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高質高產種植具有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保障糧食供應穩定的作用,玉米病蟲害類型多,影響玉米質量和產量。文章闡述玉米高效種植技術,通過對玉米全生育期常見病蟲害發生特點和癥狀的了解,提出防治技術,以此給玉米種植提供技術指導,促進玉米種植產業長遠發展,實現高質高產種植目標。
關鍵詞:玉米;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良好發展,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對玉米的需求逐步提升,對玉米規模化種植產生推動作用,提高玉米質量和產量勢在必行。玉米高效種植技術細節多,要求種植人員在不同生產階段采取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維持良好水分供給和養分供給,促進玉米植株健壯生長,同時采取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玉米質量和產量。
1 科學合理地選地整地
玉米對多數土壤環境均有適應性,條件允許時優先選擇綜合條件良好的地塊,為玉米高效種植打好基礎。玉米種植地塊地勢平坦,土壤pH值6.5~7,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不選擇土壤黏度高的地塊。玉米種植地塊周邊道路交通條件良好,以便運輸生產物資和玉米。若在長時間荒廢的地塊種植玉米,先翻耕25cm左右,破除土壤板結,減少土壤菌源和蟲源。田塊翻耕后,將土地整平[1]。
2 高產玉米的科學選種與處理
2.1科學選擇
玉米品種選擇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玉米品種適應栽培地塊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市場接受度高,抗逆性、抗病性良好,降低玉米全生育期的病蟲害發生率,增產潛力足。例如,魯玉3號是具有推廣價值的玉米品種。
2.2 曬種
玉米種子表面攜帶病菌,可能發生病害,采用曬種方法殺菌,提高種子品質。在通風良好、干凈、干燥的空曠場地攤開玉米種子,晾曬2d,在晴朗天氣晾曬,時間為10:00~16:00,利用太陽光的紫外線殺菌。過度曬種或晾曬時間不足均會影響種子生長,曬種期間定期翻動種子,均勻曬種。若遇到降雨,注意防護,避免種子遭雨淋。相比未晾曬的玉米種子,經過曬種的種子芽勢良好,發芽速度快,成活率高。
2.3 藥劑處理
選種后,用粉繡寧可濕性粉劑、辛硫磷乳油等藥劑拌種,預防病害。例如,玉米種子與粉繡寧按1:0.002比例拌種,結合密封袋悶種措施,加強種子處理效果。悶種時間為藥劑拌種后,時間為半天。種子包衣也是預防病蟲害的常用方法,在種子表面形成藥劑薄膜,抵御病菌和害蟲的侵害。在通風區域晾曬經過包衣處理的種子,適期播種。若條件允許,種植人員通過正規途徑購置已包衣處理的種子,減少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工序,田間條件適宜時直接播種即可。
3 玉米的播種
3.1 玉米的適期播種
播種前,檢測土壤含水量,穩定在70%左右時播種。種植人員關注天氣預報,借墑播種,維持良好土壤墑情供種子生長,提高種子存活率。土壤墑情良好時,盡早播種。種植田塊粗縮病高發時,六月中旬播種[2]。
3.2 玉米的播種方式
播種深度5cm,行距60cm,單粒精量播種,田塊各部位播種量合適,種子均勻分布,避免局部漏播或重復播種。
3.3 玉米的播種密度
播種后,部分種子因自身品質、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正常生長,實際播種密度應高于預期收獲密度15%,保證每畝玉米植株數量合適,以免因植株不足引起減產。播種密度不宜過大,否則玉米植株擁擠,通風透光不良,影響植株生長。若種植耐密性玉米品種,播4500粒/667m2左右。
3.4 玉米的施加底肥
施氮磷鉀復合肥40kg/667m2、硫酸鋅1.5kg/667m2。集體水肥一體化播種機施肥,以較快速度將肥料撒施至玉米種植田塊,保證播種效果和施肥效果。底肥與種子分離,預防燒苗。
4 玉米高產種植的田間精細管理
4.1 防旱防澇
玉米種植地塊土壤干旱時,灌溉補水,保持良好土壤墑情,促進植株生長發育。連續陰雨天氣,玉米種植地塊容易發生水澇,植株根系腐爛,需要及時排水。根據玉米種植地塊地勢條件修筑排水設施,定期清理樹枝等雜物,保證排水順暢。
4.2 施肥管理
玉米生長發育階段,施純氮肥304.05kg/667m2。除了施加底肥外,根據玉米植株不同生育期及時追肥。帶種肥,采用復合肥225kg/667m2和鋅肥22.5kg/667m2。追肥,分2次進行:首先,7月中旬對玉米植株追施壯苗肥,施入尿素,促進壯苗,根據地塊土壤條件輔以滅茬松土措施;其次,在玉米植株開葉至10片葉時追施穗肥,施入尿素150kg/667m2。玉米拔節期,施加氮磷鉀復合肥,施肥量根據玉米植株長勢和土壤養分供應情況確定。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選擇肥料,準確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3]。
4.3 化學調控
玉米種植密度高、易倒伏的田塊采取化學調控措施,改善玉米植株長勢,保障玉米豐產。化學調控時期為玉米植株9±2展葉期,方法是向植株噴施矮壯素25g兌水35kg±5kg的混合液,經過化學調控的玉米植株長勢良好,正常生長發育,玉米籽粒質量和產量有保障。
4.4 隔行去雄
隔行去雄是常用的玉米增產措施,增產9%±5%,作用機理:降低田間玉米植株密度,保持良好通風透光條件,對植株生長有利;去雄后,營養供給集中,輸送至雌穗的養分充足,促進玉米生長發育,使籽粒飽滿,促進增產;改善田間環境,減輕螟蟲危害,避免因病蟲害頻發導致玉米植株減產。雄穗抽出力度是影響取雄增產效果的重要因素,抽出長度以手能握住為準進行控制。
5 玉米機械化收獲
根據玉米生長發育程度確定收獲時間,玉米籽粒含水率21%~24%是最佳收獲時期,采用機械化收獲技術,根據田塊地形和面積選擇收割機械,規劃運輸路線,由專人駕駛機械設備沿直線勻速行駛,有序收割玉米。玉米籽粒松散或含水率偏低,籽粒在收割過程中可能受損,需降低行駛速度。若玉米籽粒含水率合適、田間地形平坦,適當提高收割速度,在保證玉米收割效果的前提下縮短時間。機械設備刀具磨損影響玉米收獲效果,要求機械設備平穩運行,避開石塊及其他障礙物。收獲前先了解田間地形條件和玉米生長狀態,評估是否具備機械化收獲條件,田間坡度達到8°以上以及玉米秸稈倒伏時均不適合機械化收獲。玉米秸稈還田,收割機械將秸稈粉碎為若干長度小于10cm的小段,結合整地設備深耕土地,使秸稈均勻分布,與土壤均勻混合,提升土壤肥力。
6 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
6.1 玉米大斑病
中國東北及西北地區的玉米大斑病發生率高。葉片感染大斑病,受害部位存在病斑,因病害加重逐步沿葉脈蔓延,擴大發病范圍。玉米葉鞘、苞葉等部位也可能感染大斑病。溫度20℃~25℃、高濕地塊的玉米容易感染大斑病,若田間濕度高,病斑有灰黑色霉狀物。
種植戶重視大斑病對玉米植株的危害,根據種植條件挑選對環境適應性良好的抗病性玉米品種,結合曬種、藥劑拌種等處理措施,預防玉米大斑病。適當早播,實行輪作。根據玉米植株長勢采取田間管理措施,玉米植株間通風透光條件差導致田間悶熱高濕,容易發生玉米大斑病,針對此情況,及時摘除植株底部2~3片葉,在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的同時改善田間環境,破壞玉米大斑病發病條件。化學防治藥劑有50%的甲基硫菌靈、50%的多菌靈等,在玉米大斑病發病初期及時噴施,每隔10d進行1次,連噴2~3次。
6.2 玉米粗縮病
玉米苗期感染粗縮病的概率高,病害嚴重,5~6片葉開始顯癥,其他生育期也可能感病。病害初期癥狀為油浸狀褪綠虛線條點,分布區域集中在中脈兩側及心葉基部,病害嚴重時整個葉片均顯現癥狀。受害玉米植株葉片僵直,葉片背部葉脈有蠟白色隆起條紋,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心葉無法正常展開,葉片長勢差。玉米植株生長至9~10片葉,粗縮病的主要癥狀為頂部葉片簇生,上部節間短縮粗腫,感病植株高度不及正常植株的1/2。粗縮病導致玉米質量下降、減產,主要原因在于受害植株無法抽穗結實,部分感染粗縮病的玉米植株雖然抽出雄穗,但無花粉,仍會影響產量。
粗縮病通過灰飛虱傳播,因此防治灰飛虱能夠間接防治玉米粗縮病,用內吸殺蟲劑對玉米拌種起到防治作用,例如5%蚜虱凈乳油拌種,藥劑用量為種子量的2%,防效達到60%以上。玉米粗縮病的化學防治藥劑采用5%蚜虱凈乳油2500倍液,噴霧時期為玉米出苗后至三葉期前,每隔10d噴施1次,連噴2次。全田噴霧,噴霧范圍包含玉米田塊、田邊地頭雜草[4]。
6.3 玉米紋枯病
玉米葉鞘和葉片等部位感染紋枯病。葉鞘感病,存在病斑,形狀變化為初期圓形,后期云紋狀;顏色變化為初期灰綠色,后期黃色至紅褐色。若田間濕度高,病斑有白色霉狀物。環境對玉米紋枯病的發生與發展有顯著影響,環境適宜時快速發病,病害短時間內大范圍蔓延,嚴重危害玉米生長發育,難以保證玉米質量和產量。
化學藥劑對玉米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較好,病株率高于8%且病害持續蔓延時噴施化學藥劑,例如,240g/L腈苯唑·噻呋酰胺懸浮劑30mL/667m2~40mL/667m2,田間紋枯病嚴重時,視實際防治效果增加噴施次數,間隔7d~10d噴施第2次。噴霧用藥量充足,噴霧均勻,防止局部無藥劑、藥劑過少或過量。環境對藥劑防治效果產生影響,噴藥防治前關注天氣預報,在風力等級為3級以下時噴施藥劑,若噴施藥劑后4h~8h遇降雨,雨水沖刷導致藥劑流失,影響防效,需及時補噴。一日內,早晚涼爽時段適宜噴施化學藥劑,不宜在中午溫度較高時噴藥。除以上藥劑,還可采用500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125mL/667m2~150mL/667m2等藥劑進行防治,交替用藥,保證每種藥劑對玉米紋枯病的防效。
6.4 玉米銹病
玉米感染銹病,葉片和主脈有淡黃色斑點,后續形成紅褐色孢子。若病菌感染嚴重,受害玉米植株葉片附著大量孢子,對植株的影響主要在于葉片干枯、籽粒干癟等,若防治不當,感染銹病的玉米植株質量和產量均下降。
種植戶挑選抗病性良好的玉米品種,利用品種特性預防病害。根據田間環境和玉米植株生長狀態采取水肥管理措施,水分管理重點在于灌水和排水,維持良好土壤墑情,防止田間過于干旱或大量積水;肥料管理重點在于施加基肥和追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利用肥料。通過水肥管理方式促進玉米植株生長,抵抗病蟲害。玉米銹病化學防治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每隔10d噴施1次,連噴2~3次,發病初期及時噴施,阻止病害蔓延,與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搭配使用能夠加強防效。前茬作物收獲后,清理病株殘體,減少田間菌源。
6.5 玉米螟蟲
玉米螟蟲食性雜,是一種影響玉米質量和產量的害蟲。玉米各生育期均可能遭受玉米螟蟲侵害。幼蟲鉆入心葉,展開的葉片有大量小孔。成蟲取食部位包含玉米植株莖稈、葉片、雄穗基部。籽粒遭受玉米螟蟲侵害后,養分和水分散失,籽粒飽滿度差,減產減收。無論哪一生育期的玉米植株遭受玉米螟蟲侵害,均容易出現長勢衰弱、空稈倒伏,最終影響玉米質量和產量。
通過多種措施防治玉米螟,加強防效。種植戶選擇抗蟲品種,結合田間生產條件和玉米品種生長特性控制種植密度。清理田間秸稈,深翻土壤,減少蟲源。過度施肥導致玉米貪青招蟲,因此少施氮肥。玉米螟蟲的化學防治分階段進行。新葉末期,新葉叢中聚積大量幼蟲,著重向心葉噴施藥劑進行防治,例如,用50%巴丹150g兌水150kg/667m2,或將配制好的藥劑灌入心葉,也可防治玉米螟蟲。玉米穗期,防治藥劑采用80%敵敵畏250mL和18%殺蟲雙500mL兌水120kg~150kg,每隔7d噴施1次,連噴2~3次[5]。
6.6 玉米黏蟲
玉米黏蟲繁殖能力強,食量大,長時間侵害玉米植株。玉米黏蟲1年發生3代,第1代黏蟲隨氣流遷飛而來,主要集中在5~6月雨水較多時,第2代、第3代發生時間分別為6~7月、8月。第2代玉米黏蟲對玉米植株的侵害嚴重,高溫時蟲害猖獗,取食葉組織,受害葉片僅剩光桿,玉米植株生長異常,產量遠不及健康植株,嚴重時絕收。玉米黏蟲喜溫暖高濕環境,地勢低洼、雜草叢生的田塊容易發生蟲害,清晨雨水多、土壤空氣濕度高時發生率提高。若前茬種植小麥,殘留的秸稈和雜草攜帶蟲源,玉米栽培期間可能發生蟲害。玉米黏蟲具有暴食性和毀滅性,對玉米種植的危害不容忽視。
玉米黏蟲農業防治方法在于淺耕滅茬,減少蟲源,用滅幼脲消除幼蟲。田間玉米黏蟲危害嚴重時,辛硫磷乳油拌土撒施,或采取噴霧防治方法,例如,用菊酯乳油加水稀釋,每隔7d~14d噴施1次,連續2~3次,在幼蟲3齡前盡快噴施化學藥劑,阻止蟲害發展,還可采用中保殺蟲1500~2000倍液防治。玉米黏蟲化學防治重點在于合理選擇藥劑,規范用藥方式,控制噴施量、噴施面積和噴施次數,保證防效。
6.7 紅蜘蛛
玉米抽穗后是紅蜘蛛高發時段,侵害植株的方式是刺吸植株葉片養分,受害葉片有較多黃白色斑點,若蟲害持續發展,葉片黃枯死亡。紅蜘蛛發生情況受環境影響,干旱時蟲害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籽粒秕瘦,產量下降。
冬春季節,磙壓、耙耱,通過外部施壓方式使土壤中的紅蜘蛛窒息死亡。玉米收獲后,深耕滅茬,清理紅蜘蛛。玉米栽培期間,及時清理田間、田埂的雜草,破壞紅蜘蛛繁殖場所,清理的雜草需轉移至種植田塊以外指定區域集中處理,減少田間蟲源。紅蜘蛛猖獗時,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應用效果較好的有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2%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等,每隔7d噴施1次,連續2~3次。
7 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高效種植目標的實現途徑在于規范選種,科學栽培和管理,種植人員要了解土壤和氣候條件,優化玉米種植方法,在玉米各生育期采取精細化管理措施,保證田間水分和養分充足,通風透光條件良好。種植人員重視病蟲害對玉米植株生長發育的危害,根據病蟲害生物特性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盡快阻止病蟲害發展。本文僅闡述部分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相關人員需要繼續研究,優化種植方法,完善防治措施,提高玉米栽培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玉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關鍵問題探究[J].農場經濟管理,2024(6):44-45.
[2]朱海英.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探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5):56-58.
[3]扎西卓瑪.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5):28-30.
[4]姚洪濤.玉米技術栽培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新農民,2024(15):70-72.
[5]楊友平.玉米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廣東蠶業,2024,58(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