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時期是個體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需要注重幼兒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需要促進幼兒創新創造思維、實踐能力等的發展。其中,開展幼兒戶外區域活動是引導幼兒與外在環境建立聯系的主要途徑,有助于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發展。然而,當前的幼兒戶外區域活動存在資源較為單一等問題,無法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教育指導。因此,以幼兒戶外區域活動為載體,闡述生活廢品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應用價值,深入探究生活廢品具體應用于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策略,旨在有效改變幼兒戶外區域活動的內容和模式。
關鍵詞:生活廢品;幼兒;戶外區域活動
作者簡介:姚晶晶(1987—),女,浙江省嵊州市仙湖幼教集團仙湖園區。
開展戶外區域活動是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其能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有助于幼兒身體、認知和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而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生活中常見的可回收廢品,隨意丟棄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污染環境。如果將這些生活廢品巧妙地應用于幼兒戶外區域活動,將會產生諸多積極影響。幼兒好奇心和探索欲強,生活廢品獨特的形狀、材質等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廢品進行改造和利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還能養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因此,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創造性地利用生活廢品能夠激發教育活力與增添教育趣味,有效推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生活廢品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一)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廢品創作作品,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還能使幼兒形成環保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同時能鍛煉幼兒的環保技能,強化幼兒的社會責任感,使環保、節能等內化為幼兒的自我成長需求[1]。例如,教師引導幼兒將廢舊的紙箱改造成一個可供躲藏、玩耍的小屋子,或用廢舊塑料瓶制作風鈴,能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廢品也是有價值的。這種直觀的體驗遠比單純的說教更能讓幼兒理解環保的意義,能使他們明白那些被視為垃圾的東西其實是可以通過創意和雙手變成有用的物品。此外,在活動中,幼兒會逐漸意識到資源是有限的。比如,當他們用易拉罐制作小擺件時,會發現易拉罐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小心弄壞了,就沒有足夠的材料來完成作品了。在此情況下,幼兒會更加珍惜手中的材料,進而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其他資源。他們會開始思考在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可以被重復利用的,從而形成節約資源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會伴隨幼兒成長,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具有環保意識、珍惜資源的人,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
(二)強化幼兒的動手能力
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應用生活廢品不僅能有效利用資源,減輕環境負擔,還能夠強化幼兒的動手能力。紙箱、塑料瓶、舊衣物等生活廢品都可以轉變為幼兒的游戲材料。在戶外區域活動中,這些材料可以用來創作簡單的藝術作品,如簡易的樂器、玩具車或小屋等,這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通過動手操作,幼兒的動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也能夠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在活動中,使用生活廢品進行創作要求幼兒觀察、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這能夠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決策能力。例如,當幼兒嘗試用廢舊塑料瓶制作花園澆水器時,他們不僅需要思考如何設計一個可以真正使用的工具,還要通過實際操作來測試和調整設計,這能促使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和挑戰,并尋求解決方案。為了提升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感和樂趣,教師一般會讓幼兒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這能增強幼兒的社交技能、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生活廢品的形狀、材質多樣且不規則,這與傳統的、專門設計的玩具形成鮮明對比。與那些功能固定的玩具不同,廢品沒有預設的玩法,幼兒需要自己去探索、構思,這能有效激發幼兒的無限創意。如幼兒將廢舊的易拉罐想象成火箭模型的主體,然后尋找其他材料來制作火箭模型的前端和尾翼,又或者把它當成小鼓的鼓身,用樹枝做鼓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打擊樂器。這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極大地鍛煉了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能夠突破常規思維的限制。
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來激發幼兒思考。比如,當幼兒面對一個廢舊輪胎時,教師可以提問:“這個輪胎除了其原始設計用途,還有哪些創意用途?”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如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甜甜圈、一個烏龜殼或者一個可以鉆來鉆去的山洞。在此啟發下,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利用幾個大小不同的紙盒可以創作出怎樣的作品,幼兒可能會將其制作成一個城堡模型,“城堡”里有不同的房間和區域。這種教學方式鼓勵幼兒在腦海中構建復雜、多元的場景,可以不斷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二、生活廢品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一)變廢品為玩具,豐富戶外區域活動內容
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幼兒利用生活廢品進行創作可以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從而能實現綜合能力的提高[2]。幼兒在改造廢品的過程中,能直觀地感受到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如讓幼兒用廢舊紙箱制作房子模型、用廢棄的塑料瓶制作沙錘等,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同時使幼兒了解不同的廢品有不同的特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對其進行改造,從而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戶外區域活動開始前,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做好準備,鼓勵幼兒收集合適的廢品,如干凈的塑料瓶、紙盒、易拉罐等,確保這些廢品沒有尖銳邊角和有害物質。同時,要準備好相應的工具,如剪刀、膠水、顏料等。此外,教師自己也要對廢品改造有一定的創意和想法,以便指導幼兒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先將一個廢舊輪胎改造成秋千椅,然后在戶外區域展示給幼兒看,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設置專門的廢品改造區域,并在這個區域放置各種廢品和工具,以便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其次,教師要設計有具體主題的廢品改造活動,以使幼兒明確改造方向。例如,以“森林動物”為主題,讓幼兒利用樹枝、樹葉、廢舊紙盒等制作動物的“家”或者創作動物形象。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將廢品改造成有趣、有用的物品,這既能增進親子關系,讓幼兒更加積極地投入廢品改造活動中,還能豐富戶外區域活動的內容。最后,教師可組織成果分享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并贊揚幼兒,以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動力。
(二)變廢品為裝飾,美化戶外區域活動環境
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巧妙地利用生活廢品裝飾環境,不僅能有效美化環境,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還能推動幼兒形成環保意識。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簡單的改造和組合,將廢棄的塑料瓶、紙箱等易于獲取又便于組裝的生活廢品變成富有創意的裝飾品。比如,廢棄的塑料瓶可以裁剪成各種形狀并涂上鮮艷的顏色串聯起來,將其制作成風鈴或懸掛裝飾;廢棄的紙箱可以通過繪畫和裁剪,變成小屋等有趣的立體模型,為幼兒提供獨特的探索和游戲空間。綜合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需求,裝飾品應當分布在戶外區域的各個角落,既不能過于密集,也不能過于稀疏,以確保幼兒在活動時能夠自然地被這些裝飾吸引,同時不影響幼兒的自由活動。如此,啟發幼兒將可回收廢品改造成裝飾環境的藝術品,不僅能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成就感,還能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3]。
例如,在“廢品變寶,美麗花園”的戶外區域活動中。首先,教師可讓幼兒和幼兒家長收集家中的廢品,如塑料瓶、舊報紙、紙箱等。其次,收集到足夠的材料后,教師可與幼兒一起討論設計方案,探討如何利用廢品創造出一個美麗的“花園”。活動過程中,教師可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負責制作不同的裝飾物。一組利用塑料瓶和顏料制作五顏六色的花朵,另一組則用舊報紙和紙板制作各種小動物模型,還有的組用廢舊光盤拼貼成太陽和云朵等。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發揮想象力,用剪刀、小刀和膠水等工具,將廢品通過剪裁、粘貼等方式改造成一個個裝飾物。如此,幼兒對環境保護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意識到每個人都應為美化環境做出貢獻,促進了自身環保意識的發展。
(三)變廢品為教具,啟發幼兒的思維
開展戶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實現寓教于樂目標的重要途徑。幼兒園設置活動區,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條件,這也是教師實施活動區教學的重要前提[4]。在開展戶外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集各種廢品,并開展環保主題的創意活動。一方面,組織廢品分類和收集比賽,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如何正確分類和處理廢棄物,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利用生活廢品,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對幼兒進行有效引導,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既能享受樂趣,又能學到實用的知識,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利用廢舊瓶蓋進行“顏色與數量匹配”游戲。教師可先搜集各種顏色的瓶蓋,并在戶外活動區域中設置一個大網格,每個格子內用顏色不同的筆標注上不同的數字。隨后,幼兒需要根據格子內的數字及其顏色指示,將相應數量、顏色的瓶蓋放入對應的格子中。幼兒參與此活動,能夠理解數量與數字的對應關系,培養數學認知能力。在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設計簡單的加減法練習,給幼兒分配任務。比如,某個格子內需要放入5個藍色瓶蓋,但幼兒手里只有3個,這時他們需要思考是否可以從其他格子中“借用”或“交換”其他顏色的瓶蓋,以達到目標數量,完成擺放任務。在這一具體任務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能夠理解數學運算的基本概念。此外,針對這一加減法練習,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和讓幼兒交流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鼓勵他們合作和分享彼此的想法,以進一步鞏固幼兒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四)變廢品為實用物品,增加幼兒戶外活動的道具
生活中的可回收廢品經過妥善處理,能夠轉變為多樣化的實用物品,再次展現價值,既便利生活,又美化環境。鑒于當前幼兒園所能提供的區域活動材料有限,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廢舊材料,將其改造為戶外區域活動所需的道具,并放置到幼兒園的各個活動區域中[5]。將生活廢品改造成實用物品,可以豐富幼兒的戶外活動道具,讓幼兒參與改造過程,還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廢品收集日”活動,引導幼兒參與廢品的收集與分類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廢品的多樣性,提高幼兒對資源再利用的理解。在收集到足夠的材料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創意活動,讓幼兒利用這些廢品進行手工制作,推進幼兒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到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樂趣。
例如,教師可以圍繞不同的主題或季節,啟發幼兒挑選適合的廢品進行創作。在春天,可以開展“用廢品制作花瓶”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需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依據他們自己的設計思路,在塑料瓶、玻璃瓶等容器上繪畫涂色,或者指導他們用剪刀將彩紙裁剪成花朵、葉子等形狀,并粘貼在瓶子表面,又或者利用膠水將干樹枝、貝殼等粘貼在瓶子上,以提升花瓶的美觀性和獨特性。通過引導幼兒將廢品改造成實用物品,不僅能使他們在實踐中領悟廢品再利用的價值,還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戶外區域活動中,巧妙利用生活廢品,不僅能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創意素材,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將廢舊物品改造成游戲道具、裝飾品或教育工具等,不僅賦予了這些廢品新的生命力,還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引導幼兒改造廢舊物品,還能讓幼兒形成珍惜資源、減少浪費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快樂中成長,在創造中學習,從而真正實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朱麗君.小廢品成就幼兒大智慧[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6):144.
何佳.利用“廢舊材料”開展區角活動[J].課程教育研究,2020(3):27.
肖靜華.促進幼兒對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分類和再使用[J].福建教育,2019(33):16-17.
張梅.讓廢舊材料活起來[J].新課程(下),2014(6):86.
王倩.幼兒園廢舊材料再利用的實踐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0(2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