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了主題意義引領下“支架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路,并結合具體案例闡釋這一模式“四步六環”的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主題意義 支架 課堂教學模式 四步六環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一線英語教師逐步關注并積極開展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課程內容包含的六大要素: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教師要依據這六大關鍵要素,通過安排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持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問題:“散”——教師忽視單元教學目標,讓本來成體系的單元整體變得支離破碎;“淺”——教師在開展語篇教學時停留在文本的解釋層面,缺乏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加工能力的引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融合支架式教學模式理念,通過“四步六環”的落實,將探究主題意義作為英語學習活動的核心任務,幫助學生基于主題意義整體建構知識。
一、主題意義引領下“支架式”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四步”構建
1.創設情境,筑基鋪墊——激活主題意義。
創設生活化探究情境使意義建構具備現實基礎。探究主題意義需經由語境活動的體驗、深思及表達過程,使意義逐步深化,層層累積,不斷疊加。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關注主題語境的創設,激活主題意義,為文本的深入學習和主題意義的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2.輔助支架,開展學習——領悟主題意義。
課堂中,教師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整合語言內容,助力主題意義的探究。而支架的運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提高目標完成的達成度。因此,教師應在洞悉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設計并靈活使用支架開展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圍繞主題的結構化知識,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主題意義。
3.運用支架,自主建構——內化主題意義。
在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借助語言支架等,進一步推進新舊知識的銜接,完善知識網絡,在自主建構結構化認知體系的過程中,探究語言背后深層次的主題意義,更好地實現主題意義的建構。
4.撤離支架,整合輸出——升華主題意義。
完成了主題意義學習,教師應挖掘生長點,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的表達與交流,讓主題意義外化于行。這時,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適時減少并逐步撤離所提供的支架,讓學生將知識遷移運用,使主題意義的生成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實現對主題意義的升華。
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提供支架幫助和支持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整體設計一系列體現層次性和遞進性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課堂任務的完成,對其中蘊含的主題意義形成深度理解,提升主題認知和應用實踐能力,進而發展主題評價能力,并對接、關聯自己的認知和現實生活,促進思維、語言及文化意識的深度發展。
二、主題意義引領下“支架式”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六環”實施路徑
筆者以外研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第八模塊A Great Present的教學為例闡述六個環節的實施。
1.創情境,進入主題學習。
課堂引入時,教師可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完成探究任務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并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思考,構建新知識,同時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問題,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如教學中,教師可巧妙創設情境支架引入主題學習:第一課時通過生活鏈接,創設暑假期間為外國友人Emma和Carlos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禮物的情境,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挑選禮物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第二課時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后在家制作好禮物的基礎上,把禮物帶到課堂上進行如何制作手作禮物的步驟交流。有了這一真實體驗,學生在學習中興致盎然,課堂妙趣橫生。
2.搭支架,凝練結構化知識。
在課堂中,教師應策劃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多樣化支架,構建結構化的認知框架。通過這樣的設置,學生在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互動交流中,能夠將新舊知識相互融合,構建出以主題為核心的結構化知識體系,為深入感悟語言所表達的意義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問題、范例、板書等,初步搭建文本解讀的腳手架,讓學生在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的活動中,提煉內容關鍵脈絡。例如Period 1的教學中,教師可布置任務“幫助大明選禮物”,通過“大明會選擇哪一個禮物?為什么他要選擇風箏”等問題支架,引導學生細讀語篇,提煉出本課的關鍵信息。通過這樣的層級性提問梳理要點,形成結構化信息。
3.輔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教師還可以通過探究性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在掌握關鍵信息的基礎上,積極深入探究內涵,分析文本中的線索,推斷詞義、主旨,討論文中人物的看法等,鍛煉學生的深層思維能力和概括推理能力,達成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問題鏈的幫助下進行互動問答,有助于提升結構化的主題意義表達能力。例如,在Period 1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為什么芳芳會給這些建議”引導學生關注風箏和筷子這兩種禮物背后的意義,推斷送外國友人具有中國特色禮物的含義,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接著,學生圍繞“大明覺得禮物怎么樣?你還知道哪些有中國特色的禮物”進行討論,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自身的認識,分析、評判并表達great presents的多種維度,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4.敢實踐,合作中促運用。
教師可設計綜合性活動,讓學生有效交流、大膽實踐。學生在團結合作中通過交流信息、碰撞思維火花,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從而達到語言的真實運用,生成課堂的精彩。如在Period 2的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大明制作風箏的步驟的信息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幫助玲玲向英國友人介紹剪紙的制作步驟。學生在同伴互助過程中,跨出應用實踐的腳步。
5.融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新的知識結構,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現實生活,設計基于主題意義解決問題的活動,給予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的問題,從而達到語言的真實運用,助推深度學習。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布置創編對話,為即將到來的外國小朋友選禮物;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制作禮物的步驟圖,撰寫禮物的制作流程,并思考禮物的合理性;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為外國友人撰寫禮物卡,通過這一形式分享自己的手作禮物,用文字說明表達其意義,形成文化認同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鞏固了本單元知識。最后,在“What makes a great present”的問題下,學生深入感悟生活中贈送禮物的文化,使主題意義得到了升華。
6.巧評價,促反思與迭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態及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據此適時調整學習步伐,保持學習的動力。在本單元學習中,教師可合理定位各課時的生長點,融合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于一體,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進行主動的探究與交流等。通過這樣積極的表現性評價,讓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體驗,讓素養導向的學習悄然發生。
總之,主題意義引領下“支架式”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可引導學生感知、探究、遷移主題意義,使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智慧和能力,培育學生具有遷移和重構品質的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園南小學 福建省廈門市群惠小學)
參考文獻
[1]李寶榮.基于主題意義的中學英語單元學習活動設計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05):18-22,55.
[2]李孝燕.創生單元連續性語境 建構主題探究式課堂[J].教學月刊(小學版),2021(06):26-29.
[3]王戴意.問題鏈搭建小學英語讀寫教學支架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20):57-59,68.
[4]王建.基于支架理論開展英語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以Unit1 Further Exploration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1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