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營養豐富、熱量高、纖維含量高等特點,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玉米種植占據著重要位置。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對玉米種植管理技術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廣措施,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管理技術;田間管理;技術推廣
1 玉米種子選擇和處理
1.1 玉米優良品種的選擇
優良的玉米品種是實現高產、優質的核心要素,其選擇過程應綜合考慮多個維度以確保品種的適應性和生產力,必須確保所選品種的生長期能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契合,這是保證玉米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溫度資源,從而實現最佳生長狀態的關鍵,此外耐密植、高產、抗倒伏以及抗逆性強的品種能夠有效抵御各種環境壓力,減少因病蟲害或自然災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是保障穩產的重要因素,同時通過選擇經過國家級或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核通過的品種,可以進一步確保種子的遺傳品質和生產潛力。廊坊市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春季回暖早,秋季降溫晚,這為玉米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溫光條件,同時,該地區以亞黑土和沙質土為主的土壤類型,對玉米的水分管理和養分吸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選擇適宜的玉米品種尤為關鍵。綠色巨人3號、亞太2號以及甜玉米托比莫55等品種,以其出色的耐逆性、高效的水分利用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成了廊坊市玉米種植戶的優選品種,這些品種不僅能夠在當地的氣候條件下保持穩定的產量表現,還能有效應對各種土壤和生態環境挑戰,為廊坊市的玉米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玉米種子的有效處理
在播種前,種植者必須對種子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在晴朗的天氣下將種子攤開在平坦的地面上,保持種子之間的間距在5~10cm,連續晾曬2天以確保充分的晾曬效果,這樣做可以有效提高種子的活力和發芽率。接下來,晾曬后的種子需要進行浸泡,將種子浸泡在55℃左右的溫水中,持續時間為5~6小時,這個步驟的目的是消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并讓種子充分吸收水分,為后續的發芽做好準備,最后,為了防止玉米種子在苗期受到病害的侵襲,種植者還需要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將包衣劑和種子按照1∶40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攪拌,確保每顆種子都能均勻覆蓋一層包衣劑,晾干后種子表面會形成一層保護膜,這層膜不僅可以促進幼苗的生長,還能有效預防病原菌和地下害蟲的侵害。
2 玉米種植的土地選擇和整地
2.1 玉米種植的土地選擇
玉米這種作物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其根系十分發達,因此在土壤選擇上的要求相對寬泛,為了確保玉米能夠達到高品質和高產量的標準,種植者仍然需要根據玉米的生長特性來精心挑選合適的土地,玉米喜歡肥沃的土壤和溫暖濕潤的氣候,同時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并且不耐澇漬。因此,在選擇土地時種植者應該優先考慮土壤的pH值,選擇在5~7之間的中性土壤,這樣的土壤條件有利于玉米的生長和發育,此外,肥力中等或以上的土壤也是玉米栽培的理想選擇,它能夠提供玉米生長所需的充足養分,同時,為了方便后期的灌溉和排水管理工作,種植者還需要確保所選地塊具備便捷的灌溉和排水設施。
2.2玉米種植的整地要求
整地是確保播種后玉米全苗的關鍵環節,在上一季作物收獲之后,必須對土地進行深耕和耙平處理,以確保耕作層深度達到30cm以上,這樣的處理能夠使種植地塊達到“地面平整、土壤細膩、墑情適宜、肥力充沛”的標準為玉米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對于以種植夏玉米為主的地區,在前茬作物小麥收獲之后種植者可以采用玉米機械化免耕播種技術,從而省略整地的步驟,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在收獲小麥時,使用配備有秸稈粉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進行作業,確保小麥的留茬高度控制在20cm以下,秸稈被切碎成長度不超過15cm的小段,并均勻拋撒在田間,以滿足玉米播種機械的作業要求[1]。如果收割小麥時所使用的收割機不具備秸稈粉碎功能,種植者則需要額外使用還田機對小麥秸稈進行粉碎處理,并確保粉碎后的秸稈能夠均勻分布在田地中,這樣做不僅有利于玉米播種和出苗,還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為玉米的高產穩產創造條件,接下來是播種和補種的環節,播種時要根據氣候條件和土壤墑情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確保種子能夠順利發芽出苗,同時,要控制好播種深度,避免過深或過淺影響出苗質量,在播種后,還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的地塊進行補種,確保玉米苗齊、苗壯,為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3 玉米科學播種技術
3.1 玉米播種技術
夏季玉米的播種應盡量提前,以最大化利用光照和熱量資源,從而延長玉米的生長期并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根據玉米株型的不同種植密度也需相應調整,平展型玉米的種植密度控制在3000~3500株/667m2之間,緊湊型玉米則可增加到4500~5500株667m2。播種時可選的行距方式有等行距和寬窄行兩種,若采用等行距播種,行距應維持在大約75cm,緊湊型玉米的株距約為20cm,平展型則為25cm左右,若選擇寬窄行播種方式,寬行應設為約140cm,窄行約為40cm,同時緊湊型品種的株距控制在17~20cm,平展型品種則為25~30cm[2]。播種深度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應保持在3~5cm之間,并確保深度的一致性,以助于種子均勻發芽,播種后,種子需要受到適中的鎮壓,這樣可以確保出苗整齊,為后續的玉米生長打下堅實基礎。
3.2 玉米田間補種
在進行補種操作時,應選用生長期較原品種短約15天的玉米品種,若播種時遇到低溫環境,導致玉米出苗時間延后,種植者可選擇生長期較短的品種以適應環境變化,補種所用的種子同樣需要經過篩選、包衣處理和晾曬等步驟,以確保種子質量。隨后,利用扎眼器進行補種作業。若采用人工補種方式,需先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待其露白后再進行播種,播種時必須確保種子落在濕潤的土壤上,隨后覆蓋一層薄薄的土壤(厚度不超過3cm),并輕輕踩實,以防出現“芽干”現象,補種的原則是根據缺苗情況來決定補種數量,若行間缺1棵苗,則無需補種;缺2棵苗時,需補種1棵;缺3棵苗時,則需補種2棵,以此類推,在進行補種時,保持正常的行距即可,無需額外調整[3]。
4 玉米高產種植田間管理
4.1玉米間苗和定苗
在進行玉米的間苗和定苗工作時,應遵循“去弱留強”和“間密存稀”的原則,當玉米植株長出3~4片真葉時,便可開始間苗,確保每穴保留兩株生長健壯的幼苗,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確保玉米苗能夠茁壯成長,由于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粗縮病或害蟲的侵襲,因此通過間苗和定苗可以篩選出更為健壯的植株,并有效控制種植密度。此外,及時間苗還能節約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早期間苗可以使有限的速效養分集中供應給保留的健壯植株,從而協調植株地上與地下部分的生長,使根系發達、植株粗壯而不徒長,在進行間苗操作時,需特別注意動作要輕柔,以避免傷害到根系或折斷幼苗,間苗過早,幼苗的次生根較短,易于拔出,且不會傷害到相鄰的苗;若間苗過晚,由于主根密集且長,不僅難以拔出,還容易在間苗過程中折斷幼苗或連帶拔出相鄰的苗,進而影響定苗的質量,給后續管理帶來不必要的困難。
4.2 玉米田間除草
在進行除草操作時,種植者應根據玉米苗的生長狀況和環境條件來選擇恰當的除草方法,以夏玉米為例若播種后遭遇多雨天氣,采用封閉除草方式更為適宜;而在雨水較少的情況下,則推薦選用莖葉除草方式,對于封閉除草,可選用40%的乙·莠懸浮劑或40%的異丙草·莠懸浮劑進行有效除草;若選擇莖葉除草方式,則可考慮使用4%的煙嘧磺隆油懸浮劑搭配38%的莠去津懸浮劑來進行除草操作,這樣的選擇能夠確保除草效果的同時,也兼顧了玉米苗的安全生長。
4.3玉米田間水肥管理
在玉米苗期,施肥工作得做足準備,需要在畦中間開溝條施并隨后蓋土,此時,要特別注意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合理配合施用,種植者可以根據預期產量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例如,對于預期產出600~700kg/667m2的玉米且中等肥力但未施基肥的田地,通常建議追施大約41~45kg的尿素、26kg的磷酸二銨,以及16kg的硫酸鉀,并適量補充鋅肥。首次施肥通常在玉米生長到7葉期時進行,此時應施入全部的磷酸二銨和41%的氮肥,如果基肥中沒有包含鋅肥,此時也應一并補施,第2次施肥則通常在玉米生長到8~9葉期時進行,此時應施入剩余的59%氮肥,對于那些播種稍晚、苗情較弱或需要補種和移栽的田塊,應重點進行施肥管理,可以適當增加施肥量,以促進這些幼苗的生長發育,確保它們能夠迎頭趕上,達到預期的生長狀態。
4.4 玉米田間穗期管理
在玉米穗期管理階段,種植者應根據土壤肥力和玉米苗的生長狀況來合理調配水分和養分的供應,對于生長狀況良好的玉米田,可以適當減少施肥量或推遲施肥時間;反之,則應增加施肥量并提前施肥,當玉米苗長出13~15片葉時,是施肥的關鍵時期。這次施肥旨在促進玉米穗的發育,施肥量應控制在總肥量的35%左右,即施用復合肥約20kg/667m2、氯化鉀約10kg/667m2。隨著玉米進入拔節或抽穗期,其生長速度加快,此時必須確保充足的水肥供應,以防止因缺水而導致的發育不良現象,此外,中耕培土也是穗期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中耕培土,可以進一步改善田間的水肥條件和土壤的透氣性,種植者應根據玉米的生長階段進行中耕操作:在拔節和抽穗前,進行1~2次中耕;而在穗期,則需要進行深中耕,以切斷部分毛根,刺激新根的生長,從而提高玉米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4.5 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
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生長過程中常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病蟲害防治是玉米種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玉米常見的病害有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等,防治紋枯病,可在發病初期使用5%井岡霉素1000倍液進行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對于大斑病和小斑病,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同樣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使用2~3次。在蟲害方面,玉米螟和黏蟲是常見的威脅,玉米螟的防治可在心葉末期,使用1.5%辛硫磷顆粒劑按1∶15拌細砂后撒入心葉內進行防治,黏蟲的防治則可在幼蟲3齡前,使用20%殺滅菊酯乳油15~45g/667m2進行噴霧,或者使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mL/667m2進行防治。此外,地下害蟲如螻蛄、蠐螬等也不容忽視,對于這些害蟲,可在播種前使用50%辛硫磷乳油拌種,或者在播種時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kg拌細土后順壟撒施。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務必注意藥劑的使用量和安全間隔期,避免對環境和玉米產生不必要的傷害,同時,也應結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方法,形成綜合防治體系,有效提高玉米的抗病蟲害能力,確保玉米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產。
6 玉米種植管理技術的推廣策略
6.1 不斷落實玉米種植管理推廣工作
為了持續推進玉米種植管理技術的普及,首要之務是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推廣架構。這一架構必須清晰地設定推廣的目標,并據此制定出周密的推廣計劃,同時必須組建一支專業的推廣隊伍,這支隊伍應由資深的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構成,他們需深入農田,與種植戶進行直接的對話,從而準確把握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所面臨的種植挑戰。基于這些了解,推廣隊伍應定期策劃并組織培訓活動,向種植戶傳授前沿的玉米種植管理技術,內容涵蓋新品種的選育、科學的施肥方法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策略等,此外,還應充分利用現代農業信息平臺,如農業專業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實時更新并發布玉米種植技術的最新動態和市場信息,助力種植戶及時捕捉行業資訊,進而提升他們的種植收益。當前,許多種植戶在玉米種植中仍沿用傳統方法,他們憑借豐富的經驗認為傳統方式更為穩妥,對現代種植技術缺乏了解和信任,甚至可能產生抵觸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玉米產量的提升,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必須加大綠色玉米種植技術的宣傳力度,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向種植戶展示綠色種植的優勢,引導他們轉變傳統觀念,積極嘗試并采納新技術進行玉米種植。
3.2 加大典型的種植管理示范技術引導
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農戶或田塊,應用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展示其帶來的顯著成效,能夠極大地激發其他農戶的學習和模仿熱情,因此,應精心選擇示范點,確保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可復制性。同時,組織農戶參觀示范田,讓他們親眼見證先進技術的成果,并邀請示范戶分享種植經驗和心得,此外,還可以利用媒體對示范成果進行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推廣的良好氛圍。
3.3 加大對玉米種植技術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推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為技術推廣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這包括支持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發活動、補貼農戶購買先進農機具和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獎勵在技術推廣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等,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技術推廣創造有利環境。例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與國外先進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等。
4結語
總之,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是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素,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包括合理的施肥、精確的灌溉、有效的病蟲害防治等措施,能夠顯著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產量,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因此,不斷推廣和應用先進的玉米種植管理技術,對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曉紅.玉米高效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要點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4(1):92-93+100.
[2]陳茹.玉米種植土肥管理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12):17-19.
[3]胡建軍,程助霞,趙德平,等.馬鈴薯-熱白菜間作糯玉米-菠菜四茬種植管理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2,10(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