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樹是一種常見樹種,林業的發展可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對氣候、水土進行調節,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楊樹是一種經濟樹木,用途十分廣泛,可以用于防風固沙、景觀綠化、制作家具、造紙等方面。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楊樹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病蟲害問題會給楊樹種植帶來較大危害,為了降低病蟲害的危害性,種植人員要掌握病蟲害的發病特點,針對性地對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控,不斷提高楊樹種植質量。本文主要分析楊樹的病蟲害發生特點以及強化防控技術。
關鍵詞: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楊樹是一種速生樹種,生長速度較快,能夠適應多種不同的環境,木材品質優良,具有較強經濟性。種植楊樹可以滿足市場上的木材需求,改善生態環境,如今楊樹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大量種植楊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態環境的惡化,但是病蟲害問題會制約楊樹種植產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經濟及生態損失。為了改善這一問題,種植人員要不斷加大病蟲害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各類病蟲害問題的發生特點,掌握發病規律,針對性地對其進行防控,將病蟲害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1楊樹常見病害與防治方法
1.1爛皮病
爛皮病在楊樹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該病會嚴重威脅楊樹的健康生長。春末夏季是該病的高發期,該病的發病頻率與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息息相關,濕潤度與溫度越高的環境越有利于病菌的滋生。病菌的潛伏能力相對較強,尤其是樹干被損傷后,發病率會明顯增加。當樹木的養分供應不足,長勢就會越來越差,這也是引發該病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當樹木感染病菌后,樹干上會出現水腫狀的斑塊,隨著病情的發展,樹干上會出現開裂、起皮、脫落等問題,樹皮最終會腐爛。病情嚴重的樹木,樹皮下部會出現木質部腐爛,樹木最終會倒伏、死亡。
為了降低該病的發病率,種植人員首先要做好選種工作,選擇長勢穩定且具備更強的抗旱、抗寒等能力的品種種植,種植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的品種可以有效降低發病風險。目前常見的抗病性能較為理想的品種主要有小葉楊、鉆天楊等。如果種植地區的土壤條件較差,在種植之前要提前對土壤進行處理,通過施加肥料、補充水分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讓土壤的濕度符合樹木的生長需求,這樣可以促進楊樹的生長發育。在施肥時要合理控制施肥量,施肥過量或施肥不足都會影響楊樹的生長發育質量。當楊樹進入休眠期后,種植人員要對其進行修剪,在修剪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損害楊樹的枝條,也不能過度修剪,否則會影響樹體的營養狀況。當樹木感染疾病后,種植人員要立即刮除患病部位的樹皮,將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將病原菌全部刮除后,要涂抹藥物進行殺菌,常用的藥物主要有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按照藥物使用說明將藥物涂抹到患病部位,可以顯著提高防控效果[1]。
1.2黑斑病
黑斑病也是楊樹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該病在春秋季節、雨季或濕度較高的時間段發病率相對較高,種植人員應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密度過大會影響種植地塊內部的空氣流通,會增加各類疾病的發病率。通常情況下,不同患病部位會表現不同的癥狀,黑斑型的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位置,葉片上會出現水漬狀的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變為褐色、灰白色,濕度越高疾病的發病率就越高。雨季后容易出現黑斑型,葉片的邊緣會出現黑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斑點會越來越大,最終會形成黑色壞死斑,還會出現黑綠色的霉層。枯梢型主要感染樹木的嫩梢部位,嫩梢會逐漸干枯、死亡,顏色會變為黑色,患病部位會快速枯死。腫莖潰瘍型常見于樹木的莖干部位,患病部位會出現橢圓形的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越來越大,最終會導致樹干腫大、開裂[2]。
在防控黑斑病時,首先要對患病的枝條、樹葉統一進行處理,目前常用的方式主要是集中燒毀或掩埋,利用這種方式消滅傳染源。為了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在種植之前要合理規劃種植地塊的空間布局,合理控制樹木的距離,盡可能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可以利用輪作的方式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在發病初期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控制,用藥時要合理控制藥物用量與用藥頻率,利用科學的防控方法提高防治效果。目前常用的藥物主要有10%殺菌優水劑或者50%速克靈。除了使用藥物進行控制之外,也可以使用天然的微生物制劑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與繁殖,這是降低病害風險的關鍵。另外,利用微生物制劑對疾病進行控制,還可以提高防控工作的綠色性與環保性。
1.3潰瘍病
潰瘍病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該病會直接影響楊樹的長勢,嚴重時會導致楊樹死亡。該病主要發生于樹干基部2.5m以下的部位,在發病初期患病部位會出現接近圓形的水泡,水泡的表面比較光滑,隨著病情的發展水泡會逐漸破裂,流出無色、淡黃色的液體。這些液體在與空氣產生接觸之后會逐漸變為褐色,裂口位置會出現較多的深黑褐色殘留物。樹干上會出現明顯的條狀痕跡,當液體全部流出后,水泡會逐漸干癟,有時在干癟水泡的邊緣位置會出現新的水泡。次年春天隨著溫度的回升,病菌會逐漸開始傳播,每年的6~7月是該病的高發期,進入秋季后氣溫逐漸降低,發病率也會隨之下降。該病的發病因素較為復雜,苗木的生長發育質量、根系情況、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發病率[3]。
在防治該病時,首先要加大苗木檢疫力度,對出圃苗木進行全面、徹底的檢查,尤其要重點檢查苗木的根系。利用這種方式對苗木進行篩選,對于攜帶病菌的苗木要集中進行處理,及時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種植人員要不斷提高造林管理水平,掌握規范的種植方法,要注意在種植過程中不能損傷苗木的根系以及干部皮層。移栽完畢后要根據苗木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進行灌溉,并對林間的雜草進行清理,不斷優化苗木生長環境,這是增強苗木長勢的關鍵。要對患病部位進行處理,將皮層全部刮除后涂抹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枝干部位被感染,種植人員要及時使用藥物進行控制,目前常用的藥物主要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代森銨可濕性粉劑等。當枝條或莖部被感染后,可以使用百菌清可濕性粉劑、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等藥物進行控制。
2楊樹常見蟲害與防治方法
2.1食葉害蟲
食葉害蟲會啃食楊樹的葉片,該類害蟲常見的主要包括楊小舟蛾、楊扇舟蛾等。楊小舟蛾每年會發生3~4代,蟲卵會躲在落葉、土壤表層中越過冬天。開春后這些蟲卵會直接危害楊樹的健康。越冬卵的數量直接決定了次年的害蟲密度。蟲卵在4月左右開始羽化,害蟲主要在夜間活動,具有明顯的趨光性特點。幼蟲通常呈現群體活動特征,會嚴重危害楊樹的葉片,導致葉片枯黃、脫落。楊扇舟蛾每年發生6代左右,會將蟲卵產在葉片的背面,繁殖速度較快,幼蟲有明顯的群體性趨勢特征,會損毀大量葉片,害蟲主要在夜間取食,每年的6~7月是該類蟲害的高發期,這一時間段的幼蟲數量相對最多,害蟲的活動也較為頻繁。
為了提高食葉害蟲的防控水平,種植人員首先要對林地的環境與結構進行改善,及時清理田間的雜物、落葉等,可以降低蟲害的潛在風險,提高楊樹的抵抗能力。在防控時可以引進害蟲的天敵,利用這種方式對林間的害蟲數量進行控制,這種防控方式具有較為理想的防護效果,同時可以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能夠改善生態環境。該類害蟲的天敵主要有赤眼蜂、益鳥等。害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對其進行誘殺。種植人員可以在林間安裝黑光燈,能夠快速對蟲害數量進行控制。如果蟲害問題已經較為嚴重,那么可以使用生物制劑進行防控,防控效果也較為理想。目前常用的是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如果蟲害問題已經大面積暴發,那么仍然要使用藥物對其進行控制,要將藥物均勻噴灑于林間[4]。
2.2蛀干害蟲
蛀干害蟲寄生在楊樹的內部,會蛀食楊樹的木質部,危害性較強,該類害蟲主要有云斑天牛、楊干象等。云斑天牛的成蟲主要在夏季活動,每年的5月上旬會集中產卵,蟲卵的孵化率較高。幼蟲通常會在距離地面30cm左右的樹干基部蛀食,幼蟲會寄生在樹干內部越過冬天,次年的4~5月羽化成蟲。害蟲的蛀食會給樹干帶來較多的孔洞與蛀道,會影響營養的傳輸。樹木無法獲取到足夠的營養物質,生長速度就會越來越慢。楊干象是一種小型甲蟲,成蟲主要活躍在春末夏初季節,同時會在這一時間段進行產卵。幼蟲孵化后會蛀食樹木的韌皮部,最終會形成長條狀的蛀道,樹木最終會干枯、風折、死亡。
對于云斑天牛的防控,在防控該蟲害時,要及時清理云斑天牛的排泄物,可以提高藥物的滲透性以及用藥效果。之后要仔細檢查楊樹的樹干,找到幼蟲的蛀孔,將藥物放置到蛀孔中,可以對害蟲的幼蟲進行防控。也可以對蛀孔進行封閉處理,常用的封閉材料主要有泥土、樹脂等。一方面可以預防藥物的流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其他病蟲的侵害。要定期對苗木的生長狀態進行檢查,采取綜合的防控措施,進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對于楊干象的防控,種植人員可以利用化學藥物控制害蟲產卵,在產卵之前噴灑氧化樂果或菊酯類農藥,也可以將氧化樂果按照比例稀釋后涂抹到蛀孔周圍,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防控效果。
2.3白楊毛蚜
白楊毛蚜在楊樹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此類害蟲主要會損傷楊樹的葉片、葉柄以及嫩梢。葉片被啃食后會出現嚴重的卷縮,白楊毛蚜會分泌蜜露,這些蜜露會附著在葉片上或灑向地面,不僅會影響樹木的生長發育與樹體的美觀,同時還會增加地面的清潔難度。次年春天隨著氣溫的升高,越冬蟲卵會逐漸孵化,大多集中在樹冠的下部位置。夏季時降水量會增加,害蟲的數量會隨著降水的增加而減少。進入秋季后害蟲的數量逐漸增加。
在防控白楊毛蚜時,首先,通過噴水對其進行清洗。春季時的降水量相對較少,在這一階段可以使用高壓噴水設施進行沖洗,通過沖洗對樹木上的蚜蟲密度進行控制。同時還可以滿足楊樹的水分需求。其次,可以使用粘蟲板進行防控,要充分利用害蟲的趨色性特點,在林間安裝黃色粘蟲板對其進行誘殺。也可以通過引進天敵的方式對林區的害蟲數量進行控制,該類害蟲的天敵主要是七星瓢蟲、異色瓢蟲、食蚜蠅等。種植人員要對林區內的天敵進行保護,根據害蟲的數量合理制訂引進計劃,要維持好林間的生態平衡。最后,也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控制,害蟲的繁殖速度較快,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在防控時要輪換使用藥物,常用的藥物主要有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等,根據藥物使用說明合理控制藥物用量[5]。
3楊樹病蟲害防治要點
3.1化學防治
目前化學防治使用的藥物大多數是有機磷類藥物,這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因此在用藥時要嚴格把控藥物使用劑量,并選擇科學的用藥方法,可以降低藥物給生態環境與樹木帶來的影響。在選擇藥物時,要優先選擇毒性更低、藥效更強、安全性更高、吸收效果更加理想的藥物,這樣不僅可以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同時還可以減輕環境負擔。為了提升防控效果,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藥物,在防控病蟲害時要優先選擇其他防護方式,輔助使用化學防控方式,盡可能減少藥物的使用。
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綠色防護方法,該方法主要利用害蟲天敵或使用生物制劑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可以引進寄生性昆蟲、捕食性昆蟲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對林間的害蟲進行控制。在應用該方法時,要注意合理控制引進數量,要維持好林間的生態系統平衡,同時要注意提高病蟲害防控工作的有效性。例如,為了降低害蟲的危害性,可以在秸稈中添加殺蟲劑,要合理控制藥物用量與用藥頻次,避免污染生態環境與土壤環境。種植人員必須要了解病蟲害的生態習性以及生物制劑的生活環境,對當前的生物防治環境進行調控,這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關鍵。在選擇藥物時,要充分了解藥物的作用機理以及用藥后產生的影響。
3.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的防控效果較為理想且十分環保,為了預防病蟲害的侵襲,可以使用保護袋、網罩等物體對樹干進行覆蓋,也可以將粘蟲袋安裝在樹干周圍,這樣可以避免害蟲在樹干周圍產卵。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點可以設置殺蟲燈對其進行誘殺。也可以將石灰水涂抹到樹干上,這樣樹干上就會形成保護層。定期對病枝、弱枝、枯死枝條或過密的枝條進行修剪,地面上的落葉與病蟲殘體要及時進行清理,這樣可以及時消滅掉傳染源。另外,要合理控制種植間距。
3.4監測預報
為了能夠及時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要加大病蟲害監測、預報力度,這是降低病蟲害危害性以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可以在林區周圍安裝監控設備或傳感器,利用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實時采集林區內的溫度、濕度、降水量等數據,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前找到潛在風險。
綜上所述,病蟲害問題會給楊樹的生長發育帶來較大的危害,種植人員要充分意識到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病蟲害發病原因,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控工作的精準性與有效性。利用多元化防控方式應對病蟲害問題,全面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目前常用病蟲害防控方法主要有化學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種植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防控方法。除此之外,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病蟲害問題,要不斷加大研究力度,實現楊樹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紅霞,王雪純.定邊楊樹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強化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世界,2024(11):171-173.
[2]胡曉迎.楊樹種植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當代農機,2024(09):68-70.
[3]呂慶龍.壽縣楊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建議[J].園藝與種苗,2024,44(08):57-59.
[4]王雪梅.楊樹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08):157-158,183.
[5]閔夢茹,宋喜梅,陸立云,等.肇東市楊樹病蟲害發生情況及綜合防治措施[J].防護林科技,2024(03):67-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