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作物,面臨病蟲害的嚴重威脅。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二化螟等病蟲害,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傳統化學農藥防控雖有效,但導致抗藥性增強、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綠色防控技術應運而生,通過生物防治、物理與機械方法、農業生態調控等手段,實現病蟲害可持續控制。其中,微生物制劑、天敵利用、植物源農藥等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抗性品種選育、耕作制度優化、田間環境管理等農業生態調控技術,構建生態平衡農田生態系統。這些技術不僅有效控制病蟲害,還提升水稻品質與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農業生態調控
引言
隨著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變革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病蟲害問題日益嚴峻,成為制約水稻產量和品質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控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蟲害壓力,但長期過度依賴不僅導致病蟲害抗藥性增強,還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與當前倡導的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探索和推廣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成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綠色防控技術,以其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的特點,通過生物防治、物理與機械方法、農業生態調控等多種途徑,旨在構建一個生態平衡、自我調控的農田生態系統,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
1水稻病蟲害概述
1.1水稻主要病害
水稻病害是影響水稻生產的重要因素,其中,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是最為常見且危害嚴重的3種病害。一是,稻瘟病。由真菌引起,可侵害水稻的各個部位,從葉片到穗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收。病斑初為白色小點,后逐漸擴大成直徑可達數厘米的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邊緣有寬約數毫米的褐色暈圈。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稻瘟病可導致整株水稻枯死。二是,紋枯病。同樣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水稻的葉鞘和葉片。該病形成云紋狀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進而降低水稻產量。三是,白葉枯病。由細菌引起,主要通過氣孔侵入水稻植株。病害初期,葉片邊緣出現水漬狀斑點,這些斑點在幾天內迅速擴展為寬數毫米至數厘米的灰白色長條斑。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逐漸枯死,嚴重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灌漿過程。白葉枯病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因氣候條件和品種抗性而異,但嚴重時也可導致水稻產量大幅下降。
1.2水稻主要蟲害
水稻蟲害同樣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其中,稻飛虱和二化螟是三種最具代表性的害蟲。稻飛虱,以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和遷飛能力著稱,每只雌蟲一生可產卵多達數百粒,且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增殖。它們主要吸食水稻莖基部的汁液,導致植株營養不良,生長受阻,甚至倒伏,從而造成水稻產量的大幅下降。二化螟,以幼蟲蛀食水稻莖稈為主,每只幼蟲可蛀食多株水稻,造成枯心、白穗等癥狀。這些癥狀嚴重影響水稻的灌漿和成熟,導致水稻產量大幅下降。
1.3病蟲害發生規律
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包括氣候條件、土壤環境、栽培措施及病蟲害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等。氣候條件是病蟲害發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溫度、濕度、光照等氣候條件直接影響病蟲害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速度。例如,當環境溫度持續在24℃—28℃且濕度較高時,有利于稻瘟病和紋枯病的發生;而干旱條件,特別是連續10天以上無有效降水的情況,可能加重白葉枯病的危害。土壤環境,如土壤肥力、pH值等,對病蟲害的發生也有顯著影響。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酸堿度(一般pH值在6.0—7.5之間)有利于水稻健康生長,增強其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土壤肥力不足或pH值偏離最適范圍,都可能降低水稻的抗逆性,從而更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栽培措施對病蟲害的發生同樣有顯著影響。不合理的種植密度,如每畝種植水稻超過22萬株,易導致通風透光不良,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有利環境;過量施用氮肥,如每畝施氮量超過15kg,可能導致水稻生長過旺,抵抗力下降,易受病蟲害侵襲;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長期深水灌溉或頻繁干濕交替,也可能破壞土壤結構,降低水稻的抗病性。此外,病蟲害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如其生活習性、繁殖周期、越冬方式等,也是影響其發生的重要因素。例如,稻飛虱的繁殖周期短,每代僅需15—20天,且具有很強的遷飛能力;二化螟的越冬幼蟲能在土壤中存活6個月以上。了解這些特性,有助于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抓住防控的關鍵時期,如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如分蘗期、孕穗期)進行重點防治,從而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
2綠色防控技術原理與優勢
2.1綠色防控技術原理
綠色防控技術是一種基于生態學原理,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控、農業生態調控等手段,以實現病蟲害可持續控制為目標的技術體系。其核心理念在于通過保護和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和自我調節能力,構建有利于水稻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農田生態環境。生物防治是綠色防控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利用微生物、植物、昆蟲等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引入或增強天敵、使用微生物制劑、植物源農藥等方式,來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農業生態調控則通過調整耕作制度、優化田間管理、選育抗性品種等措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增強水稻的抗逆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2相比傳統防控的優勢
與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控相比,綠色防控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不僅導致病蟲害抗藥性的增強,還嚴重污染了土壤、水源和空氣,破壞了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而綠色防控技術則通過生態調控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實現了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減少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其次,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提升水稻的品質和產量。通過構建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優化田間管理,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病蟲害,還能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產量。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也避免了農藥殘留對水稻品質的負面影響,提升了水稻的市場競爭力。
3生物防治技術及應用
3.1微生物制劑
微生物制劑是生物防治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巧妙地利用微生物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精心引入或有效增強那些對病蟲害具有天然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種群,來達到精準控制病蟲害的目標。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控實踐中,常用的微生物制劑涵蓋了細菌制劑、真菌制劑以及放線菌制劑等多個類別。這些制劑中蘊含的微生物能夠合成并釋放諸如抗生素、特異性酶類、生物毒素等多種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夠精準地作用于病蟲害,產生強烈的抑制甚至致死效果。舉例來說,某些特定的細菌制劑能夠高效產生幾丁質酶,這種酶能夠針對性地分解病蟲害體壁中的關鍵成分,從而嚴重破壞其生理結構,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控制。與化學農藥相比,微生物制劑展現出顯著的環境友好特性,并且不易誘導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因此成為綠色防控技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實際應用中,微生物制劑的防控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這包括制劑的具體種類、有效濃度、施用方式的選擇,以及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的優化調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根據病蟲害的具體種類、發生程度以及實時的環境條件,科學且合理地選定制劑種類和施用策略,以期達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同時,為了顯著提升微生物制劑在田間應用時的穩定性和持效性,還需要深入研究其制劑工藝,比如通過微囊化、包埋等技術手段來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和活性保持時間,并探索最佳的保存條件,如低溫冷藏和避光儲存,以確保其在田間使用時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3.2天敵利用
天敵利用是生物防治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巧妙地借助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天敵昆蟲(如瓢蟲、草蛉、食蚜蠅等)蜘蛛以及捕食性螨類等生物,來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這些天敵昆蟲能夠捕食大量的害蟲,顯著降低害蟲的數量,進而削弱其危害程度。蜘蛛和捕食性螨類同樣在害蟲控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能夠精準捕食害蟲的卵、幼蟲以及成蟲,對害蟲的種群增長形成有效的抑制。據研究,一片稻田中的蜘蛛種群,每天可捕食害蟲數量可達數千只,對害蟲的種群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天敵利用的實踐過程中,關鍵在于精心保護和有效增殖這些天敵,使其在水稻田間形成一個穩定且高效的生物群落,從而實現病蟲害的自然控制。這可以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實現,包括改善田間生態環境,比如種植多樣化的綠肥作物以提供天敵的棲息地和豐富的食物來源;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以降低對天敵的誤傷和生態環境破壞。
3.3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作為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殺蟲、殺菌或除草活性的天然物質,是生物防治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農藥以其環境友好、易降解、對目標生物特異性強且不易產生抗藥性等顯著優點,成為綠色防控技術中的理想選擇。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控實踐中,常用的植物源農藥主要包括苦參堿、印楝素、魚藤酮等。苦參堿,提取自苦參植物,對多種害蟲具有強烈的觸殺和胃毒作用,能夠有效破壞害蟲的生理結構,如破壞害蟲的神經系統,致其死亡。印楝素,源自印楝樹,是一種廣譜的殺蟲劑,能夠干擾害蟲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特別是對害蟲的幼蟲階段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魚藤酮,則提取自魚藤植物,通過影響害蟲的呼吸,導致其窒息而死。植物源農藥的防控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精確影響,這包括農藥的具體種類、有效濃度(如苦參堿常用濃度范圍為0.3%—0.5%,印楝素為0.1%—0.3%,魚藤酮為0.2%—0.5%)施用方式以及環境條件的變化。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必須根據病蟲害的具體種類、發生程度以及實時的環境條件,科學且合理地選擇農藥種類和施用策略,以確保達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4農業生態調控技術
4.1抗性品種選育
抗性品種選育是農業生態調控技術中的核心環節,它聚焦于通過精密的遺傳改良,培育出具有強健抗病蟲害能力的水稻品種,旨在大幅度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從而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在這一選育過程中,科學家會精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雜交育種等現代科技手段,將那些已被驗證具有顯著抗病蟲害特性的基因精準導入水稻中,賦予水稻對特定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例如,通過導入經過精心篩選的抗稻瘟病基因,科技人員已成功培育出對稻瘟病具有高效抵抗力的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在田間試驗中表現出色,病害發生率顯著降低。同樣,通過導入抗蟲基因,如針對稻飛虱的特異性基因,科技人員也成功培育出對這些害蟲具有顯著抗性的水稻品種,有效減少了害蟲的為害程度。抗性品種選育的優勢在于其長期性和穩定性,一旦成功培育出抗性品種,這些品種就能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持續、穩定地控制病蟲害,為水稻的穩產高產提供堅實保障。
4.2耕作制度優化
耕作制度優化作為農業生態調控技術中的另一項關鍵措施,通過精細調整水稻的種植方式、巧妙安排輪作休耕以及靈活應用間作套種等策略,來顯著改善田間生態環境,進而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通過實施輪作休耕制度,可以成功打破病蟲害的循環鏈,經研究發現,輪作休耕可使病蟲害的種群密度降低20%—40%,從而大幅減輕病蟲害對水稻的危害。同時,間作套種作為一種高效的種植模式,通過在同一田塊內同時或交替種植兩種或多種作物,能夠顯著增加田間的生物多樣性,進而顯著增強水稻對病蟲害的自然抵抗能力。耕作制度優化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其綜合性和可持續性上,更在于它能夠帶來多方面的積極效益。通過優化耕作制度,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還能顯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4.3田間環境管理
田間環境管理是農業生態調控技術中的基礎且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涵蓋了田間水分管理、肥料施用、雜草控制、病蟲害監測等多個精細方面。舉例來說,通過實施精確的水分管理,根據水稻生長階段和土壤墑情進行合理灌溉,可以確保土壤保持適宜的濕度。在肥料施用方面,通過平衡施肥策略,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水稻營養需求,科學配比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可以有效避免養分過剩或不足的問題,進而提升水稻的抗逆性,使其更能抵抗病蟲害的侵襲。此外,通過及時且徹底的雜草控制,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潛在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從而降低害蟲的數量。
綜上所述,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控中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與機械防控、農業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還能提升水稻的品質和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物防治技術利用微生物制劑、天敵昆蟲和植物源農藥等自然資源,實現了對病蟲害的生態控制,避免了化學農藥帶來的負面效應。農業生態調控技術則通過抗性品種選育、耕作制度優化和田間環境管理,構建了有利于水稻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農田生態系統,實現了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
參考文獻:
[1]韋紅元,葉海絲,韋榮玲.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策略分析——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水稻病蟲害為例 [J]. 新農民, 2024, (04): 90-92.
[2]陳云.水稻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 [J].種子科技,2023,41(22): 94-96.
[3]伍蘭萍.水稻病蟲害全程簡約化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與推廣[J].種子科技, 2023, 41 (19):105-107.
[4]梁珊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分析[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 2023,(07):77-79.
[5]李開溢.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結合策略分析——以肇慶市懷集縣為例[J].種子科技,2022,40(2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