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茶種植在我國已有悠久歷史,作為優質的木本油料,應用廣泛且對健康無害,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廣西尤為突出。油茶種植前景廣闊,市場需求旺盛,因此,加強油茶種植技術、提升種植質量,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基于此,本文將對油茶的營林技術進行分析,并探討其種植前景,期望為油茶的健康發展及未來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油茶種植;營林技術;發展前景
油茶樹,又名白花茶或茶子樹,屬于山茶科山茶屬植物。這種特有的植物形態為灌木或小型喬木,其葉片堅韌,呈橢圓形,白色花朵簇生于頂端。由于其顯著的經濟價值,油茶備受關注,不僅有助于生態環境,還能用于生產食用油和工業原料。然而,油茶的栽培并不簡單,對土壤、溫度、光照和水分等條件要求較高。理想的種植地點應具備適中的坡度、充足的水源和適宜的氣候,年均溫度保持在13~18℃的地區尤為適宜。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提高種植技術顯得至關重要。
1 油茶營林技術要點
油茶營林技術可從造林、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四個方面入手,可實現油茶營林質量提升,實現高產的目的。
1.1 造林要點
1.1.1 林地清理
在油茶造林的初期階段,為了創造適合油茶生長的理想環境,需要徹底清理林地內的雜物和非油茶植物,確保林地純凈。在進行伐根處理時,深度不應超過10cm,以便新植株扎根和生長。在林地邊緣,應設立明顯的防火隔離帶,并嚴格遵循防火規定,執行“五燒五不燒”的準則,確保消防安全。在具體的火源管理上,建議在山坡高處點燃火源,讓火焰自然向下蔓延,既能有效清除潛在的灌木叢和雜草,又能控制火勢,實現既高效又安全的清理作業。
1.1.2 整地、挖坑要點
為了實現最佳的土壤利用和提高油茶樹的生長效益,建議采用穴狀種植法。每棵油茶樹的種植位置應預先挖成2m寬、深3m的標準種植穴。設計合理的間距可以防止油茶樹之間的過度競爭,確保每棵樹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和生長空間,從而創造理想的生長條件。在整地過程中,應挖掘40m×40m的大型坑穴,深度達到30m。坑穴挖掘完成后,需要精確測量并處理坑底。坑內表層的肥沃土壤應取出備用,回填時保持與地面約10cm的高度差,既有利于排水,又能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油茶樹的扎根和生長。
1.1.3 施加基肥
基肥能夠為油茶樹提供全面且持久的營養支持,滿足其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從而顯著促進其根系發育、樹冠擴展以及整體健康狀況,為提升油茶產量與品質創造有利條件。通常而言,每株油茶樹需施用500g基肥,并且建議將農家肥與化學復合肥進行科學配比,以實現營養元素的全面均衡供給,確保油茶樹獲得充足且合理的營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向基肥中添加1~2kg微量元素,可以進一步增強營養的多樣性,滿足油茶樹對微量營養素的需求。同時,摻入5~10kg天然泥土,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能提升基肥的肥效與持久性,為油茶樹長期提供穩定的營養支持。將精心調配的基肥混合物施入預設坑穴,可最大化施肥效益,助力油茶樹實現更為優異的生長表現。
1.1.4 造林密度
在調控油茶樹的造林密度時,我們必須全面而深入地考慮其獨特的生長習性、特定地區的氣候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等多方面的因素。油茶樹作為一種對光照條件有特定需求的植物,其造林密度的設定應確保其能夠充分享受陽光照射,從而有效提升生長效率與果實品質。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建議每公頃合理配置約1765株油茶樹。這一密度既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避免空間浪費,又可防止因植株過度擁擠而引發的光照、水分和養分等資源競爭問題。通過這樣的科學調控,我們旨在最大化油茶樹的種植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豐收,為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2 撫育管理要點
1.2.1 砍草擴坑
對于新種植的油茶樹,加強撫育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通過適當的管理措施,可以顯著提高其成活率。每年應進行2次撫育工作,第1次撫育時間定在種植后的5月。在此階段,以油茶樹為中心,挖1個深15cm、寬1cm的坑,在挖坑過程中仔細清除雜物,確保草根長度不超過15cm。在接下來的3年里,每年需要進行2次草木修剪,并進行1次擴坑和撫育操作,逐年擴大坑的范圍,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1]。這種方法有助于提升土壤溫度,增加有機物質含量,從而為油茶樹提供更優越的生長環境,促進其茁壯成長。
1.2.2 追肥
追肥是促進油茶生長發育的重要環節,需根據油茶的生長周期制定個性化的施肥方案,以滿足其各階段的營養需求。在油茶樹種植的前5年,主要應用氮肥,建議每年4~5月使用0.1kg的尿素,這一時期正好符合油茶對氮素的需求。首次追肥時,應在油茶樹兩側挖出深20cm、寬30cm的施肥溝,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內,使肥料直接作用于根系周圍,提高吸收效率。此方法在隨后的幾年中也應繼續采用,保持溝施的方式進行追肥。
隨著樹苗逐漸成熟,進入豐產期,施肥策略應調整為更為均衡的氮、磷、鉀組合,按3∶2∶1的比例施用,每次施肥量為0.3kg。為了優化營養吸收,此階段的施肥應分為2~3次進行,每次間隔一段時間,以便植物逐步吸收和利用這些養分。
1.3 整形修剪要點
通過實施細致的油茶樹整形和修剪策略,可以提升其光合作用效率,確保充足的光照供應。在修剪過程中,應最大化利用光照資源,特別是在幼苗期,要選擇生長力強的側枝作為主枝,并對主干進行適度清理,形成健康的樹形結構。對于生長期的油茶樹,修剪的重點在于去除受病蟲害侵擾和生長不良的枝條,同時優先保留那些健康且能有效吸收光照的枝條。修剪管理不僅可以提高油茶樹的整體健康水平,還能激發其生長潛力,保持持續的生長態勢[2]。
1.4 病蟲害防治要點
油茶病蟲害防治策略以預防為主,需了解病蟲害的發生機制,找出其弱點,并采取針對性地防治措施。在油茶林中,常見病害包括炭疽病、軟腐病和根腐病等。預防的關鍵在于保持林地清潔,提升整體抗病能力。例如,定期噴灑50%多菌靈500倍液可以有效防止炭疽病,嚴重感染的植株需及時清除或銷毀以防擴散。
針對軟腐病,可以交替使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和75%甲基托布津溶液。同時,在冬季和春季進行深翻土壤,清除病果病葉,以減少越冬病菌的危害。對于根腐病,可以使用1%的硫酸銅或敵敵畏對油茶苗進行消毒。
在蟲害方面,3月上旬可通過噴灑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75%辛硫磷2000倍液來防治油茶尺蛾。防治像甲蟲的方法是在林冠下施放3%鋅硫磷顆粒并覆土,并在4~9月的高峰期使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灑。同時,通過翻耕林下土壤等物理防治手段,也能有效消滅幼蟲。
2 油茶營林生產管理策略
我國在油茶營林生產方面有著一定的經驗,但還需不斷完善油茶林生態系統,優化間伐措施,提升種植質量,以此來實現油茶營林生產管理優化。
2.1 完善油茶林生態系統
在建設油茶林的過程中,需要巧妙利用生態共生的優勢來提升整體生產力,還應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通過引入多樣化的林下經濟作物,如中草藥、蘑菇等,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收益,還能豐富油茶林的生態系統,促進生物多樣性。林下養殖,如雞、鴨等家禽,也可以通過自然覓食控制害蟲數量,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例如,可選擇桉樹與油茶樹混種,這種混種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還能帶來雙重經濟收益。為保證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開始前應對林地進行細致的清理和整地,避免人為干擾對油茶林生態系統的潛在破壞[3]。
病蟲害防治是保障油茶林健康發展的另一重要措施。應定期監測油茶林的病蟲害情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可以選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例如,利用天敵昆蟲控制害蟲數量,或通過設置誘捕器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此外,加強油茶樹的樹勢管理,增強其免疫力,也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
2.2 優化間伐措施
在油茶林的初期生長階段,通常需要進行3~4次的間伐,具體時間根據林地的實際情況而定。間伐時,遵循“見林即間,間伐后留有空間”的策略。對于生長旺盛的油茶林,應及時間伐以優化林木結構;對于生長不佳的,可以在春季或秋季進行1次調整,促進其恢復活力;而對于生長穩定的,則每1~2年間伐1次,以維持適度的競爭壓力。
在間伐操作中,通常保留枝梢和枝葉,但對于生長弱或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樹木,則需果斷清理,以確保林地的通風透光,調整林地生態,促進新生幼樹的良好生長。
以河池市天峨縣高樓山林場為例,該林場主要由丘陵和山地組成,河谷盆地分布在西溪和藍溪沿岸。西北部地區山勢陡峭、坡度大、河谷狹窄。因此,在制定種植密度時,丘陵地帶的油茶林種植數量可能適當減少,每公頃約1050~1350株,而山區的油茶林則可能需要保持較高密度,以適應復雜地形,確保油茶樹的生長,并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
除了上述間伐策略,還需根據油茶樹的生長特性進行個性化管理。對于生長狀況欠佳、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油茶樹,應及時進行精準修剪,剪除的枝條需立即清理,以免影響樹體正常發育。間伐時特別關注對幼樹的保護,確保新發枝條不會干擾其生長。
合理密植在間伐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油茶樹叢過于密集,枝葉遮擋陽光和空氣流通,需要適時修剪部分枝葉,確保每株植株都能獲得足夠的生長空間。具體保留密度的設定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如果地勢開闊、氣候濕潤、初始種植密度適中,可以適當增加密度,有利于樹木生長。相反,如果地形狹小、氣候潮濕,則應適當降低密度,避免過度擁擠導致的生長受限[4]。
3 油茶種植前景分析
雖然有著部分限制因素,但不可否認油茶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近年來,油茶項目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油茶產業的潛力更是被充分挖掘。未來,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油茶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3.1 提高經濟價值
茶油能夠調節膽固醇、增強免疫力、維護心血管功能、保護肝臟、預防高血壓,并具有抗衰老作用。精制茶油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不易變質,可應用于化妝品行業,目前日本已將茶油提取物用于高級化妝品中。在工業領域,茶油可用于制造機械防銹油、潤滑油和表面活性劑等,在絲綢、印染等行業也有廣泛應用。我國對茶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茶油出口也在增長,已向歐洲和東南亞出口茶皂素、茶籽,用于制作生物農藥和化妝品。隨著市場需求擴大,應該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油茶種植面積,拓寬油茶的利用途徑,提高其經濟價值[5]。
3.2 提高作物價值
隨著油茶的經濟價值不斷提升,油茶種植項目逐漸受到重視。然而,由于油茶種植標準較高,混種模式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進行合理規劃和制定種植方案。要擴大油茶產業,必須實現規模化和系統化管理,并加強科技支撐,通過科學手段促進油茶發展。規范化種植要求提升技術,從而實現機械化管理,優化效益,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高質量的油茶種植需要規范化機械使用和科學化管理,基層技術人員的水平直接影響種植質量,各級政府需加強對油茶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特別是基層工作人員的技術提升[6]。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廣西已經擁有國家級油茶種質資源庫和油茶良種與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增加研究團隊和科研人員數量,提高研發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新科技為油茶產業帶來新的活力,拓展多元化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3.3 提高產業價值
油茶的多元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更是社會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典范。首先,油茶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源資源,其提取的茶油具有廣泛的工業應用潛力,涵蓋食品加工、化妝品制造、生物燃料等多個領域,為當地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同時,油茶樹的茂密樹冠和四季常綠的特性,使之成為城市綠化和美化環境的理想選擇,提升了城市景觀的美觀度,也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油茶林作為天然的生態系統守護者,能夠有效防止土壤侵蝕,維護水源穩定,對于保障區域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油茶還有空氣凈化的能力,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維護生物多樣性,對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7]。在防災減災方面,油茶種植區可以作為天然的防火屏障,降低火災的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既體現了油茶的實際利用價值,又體現了其在公共安全領域的社會價值。為了更好地挖掘油茶的潛力,各地可以通過推行專業合作社模式和特色種植經營管理模式,充分結合地域優勢,培育特色油茶產業,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這種精細化的經營方式不僅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還能帶動就業,提升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油茶種植和營造林產業作為農林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方面的潛力不可忽視。須加大投入,推動我國油茶營造林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從問題出發,精細挑選適合我國地域的油茶造林品種,嚴格進行土地整理和造林工作,合理控制造林密度,實行科學施肥策略,始終堅持精準和科學的造林原則。同時,對油茶林地的管理和維護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確保油茶種植可實現高產,實現產量的優質增長。
參考文獻:
[1]盧薪伊,黃星瑜.油茶種植技術及產業發展研究[J].園藝與種苗,2024,44(03):69-71.
[2]蘇恒,邵曉雪,李小鵬,等.油茶種植與營造林技術分析[J].河北農機,2024,(03):109-111.
[3]虞德森.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4):64-67.
[4]邱春青.油茶種植優勢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J].河北農機,2023,(11):139-141.
[5]張小玲.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09):52-54.
[6]潘玉榮.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中國林副特產,2022,(06):48-49.
[7]覃翠江.油茶種植前景及營林技術要點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