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聲音
【摘 要】指向“五育融合”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尋求的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個性化落實,在行動特征上堅持“一標多類”,踐行“一線多面”,倡導“一校多品”。
【關鍵詞】五育融合 國家課程校本化 價值旨歸 行動特征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構成,是整個教育實踐領域的重要話語之一。作為教育的核心,課程與教育共生共長。在具體的研制、改革、實施過程中,它不斷尋求生長和變革,逐步由自發走向自覺。課程實施的路徑變革過程就是課程改革創新的過程,也是教育發展的價值觀基礎逐漸夯實的過程。在這一理念的觀照下,本文把“五育融合”下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其意義一方面來自“五育融合”本身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則來自人們對跨學科的、融合的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普遍性訴求。
一、“五育融合”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內涵
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則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歸根到底,在課程校本化實施中,人是核心。在當前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學校教育需要為未來培養具有新時代精神品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走向變革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強調以“五育融合”為目標,堅持“五育”并舉,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指向“五育融合”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既強調國家課程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對基礎性課程內容的落實,又關注受教育個體的選擇性,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從而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二、“五育融合”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價值意義
在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以強化國家意志和國家課程主體地位為指引,旨在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促進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理論和實踐雙向建構的價值意義。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論意義。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多面性發展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指向人的身心統一的整體性存在本質,也是“五育融合”下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邏輯起點。受教育個體的整體性發展特征,要求教育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的內、外部因素。人不單是全面發展,更是融合發展。因此,教育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面”,以個體自身為“存在點”,通過自由活動的“線”,使受教育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成為整體性、創造性發展的“人”。
課程校本化實施既是教育目標的重要體現,也是教育目標實現的手段。當前,三級課程管理體系要求我們的教育既是全面的教育,同時也是有個性的教育;要求我們把受教育主體的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建立以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為生長點的整合性課程,充分發揮受教育個體的主體性,體現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就必須進行課程變革,由關注教育目標轉向關注教育過程,使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過程,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2.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踐意義。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既是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改革面臨的挑戰。從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到2018年的“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之后陸續出臺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表明我國已經總體上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和育人格局。“五育融合”課程校本化實施正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引領新課程改革發揮全面綜合的育人價值,為基礎教育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指明了方向。
三、“五育融合”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行動特征
如何在尊重國家課程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國家課程進行跨學科、個性化的改造和再開發(即進行融合式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點。在“五育融合”價值引領下,我們要重點研究和解決“五育融合”下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有效路徑和提升機制,以強化國家意志和國家課程主體地位為指向,通過“學科”融合、“內容”整合、“路徑”創新,重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實踐體系,實現國家課程的個性化落實和高質量實施。
1.堅持“一標多類”。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首先關注的是國家課程對學校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同時也關注國家課程在選擇、改編、整合過程中學生的具體需要和落實,以及師生互動中生成的學校自身的個性化經驗和特征。因此,這里的“一標”指的是課程標準,即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要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內容。“多類”即多種類別,既指向學生的能力水平層次,也包含校本化課程開發的科目方向和類別。學生的能力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尊重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和意志氣質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業水平程度,學校可提供適合的課程項目和類別。
2.踐行“一線多面”。
這里的“一線”指向學科目標這一主線,即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首先要遵循學科目標的達成和落實。根據學科核心素養和知識技能的特點,不同學科的學科目標是不同的。因此,學校課程體系的整合要根據學科目標主線來實施。“多面”指向“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融合。比如,實施小學科學學科的“巡山探石”項目時,課程開發團隊可以調動語文、數學、歷史、體育等學科的教師,根據多學科視角融入學科知識、學生體驗、項目設計等完成科學探究。再比如,對拓展性課程的整合,教師可以根據各學科目標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梳理,以縱向或橫向的“史”或“線”的邏輯呈現,對“五育”思想進行有機融合和滲透,使學生所學知識結構化,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3.倡導“一校多品”。
高質量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因地制宜實現“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這是新時代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國家課程強調的是基于標準統一的執行,但每個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因而其課程內容的側重點和表現形態也各不相同。這里的“品”指向學校提供的課程項目或課程內容的不同側重點和表現形態。比如,有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學生選課結果,對美術、體育、音樂三個學科進行了整合性實踐,美術學科有國畫表達、建筑藝術、油畫鐫刻等三大類課程,體育學科有籃球、足球(分男足和女足)、健美操課程,音樂學科有彈唱、合唱、江南絲竹、民族管弦樂課程。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選擇愛好,通過提供多樣化課程及項目,在發展、提升學生興趣和潛能的同時,實現了學校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
參考文獻
[1]林德全,徐秀華.課程概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2]龐君芳.“五育融合”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11):21-27.
[3]徐玉珍.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2008(02):53-60.
[4]鐘啟泉.“整體教育”的哲學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