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為例,探討學習任務群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通過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和問題的評價等過程,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任務分析 小學語文 學習任務群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科學童話。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不僅能夠生動了解牛消化過程的基本知識,還能夠感受到朋友間的美好真情,并懂得在朋友遇到困難時要真心幫助的道理。本文的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牛消化過程的基本知識,并且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深入理解,體會青頭與紅頭之間的真摯友情。針對這些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引入任務分析理論進行學習任務群設計,以特定的學習任務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完成真實情境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深入剖析目標,細化教學路徑
三年級的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主旨大意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教學目標分解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它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將教學目標具體化,還能夠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該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知識技能目標為: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正確掌握“骨、答、幾”多音字的讀音,會寫“堆、憐、吞、瞇”四個生字。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為:通過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同時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從故事中提取信息,理解和解析故事情節。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通過閱讀故事,引導學生深入解讀青頭說的話,讓學生認識到,在遇到困難時,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真心地去幫助別人。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就要將教學目標細化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例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標題和插圖的分析,預測故事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可先通過謎語“身穿褐色衣,頭頂長觸角,草叢堆里把歌唱,小孩用它來斗仗。(打一個動物)”來導入,讓學生明白本課的主角是蟋蟀。然后點出課題中的“旅行”二字,讓學生談一談去過哪里旅行,感覺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段閱讀,了解故事情節,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故事主題。最后在教學反饋階段,教師可通過提問和討論,檢查學生是否達到了預設的知識技能目標,并對目標進行調整或強化。
二、深化設計任務,促進能力提升
任務分析理論要求將一個大的問題或任務分解為一系列小的、可操作的子任務,每個子任務都有明確的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在《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的教學任務設計中,教師可將語文學習的任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閱讀理解,一類是能力培養。
閱讀理解方面的子任務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堂討論。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要讓學生提前閱讀課文,找出生詞和難懂的句子,并嘗試理解和學習這些詞語和句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發現并嘗試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而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則要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小組中的學生可以一起討論文章的情節發展、主要角色的特征,并通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而能力培養方面的子任務主要包括寫作訓練和角色扮演。在寫作訓練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寫一篇文中主角的旅行日記。這個任務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使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而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通過實踐的方式進一步熟悉和理解文本,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表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踐行實戰任務,精進個人技能
在基礎知識教學完成后,教師就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講解完《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圖,并借助路線圖講故事。在指導學生畫路線圖時,教師可分三個步驟。首先,啟發學生思考。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你知道紅頭是如何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嗎?”“如果你是紅頭,你將如何規劃你的旅行路線?”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接著,分步指導學生繪制路線圖。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紅頭是從牛嘴開始旅行,經過牛的食管,進入牛的胃部,最后從牛的鼻孔出來,每一個部位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或符號表示,以區分不同的地方。最后,在學生繪制完路線圖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借助路線圖講述《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詳細地描述紅頭在牛身體各個部位的具體經歷,如在胃部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等。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分步指導學生繪圖以及讓學生借助路線圖講故事,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住《在牛肚子里旅行》這個故事,還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總結任務成效,促進持續發展
在對學習任務群進行總結評價時,教師需要著重從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學習成績、學習進步、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
首先,教師需要關注的是,在這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中,學生是否能夠充分參與課堂互動和討論,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每一項任務中。無論是聽課、做筆記、完成作業,還是參與課堂討論,都是評估學生參與度的重要方面。這種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投入,反映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關注。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如何,他們做對了多少題目,理解了多少新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這些都是評估學習成績的重要指標。學習成績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對于任務完成的情況和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再次,教師還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是否有進步。與單純的成績比較不同,學習進步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升和改變。通過對比學生在學習之前和學習之后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看出他們在理解新知識、應用新技能等方面是否取得了進步。
最后,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的評估也是重點。教師要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他們是否能夠適當地做筆記,是否有針對性地理解和處理新信息,是否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整理和記憶。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這樣的評價,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進步。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習任務群這一教學模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中心小學龍田校區 責任編輯:莊嚴)
參考文獻
[1]朱于國. 學習任務群框架下的語文知識圖譜[J]. 語文建設,2022(15):4-10.
[2]韋柳濤. 小學語文教學“學習任務群”實踐路徑分析[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06):56-58.
[3]張縮影.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優化設計探析[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