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對于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而言,首先是梳理體系、溯源,其次根據開發研學課程的優勢以及現有課程發展現狀,分析中小博物館研學課程的定位及研學品牌的打造。立足博物館優勢,發揮“旅游+”“文化+”的綜合輻射作用,提升青少年的獲得感、幸福感、體驗感,推動文化、旅游、教育三者更加密切交融,促進文化、旅游、教育產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旅融合;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22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座國家級運河專題類博物館,是傳承弘揚隋唐大運河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設有精品展覽和豐富的館藏文物,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博物館是行走的書本、移動的課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結合博物館實際情況開發了一系列研學課程,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能力,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1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研學課程的價值
1.1 提升青少年兒童個人的學習能力
博物館研學是一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它結合了學習和探索的樂趣,讓學生們能夠親身參與、實地感受歷史文化,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梢藻憻捛嗌倌陜和臏贤芰?、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
1.2 提高課外知識教育效率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研學更加側重于沉浸式的寓教于樂的方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青少年的自主創新與想象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意識。通過組織學生來博物館參觀、考察、實踐、交流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文化、洛陽文化、華夏文明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
1.3 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教功能,提升研學教育質量和影響力
聚焦隋唐運河文脈、茶道文脈傳承與利用,在面向青少年開展的傳統研學基礎上,突出沉浸式研學新體驗,緊跟年輕化研學新趨勢,通過“參觀博物館之景、傾聽歷史之音,學習文物之意,探索文明之新”的研學方式,在研學的內容深度、覆蓋廣度、形式豐富度上不斷拓寬,深挖場館亮點,充分發揮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歷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等潛在基因。通過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以及由講解員為主導的互動性小課堂,培養參與者自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以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發研學課程的優勢
2.1 館藏文物豐富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可稱為鎮館之寶的藏品有:漕渠故道出土洛陽運河一號和二號古沉船、隋唐洛陽城宮城區出土隋代石獅子、李敬彝墓出土大型三彩天王俑、回洛倉“大業元年”刻銘磚、含嘉倉19號窖刻銘磚、揚州都督府貢品封泥、唐代鹽鐵使印等,大體量文物營造出濃厚的大運河歷史文化氛圍。
2.2 陳列展覽多樣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列“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隋唐大運河的興衰歷史,成功入選2022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耙涣C椎匿钸\之旅”數字體驗館以多媒體互動技術,講述一粒米從征收、運輸至東都洛陽的全過程。臨時展廳開設“洛陽考古百年成果展”,展出文物從舊石器時代直至明清時期,系統闡釋了我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100年來,洛陽考古人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以及早期國家誕生、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此外,館內二樓常設臨展廳,每年平均舉辦4場臨時展覽,形式多樣,內容優良,受到入館觀眾的較高好評。
2.3 社教活動多彩
結合傳統民俗節日和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洛陽萬里茶道博物館、洛陽倉窖博物館(回洛倉館區、含嘉倉館區)的不同資源,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展了大運河、糧食倉儲、茶道、古建筑等特色主題社教活動,同時積極與社會團體聯合,開發一系列富有創新性的社教活動,如“茶香悠悠 墨香滿園”茶藝互動體驗活動、暑期“文博小課堂”進社區活動、“琴音聽新序,共飲宋代風雅—新春雅集活動”、“器物中的運河記憶”等,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積極探索“博物館+”模式,讓博物館成為一所大學校,以包容的姿態歡迎廣大觀眾,起到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
3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研學課程的開發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研學課程緊密結合中小學生教材,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以大運河文化、茶道文化、倉窖文化為主題,設計研學課程常規路線和研學課程精品路線。精品路線包含6種歷史文化主題課程和2種沉浸式平板多媒體課程。
3.1 研學課程常規路線
第一項:觀看大運河歷史文化紀錄片。在開始運河探尋之旅之前,研學導師帶領學生們前往階梯閱覽室,通過觀看紀錄片對大運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引導帶著問題的孩子們進入第二階段的參觀之旅。
第二項:參觀“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
講解路線:“天工開物 一統中華”→“千年運河 萬物通濟”→“隋唐盛世 國運繁華”→“古今輝映 源遠流長”
課程時長:60分鐘。
課程任務:博物館參觀、角色式探究。
課程重點:了解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內的文物及文化精髓。
課程難點:尋找合適的文物做代言,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活化文物,講好故事。
課程目標:通過參觀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以及文物角色代入分析,完成研學任務卡。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挖掘,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與原則,強調綜合處理信息與提煉核心元素的能力。
第三項:“一粒米的漕運之旅”沉浸式互動展。
游玩路線:“一粒米的征收”→“一粒米的運輸”→“一粒米的到達”。
課程時長:30分鐘。
授課對象:6~12歲學生。
課程地點:博物館三樓展廳。
3.2 歷史文化主題系列研學課程
3.2.1 課程一—“一條運河,兩座都城”
課程任務:通過帶領同學們學習“逐糧天子”的故事,了解都城建造與糧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課程目標:本節課以科普分享、游戲互動、課堂問答等形式,讓學生學習了解都城建造的必備條件,培養學生從宏觀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
課程時長:60分鐘。
授課對象:9~10歲學生。
課程地點:研學教室、階梯教室。
3.2.2 課程二—“器物中的運河記憶”(圖1)
課程背景: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唐朝時期的沉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有67000多件。一件件瓷器是如何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
課程任務:本次課程從運河中心洛陽出發,帶領小朋友一起在千年運河中徜徉,開啟一場關于“China”遠播海外的探尋,了解運河如何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
課程目標:通過DIY陶土的方式了解中國器物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想象力,制作自己的專屬器物。
課程時長:50~70分鐘。
授課對象:6~12歲學生。
課程地點:階梯閱覽室。
3.2.3 課程三—“中國最早的物流—漕運”
課程背景:我國最早的一條人工渠,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開鑿,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更是傾全國之力開鑿大運河,自此連接南北、貫通全國。運輸經濟、快捷的漕運也逐步興起。其運輸方式與現代物流極為類似,可以說我國最早的物流就是漕運。
課程任務:通過故事帶入、情景體驗、課堂問答等形式,帶領學生了解古代漕運演變過程,了解現代物流運輸方式,了解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以及發展至京杭大運河歷程。
課程目標:以“漕運”為主題,以“課程+游戲”互動的體驗模式了解運河漕運的發展史。
課程時長:60分鐘。
授課對象:10~12歲學生。
課程地點:研學教室、階梯教室。
3.2.4 課程四—“泱泱國運,船為佳話”
課程背景:我國是世界上造船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古時高超的造船技術凝結著千年前的智慧,許多“黑科技”在今天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課程任務:通過了解“船”的演變歷程及船體結構,學習我國古代先進的造船技術。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們通過拼圖制作自己的“船”。
課程時長:50~70分鐘。
授課對象:6~12歲學生。
課程地點:研學教室、階梯教室。
3.2.5 課程五—“我的茶湯能畫畫”
課程任務:從運河上的茶出發,認識與了解茶的發展與宋人點茶文化。
課程目標:從飲茶的器具到制作過程,以及最終的品飲方式,讓學生學習茶禮,從一杯茶中學習秩序感,體驗宋人在茶湯上作畫,共赴一場運河茶緣。
課程時長:60分鐘。
授課對象:8~18歲學生。
課程地點:研學教室。
3.2.6 課程六—“倉窖是怎么煉成的”
課程任務:主要講述中國儲糧史,旨在帶領學生從史前時期到秦漢時期,到隋唐時期,再到現代的儲糧發展過程,從了解糧食生產工具到儲存工具,再到倉城建設等。
課程目標:學習古代糧倉建造技術,與現代建造技術做對比,了解古代工匠精神,感知古人智慧。
課程時長:80分鐘。
授課對象:6~12歲學生。
課程地點:研學教室、階梯教室。
3.3 沉浸式平板多媒體主題系列研學課程
3.3.1 課程一—“運河茶話會”
本課程以“歷史人物眼中的大運河”為主題,合理虛構一檔歷史節目運河茶話會。節目由“都水監”(課程IP形象)主持,通過采訪相關歷史人物,向觀眾介紹他們眼中的大運河。
課程中設計出現官員、農夫、船工和商人四個歷史人物。四位歷史人物按照“士農工商”的順序依次出場,分別介紹他們與大運河的故事。課程通過趣味化的情境搭建、歷史人物卡通形象創作、生動的動態圖文、充滿樂趣的互動游戲等形式,帶領學生探索大運河的歷史,了解大運河的故事,培養青少年兒童對大運河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課程時長:60分鐘。
授課對象:9~12歲學生。
3.3.2 課程二—“神都迷蹤”
“神都迷蹤”課程采用劇情化設計思路,將故事背景設置于公元696年。讓學生將作為本課程的主人公,以工部水部郎中的身份參與偵破課程內的案件。通過互動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對萬國來朝的隋唐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體會虛實結合的沉浸式課堂環境,感受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學習到唐代服飾特點、隋唐大運河開通原因及取得的效果、天津橋的發展史、隋唐洛陽城布局、重要文物封泥及魚符等。
課程時長:40分鐘。
授課對象:10~12歲學生。
4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研學課程效果評價
4.1 研學亮點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秉承公益優先原則,承辦了嵩縣焦溝村小學、洛陽市老城區君河灣小學、老城區浦東社區等兒童公益研學實踐活動,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文化自信為目的,通過探究式學習,將校內外教育有效銜接。
4.2 研學榮譽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自2022年5月建成對外開放以來,不斷豐富社教研學活動,推動文化教育與傳承。組織開展了隋唐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研學調研及運河文化交流活動。依托場館優勢和文物資源,截至2024年底,共開展研學活動超300場次,參與學生4萬余名。承辦研學活動超800場,接待研學團隊8萬余人。目前,館內研學項目已實現穩定商業化運營。
2023年度,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設計的“河通古今,舟楫千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成功入選第四批河南省研學實踐教育精品課程名單。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被洛陽市教育局授予洛陽市中小學專項性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基地,成功創建第六批“洛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洛陽市科普教育基地”,并加入了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成為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閱讀服務點,被授予“第九批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第二批洛陽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稱號。
4.3 相關報道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放后受到了全國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大規模報道,受邀參與了中央電視臺《大地之上》《大運河之歌》等專題紀錄片錄制,亮相CCTV-3《文化十分》、CCTV-4《記住鄉愁》等文化節目。特別是央視《朝聞天下》以“穿越古今 數字賦能讓國寶‘活’起來”為題,對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進行了2分鐘的集中報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
5 總結
本文對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研學課程的開發和實踐的研究,總結了中小型博物館研學課程的實施策略和開發路徑。這些研學課程旨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培養青少年歷史文化素養,厚植文化自信。同時,也為博物館青少年社會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孫怡萌.洛陽周公廟博物館青少年社會教育系列課程構建思路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8):82-85.
[2]張程龍.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研究:以鶴壁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2):60-63.
[3]殷雯.新時代基層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探索:以乾陵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為例[J].新西部,2023(5):99-101.
[4]宋天寧.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第二課堂”實施路徑探析:以黑龍江省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6):76-79.
[5]潘嬋,周紫薇.基于博物館學和藝術學視角下的博物館藝術課程教學研究: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博物館藝術核心素養博物館課程[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21年“博物館與多元學科的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11.
[6]孫心甜,黃玉琰,周文卓.數字人文時代運河主題博物館的陳列設計創新研究: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1):82-85.
[7]王輝.淺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大觀,2015(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