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松作為重要的針葉樹種,在陜西省清澗縣地區得到廣泛種植,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功能。油松不僅常用于建筑、家具制造等領域,同時,油松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氣候變化及人為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油松病蟲害的發生頻率及危害程度不斷提高,嚴重威脅其生長和產量,甚至導致大面積的森林衰退和生態系統失衡。針對該現狀,需要加強對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重視,掌握其具體發生規律,同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技術,以科學地防控病蟲害,降低病蟲害對松樹生長的影響。基于此,文章對油松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進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過探究,為相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油松;病蟲害;發生規律;綠色防控技術
油松病蟲害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病蟲害的發生季節和規律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前,應提高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對不同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作進一步的探究,為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應對油松病蟲害的挑戰,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控制病蟲害,但長期使用會導致害蟲抗藥性增強、環境污染加劇以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被破壞。因此,探索綠色、可持續的防控技術顯得尤為重要,且各種綠色防控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1油松病害
1.1落針病
1.1.1發生規律
油松落針病作為一種典型的真菌型病害,主要由病原菌的侵染引起,病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及環境依賴性。在病害的發生初期,油松的針葉上會出現黃色斑點,這些斑點通常較小,且分布不均勻。后期隨著病害的發展,黃色斑點逐漸擴大,顏色變為淡褐色,針葉的組織開始受到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針葉上的斑點還會進一步擴大,顏色不斷加深,最終導致針葉在冬季后干枯。干枯的針葉通常會脫落,成為病原菌的越冬場所[1]。
在第二年春季,病原菌會在干枯的針葉上形成黑色的橢圓形實體結構,這些結構逐漸發育成灰黑色米粒大小的斑點。這些斑點是病原菌的子囊盤,隨著子囊盤的成熟,病原菌開始釋放孢子。病原菌的傳播主要依賴空氣中的濕度。在濕度較高的3~5月,成熟的子囊盤會釋放大量孢子,通過空氣傳播到健康的油松針葉上,引發新一輪的病害。
病害的發生與傳播和環境條件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一般在高濕度和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病原菌繁殖和傳播能力更強。森林管理不善、樹勢較弱、通風不良等情況可能增加病害的發生風險。
1.1.2綠色防控技術
防控時,應加強日常養護管理,提高樹勢。樹勢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油松對病害的抵抗力。還應加強日常的養護管理,增強樹木自身的抗病能力,以更好地防治油松落針病。后期還可以根據油松的生長需求,科學施用有機肥和復合肥,保證樹木獲得充足的營養,特別是氮、磷、鉀等主要元素的平衡供應,以增強樹勢,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另外,還應合理安排灌溉時間,避免土壤過干或過濕,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有利于根系健康生長。定期進行修剪,去除病弱枝條,改善樹冠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助于減少病菌的滋生。還需定期清理枯枝落葉,減少病原菌的越冬場所,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油松落針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子囊殼的形態在落下的病葉上越冬,因此,清理落針是阻斷病菌傳播的重要措施。在病菌活躍季節,應定期清掃林地內的落針,并集中收集,再對其展開無害化處理。可將收集到的落針進行集中銷毀,如深埋、焚燒或高溫堆肥,以殺死其中的病菌,防止病害再次侵染[2]。
另外,在每年的秋季和早春,可噴施石硫合劑。石硫合劑作為一種傳統、廣譜的殺菌劑,對環境相對友好,可選擇在秋季落葉后和早春芽未萌動前進行噴施,此時病菌的活力較弱,藥效更佳。
1.2針銹病
1.2.1發生規律
松針銹病是一種由銹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松樹的針葉,病害的發生規律與其病原菌的生命周期以及環境條件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病害的發生初期,松針上會出現小黃斑,呈零星分布;隨著病害的發展,黃斑逐漸擴大,形成褐色或橙色的圓形斑塊,這些斑塊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夏孢子堆的斑塊逐漸破裂,露出鐵銹色的粉狀物,這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針葉上可以覆蓋大量的銹斑,密集的夏孢子堆會嚴重影響針葉的光合作用和營養供應,導致樹勢衰弱。
銹菌通過孢子傳播。病原菌的夏孢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釋放到空氣中,并隨風傳播到健康的松針上,引發新的感染。銹菌的冬孢子則可能在病葉上越冬,待到次年春季環境適宜時再萌發,繼續傳播病害。
松針銹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病原菌在溫度為10~25℃以及濕度為75%~95%的條件下,生長和繁殖最為活躍。潮濕多雨時,病害傳播和發展更為嚴重[3]。
除了氣候條件外,森林管理不善、樹勢較弱、通風不良等會增加病害的發生風險。落葉未及時清理,導致病原菌在枯枝落葉中越冬,這是次年病害復發的重要原因。
1.2.2綠色防控技術
防控油松針銹病,同樣需要加強管理,優化油松的生長環境,增強其抗病能力。在油松的種植過程中,優先選擇具有較強抗病性的品種,從源頭上減少病害的發生風險。在病害發病期結束后,及時清理病樹周圍的病殘體(如病葉、病枝等),集中銷毀或深埋,減少病原菌的越冬和傳播。通過合理施肥、灌溉和修剪等措施,增強松樹的抵抗力。適當施用有機肥和復合肥,保證樹木獲得充足的營養。控制好濕度,若雨后的濕度過大,還需及時排水。保持適宜的生長環境,為松樹提供充足的養分和適宜的生長條件。同時避免在低洼、潮濕的區域種植松樹,減少病害的發生風險。定期修剪病弱枝條,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菌的滋生。
由于黃檗是松針銹病菌的主要轉主寄生植物,與油松混交時容易導致病害的傳播和擴散。在混交林的規劃和植株選擇過程中,應避免黃檗與油松的混交,減少病害的發生。
用藥時,可以選擇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進行噴灑,噴灑時間多選擇在病害發生前或初期,重點噴灑樹冠和樹干;另外可以使用硫磺粉進行殺菌,通常用于病害的初期防治;病害嚴重時,可使用代森銨,劑量為80%代森銨500倍液進行噴灑,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退菌特是另一種常用的殺菌劑,可以用于防控工作。具體可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進行噴灑,能夠有效控制松針銹病的擴展[4]。
1.3松材線蟲病
1.3.1發生規律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寄生引起的一種嚴重蟲害,對松樹的健康生長和木材的經濟價值造成極大的威脅。在病害的發生初期,松樹的針葉開始變黃,樹勢逐漸衰弱,樹冠出現干燥現象。樹皮可能出現發黑的情況,樹干滲出紅褐色樹液;隨著病情的發展,松樹的針葉逐漸枯黃、脫落,樹枝出現枯死現象;嚴重時,整株松樹會死亡,樹干可能出現明顯的裂縫。
松材線蟲是一種微小的線蟲,體長0.6~1.2mm,體形細長呈圓筒狀。松材線蟲主要寄生在松樹的木質部,通過破壞樹皮和木質部組織,松樹的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最終導致樹勢衰弱和死亡。松材線蟲主要通過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蟲進行傳播。松墨天牛在成蟲期會攜帶松材線蟲,當其在松樹上產卵時,線蟲隨卵進入樹皮和木質部,繼續繁殖和傳播。松材線蟲可以通過木材的運輸和儲存進行傳播,尤其是對于未經充分處理的木材。
氣候干燥和炎熱的條件下,松材線蟲的繁殖和傳播能力更強。在松林密度過大、樹齡過高、松木材潮濕以及樹體虛弱的情況下,松材線蟲病易于發生。
1.3.2綠色防治技術
在進行防治工作時,可定期清理松林中的松葉、枝干和樹干等掉落物,這些掉落物往往是松材線蟲的滋生地和傳播源,保持松林整潔,減少蟲源擴散,這是預防和控制松材線蟲病的重要措施。還可以將松林周圍的雜草和落葉集中銷毀,以消滅松材線蟲及其幼蟲,減少病害的發生。具體可以采用焚燒或深埋的方法處理這些植物殘體,防止病原的再次傳播。
日常加強防疫,嚴禁從松材線蟲疫區調運任何涉及木材的制品,如木材、木制品、木質包裝材料等,以免引發疫情風險或造成疫情擴散。同時加強疫病的監測,主要檢查是否有枯死的松樹,尤其是針葉呈現紅褐色、黃褐色的松樹。同時還應仔細檢查樹干是否有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蟲的產卵刻槽和侵入孔。對確診感染松材線蟲的樹木,立即采取清理和銷毀措施,防止病原的進一步擴散。對周圍可能受感染的樹木進行保護性處理,如噴施殺線蟲劑和保護劑等。常見的保護劑有甲維鹽、阿維菌素等,這些藥劑具有抑制松材線蟲進入松樹體內或阻斷其生命周期的作用。藥劑的用量和噴灑頻率應根據松樹的生長狀況和病情來確定,一般在病害發生初期或高發季節前進行噴灑。
2油松蟲害
2.1松大蚜
2.1.1發生規律
松大蚜一年可以發生十幾代,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其會以卵的形式在松針上越冬,卵通常附著在松針表面,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能夠在冬季低溫條件下存活。翌年春天,隨著氣溫的回升,越冬卵開始孵化,產出若蟲。這些若蟲隨即開始吸食松針的汁液,導致松針變黃、枯萎,嚴重影響松樹的生長和健康。若蟲經過幾次蛻皮后變為成蟲。成蟲繼續吸食松針汁液,并產下新卵,啟動下一個世代的循環。在6月份左右,部分成蟲會分化為有翅蚜,具備飛行能力,從而擴散到新的寄主植物上,擴大危害范圍。氣溫、濕度等氣候因素顯著影響松大蚜的發生和發展。適宜的溫濕度條件有利于其繁衍,而極端天氣可能抑制其生長。
2.1.2綠色防控技術
防控松大蚜,可加強撫育管理,在冬季,仔細檢查松樹的松針,剪除帶有松大蚜卵的松針。將剪除的松針集中燒毀,徹底消滅蟲源,減少春季孵化的數量。
在松大蚜危害期,可以噴灑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灑時,確保藥液均勻覆蓋在松針上,以發揮最佳防治效果。也可以刮去樹干的老皮,在樹干上涂5~10cm寬的藥環[5]。
另外,可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保護和利用天敵,如食蚜虻、瓢蟲等,這些天敵可以自然控制松大蚜的數量。
定期調查松林中的松大蚜數量,特別是在春季和夏季的關鍵時期,及時掌握其發生動態。
2.2大小蠹蟲
2.2.1發生規律
大小蠹蟲通常會選擇油松的主干中下部作為棲息和繁殖的場所,這些區域相對隱蔽,不易被發現,因此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大小蠹蟲主要危害油松主干的韌皮部,即樹皮與木質部之間的組織。通過在韌皮部鉆孔,害蟲能夠阻斷油松的水分和養分供應,導致樹木生長受阻。后期油松的針葉逐漸枯黃,樹干最終枯死。嚴重時,還會導致大面積的油松死亡,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價值。春季和夏季,氣候相對溫暖濕潤,成蟲的擴散行為尤為活躍,會導致危害面積擴大。健康狀況較差的油松更容易受到大小蠹蟲的侵害。
2.2.2綠色防控技術
防控時,可借助生物防治技術做好防控工作。例如,可通過模擬大小蠹蟲的性信息素,引誘并集中消滅害蟲。具體可使用專門的大小蠹性誘劑,將其放置在大小蠹活動頻繁的區域。性誘劑可以模擬雌蟲釋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蟲前來聚集。在雄蟲聚集的區域設置捕殺裝置(如誘捕器、粘蟲板等),即可集中消滅雄蟲,從而減少繁殖。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釋放害蟲天敵的方式來防控蟲害。例如,大唼蠟甲是一種專食性天敵,專門捕食大小蠹的卵、幼蟲和蛹。在自然界中,大唼蠟甲一年可繁殖3~4代,成蟲和幼蟲均具有捕食能力。可以在大小蠹危害程度中等的林分,每667m2選擇1株受害寄主樹,在大小蠹2~3齡幼蟲期,向該樹釋放5對大唼蠟甲成蟲。釋放時,確保大唼蠟甲能夠接觸到大小蠹的卵、幼蟲和蛹,進行捕食。釋放時間不僅限于幼蟲期,全年其他時間可進行釋放,以增強防治效果。
2.3油松小卷蛾
2.3.1發生規律
油松小卷蛾的蛹會在枯枝落葉中及柴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油松小卷蛾開始羽化。4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此時成蟲大量出現,成蟲白天隱伏于葉叢、枯枝落葉等蔽蔭處,避免強光直射。傍晚時分,成蟲開始進行交配和產卵活動。成蟲將卵多產于當年生芽梢的松針基部或先年生球果上。后期幼蟲、成蟲會逐漸啃食油松的針葉、球果等。
2.3.2綠色防控技術
防控時,可在油松林中適當種植其他樹種,形成混交林。選擇一些對油松小卷蛾不敏感的樹種,如闊葉樹種,如楊樹、槐樹等,以減少害蟲的發生。后期還應定期進行撫育管理,包括修剪枯枝、科學施肥灌溉等。另外,由于小卷蛾的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因此可利用其該特性,對物理防治技術加強應用,具體可以在林間設置誘蟲燈,如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成蟲。
綜上所述,油松作為陜西地區重要森林資源,其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生態安全,還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面對日益嚴峻的病蟲害威脅,應深入探究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并采取有效的綠色防控措施,已成為保障油松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常見病蟲害類型多種多樣,受氣候、土壤、森林結構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且病蟲害具有獨特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還需對其發生規律進行科學探究,為后期的科學防控奠定良好基礎。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存在諸多弊端,如環境污染、害蟲抗藥性增強等,亟需轉向綠色、可持續防控策略的應用。未來在應用防控技術的時,還應首選綠色防控技術,以科學地防控各種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以有效地控制油松病蟲害,保護和提升油松林的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韓躍忠.油松病蟲害的類型及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24(08):58-59.
[2]宋珊.油松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24(07):36-37.
[3]馮振.油松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03):16-18,21.
[4]白兆林.油松種植技術及主要病蟲害的防治對策分析[J].現代農機,2024(02):83-85.
[5]馬艷娥.油松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23,64(0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