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重慶與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德國媒體對重慶的關注度顯著提升。通過報道,德國媒體逐漸形成了對重慶的多維度形象認知,涉及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本文詳細分析了德國媒體眼中的重慶形象,包括其作為現代化發展典范、歷史文化與現代經濟融合的城市、生態保護與科技創新并行的典范,同時,也指出了城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分析,本文發現德國媒體對重慶形象的塑造,與近年來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德生態與科技合作以及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密不可分。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重慶應在國際跨文化傳播情境下,充分利用 “一帶一路”倡議平臺,加強文化、科技領域的合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優勢的國際宣傳,講好重慶作為國際交通樞紐的故事,進一步深化與德國在高科技和環保領域的合作,提升重慶的國際形象。
關鍵詞:重慶形象;德國媒體;跨文化傳播;重慶故事
重慶作為中國西部的重要城市,不僅在國內發展中占據關鍵地位,在國際舞臺上,尤其是德國媒體的視角下,也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象征。近年來,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重慶與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經貿合作日益密切,德國媒體對重慶的形象塑造也隨之深化。研究德國媒體對重慶的報道,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國際社會如何看待重慶的快速發展,也能夠為重慶在國際傳播中的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德國媒體眼中的重慶形象及其成因,探討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好地塑造和傳播重慶的國際形象,從而為提升重慶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借鑒。
一、德國媒體眼中的重慶形象特點
(一)現代化發展的典范
重慶在德國媒體眼中常常被描繪為中國西部現代化發展的象征,其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取得的成就更是格外受到關注。德國媒體認為,重慶通過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如橋梁、隧道和高速公路網絡,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自身的經濟發展,還使得這座城市成為中國西部與外界連接的樞紐城市。特別是重慶在 “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地位,使其成為中國與歐洲,尤其是德國的重要合作節點,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增長。重慶憑借其豐富的政策支持、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經濟開放度,吸引了大量德國企業投資,特別是在高科技和制造業領域,德國 《商報》對此予以了廣泛報道。此外,德國媒體還提到,重慶的獨特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其基礎設施建設充滿挑戰。然而,重慶僅用了短短幾十年就完成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這反映了中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實力和政策推動力。德國 《南德意志報》發表報道指出,重慶的兩江新區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個關鍵地區,這一區域的現代化發展速度堪稱世界級奇跡。文章中提到,重慶自2000年初以來,通過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巨額投資,逐漸發展為長江經濟帶和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節點。尤其是重慶近年來修建的大型橋梁和隧道工程,如著名的朝天門大橋和東水門大橋,象征了重慶作為現代化發展典范的城市形象。除了基建,重慶的共享經濟更是讓其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發展型城市。[1]
(二)文化與歷史的獨特融合
德國媒體對重慶的描述不僅聚焦其現代化成就,還特別強調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與現代經濟中心形象的獨特融合。重慶作為中國西南部的重要城市,不僅因經濟發展成就而聞名,還因其豐富的歷史遺產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德國媒體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一座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城市,重慶文化積淀深厚,其在抗日戰爭期間作為中國戰時首都的特殊歷史經歷,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德國媒體常常通過這種歷史背景,強調重慶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象征之一,同時也是一座具有獨特文化與歷史意義的城市。
在德國媒體的報道中,重慶的現代化與其歷史文化交織并存,這種雙重身份讓重慶展現出極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一方面,重慶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化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西部的重要經濟樞紐;另一方面,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重慶保留了許多具有重大文化價值的遺址和傳統文化場所,如磁器口古鎮、大足石刻等。德國媒體時常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與重慶的現代化發展作對比,以呈現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這種對比不僅展示了重慶在經濟上的快速崛起,還體現了其在保留和傳承歷史文化方面的成就。
德國媒體在報道中還提到,重慶通過大力推廣文化旅游,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國際社會的文化形象。重慶的歷史遺跡,如大足石刻和抗戰遺址,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也成為吸引國際游客的重要文化名片。這些遺址反映了重慶在保存和推廣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努力,也為重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德國媒體對重慶的報道不僅限于其經濟成就,還通過文化維度加深了對重慶的理解和認同,認為該城市在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通過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增強了國際影響力。
德國媒體對重慶的描述體現了這座城市在現代化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重慶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卓越代表,不僅通過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同時,還通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吸引了大批國際游客。這種現代與傳統的獨特融合,使重慶在德國媒體眼中,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典范,也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具備獨特的文化和經濟吸引力。
(三)生態與創新的結合
重慶在德國媒體的報道中,除了現代化和文化融合以外,還被描繪為一個致力于在科技創新和生態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的城市。近年來,重慶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同時,也大力推動環境保護政策,力圖在經濟增長與生態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德國媒體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尤其是重慶在推進綠色能源、智能制造和城市生態系統保護方面的努力,成為西方媒體關注的焦點。
德國 《商報》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重慶作為中國西部的高科技產業中心,正逐步成為全球智能制造和綠色能源領域的領先者。文章詳細介紹了重慶市政府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系統等創新項目的舉措,并提到這些項目在減少城市污染、推動生態保護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2]
(四)經濟發展與社會差距
德國媒體對重慶形象的報道不僅關注其作為中國西部現代化發展的象征,還指出其快速發展中潛藏的經濟和社會不平衡問題,特別是在資源分配與城鄉差距方面。
根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全市GDP達到了2.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3%,在中國西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但這一繁榮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尤其是渝中區、江北區和兩江新區等核心經濟區域,而邊遠山區和農村地區則受益較少,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加大,特別是在勞動力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中的表現尤為突出。
二、德國媒體眼中重慶形象的成因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
重慶作為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關鍵節點,是中國與歐洲經貿合作的重要樞紐,這一角色是德國媒體對重慶形象報道的核心之一。自 “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以來,重慶借助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揮了連接中國內陸與歐洲市場的橋梁作用。尤其是重慶位于中國西部的戰略性位置,使其成為中歐之間物流運輸的樞紐,并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歐洲市場形成了深度聯系。德國媒體常常報道重慶的這一優勢,認為其不僅為中國的對外經濟擴展提供了強大助力,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重慶已經成為中歐貿易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節點。《南德意志報》指出,重慶充分利用 “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與德國在物流、科技等多個領域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德國總理朔爾茨于2024年以 “貿易政策、友好城市”為主要議題到訪中國,并有大型商業代表團隨行,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德國希望加強在中國的投資。與德國總理同行的商界領袖希望此行能夠擴大他們的 “公平競爭環境”,即為企業的投資創造更好、更公平的條件。這種國際合作不僅提升了重慶的經濟實力,也使其成為德國企業在中國西部的重要合作伙伴和物流中心。在 “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重慶作為關鍵節點,成功推動了中歐班列的發展,大幅縮短了運輸時間,成為中歐貿易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節點。[3]
(二)重慶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
德國媒體對重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座城市在交通和物流網絡的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重慶的地理條件復雜,山地和河流眾多,然而,該市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了大量的橋梁、隧道和軌道交通系統,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這不僅提高了重慶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國際物流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南德意志報》指出,重慶的高速公路網絡和高鐵建設極大地縮短了與中國其他主要城市及國際市場的運輸時間,使得重慶成為中歐之間貨物運輸的重要樞紐。《法蘭克福匯報》進一步報道了重慶機場和鐵路貨運樞紐的擴建,認為這些基礎設施的升級極大提升了重慶的物流能力,為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
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是德國媒體對重慶形象報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重慶與歐洲之間最重要的物流通道,中歐班列不僅縮短了運輸時間,還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使重慶成為中歐貨物貿易的重要樞紐。自2011年首發以來,中歐班列已經成為中歐之間貨運的主要通道之一,尤其是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和機械設備等高附加值商品的運輸。德國媒體在報道中經常強調中歐班列的運營效率和穩定性,使其成為大部分德國企業家關注的重點。不少德國人表示,西部物流園的建設和每趟列車的運貨體量令他們感到震驚,中歐班列 (重慶)讓德國和重慶的溝通往來更加頻繁,從而有效促進了兩地的經貿、物流發展。
(四)高科技與創新合作的推動
重慶與德國在高科技和創新領域的合作也是德國媒體報道重慶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重慶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并與德國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萊茵郵報》稱,這種科技創新合作不僅提升了重慶的國際技術競爭力,還進一步強化了中德之間的經濟聯系。
德國 《經濟周刊》詳細介紹了重慶與德國在汽車制造和工業4.0領域的合作,指出重慶的高科技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與德國技術企業的深度合作。德國企業康采恩在重慶建立了研發中心,進一步推動了重慶的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這些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重慶的科技實力,也為德國企業提供了進入中國西部市場的機會,成為中德科技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三、跨文化傳播情境下重慶的對外傳播策略
(一)深化“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合作
在國際跨文化傳播背景下,重慶可以利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平臺,推動與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從而提升其國際影響力。通過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展覽會以及學術合作等形式,重慶可以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遺產和現代化發展成就,拉近與歐洲國家民眾的情感聯系。例如,可以組織以大足石刻、抗戰歷史文化等為主題的文化展覽,讓德國民眾了解重慶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增進對其文化多樣性的認知。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宣傳
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特別是其在獨特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下創造的工程奇跡,可以作為國際宣傳的亮點。在國際舞臺上,重慶應利用國際媒體和科技展會等平臺,展示其在交通、物流、橋梁、隧道等領域的技術和工程能力。這不僅能夠提升重慶在國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地位,還有利于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和合作伙伴。例如,通過與德國媒體合作,定期發布有關重慶基礎設施項目進展的新聞和專題報道,讓全球觀眾深入了解重慶如何通過先進的交通和物流網絡,成為中國與外界聯系的樞紐城市,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形象。
(三)利用中歐班列講好物流故事
中歐班列作為重慶與歐洲之間的核心物流通道,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重點故事線。重慶可以通過國際化的宣傳手段,如紀錄片、國際研討會等,講述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如何促進中歐之間的貿易發展,并推動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為全球供應鏈的運轉提供了重要支持,重慶可以借此傳播其作為國際物流中心的優勢,強化其作為 “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節點的形象。通過與德國物流公司、國際運輸協會等組織的合作,重慶能夠展示其在全球物流網絡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加強其國際交通樞紐形象。
(四)深化與德國的高科技和創新合作
在高科技和創新領域,重慶可以借助國際展會、科技論壇等平臺,展示其在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制造和綠色能源等方面的創新成就,并與德國企業和技術專家深化合作。通過參加德國的工業展覽會,如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重慶可以展示其在智能制造和工業4.0領域的最新技術,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技術創新領域的形象。同時,重慶可以通過與德國高科技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綠色能源項目,展現其在科技創新與環保平衡發展方面的領導力,強化其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形象。這些舉措不僅能夠提升重慶在國際舞臺上的科技形象,還將進一步推動中德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
四、結束語
德國媒體眼中的重慶形象展現了這座城市作為中國西部現代化典范的多重面貌。通過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重慶不僅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還成為中歐經貿合作的核心樞紐。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和與德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強化了重慶作為國際物流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形象。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重慶應進一步利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平臺,深化與歐洲國家的文化和科技合作,強化國際宣傳,講好重慶故事,以提升其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沈南洋.“一帶一路”視域下德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建構[J].時代人物,2023(14):1-3.
[2] 張世勝,許楷.國家形象與中德關系:中德主流媒體對 “德國總理朔爾茨首次訪華”的新聞建構比較研究[J].區域國別學刊,2024,8(03):89-103+157.
[3] 李莎莎.德國主流媒體對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認知:一項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J].德國研究,2019,34(02):99-114+159.
作者簡介: 陳天沐,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本科,研究方向:德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