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探討優質水稻種植技術及其病蟲害防治的有效策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文章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現有水稻種植技術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實地調研和專家訪談,總結出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措施。結果表明,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綜合防治病蟲害策略,能夠顯著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這不僅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可能導致農業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本文通過對優質水稻種植技術的探討,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的研究,旨在為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優質水稻種植技術
1.1品種選擇
1.1.1優質品種的特點
種子純度應達到國家標準,確保種植出的水稻品種純正。發芽率應在85%以上,提高播種后的出苗率。種子凈度應達到國家標準,減少雜質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水分指標應在國家標準范圍內,保證種子儲存和播種過程中的質量[1]。在適宜的種植條件下,產量高且穩定。品種適應性強,抗病、抗蟲、抗倒伏能力強。
如表1所示,在貴港市,優質水稻品種的產量普遍較高,畝平均產量超過650千克。優質品種水稻米質優良,直鏈淀粉含量適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
1.1.2適應不同地區的品種推薦
南方地區推薦南粳9108、揚兩優6號、中優938等,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米質優良,口感好。北方地區推薦津原46、中優938、寧粳9號等,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米質優良,口感好。山區地區推薦川優6號、中優938、寧粳9號等,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米質優良,口感好,抗逆性強。平原地區推薦揚兩優6號、中優938、寧粳9號等,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米質優良,口感好。
根據貴港市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北部地區種植桂香優2號、特優6號等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良。中部地區種植Y兩優1號、Y兩優8號等品種,這些品種生育期適中,抗逆性強,適合在中部地區種植。南部地區種植Y兩優6號、Y兩優9號等品種,這些品種生育期較短,抗病、抗蟲能力強,適合在南部地區種植。
1.2種植地選擇與準備
1.2.1土壤要求
優質水稻的種植對土壤有較高的要求,土壤應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以防止水分過多而導致病害發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應較高,以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促進水稻健康生長[2]。貴港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類型多樣,以紅壤、黃壤、水稻土為主。優質水稻種植土壤pH以5.5~6.5為宜,過酸或過堿均不利于水稻生長。土壤有機質含量要求不低于2%,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水稻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土壤質地以壤土、沙壤土為宜,土壤結構良好,有利于根系伸展和水分滲透。要求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氮、磷、鉀養分平衡。貴港市土壤pH為5.5~6.5,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質地以壤土、沙壤土為主,基本符合優質水稻種植要求。
1.2.2耕地與施肥
在種植水稻前,需對耕地進行深耕,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施肥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環節,在播種前,應施用充足的基肥,以提供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基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如廄肥、堆肥等,同時可適量施用化學肥料,如氮、磷、鉀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和土壤養分狀況,適時追施氮肥、磷肥、鉀肥等。追肥一般分為兩次,第一次在水稻分蘗期,第二次在拔節期。在水稻生長后期,可進行葉面噴肥,補充植株所需的營養,提高產量和品質。葉面噴肥可選用氨基酸肥、腐殖酸肥等。在施肥過程中,應注重有機肥與生物菌肥的施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環境。有機肥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生物菌肥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貴港市耕地總面積為328.7千公頃,其中水田面積占比較高。種植前進行深翻,深度為20~30厘米,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每畝施用有機肥2000~3000千克,或復合肥50~70千克。深翻后進行耙地,使土壤細碎,平整土地。按行距30~40厘米起畦,畦高15~20厘米,畦面寬80~100厘米。如表2所示,基肥將有機肥和復合肥均勻撒施于畦面,然后進行翻耕。在分蘗期,將尿素均勻撒施于畦面,然后進行灌溉。在穗分化期,將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均勻撒施于畦面,然后進行灌溉。
1.3播種與育苗
1.3.1播種時間和方法
根據水稻品種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一般而言,早稻播種時間為4月上中旬,中稻播種時間為5月上中旬,晚稻播種時間為6月中下旬。確保播種時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選用優質、高產、抗倒、抗病、熟期適中的水稻品種。購種后,進行出芽率試驗,確保出芽率在85%以上。播種前15天開始扣大棚,提高地溫,有利于苗床化凍。將種子在陽光下曬2~3天,消毒殺菌,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在比重1.13的鹽水中選種,淘汰成熟不好的種子,提高出苗率。浸種時間根據浸種溫度進行確定,每天浸種水溫相加后等于100℃為最佳。浸種期間,每天將種子上下翻動一次,以達到更好的消毒效果。將浸種消毒后的種子放入3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3~4小時,當出芽率達到80%時及時撈出。
1.3.2育苗技術要點
進室第1~2天,高溫破胸,溫室保持在35~38℃,谷芽水汪汪,秧盤無積水。以后每天溫室下降1.5~2℃,適溫長苗。進室第3~4天,室溫降至25~30℃,注意及時用小木板鎮壓,芽尖掛露珠,根毛濕潤不積水。進室第5~6天,溫室降至20~25℃。注意及時通風煉苗,第7天停止加溫。秧田與本田按1∶(8~10)預留,干耕干整,揀凈殘茬雜物。浸種時即可灌水泡田,畝施農家肥1500~20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梨耙整平,掏溝做畦,晾板1~2天。畦寬100~130厘米,畦長隨地形而定。育成一葉一心小苗,準備寄插。注意秧苗生長過程中的水漿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確保秧苗健康成長。
貴港市選擇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作為育秧床,床面寬1.2~1.5米,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將種子浸泡24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后即可播種。每平方米播種量為150~200克,播種后覆蓋1厘米厚的細土。播種后保持床面濕潤,溫度宜控制在25~30℃。出苗后,溫度逐漸降至20~25℃。播種前施足底肥,出苗后根據幼苗生長情況適時追肥。當秧苗長至三葉一心或四葉一心時,即可進行移栽。移栽前進行煉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移栽時注意行距和株距,一般為20厘米×20厘米。
1.4田間管理
1.4.1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稻谷的產量和品質。播種前期應確保播種床濕潤,以利于種子發芽[3]。播種后至返青期保持田間濕潤,促進秧苗生長。返青期至分蘗期根據土壤濕度適時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分蘗期至拔節期適度控水,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拔節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間濕潤,滿足稻苗生長需求。抽穗期至成熟期保持田間濕潤,防止稻谷裂口。
貴港市在播種優質水稻前,確保稻田有充足的水源,避免干旱而導致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后,保持田間濕潤,有利于種子發芽和生長。具體水深控制在3~5厘米。移栽后,根據土壤濕度調整灌溉,保持田間濕潤,促進水稻快速生長。分蘗期,適當增加灌溉水量,促進分蘗,水深控制在5~8厘米。拔節至抽穗期,保持田間濕潤,水深控制在8~10厘米。灌漿期,適當減少灌溉水量,防止水稻倒伏,水深控制在5~8厘米。收割前,排干田間積水,確保水稻充分成熟。
1.4.2雜草防治
雜草防治是保證水稻生長的關鍵環節,播種前清除田間雜草,確保播種質量。播種后至返青期采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返青期至拔節期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適時進行化學除草。拔節期至抽穗期加強田間巡查,發現雜草及時清除。抽穗期至成熟期保持田間清潔,防止雜草影響稻谷品質。
貴港市在種植優質水稻前,深翻土地,破壞雜草生長環境。播種后,及時噴灑除草劑,防治雜草生長。具體藥劑和用量根據雜草種類和生長階段進行確定。移栽后,保持田間濕潤,有利于雜草生長,可適當增加灌溉水量。分蘗期,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拔節至抽穗期,加強雜草防治,防止雜草與水稻爭奪養分。灌漿期,適當減少灌溉水量,降低雜草生長速度。收割前,徹底清除田間雜草,確保水稻產量和品質。
2優質水稻病蟲害及其防治策略
2.1病蟲害的種類與危害
2.1.1常見病害及其癥狀
優質水稻常見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稻紋枯病、稻白葉枯病及稻曲病。稻瘟病主要危害葉片、穗頸、穗粒等部位。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褐色或黑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穗頸出現褐色或黑色病斑,影響稻谷產量和質量。稻紋枯病主要危害葉片,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黃色或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形成云紋狀病斑,嚴重時葉片枯死[4]。稻白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癥狀表現為葉片上出現黃色或白色病斑,邊緣清晰,嚴重時葉片枯死。稻曲病主要危害稻穗,癥狀表現為稻穗上出現黑色或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嚴重時稻穗不能結實。
2.1.2常見蟲害及其危害特點
優質水稻常見害蟲主要包括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及稻蝗蟲。稻飛虱主要危害葉片,吸食葉片汁液,導致葉片發黃、枯死,嚴重時影響水稻生長和產量。稻螟蟲主要危害稻穗,幼蟲鉆入稻穗內部取食,導致稻穗空癟,影響稻谷產量和質量。稻縱卷葉螟主要危害葉片,幼蟲將葉片卷成筒狀,取食葉片內部,導致葉片枯死。稻蝗蟲主要危害稻苗,幼蟲和成蟲均能取食稻苗,導致稻苗枯死,嚴重時造成稻苗大面積死亡。
2.2病蟲害的監測與預警
2.2.1監測方法
定期對水稻田進行巡視,觀察水稻植株的生長狀態、葉片顏色、穗部形態等,及時發現異常情況。收集葉片、莖稈、穗部等部位,進行病原體和害蟲的形態鑒定。建立病蟲害監測站,配備專業的監測設備和人員,對水稻田進行實時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病原菌孢子數量、害蟲密度、病害發生程度等。利用高效蟲情測報儀等智能化設備,實時監測農田中的害蟲活動情況。
2.2.2預警機制
根據歷史數據、監測數據、氣象數據等,建立病蟲害發生預警模型,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和程度。根據預警模型預測結果,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利用互聯網、短信、手機App等渠道,將預警信息傳遞給農民,提高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和時效性。根據預警信息,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如噴灑農藥、調整施肥量、改變種植模式等,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
2.3病蟲害防治措施
2.3.1物理防治
利用稻田害蟲對特定光波的趨光性,設置誘蟲燈,誘殺稻飛虱、稻螟蟲等害蟲。根據貴港市氣象、稻田面積等數據,建議每1000畝稻田設置1臺誘蟲燈,每天傍晚開啟直至次日凌晨。利用害蟲對紅外線的敏感度,設置紅外線誘捕器,誘殺稻飛虱、稻螟蟲等害蟲。根據貴港市稻田面積和害蟲發生情況,建議每500畝稻田設置1臺紅外線誘捕器。在稻田病蟲害發生初期,適時灌水,使害蟲窒息死亡。貴港市水稻生長季節,可通過對水稻田水位的控制,適時灌水淹蟲。
2.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資源,以降低害蟲種群數量,達到防治目的。在稻田中引入捕食性天敵,如蜘蛛、瓢蟲等,捕食稻飛虱、稻螟蟲等害蟲。根據貴港市稻田面積和害蟲發生情況,每畝稻田引入天敵的數量控制在1000~2000頭。利用昆蟲病原體,如白僵菌、綠僵菌等,感染稻飛虱、稻螟蟲等害蟲,使其死亡。根據貴港市稻田面積和害蟲發生情況,每畝稻田可釋放病原體0.5~1克。
2.3.3化學防治
稻瘟病發病初期,選用三環唑、咪鮮胺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20~30克;稻紋枯病發病初期,選用井岡霉素、咪鮮胺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20~30克;稻白葉枯病發病初期,選用噁菌靈、噻苯隆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20~30克;稻曲病發病初期,選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20~30克;稻飛虱選用噻蟲嗪、吡蚜酮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10~15克;稻螟蟲選用阿維菌素、毒死蜱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10~15克;稻縱卷葉螟選用蟲螨腈、毒死蜱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10~15克;稻蝗蟲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敵敵畏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貴港市每畝用藥量控制在20~30克。
3結論
我國在水稻種植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水稻品種選擇不當、栽培管理不規范、病蟲害防治不力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水稻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應選用抗病、抗逆性強、產量高的水稻品種,合理搭配氮、磷、鉀等肥料,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優化栽培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威脅,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鋒.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探討[J].種子科技,2023,41(23):100-102.
[2]梁阿輝.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的合理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1):190-192.
[3]鄧爽.南川水稻優質豐產種植提速鄉村振興[J].河北農機,2023(20):61-63.
[4]胥梅.水稻優質高產田間管理方法[J].種子科技,2023,41(1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