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生屬于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廣,作為一種優質油料作物參與到群眾的生活中?;ㄉ谵r業生產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整體生產成效可給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直接影響。從山東地區農業生產情況來看,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花生種植規模呈逐步擴張趨勢,但是依然存在種植技術相對老套且高產技術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本文對山東省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的各項應用要點展開研究,為花生增產及農民增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花生;高產;種植技術
山東地區氣候條件與花生生長需求的契合度較高,因此花生在山東地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種植,作為一類經濟作物與油料作物參與到區域農業經濟建設與食品生產中來。隨著各類種植栽培技術的不斷研發,人們越發重視利用各類新型栽培技術來增加花生產量。
1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的播種前準備工作
1.1選種
從山東地區氣候條件來看,由于其地理跨度較大,從沿海地區到內陸的氣候條件差異顯著,其中沿海地區溫度相對穩定,而內陸地區容易出現溫差大且灌溉水量較少的情況。在篩選花生品種的過程中,應優先考慮氣候環境條件,確保所選品種能夠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正常生長。土壤類型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土壤肥力及其排水性方面,花生根系在沙質土壤中生長較迅速,但在土壤肥力較低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額外補充肥料;黏質土壤雖然保水性好,但也可能存在排水不良的問題,影響花生的生長性能。除自然因素的綜合考量之外,相關工作者在推進選種方面的工作時還需要優先選擇那些具有高產潛力及抗逆性的品種,并且高產潛力意味著在理想條件下這些品種能夠產出更多的花生,配合其抗逆性能幫助花生保持穩定生長狀態,規避種植田內因極端天氣或病蟲害因素而絕產。山東省農科院近年來推廣的濰花8號、花育28號等品種,正是基于對當地氣候、土壤和市場需求的研究結果,這些品種在實際種植中表現出色,其中濰花8號以其高產和抗逆性強而聞名,適宜在沙質土壤和壤土等土壤類型中種植,與山東地區多數種植地土壤條件相適配的同時,后期種植管理難度較低[1];而花育28號則在黏質土壤中表現出色,其發達的根系有利于高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及養分,降低種植資源投入總量,實現豐產穩產。
1.2種子處理
對種子開展浸泡處理是花生種植工作中的一項關鍵流程,通過將種子浸泡在水中可以有效去除種子表面附著的脫落組織和異物,減少病原菌的滋生,規避花生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遭到感染。通常情況下,浸泡時間需要控制在4~6小時,水溫保持在25~30℃,這樣既能達到清潔種子的目的又不會影響種子活力。除浸泡處理外,種植戶還要對花生種子進行一定的消毒暴曬。消毒時可以選用1%硫酸銅溶液,浸種5~10分鐘,有效殺滅種子表面潛在的病原體。暴曬工作則強調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種子表面病原體,配合提高種子溫度來強化種子內部酶物質的活性,協助花生種子穩定出芽。通常情況下,可將種子攤放在陽光下暴曬2~3天,每天翻動3次即可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2]。
對種子開展藥劑拌種處理則是提高種子抗病蟲害能力的重要手段,技術人員可用特定的化學藥劑在種子表面覆蓋一層保護膜,將花生種子與外界病菌隔絕,降低害蟲附生現象的發生。拌種藥劑篩選方面,可采用5%萎銹靈懸浮種衣劑、25%吡蟲啉及2.5%咯菌腈等。藥物劑量管控方面,要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調配,以5%萎銹靈懸浮種衣劑為例,每100千克種子可使用藥劑200~300毫升,將其加水稀釋后均勻噴灑在種子表面,或將種子放置到藥液中進行浸泡,確保每粒種子都充分覆蓋藥劑。除化學藥劑之外,種植戶還可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利用生物菌劑進行種子處理,其中相對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用枯草芽孢桿菌或哈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開展拌種處理,增強種子抗病能力的同時提高根系的生長能力。
1.3整地
花生種植中的整地工作以犁地流程為基礎,而犁地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翻耕土壤來改善種植地土層的松散度與透氣性。種植戶在犁地時可將土壤向下翻耕30厘米左右,這樣的深度可以確保土壤結構得到充分改善,幫助花生根系向下蔓延。犁地翻耕處理還能將土壤底層養分帶到表層,豐富花生所能獲取的各類養分并破壞病蟲害的發展環境,為花生健康生長打下相應基礎。由于花生的產量及其生產質量會受到種植田內排水效果的直接影響,因此在完成初步犁地之后要推進土地平整處理,幫助花生種子均勻分布,構建良好排水條件。土壤平整不僅要求地面平整,還要做到上松下實,這是由于上層土壤松軟有利于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而下層土壤緊實則有助于防止植株倒伏。精細化土壤平整處理可為花生種子提供充足且優質的生長空間,配合排水系統來避免積水所導致的花生根系腐爛現象,降低各類病害的整體發生概率。排水系統設計方面,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及降雨情況,在地勢較低或易積水的地區,可以通過開挖排水溝和設置排水管道的方式來排出花生種植田內的多余水分;技術人員還可以利用合理設置田間壟溝的方式來完善田間排水方案,避免水澇問題的發生,進而損傷花生的生長與生產性能,多方位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及養分利用效率。肥料施加方面,要按照每畝地施加2500千克腐熟優質有機肥或250千克優質商品有機肥的標準,配合增加微量元素施用總量來改善土壤養分配比,為花生植株生長創造更為穩定的環境[3]。
2花生播種處理
2.1適時早播
適時早播是花生種植中的關鍵技術之一,早播的目的在于避開夏季伏旱期,利用春季和初夏氣候條件延長花生的有效生長期。由于伏旱期本身存在溫度較高且水分蒸發速度快的特性,與花生生長需求的適合度較低,若在伏旱期推擠花生種植工作,就會使花生葉片萎蔫、開花減少甚至影響莢果發育。通過早播,花生能夠在伏旱來臨之前進入莢果充實期,降低伏旱天氣對花生產量造成的負面影響?;ㄉ_花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形成莢果,因此花期越長其結莢的數量和質量就越高,早播能使花生在氣溫適宜的條件下盡早進入開花期。從山東地區的各項種植數據來看,適時早播可將花生開花期延長7~10天,莢果產量增加10%~15%。正式播種之前,種植戶應密切關注當地氣象預報,并在播種前測量土壤溫度以判斷當前時間段是否可推進花生統一播種工作?;ㄉN子發芽的最適溫度在12℃以上,因此只有當土壤5厘米深處的溫度連續一周穩定在12℃以上時才能確保種子順利發芽。溫度過低會使種子提前進入休眠狀態,此時容易導致花生種子發芽率下滑,有時還會引發花生種子大量腐爛的情況。
2.2合理密植
花生生長過程中須高度注重生長空間的整體管控效果。種植密度過高會使花生葉片相互遮擋,導致田間通風不良,最終誘發病蟲害問題,其中相對具有代表性的是常見的白絹病、銹病,這些病害在濕度高且空氣流通不良的環境中更容易蔓延。花生植株需要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來累積足量養分,若花生種植密度過高,花生的下層葉片就會被上層葉片遮擋,光照減少,光合效率下降,進而影響植株的生長和莢果的發育。
合理密植的核心在于平衡植株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通過制定科學的種植密度,既能確保每株花生獲得足夠的光照、空氣和養分,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單位面積株數,從而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合理密植需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品種特性是決定種植密度的基礎,不同品種的花生在植株高度、分枝習性和葉片大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中直立型品種通常株型緊湊,能夠適應高密度種植環境,而蔓生型品種則需要適量增加行間距與株距。直立型品種的種植密度通常為9000~11000株/畝,蔓生型品種的種植密度通常為7000~8000株/畝。從壟距管控方面來看,若想開展花生的合理密植工作,就要將壟距管控在60~80cm,這一種植密度不但可確保植株之間保持相對良好的空氣流通條件,還可幫助花生植株獲取到足量光照,滿足其光合作用需求[4]。
3花生種植地的肥水管理
3.1施肥計劃及方法
花生產量及其質量會受到肥料施加效果的直接影響,而種植戶在玉米種植地開展基肥施加工作可為玉米創造一個優質且穩定的營養環境,幫助花生在幼苗階段保持穩定的生長狀態。通常情況下,每公頃推薦施用30~45噸農家肥,配合450~600千克的復合肥,豐富種植地養分結構。由于農家肥本質上屬于有機肥料,自身富含各類有機質及微量元素,能夠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基礎上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從根源上規避土壤板結現象。施用基肥時,建議將農家肥和復合肥均勻撒施于田地表面,通過旋耕將其與土壤充分混合,這樣可以確保肥料均勻分布于土壤中,規避局部養分過?;虿蛔愕默F象,為花生根系健康生長創造更為優質的環境條件?;ㄉM入開花期后會產生較高的氮元素消耗需求,而在結莢期則要適量增加磷肥供給總量,幫助花生植株具備較強抗逆性,加速莢果成熟。肥料施加方面,建議每公頃追施尿素150~225千克,磷酸二銨75~150千克,以滿足花生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需求。
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追肥通常安排在花生開花前,此時花生正處于花芽分化期,對氮肥的需求量較高,追施尿素可以促進花芽的分化,增加開花數量,從而提高結莢率。第二次追肥安排在結莢期,此時花生莢果開始形成,追施磷酸二銨可幫助花生莢果保持更穩定的生長狀態并提升籽粒飽滿程度,為花生高產優產打下相應基礎。追肥時建議采用條施或穴施的方式,將肥料均勻分布在植株的根部附近,覆土掩埋,減少養分的揮發流失總量。
3.2灌溉策略與水分管理
對花生的生長特性及植株發育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明確,花生對于水資源的需求總量會受其所處生長階段影響而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在花生播種后的初期生長階段需嚴格管控土壤濕度,幫助花生種子穩定萌發,為幼苗生長創造穩定的環境條件。初次灌溉應在播種后2~3天進行,以確保種子充分吸收水分并順利發芽,灌溉時應采用輕灌的方式,避免水流過大而沖刷種子。種植戶還可將噴灌或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進行融合,充分管控水源分布情況,確保每株幼苗都能均勻地獲取充足的水分。
處在開花期和結莢期的花生植株的蓄水量較高,適量增加水分供給總量對于促進花芽分化、開花和莢果的形成而言至關重要,此時每公頃的灌水量宜為900~1200立方米,滿足花生植株對水分的實際需求。種植戶可在開花前10~15天進行第一次灌溉,灌水量約為450立方米,確保土壤中水分含量符合花生生長需求,開花過程中還可根據天氣和土壤濕度情況適量灌溉,使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ㄉY莢期,建議每10~15天進行一次灌溉,每次灌水量為200~300立方米,灌溉時應采用滴灌或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避免發生局部積水的問題[5]。
4病蟲害防治
4.1莖腐病的防治
對莖腐病開展現代化防治工作時需要重視前期預防工作,這是由于莖腐病的病原菌主要通過種子、土壤和殘留病株進行傳播,因此在選種階段應認真挑選健康無病蟲害的種子,及時剔除霉變、腐爛、生有病斑的種子,盡可能避免將病菌引入種植田內?;ㄉc高粱、玉米等作物進行合理輪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積累總量,這是由于輪作不僅能打破病原菌的原有生存環境,還可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基礎上提升土壤肥力,從相關結果來看,連作花生田塊的莖腐病發病率明顯高于輪作田塊,因此每3~5年進行一次輪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整體發生概率。藥物防治方面,目前針對莖腐病主要采取拌種及浸種處理,拌種工作以多菌靈為主,建議使用25%多菌靈,按照種子重量的0.4%進行拌種。浸種方面則使用0.75%多菌靈溶液,藥液應完全淹沒種子,并確保種子在藥液中浸泡12小時左右。
4.2蚜蟲的防治
蚜蟲主要聚集在花生嫩葉上,吸食汁液,使嫩葉無法正常生長,進而出現萎縮現象,最終損害花生植株的光合作用與養分吸收效果。目前針對蚜蟲的防治工作以藥物防治為主,其中吡蟲啉是一種廣譜殺蟲劑,對蚜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10%吡蟲啉時,按照每公頃400克的標準,兌水700千克進行噴霧。在使用氧化樂果乳油時,應將其濃度管控在40%左右,稀釋1000倍后進行噴施。
4.3青枯病的防治
在藥物防治方面,常用的藥劑包括綠亨殺菌王、青枯靈和農用鏈霉素等。若花生苗期出現青枯病傳播跡象,則可使用綠亨殺菌王1300倍液進行噴灑,配合使用40%青枯靈600倍液進行防治。為避免病菌產生抗藥性,種植戶需交替使用農用鏈霉素,于花生出苗后每隔15天噴藥一次,連續噴灑3次可以達到90%的防治效效。除化學防治之外,生物防治工作在近年來也越發受到關注,種植戶可引入拮抗菌等生物防治劑來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能力,盡可能降低病害發生問題。日常防治方面,種植戶可將花生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打破病原菌的生存周期,從而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積累總量,降低病害的整體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在對山東省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進行分析時,需要充分明確各類種植栽培技術在其中的綜合應用效果,協助種植戶轉變自身種植觀念,將先進種植技術應用到選種、種植、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中,幫助花生茁壯生長,并推動花生種植行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明忠.山東省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分析[J].農家參謀,2024(32):25-26,46.
[2]曲鵬帥.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9):1-3.
[3]姜銳.山東省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分析[J].中國農機裝備,2023(10):89-91.
[4]李紅民.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7):69-70.
[5]石艷.山東省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2(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