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傳工作是一個地區形象的體現,也是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本文立足基層宣傳工作實際,通過加強內宣外宣聯動,統籌線上線下資源,創新開展區級層面新聞發布,凝聚發展合力,探索國際傳播,講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故事,提升區域形象,不斷增強工作質效。
關鍵詞:宣傳工作;新聞發布;國際傳播;多維傳播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本文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圍繞加強基層宣傳工作探索與實踐開展梳理研究,重點對地方宣傳工作的創新舉措和主要成效進行總結提煉和分析思考。
一、適應形勢需要,滿足發展需求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輿論環境變化,宣傳工作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必修課。特別是在東部發達地區,宣傳工作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成為推動區域發展、展示區域形象的重要路徑。
(一)加強宣傳工作是適應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
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面對全媒體時代的輿論環境,應充分發揮好、利用好各級各類媒體平臺,統籌對內對外宣傳,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信息傳播。無論是正面宣傳,還是輿論引導,始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將正確輿論導向作為輿論引導力的核心。[1]作為區縣一級黨委政府,宣傳工作需要加強主動性、專業性,立足真實性、權威性,遵循傳播規律,把握時度效應,方能擴大宣傳影響力,提升輿論公信力。守正創新做好宣傳工作,作為各地落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在傳遞黨的聲音、凝聚民心、鼓舞干勁、展示形象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新聞發布是對內凝聚合力的必然要求
新聞發布工作是黨委政府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政民互動、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中央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外交部等均舉辦新聞發布會。相較于上海市、南京市、深圳市羅湖區、蘇州市姑蘇區等地,以新聞發布為紐帶、搭建政民互動橋梁成為聚合力、謀發展的有效途徑。江寧區作為特大城市江蘇省會南京經濟體量最大、區域面積最廣、人口數量最多的板塊,近年來,高質量發展走在省市前列,2023年GDP達3 056億元,常住人口約200萬人,區內匯聚了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20多所高校,擁有超30萬在校師生。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相互交織,新城區持續煥發生機,吸引全齡段人口落戶。隨之而來的是城市擴張、基層治理、群眾需求等帶來的一系列新考驗,對地方公共服務包括信息發布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江寧區正積極探索,通過各類新聞發布,讓群眾更好地獲取信息、發出心聲,實現凝聚共識、共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強國際傳播是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徑
作為經濟強區、文化大區,江寧區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是南京連接長三角、輻射華東地區的重要門戶,區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生態秀美,是省市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產業新高地。依托良好的營商環境,一大批內資外資企業持續看好江寧、選擇江寧、“加碼”江寧。據統計,累計已有8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百余個項目先后落戶江寧。此外,區內還擁有湯山、園博園、牛首山、金陵小城、百家湖、橫山等各類城市文化地標,湯山猿人文化、湖熟文化、東晉文化、六朝文化、牛首文化、海絲文化、長江文化、秦淮河文化、紅色文化影響力持續彰顯。在省市輻射帶動下,近年來,江寧區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縱觀江蘇昆山、江陰等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無不積極開展對外宣介。新時代,新江寧也需要及時、準確、權威地對外傳遞城市名片,讓世界更好地認識江蘇、了解南京、發現江寧。
二、探索新聞發布,凝聚發展合力
新聞發布工作是提升黨委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黨和政府同群眾聯系的有效渠道。近年來,江寧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創新發布思路,探索方式方法,在南京市首創區級 《例行新聞發布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全區新聞發言人制度,將新聞發布工作與江寧城市品牌塑造相結合,吸引市民參與,凝聚社會共識,注重 “問題導向、為民導向”,突出 “鏈式流程、閉環管理”,善用 “交互發布、矩陣傳播”,達到了 “促進工作、追求實效”的目的。近三年來,全區年均舉辦區級新聞發布會超20場,部分專題發布單場線上觀看量超10萬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緊扣主題主線,設置發布議題
圍繞慶祝建黨百年、黨的二十大、開局 “十四五”、強信心添動力促發展等主題主線,精心策劃推出 “奮進新征程”“我為群眾辦實事”“高質量發展江寧行”等系列新聞發布。在議題設置和內容篩選上,突出 “政務+服務”“12345工單+民意訴求”聯動,加強選題 “供給側改革”,將經濟社會發展專題發布與重要事項、重大活動等主題發布相結合,讓新聞發布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從2021年 “乘風破浪 揚帆遠航”,到2022年 “一起向未來”、2023年 “奮進新征程 砥礪再出發”,再到2024年 “接續奮斗 收獲未來”,江寧區每年推出兩會專場新聞發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受到社會普遍關注。此外,結合橫溪西瓜節、湖熟菊花展、湯山溫泉季、江寧大學城馬拉松等特色活動,全案策劃、全媒聯動、全景呈現系列專題發布,發布內容吸引了包括 《人民日報》、央視網、新華社等在內的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報道。
(二)建立常態機制,優化發布流程
進一步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信息發布工作的最新要求,結合江寧實際,探索構建區級新聞發布工作機制,在發布時間上,明確月度專題發布、季度主題發布、年度綜合發布;在發布內容上,選擇熱點話題;在發布責任主體上,區內各單位落實 “第一新聞發言人”,不斷推進政務公開和新聞發布常態化、制度化。根據發布機制,重點抓好議題選擇、發布流程、人員參與、隊伍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在發布實踐中,逐步探索建立 “選題搜集+議題會商+精準策劃+現場發布+傳播宣傳+效果評估”的新聞發布全周期全流程閉環,有針對性地邀請媒體記者、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程參與,讓新聞發布接地氣、聚人氣。同時,堅持實戰導向,多形式組織開展領導干部新聞素養培訓,全區累計培養儲備了300多名新聞發言人和助理。通過一系列機制創新和持之以恒的隊伍建設,為持續做好區域新聞發布夯實了基礎。
(三)聚焦城市氣質,創新發布形式
堅持貼近受眾需求,聚焦江寧城市氣質塑造和品牌形象提升,探索融媒體資源共享、線上線下聯動、常態應急轉換等多種發布模式,充分發揮江寧區融媒體中心平臺優勢,打造 “線下新聞發布會+網上新聞發布廳”,運用圖文、短視頻、海報、一圖讀懂、H5、VR、AI、網絡直播等各種形式,全區2023年共發布各類信息300余條,并通過二次傳播,持續擴大覆蓋影響,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江寧區在實踐中探索由 “對記者發布”向 “與群眾交流”轉型,策劃各類交互式、體驗式發布,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參與度。比如,在緩解停車難 “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發布中,市民線上線下主動參與,收到了良好的發布效果。同時,運用VR、“動畫版”等方式解讀 《政府工作報告》,創新變 “對媒體發布”為 “向人民匯報”,受到網民點贊。此外,綜合運用 “我對書記有話說”官方微信留言平臺等渠道,廣泛匯聚民情民意,精準設置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全力服務經濟主戰場”“加強產業集群培育,全力提升實體經濟質效”“當好江寧政務總客服,爭做營商環境排頭兵”等議題,開展了一系列權威發布,受到各級主流媒體關注。
(四)廣泛凝聚共識,提升發布質效
堅持用好新聞發布渠道,搭建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特別是在突發事件期間,重點針對群眾疑問關注、網絡謠言等,開展分析研判,及時有效發布信息,解答群眾所思所盼,進一步提升輿論引導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類線上線下發布平臺,傾聽民聲、搜集社情、匯總民意。先后開展了城市發展 “金點子”、市民滿意度等民意征集調查,推出了環保問題舉報箱、營商環境隨手拍、文明城市大家看等互動發布產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2023年,創新性推出了 “向人民匯報”系列新聞發布,圍繞階段熱點難點,聚焦具有牽引性、關鍵性、標志性的話題,每場策劃推出 “1+5+N”交互發布,突出1個主題,選取5位記者、市民代表提問,設置熱點追蹤、主題發布、現場辦公、媒體反饋、大眾評議、回應表態等環節,全年共有上千名市民代表參與其中,讓新聞發布更見人氣、更有溫度、更出效果。“向人民匯報”系列發布獲2023年江蘇省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優秀案例。通過一系列新聞發布和良性互動,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有效促進工作開展。
三、創新對外傳播,講好江寧故事
堅持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近年來,江寧區立足實際,充分發揮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科技創新標識鮮明、外向型經濟特色顯著等優勢亮點,借助南京 “名城會”、中國航天日、未來網絡發展大會、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等各級各類品牌活動,積極開展境外宣傳,主動策劃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華文媒體看江寧系列活動,對外宣傳案例榮獲 “江蘇省對外宣傳創新獎”。區域對外宣傳渠道和方式持續拓展優化,受眾 “半徑”不斷延伸,城市對外知名度顯著提升。
(一)突出文旅生態,增強人文感染力
堅持以文化人,講好江寧發展故事、傳播江寧文化精髓。一是做大文化外宣 “朋友圈”。用好地緣文緣商緣優勢,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南亞等周邊國家以及歐亞等外貿主要國家和眾多境外友好城市 (區)為重點,發掘多元文化 “共振點”,組建江寧文化外宣資源庫;二是打響文化交流 “聯動戰”。借助 “洋眼看江蘇”“嗨江蘇”“秀江蘇”“南京周”“南京和平論壇”等省市文化重點品牌,利用好 “發現江蘇”“發現南京”等外宣平臺,匯聚各方資源,開展嫁接式外宣,有效融入江寧元素,生動講述南京猿人故事、湖熟文化故事、長江文化故事等有歷史影響力的江寧文化典故;三是優化文旅生態營銷 “供給側”。深挖江寧文旅生態亮點,系統打響國際文旅生態品牌。面向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開展園博園、牛首山、金陵小城和美麗鄉村等文化休旅專題推介。聚焦生態文明主題,挖掘動物保護、生態修復等內容。新華社外宣平臺、法國電視臺分別報道新濟洲生物多樣性,眾多外媒以新濟洲、礦山修復等為典型案例,講述中國綠色發展故事。用好境外同鄉聯誼會、校友會、同學會等資源紐帶,借助多元文化表達方式,深化傳統非遺文化、現代歌舞文化交流,締造文化共同體,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江寧篇章。
(二)突出多維傳播,提升城市影響力
深耕境外傳播議題設置、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精準唱響江寧外宣 “好聲音”。一是在創新傳播手段上下功夫。堅持用戶思維,依托區融媒體中心,借智一流高校、智庫、傳媒,建成 “最強大腦”,開展境外傳播話語體系研究,制訂國際范、可操作的江寧城市品牌塑造和對外宣傳整體方案,分主題系統開展境外傳播;二是在打通傳播渠道上下功夫。借力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香港商報等外宣媒體資源,放大海外華文媒體合作效應,推動江寧聲音在海外落地。將江寧對外宣傳覆蓋到 《鳳凰周刊》 《國家地理》等媒體,傳播到推特、臉書等海外社交平臺,做好 “深度報道”和 “視覺展示”互補文章,全方位、多語種精準輸出江寧魅力;三是在豐富傳播內容上下功夫。突出江寧國際化發展形象,全面梳理可識別、廣共鳴的城市地標、文化標志、產業標識,針對國外受眾習慣,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2]把 “自己講”和 “別人講”結合起來,用外國人口碑提升江寧口碑,邀請生活工作在江寧的各類外籍人士分享故事、暢談感受,組織海外社交媒體粉絲走進江寧體驗活動。以一位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家為典型的 “江寧老外眼中的中國年”主題報道,被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重點宣傳,持續豐富江寧國際傳播內涵。
(三)突出創新特色,增強區域競爭力
用好國際化平臺,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對外講好新時代企業的中國故事。一方面,政府搭臺,打造外宣合作支點。連續7年舉辦未來網絡發展大會,連續6年組織海外華文媒體看江寧活動,借助江蘇發展大會、金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江寧高質量發展投資促進大會等重點平臺,利用江寧區赴港澳、歐洲等經貿交流活動契機,專題開展城市形象推介,為參與企業搭建宣傳創新成果、介紹創新理念、深化經貿合作的國際舞臺,鼓勵、支持、引導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企業唱戲,培育轉型升級亮點。用好 “世界文學之都”這個南京城市品牌,精準開展金陵金箔、紅木文化、江寧烙畫等非遺活化外宣工作,實現文化外宣成果向文化貿易成效轉變。用好科技創新特色場景,借助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工業4.0“燈塔工廠”上汽大通、“中國造”品牌格力電器、跨國公司菲尼克斯電氣集團等智能制造基地,依托江寧海外創新基地、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南瑞集團、泉峰科技等全球性合作企業積極對外推介、向外拓展,提升中國企業國際形象,增強外資企業獲得感,吸引更多境外知名企業投資江寧,推動區域持續開放發展。
四、結束語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地方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立足地方實際,從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操作性開展分析研究,重點圍繞如何做好新聞發布、創新開展國際傳播進行歸納總結。在梳理過程中,提煉出一些思路、做法和成效,希望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同時,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區局限性和認知局限性。相信在未來的宣傳工作中,能夠進一步深化認識、學習借鑒、拓展提升,持續實踐與探索,不斷增強地方宣傳工作實效。
參考文獻:
[1] 連子強.正確認識和把握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豐富內涵[N].光明日報,2023-12-07(006).
[2] 于紹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以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02):19-21.
作者簡介: 嚴帥,男,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對外宣傳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