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林業產業發展對經濟社會及人類的生存環境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森林資源是改善地球生態環境,助力實現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剖析了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實際應用。通過對栽培種植技術的系統梳理,強調精細選地與整地、品種選擇、水分與肥料管理以及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的重要性,且針對各部分進行了相對細致的分析,強調結合地區實際優化各項措施,旨在為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技術支持與策略指導。
關鍵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生態的守護者,林業不僅承擔著保護生態平衡的重任,還在推動經濟綠色增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則是確保林業生產順利進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山東棗莊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林業資源,成為林業發展的沃土。這里的山川、土壤和氣候條件,都為林木的栽培種植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加劇,林業生產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病蟲害的侵襲成為影響林業生產穩定和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對于促進山東棗莊地區乃至全國林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林業栽培種植技術
1.1選地與整地
1.1.1根據種植需求選地
選地是林業栽培種植的首要任務。在山東棗莊地區,考慮到該地區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的氣候特點,且地區的土壤多為黃河沖積土,肥沃但排水性不盡相同,應優先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塊,以避免因積水導致的根系腐爛。
實踐中,建議先利用無人機或地面測量工具,對地塊進行地形考察,了解其坡度、高程和地勢變化,選擇平坦或微傾斜的地塊。對選定的地塊進行土壤采樣,分析其理化性質,包括土壤質地、pH值、有機質含量和養分狀況等[1]。優先選擇土壤肥沃、結構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結合當地的氣候數據,評估地塊的氣候條件,包括降水量、溫度、濕度和風向等。確保所選地塊的氣候條件適宜林木生長。
1.1.2根據生長要求整地
整地時,建議采用機械化深耕技術,結合人工精細平整,確保土壤達到適宜林木生長的松軟度和透氣性。此外,還引入土壤改良劑,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為林木生長提供優越的生長環境。
實踐中,要注意清除地塊上的雜草、石塊和廢棄物等,為整地提供干凈的場地。采用機械化深耕技術,對地塊進行深耕松土。深耕深度一般為30~50cm。深耕時,應注意保持土壤結構,避免過度破壞土壤層。根據土壤分析結果,采用適當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機肥料、石灰或石膏等,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調節土壤pH值。在棗莊地區,可以添加腐熟的農家肥或工業廢棄物堆肥等有機肥料。利用人工或機械進行土地平整,使地塊表面平整、無起伏。平整時,應注意保持土地的坡度和排水性,避免積水。根據林木的品種和生長習性,合理規劃起壟作畦。壟作畦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氣性和排水性,促進林木根系生長。也可以根據地勢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起壟高度和畦寬。
1.2結合地區實際選品
品種選擇是林業栽培種植的關鍵環節。在棗莊地區,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通過試種、篩選,選擇出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良樹種,優先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樹種,豐富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
技術實踐中,棗莊地區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這為多種林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該地區的土壤類型多樣,以黃土、棕壤為主,土層深厚,肥力適中,有利于林木根系的發育。在選擇樹種時,要利用實地調查等方式,了解樹種的生長習性、耐寒性、耐旱性、耐鹽堿性等特性,確保所選樹種能夠適應棗莊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例如,銀杏因喜光且具有深根性,同時對氣候以及土壤等條件的適應性相對較寬,能夠在高溫、多雨或者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區生長,成為廣泛種植的樹種之一。對于引進的樹種,要進行遺傳穩定性分析。通過對比原產地和引進地的生長表現,評估樹種在棗莊地區的遺傳穩定性,避免因遺傳變異導致的不適應性。也可以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基因測序、分子標記等,對樹種進行遺傳分析,進一步確保其遺傳穩定性。
在選擇樹種時,應考慮其生態適應性。通過模擬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生長表現,評估樹種在棗莊地區的生態適應性,選擇能夠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樹種。例如,在棗莊地區的一些山區,可以選擇具有較好水土保持能力的樹種,如刺槐、側柏等,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此外,還要考慮林分結構的優化。通過合理搭配不同樹種、樹齡和密度的林木,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在棗莊地區的平原地區,可以采用混交林模式,將柳樹等速生樹種與松樹、柏樹等慢生樹種進行搭配種植,形成快慢結合、長短互補的林分結構[2]。
為了更準確地選擇優良樹種,可以收集和分析棗莊地區歷年來的氣象數據、土壤數據以及林木生長數據。通過對比不同樹種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表現,運用統計分析方法找出最適宜當地生長的樹種組合。
1.3水分與肥料的管理
1.3.1肥料的管理
林業栽培種植中,水肥管理是保證林木健康生長、提高林木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環節。肥料管理過程中,建議先對種植林地的土壤進行采樣分析,測定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根據林木生長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科學制定施肥方案,包括確定施肥的種類、數量、比例和施肥時間等[3]。例如,由于土壤多為黃河沖積土,磷、鉀等營養元素可能較為缺乏,因此需適當增施磷鉀肥。
在肥料選擇上,注重有機肥和無機肥的合理搭配。有機肥如農家肥、畜禽糞便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無機肥如氮肥、磷肥、鉀肥等,能夠迅速補充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通過有機肥和無機肥的配合使用,可以滿足林木生長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促進林木健康生長。
施肥時間應根據林木生長階段和土壤肥力狀況確定。在林木生長初期,應以氮肥為主,促進林木快速生長;在林木生長中后期,應適當增施磷鉀肥,促進林木根系發育和木質化。施肥方法可采用溝施、穴施、撒施等方式,確保肥料均勻分布在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
1.3.2水分控制管理
建議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根據林木生長階段和土壤濕度狀況,合理控制灌溉量。滴灌技術能夠直接將水分輸送到林木根系附近,減少水分蒸發和滲漏損失,提高水分利用率。噴灌技術則能夠均勻噴灑水分到林木冠層,保持林木葉片濕潤,促進光合作用。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智能灌溉系統。通過土壤濕度傳感器、氣象監測站等設備,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和氣象條件,自動調整灌溉量和灌溉時間[4]。這不僅能夠節省人力物力,還能夠實現精準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林地中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起來用于灌溉。這既能夠節約水資源,又能夠降低灌溉成本。同時,雨水中的營養成分也能夠為林木生長提供養分支持。
此外,還應根據林木品種、生長階段和土壤條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額和灌溉周期。在干旱季節,應適當增加灌溉量和灌溉次數;在雨季,則應減少灌溉量或暫停灌溉,以避免水分過多導致根系腐爛。
1.4生長期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整樹形、去除病弱枝和競爭枝。同時,合理的整形修剪還能增加林木的觀賞價值,為城市綠化和園林建設提供優質的景觀資源。時機把握應考慮在林木生長初期,主要是進行基礎修剪,如去除病弱枝、交叉枝、過密枝等,為林木的健康生長奠定基礎。通常,在林木定植后的前3年,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進行1次修剪。隨著林木的生長,樹形逐漸形成。在生長中期,需要根據林木的生長狀況和生長環境,適時進行整形修剪。例如,在夏季生長旺盛期,可以適當修剪過長的枝條,控制樹形;在冬季休眠期,可以去除枯枝、病枝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對于成熟期的林木,整形修剪的重點是保持樹形的穩定和美觀。通常,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進行1次修剪,去除病弱枝、衰老枝等,促進新梢的萌發和生長。
具體方法包括基礎修剪,如去除病弱枝、交叉枝、過密枝等,使林木的枝條分布均勻、通風透光良好;整形修剪,根據林木的樹形和生長環境,通過短截、疏剪等方法,調整樹形,使其更加美觀、健壯[5]。例如,對于落葉松等速生樹種,可以采用疏剪的方法,去除過多的枝條,促進主干生長;對于柳樹等觀賞樹種,則可以通過短截的方法,控制枝條長度,增加樹冠的層次感。近年來,激光修剪技術等新技術逐漸應用于林業栽培種植中。這些技術具有修剪精度高、效率快等優點,可以更加精確地控制修剪程度和范圍,提高整形修剪的效果。
2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見效快,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因此,生物防治技術作為一種環保、可持續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受到了廣泛關注。
2.1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敵昆蟲、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林業病蟲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環保、可持續、對生態系統影響小等優點。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引入一些天敵昆蟲,如瓢蟲、寄生蜂等,用于控制林業害蟲的種群數量。具體要根據目標害蟲的種類和數量,選擇具有高效控制能力的天敵昆蟲。例如,針對美國白蛾、楊小舟蛾等棗莊市林區常見的害蟲,可利用已知的寄生蜂、寄生蠅等天敵昆蟲,在美國白蛾、楊小舟蛾的卵、幼蟲期寄生,有效降低其存活率,從而控制其數量。
在實驗室或專門的繁殖基地中,對天敵昆蟲進行繁殖。當天敵昆蟲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將其釋放到目標區域。釋放時間通常選擇在害蟲活動高峰期之前,以確保天敵昆蟲能夠迅速建立種群并發揮控制作用[6]。在釋放天敵昆蟲后,應定期監測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以評估生物防治的效果。同時,還需要關注天敵昆蟲的存活率和繁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防治策略。
除了天敵昆蟲外,微生物制劑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利用具有殺蟲、殺菌等功能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林業病蟲害。例如,某些細菌可以產生對害蟲具有致死作用的毒素;某些真菌可以寄生在害蟲體內并導致其死亡。
2.2飛防作業技術
飛機噴藥防治是控制林業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危害的有效手段,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特點。在“飛防”前,應進行周密地安排和部署,高度重視“飛防”路線勘察、病蟲害情況調查以及飛機起降點確定、藥物配比、規劃作業設計等工作。棗莊市具有多年組織飛機噴藥防治的林業有害生物經驗,為科學、規范、安全實施飛防提供了有力保障。
2.3綜合防治技術
在林業管理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不僅是確保林木健康生長、維護生態平衡的關鍵,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不僅要通過生物、物理等多種手段進行防治,更要注重通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高林分的自然抗性,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
要對病蟲害的發生動態有準確地掌握,應建立科學的監測體系,利用遙感技術、無人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林地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捕捉病蟲害發生的跡象。結合歷史數據和氣象信息,進行預測預報,為制定針對性地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安裝在林間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我們可以實時獲取林地的環境數據(如溫度、濕度、光照等)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這些數據將通過網絡傳輸到中央處理平臺,經過分析處理后,形成直觀的圖表和報告,為防治人員提供決策支持。系統還可以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自動調整防治策略,實現精準防治。
還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林地進行空間分析,確定病蟲害的高發區域和擴散路徑,為防治工作提供空間指導。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對病蟲害發生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和趨勢,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還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研究病蟲害的遺傳信息和生理機制,為開發新型生物農藥和防治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此外,為了確保綜合防治的效果,建議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通過對比防治前后的病蟲害發生情況、林木生長狀況等指標,評估防治策略的有效性。結合林農的反饋意見和專家的評價,對防治策略進行持續優化和改進。
3結語
綜上所述,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是推動林業生產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山東棗莊地區,這些技術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和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林業生產的效益和質量,還為其他地區的林業生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林業栽培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光明的未來。這些技術將不斷創新和完善,為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當然,這也需要更多的林業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能夠加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中來,共同推動林業生產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轉平.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23(24):86-88.
[2]葉彩芳.林業種植中林木栽培技術實施關鍵與病蟲害有效防治對策[J].種子世界,2024(4):210-212.
[3]尹生彥.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探討[J].戶外裝備,2020(8):463.
[4]李燕.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治[J].鄉村科技,2022,13(2):98-100.
[5]王永偉.探究柳樹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河南農業,2023(17):13-15.
[6]孔凌萱.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初探[J].新農業,2023(1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