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智慧管理不是單純的數字化轉型,而是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實現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級與優化。智慧管理作為博物館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博物館能夠在展覽管理、文物保護、觀眾服務等方面實現全面升級。博物館應以整體化、普及化以及人本化原則為基石,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構建起智慧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管理的轉變,進而為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博物館;智慧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26
0 引言
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重要場所,通過引入智慧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其在展覽策劃、文物保護、觀眾服務等領域的效率與質量。智慧管理體系的構建,不僅能夠提升博物館的管理水平,還能促進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功能的實現。智慧管理模式的推廣應用,使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動力。博物館作為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通過智慧管理的實施,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提升其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智慧管理體系的研究與應用,是博物館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通過探究“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的智慧管理,旨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博物館管理的深度融合,實現博物館管理的智能化、科學化和高效化。
1 博物館智慧管理概述
智慧博物館作為傳統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融合發展的產物,依托信息技術的發展,開辟全新的博物館運營模式,其核心依舊聚焦于藏品管理。該創新形態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原本單一的靜態“數字”內容轉化為融合動態與靜態元素的多維度感知“數據”,并巧妙地將博物館內的人與物科學地關聯起來。其核心運作圍繞數據的采集、高效傳輸、深度融合、精細管理及廣泛應用展開,同時融合傳統博物館的業務精髓,構建起更為全面、廣泛、深入且高效的互聯互通體系,為人、物、數據三者間搭建雙向且多元的信息交流橋梁,能夠有效打破信息壁壘,從而實現全方位的智能化融合。博物館智慧管理體系,實質上是對人、財、物三要素的全面整合管理,其架構涵蓋了綜合工作平臺、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藏品管理、設備管理、文化創意管理、科研管理以及檔案管理等多個關鍵信息系統或模塊。系統均遵循統一的數據標準接口,能夠確保數據在不同系統或模塊間的無縫流通與共享,從而為管理流程的革新與決策支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①。
2 “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的智慧管理原則分析
2.1 整體化原則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智慧管理的整體化原則是指通過整合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以實現博物館各個管理環節的全方位、系統化管理。整體化原則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博物館管理的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現象,從而構建高度集成、互聯互通的管理體系。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博物館能夠實現數據的全面采集、傳輸、融合與應用,能夠形成動態、實時、全面的智慧管理平臺。例如,在展覽策劃方面,通過整合觀眾數據、展品信息和市場分析,博物館能夠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展覽方案。在文物保護方面,通過環境監測系統和文物狀態監控系統的集成,博物館能夠實現對文物的全方位保護,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風險。在觀眾服務方面,通過智能導覽系統、VR技術和AR技術的應用,博物館能夠提供個性化、互動性的參觀體驗②。整體化原則的實施,使博物館智慧管理不僅限于單一環節的優化,而是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提升,全面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2.2 普及性原則
博物館智慧管理的普及性原則強調技術應用的廣泛覆蓋和普及程度,以確保智慧管理系統不僅服務于博物館內部的管理和運營,同時也惠及廣大的社會公眾和文化資源的利用者。普及性原則的實現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拓展,通過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和智能終端設備,博物館能夠將智慧管理的成果推廣到更廣泛的用戶群體。例如,通過開發移動應用和線上平臺,博物館能夠實現展覽信息、文物知識和文化活動的在線傳播,以增強與公眾的互動和交流。在教育服務方面,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和在線課程,博物館能夠將文化教育資源擴展到更多的學校和社區,從而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和普及。通過智能終端設備的應用,如智能導覽設備、自助服務終端等,博物館能夠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以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普及性原則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博物館智慧管理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還能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和社會教育功能的實現。
2.3 人本化原則
在博物館智慧管理中,人本化原則強調以人為本,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和滿意度,能夠實現管理和服務的個性化、人性化。人本化原則的核心在于關注觀眾的需求和體驗,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博物館能夠深入了解觀眾的興趣、行為和反饋,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務。例如,通過智能導覽系統,博物館能夠根據觀眾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導覽路線和解說內容,從而提升參觀的深度和趣味性。在觀眾服務方面,通過VR技術和AR技術的應用,博物館能夠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參觀體驗,使觀眾能夠以全新的方式體驗歷史和文化③。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博物館能夠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收集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質量。人本化原則的實施,使博物館智慧管理不僅關注技術的應用和管理的效率,更注重觀眾的需求和體驗,從而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和社會影響力。
3 “互聯網+”博物館智慧管理路徑分析
3.1 實現藏品管理全過程的智慧化
藏品管理是博物館的核心業務之一,其中涵蓋藏品的征集、登記、保存、修復、研究等各個環節。傳統的藏品管理方式依賴于人工操作,存在信息孤島、效率低下、數據不統一等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應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藏品管理全過程的智慧化,提升藏品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以確保文物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藏品征集和登記是藏品管理的起點,通過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博物館能夠實現征集信息的精準采集和智能分析。物聯網技術能夠實時監測藏品的狀態和環境條件,通過傳感器收集數據,以確保藏品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大數據分析則能夠根據歷史數據和市場動態,預測藏品的價值和潛在風險,能夠輔助博物館制訂科學的征集計劃④。在藏品登記環節,博物館應利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實現藏品信息的自動錄入和防篡改存儲,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RFID技術通過為每件藏品配置唯一的電子標簽,實現快速、精準的識別和跟蹤。區塊鏈技術則通過去中心化和加密手段,能夠保障藏品信息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建立起可信賴的藏品檔案系統。
藏品保存和維護是藏品管理的重要環節,智慧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高文物的保存條件和維護效率。博物館應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藏品存儲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并根據監測數據自動調整環境控制設備,從而確保文物保存環境的適宜性。例如,智能恒溫恒濕系統能夠根據傳感器數據,自動調節空調和加濕設備的工作狀態,保持穩定的環境條件。此外,博物館還應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藏品的狀態進行自動識別和診斷,及時發現潛在的損害和風險,制定相應的維護措施。例如,博物館應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以分析文物的歷史數據和當前狀態,預測文物的劣化趨勢,以制定科學的修復和保護方案。預測性維護方法不僅能夠提高維護工作的效率,還能有效延長文物的保存壽命。
在藏品修復和保護方面,智慧化技術的應用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高精度的3D掃描和打印技術,博物館應對受損文物進行精確的數字化建模和修復,確保修復工作的精準性和科學性。例如,對于破損的陶瓷器皿,博物館可以通過3D掃描獲取其完整的數字模型,再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修復所需的部件,以實現精確對接和無縫修復。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博物館可以對修復工作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與優化,以提升修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博物館能夠對不同修復材料和技術的效果進行比較,選擇最適宜的修復方案,以確保文物的長期保存和展示⑤。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通過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對修復后的文物進行細致的評估,以確保修復效果的完美呈現。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于2022年建立識物導覽系統、互動魔屏系統等數字化智能導覽建設,加快博物館與AR、VR等前沿技術融合,不斷激發博物館的發展活力。同時,該博物館還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遺址保護與展示;通過數據采集,實現曇石山遺址展示廳1050平方米考古發掘現場以及370件出土文物標本的數字留存,為遺址的下一步考古發掘奠定基礎。
3.2 搭建智慧管理平臺
智慧管理與服務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前沿科技,構建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統。智慧管理與服務平臺的核心在于其系統性與綜合性。其不僅涵蓋博物館的日常管理、文物保護、展覽策劃、觀眾服務等方面,還將博物館的線上、線下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全面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博物館應進行需求分析和規劃設計,并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明確智慧管理平臺的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需求分析包括對博物館內部管理流程、文物保護需求、觀眾服務需求、數據分析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評估,以確保平臺建設能夠真正滿足博物館的實際需求⑥。技術選型與平臺搭建是關鍵環節。在此階段,博物館應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技術方案和系統架構。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對文物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控制,大數據技術則能對觀眾行為和展覽效果進行深度分析,云計算技術則為平臺的高效運行提供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技術選型應注重系統的開放性、兼容性和擴展性,以確保平臺能夠隨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不斷升級與優化。在平臺搭建過程中,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是重中之重。博物館應通過物聯網設備、傳感器、監控系統等手段,全面采集文物環境數據、觀眾行為數據、運營管理數據等,并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清洗、存儲、分析和挖掘。數據處理不僅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還要注重數據的隱私保護和安全管理,以確保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此外,智慧管理與服務平臺的實施還應加強系統集成和協同管理。博物館內部的各個部門和系統應通過智慧管理平臺實現無縫對接和協同工作,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⑦。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通過結合國家指標規范與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工作實際,以文物藏品為中心,以業務流程為主線,以先進的智能化管理為支撐,建設互聯互通,具有高可擴展性、高可靠性的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平臺,實現藏品從征集、編目、入館、入庫、鑒定、修復、展覽、保護、注銷、數字產權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以及全方位的管理、服務,提高管理、保護、科研、展覽、宣傳教育等業務工作效率。
3.3 構建人本化體驗式展覽
體驗式展覽是以觀眾為中心,通過多種感官互動和參與式活動,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深刻的情感共鳴的展覽形式。體驗式展覽的核心在于其互動性和沉浸感。互動性體現在觀眾能夠通過多種形式與展覽內容進行互動,通過觸摸屏、VR、AR等技術手段,使展覽內容變得生動和直觀。沉浸感則通過全方位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使觀眾仿佛置身于展覽內容之中,獲得更加真實和深刻的感受。構建人本化體驗式展覽應進行詳細的觀眾需求分析。博物館應充分了解不同觀眾群體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和參觀習慣,設計出符合個性化的展覽內容和互動形式。例如,對于青少年觀眾,博物館應通過游戲化的互動方式激發興趣;對于老年觀眾,則應提供更加直觀和易于操作的互動設備。先進的科技手段是構建體驗式展覽的重要支撐。博物館可以利用VR、AR、全息投影、3D打印等前沿技術,將靜態的展品和歷史事件轉化為動態的、可互動的數字內容。例如,通過VR技術,觀眾能夠“穿越”到古代世界,與歷史人物“對話”,親身體驗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通過AR技術,觀眾能夠在展廳中看到栩栩如生的虛擬展品,與現實展品進行對比和互動⑧。此外,數字化展覽平臺的建設也是體驗式展覽的重要環節。博物館應通過建立數字化展覽平臺,將展覽內容在線上進行展示和傳播,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擴大展覽的受眾范圍。數字化展覽平臺應提供多種互動功能,如在線導覽、虛擬展廳、互動游戲等,使觀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參與到博物館的展覽中來。數字化展覽平臺還應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和分析觀眾的瀏覽行為與反饋意見,不斷優化展覽內容和服務,以提升展覽的質量和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博物館智慧管理不僅為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更為未來博物館的發展指明方向。通過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智慧博物館的構建不僅能夠實現文物的數字化管理和展示,還能提升展覽的智能化水平和觀眾的個性化體驗。未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博物館將不僅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還將在促進文化交流、增強社會教育功能、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①李晉.博物館文物智慧管理模式應用初探[J].開封大學學報,2022,36(1):78-81.
②張新.“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的智慧管理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7):142-143.
③郁健瓊,龔玉武,楊培森,等.信息技術在博物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與發展:以上海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4):24-26.
④王建,賀琳,楊曉飛.博物館場館全景智慧管理新模式研究:以蘇州博物館為例[J].東南文化,2021(S2):83-90.
⑤王峰彪.淺談智慧博物館的保護與管理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1(7):202-204.
⑥李世杰,黃克力,奚宇,等.自然科學博物館標本藏品智慧化管理實踐與思考:以國家海洋博物館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3,8(6):17-24.
⑦游曉芳.數字化技術在文物館藏與展覽中的應用:以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0):124-127.
⑧葉凱.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管理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3(20):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