。前有標兵引路,后有鞭策激勵,陸強步入成長“快車道”,不僅成長為訓練骨干,還被評為優秀政治教員。
在營里,張平坤會關注到每位戰士。每次新戰士下連,他都給戰士規劃成長路線圖;每年年初,他督促各連拿出實實在在的年度培養計劃;每逢重大任務或節日,他都會到班排與官兵談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張平坤的宿舍兼辦公室總是開著,戰士們有事隨時可以找他。
有一年,戰士曹敦云的家鄉發生地震,當時正在訓練的他,很擔心年邁的父母,急得直掉眼淚。剛出訓練場,他就撥通了母親的電話,話筒里卻傳來暖心的消息:“你就放心吧,你們教導員早就打過電話來了,噓寒問暖想得很周到,跟著這樣的好領導,一定要好好干!”后來,張平坤又幫曹敦云申請了困難補助,一起想辦法幫他家進行災后重建。
當教導員這些年,基于自己的經驗,張平坤總結了政治工作四字要領:領、跟、融、督,即帶領官兵,干在前頭;跟官兵同訓同練;融入號位,激發熱情;有任務后要督促檢查,保證任務落實到位。
近年來,張平坤創建團員青年“孵化成長工程”,利用駐訓演練、大項任務、崗位培訓時機,設立“團員先鋒崗”、成立“青年突擊隊”,一大批團員青年在一線嶄露頭角、淬火成長。
近年來,在張平坤的引領帶動下,全營9人立功,70多人次通過職業資格認證,10多人次實現學歷升級,4人在上級比武中摘金奪銀,把戰士帶成“刀尖子”,把全營攥成了“鐵拳頭”。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