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狀況考略

2025-03-13 00:00:00張啟芮
絲綢之路 2025年1期
關鍵詞:教育

[摘要] 現存碑刻資料反映,明清時期,在統治者高度重視及地方官員、士紳推動下,白銀地方教育空前發展,逐步形成了由儒學署、學宮、文廟、廟學、書院、義學、考院、興文社等構成的較為完備的教育場所或機構。教育之風的漸開,對白銀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人文復興均起到了催生、啟蒙的巨大作用。現以碑刻史料為觀察對象,對明清時期白銀地區地方教育機構的設置、場所、教育運營保障及教育成效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期對白銀地區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有效保護和活化利用有所裨益。

[關鍵詞] 明清時期; 白銀地區; 碑刻; 地方教育

[中圖分類號] K291/29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25)01-0065-13

甘肅白銀居于黃河與長城、絲路的交匯處,是進入河西走廊的咽喉門戶,自古以來是農耕與牧業兩種生產方式的交匯處,也是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帶,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受戰亂影響和時代變遷,白銀地區現存明清時期的教育設施和古籍遺存寥寥無幾,而碑刻文獻為我們研究白銀地區的教育狀況提供了十分珍貴的佐證資料。目前,學界對白銀地區明清時期教育方面的研究甚少①,且尚未見學者以碑刻資料為中心進行專文研究。李金財、白天星、張美泉等校注的《靖遠舊志集校》(2002年出版)和李金財、白天星校注的《靖遠會寧紅水縣志集校》(2004年出版)史料豐富、內容翔實,是目前白銀地區地方志校注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白銀地區明清歷史難能可貴的資料。

因此,本文擬利用這兩部《集校》輯錄的地方志所載的碑刻史料和現存世碑刻資料,對明清時期白銀地區的教育狀況做一粗略探討。本文所指白銀,包括白銀區、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

一、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類碑刻遺存狀況

教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明清時期,地方教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地處邊陲的白銀地區也不例外。通過對白銀地區各縣區走訪、搜集,整理出白銀地區教育類碑刻共30通,其中,現存世碑刻4通(上諭臥碑、六德書院功德碑、敷文書院講藝臺碑、重立興文社碑)、散佚碑刻26通(兩部《集校》錄教育類碑刻27通,其中《上諭臥碑》現存會寧一中),遺憾的是,未發現近年新出土教育類碑刻資料。這批碑刻史料遺存豐富、記載翔實,是研究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發展狀況的直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表1)。

從表1來看,白銀地區教育類碑刻史料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名稱看,僅記載創建、修建、重修、移建教育場所的碑刻有22通,占碑刻總數的79%,且以明中后期至清前期重修者居多,反映出明中后期到清前期從統治者到民間對邊疆地區教育的重視和支持。

第二,從類別看,關于文廟、書院的各7通,學宮的4通,學糧的3通,儒學、廟學的各2通,訓文、考院、義學、興文社的各1通,反映了文廟、廟學、學宮作為官辦教育場所,歷代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而清中期書院、義學的逐步興起,無疑使白銀地區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發展。

第三,從勒碑年代看,明代9通,清代21通,且以清初至康乾時期的居多,是清初沿襲并發展明代治理邊疆,發展教育政策的一個具體反映。

第四,從撰文者看,多數撰文者是在白銀地區的靖遠、會寧等地做官的來自東南方的知識分子,這反映了明清時期任用東南方人在北方邊疆地區任職做官或從事教育工作,以恢復和發展北方邊疆地區的地方教育,從而達到調和南北、東西文化差距,穩定邊疆的統治策略。

第五,從所屬縣區看,主要集中在靖遠、會寧兩縣(其中,靖遠縣16通,會寧縣11通,景泰縣1通,白銀區1通)。這是因為白銀地區先后設靖虜衛、會寧縣,黃河以西被套部蒙古盤踞,直至明萬歷二十六年(1573)“松山戰役”后,今白銀市所轄各縣區域才全部歸于明政府的有效管理,至清初又設靖遠、會寧二縣,屬鞏昌府轄,并設皋蘭縣紅水分縣、海城縣打拉池兩個分縣。因此,靖遠、會寧在明清時期為白銀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因而兩縣碑刻資料居多。

二、碑刻所見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機構及場所

明初,太祖下詔,天下府、州、縣都要設立學校,稱為府學、州學、縣學;府、州、縣都要設立孔廟,并附學宮,并要設立書院。因此,一代文風稱盛。清代沿用明代學制。

(一)儒學署

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詔,在邊疆設衛的地區也要建立學校,稱為衛學,統稱儒學。儒學署是縣級教育行政機構,相當于現在的縣教育局,既作為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是授課的場所,為半衙門半學校式的教育機關,專司教育,掌行學規及生員訓迪、教化。

據《重纂靖遠衛志》載:“儒學公署,在城東南。詳具學宮。”[1]37《靖遠縣新志》亦載:“衛之儒學始于洪武十七年。”[1]506即靖虜衛儒學始于公元1384年。“儒學署,在城東南學宮傍,兵燹被焚,儒學宮即借培風書院為學署。”[1]508

會寧儒學署始設于何年無從考證,但從《移建會寧縣儒學記》載“會寧縣之東墻下故有學宮,歲久圮傾弗葺。嘉靖十四年,淯西劉子良卿來按茲土,爰發官資移之城內迤東草場臺”[2]776和《會寧縣儒學科貢題名記》載“龍門高拱辰視會寧篆業滿三載秩矣,以學宮新建”[2]778可以得知,會寧儒學署“以學宮新建”而附設在學宮內。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劉良卿遷學宮至城東草場臺學宮內。后儒學署均隨學宮幾經遷移、修葺,至明萬歷六年(1578),知縣高拱辰重修學宮,于原學宮東側設儒學署,并一直沿用至民國。

總之,明清時期,在白銀地區的靖遠、會寧兩縣,作為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儒學署,均依傍于學宮而置建。

(二)學宮

學宮是施行儒學教育的重要場所。明清時期,由于朝廷的大力倡導,地方官員和士紳的極力推動,全國各府州縣興建學宮,作為地方官員舉行祭祀孔子和教育士子的地方[3]。處于邊陲的白銀地區其所轄靖遠、會寧等地的學宮,自明初創建,后至清代均多次進行維修、增修、移建,學宮內設施日漸完善齊備,充分體現了地方官府對學宮建設的高度重視。

碑云:

時都指揮僉事房貴,乃屬衛之指揮使常敬,同知朱能、路貴、陳遵,僉事馮彧、葛全、裴鑒、連榮、吳榮、張正僉議:衛治既設,足以奮武,衛學校未建,將何以育材而化俗哉?遂疏于朝,得允其請,乃相地于衛東南,鳩工掄材,經管相度。經始于正統戊午春,落成于是年冬。

成化己丑,予來整傷兵備。謁廟,余視殿堂、齋舍,年久頗有廢墜者,而文昌祠尚未建焉。乃命掌衛事指揮路昭輩補而葺之,修而建之。

成化癸巳,參將趙公永和來鎮是地,以興學為急務,增選士類幾百,每勵師生益勤問學。程督所司,時加葺理。[1]163

由上述碑記可知,靖遠學宮創建于始置靖虜衛的第二年,即明正統三年(1438),至成化五年(1469)兵備楊冕巡視至靖,命指揮路昭等進行修葺,并建文昌祠。成化九年(1474),參將趙永和又加以維修。

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萬全等又重修了學宮。碑云:

至兵憲萬公諱全,下車乃議修建學宮,于是謀之郡司馬徐公化民。又謀之協鎮趙公光大,僉有同心,各捐俸率屬輸助。命匠掄材,鳩工興作。經始于戊戌之春,落成于是年之冬。如殿廡廊階,欞星戟門,泮池坊碑,亭祠堂齋,樓閣垣墻,煥然一新。雕畫黝堊,備極周到。[1]181

關于會寧學宮的記載較多較復雜,本文依據《會寧縣志》[2]409記載,并校釋相關碑刻,核查有關資料,對會寧學宮創建、遷移、維修、增建等過程進行詳細梳理并列表(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自明洪武六年(1373)會寧學宮創建,至清道光二年(1822)近450年間,經歷了4次遷移改建和10多次的重修、補葺。由碑刻可見,明洪武六年(1373),劉縉在會寧城西創建了白銀境內有史可考的最早官學——會寧學宮;正統十三年(1448),會寧學宮進行了重修;正德五年(1510),遷移改建至城東北隅隙地草場;嘉靖十六年(1537),遷址城東南隅草場臺;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不利人文,又遷移,復遷于舊址城西北;萬歷六年(1578),增修了大成殿、明倫堂、博文約禮齋、啟圣祠、敬一亭、儒學署、祭器庫等;萬歷四十年(1607),擴廣地基,重修明堂等。碑云:

自洪武年構始,甲午春直指劉公改筑于巽而面向庚辛,未幾別駕柳公更移于茲,始抱陽負陰,南面殷薦,正垂憲之體矣。然制經三易,草創之意多;紀歷六周,傾欹之象見。丁未仲秋,楊公奉命握符來守是邑。始涓吉召匠,鳩工授材;而手擘心畫,尺寸皆秉于矩矮焉。宇度百楹,時度數載,材度二百余金,而工資稱是。[2]779

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又補葺殿祠、廊廡,移建泮池,開辟云路等。又碑云:

會寧之有學宮,自明正統重修后,復葺于萬歷間。我朝定鼎以來,邑侯徐文璝以楚陽世胄綰篆斯土。鳩工庀材,移泮池,開云路,廊廡之缺略者補之,祠宇之傾圮者葺之,故殿之湫隘者從而恢廓之,周道之荒蕪者從而艾除之,不數月間而廟貌為之一新。[2]485

雍正二年(1724),因戊戌歲地震告變,又修葺大成殿下至欞牖、廊阿、齋廬、庖湢等。乾隆九年(1744),修葺明倫堂,增建節烈祠等。道光二年(1822年),修堂廡、坊壁,補漏及堊漆。

(三)文廟

文廟是古代祭祀孔子和儒學教育的重要場所,是禮制廟宇與官方學校合二為一的建筑規制。因此,各地都把修建文廟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甚至與地方官政績考核相連,文廟亦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成為古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地標建筑[4]。這從白銀地區以文廟命名的七通碑記即可窺見一斑。

參照《重纂靖遠衛志》[1]41《靖遠縣志》[2]57《續增靖遠縣志》[1]296《靖遠縣新志》[1]509記載,依據相關碑記,本文將靖遠文廟創建、歷次維修、拓建情況進行整理、統計并列表(表3)。

靖遠縣文廟在城東南,自明正統三年(1438)靖虜衛建衛之始由都指揮房貴創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300多年間,在歷朝官府的高度重視下,曾經歷多達16次的重修、改建、增建、拓建,文廟內設施也得以逐步完備。由碑刻可見,明正統二年(1437),守備都指揮僉事房貴復修廢城,設衛兵以防魯,遂于正統二年(1438)春,建修文廟學宮;至成化五年(1469),參將趙永和重修文廟;嘉靖十四年(1535),觀察王紳組織重修文廟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增添號舍、學門于文廟西,建教授宅于學門內西,射圃廳于明倫堂東,改立啟圣祠等;嘉靖三十六年(1557),鎮守都督僉事曹世忠于文廟戟門外鑿池造橋,修飾廟貌,葺理齋舍等;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鎮綏將軍潘育龍重修、拓建文廟;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侯姚棻重修文廟兩廡、鄉賢祠、名宦祠及欞星門、牌坊等。

會寧文廟在縣城西,碑記所載:清雍正二年(1724),邑侯施廷元修建文廟大成殿下至欞牖、廊阿、齋廬、庖湢等[2]487。又碑云:

吾邑之學,建已有年矣。其可考者,自明嘉靖至乾隆,凡四遷而復其舊址,先令管公增葺之。壬午夏,我邑侯尹公以黔南宿儒來蒞茲土。會議廣文,請諸朝,發帑九百余金,進邑人之老成練達者董其事。若堂若廡,若坊若壁,補其罅漏,施其堊漆。[2]740

由此可知,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會寧文廟經歷了四次遷移并多次改建、修葺,至清道光二年,知縣尹特生又進行了維修。

(四)廟學

廟學是官學與孔廟的結合體,是地方文化的標志性建筑,關系到一個地方的文教和科名,在王朝教化與禮儀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5]。

志書、碑刻均無關于靖遠、景泰等縣區“廟學”的記載。但有碑記云:

會寧古有廟學,歲久敝矣。今冢宰前提學楊公改為間,適巴蜀傅君知會寧縣,遂修宣圣殿、兩廡、戟門、大門、明倫堂、兩齋學、二門及倉與庫,拓落致政而歸。[2]479

又碑云:

會邑之有廟學也,經始于明洪武之初,暨萬歷中葉移建于縣署之西,復舊址也,迄今已四百年。其間時圮時葺,前代諸名公詳哉其言之矣。迨我朝乾隆九年春,我會邑侯管公蒞任茲土,謁至圣先師廟,目擊剝落狀于邑者久之。于是董功率作,鳩匠經營,自春徂秋,閱數月而工就理焉。[2]488

由此可見,會寧廟學的記載與學宮、文廟的記載內容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儒學、學宮、文廟、廟學四者所記載內容是互相穿插且共通的。這表明明清時期,白銀地區的儒學、學宮、文廟、廟學均屬于地方官學,實行“儒教合一”“廟學合一”,正所謂“學與廟遂相因此”[2]740“廟之所存,學之所存也”[1]322。一個完整的文廟建筑,一般都分兩大部分,一是“廟”,二是“學”。文廟里的“學”,實際上就是今天學校、教育局的功能,即“學宮”。“廟學”即在“文廟”,“學宮”即“廟學”,即地方官辦學校的“學宮”,而儒學署則設在文廟、學宮內的,四者僅是叫法不同,實則合而為一。

(五)書院

白銀地區的書院,興起于清初,興盛于清中后期,有七通碑刻詳細記述了靖遠培風書院、敷文書院、觀瀾書院,會寧枝陽書院,白銀六德書院等書院的創建、重修、修葺的時間、規模、過程等。

靖遠培風書院在學宮西,康熙三十六年(1697)創設,為白銀境內有史可考的最早書院,為掌印兵備王三錫建。碑云:

錫以庚戌武榜由湖廣寧遠衛補守茲土,購得文廟西地基一段,創建書院。[1]188

靖遠敷文書院在城西,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彭永和捐廉俸,并蒙邑士民家,共得三千余金,買馮氏故宅修而建。碑云:

乾隆庚子……因市馮氏故宅,稍加葺理,顏其名曰“敷文書院”,而以舊院為義學。[2]263

同治兵燹,敷文書院被毀,蜀軍營務處觀察張劉文駐靖防御,率軍士重修講堂、學舍等。講堂后為筆正樓,樓之北為講藝臺。同治十一年(1872),張劉文書講藝臺碑現存靖遠縣博物館。

靖遠觀瀾書院,在城西門外龍王廟旁,道光四年(1824),邑紳士羅儒等募建。碑云:

前年春……遂就龍祖社公地,公建書院一所。內講堂三間,南北書齋六間,西南隅留建奎地一院,傍大門書齋三間。子挺王孝廉,因顏其名曰:“觀瀾書院”。[2]266

景泰光四書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紅水分縣義學更名而來,在縣署南關帝廟后,為創境內鄉辦書院之先例,由縣丞史載衡建,并撰碑記。咸豐四年(1854),縣丞冒蕖改造為寬山書院。光緒十八年(1892),縣丞吳沅復改為光四書院。

會寧枝陽書院在縣西關。從碑刻可知,清雍正十年(1732),知縣杜蔭立義學坊,未及修建。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陳棣方建學舍二間。二十八年(1763),知縣黃顯祖增修并撰碑記。五十五年(1790),知縣應先烈補修并撰碑記。嘉慶十六年(1811),童生李永霞捐基地,知縣張曉山遵照制憲那禮善面諭,合邑士紳捐資肇修。中為講堂,后為館舍,內外兩序為齋房,前有屏門,外為大門。十七年(1812),由黃廷紱繼任后建成,并撰碑記。

白銀六德書院,在蔣家灣。道光中,鄉紳李凱德捐建。碑云:

我鄉澤南先生者,前于青城倡立書院,地隔在河南二十余里許,河北一帶誦讀者往返不便。先生又慮及此,遂于蔣家灣中創立義學一處。[6]

綜上可知,白銀地區書院的發展,隨著康熙朝對文治的重視,官府的大力倡導支持、地方紳士的積極捐資下,經歷了從創設到興盛的過程,逐步形成了官辦書院教育體系。

(六)義學

義學不受朝廷干預,完全由民間自發興建、自主管理,帶有一定公助性質的啟蒙學校[7]。明中期之后,民間向學之風的興起,義學之設蔚為風氣。

清順治九年(1652),掌印守備王永清在靖遠衛城東關帝廟西北(今烏蘭小學)建義學,是為甘肅最早的義學之一。

雍正十年(1732),會寧知縣杜蔭立會寧義學坊。碑云:

前司篆杜君立義學坊一座于其處。[2]489

紅水縣光四書院,曩名義學,在縣署南關帝廟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縣丞史載衡建。碑云:

予于乙未首夏來蒞斯土,聶爾偏隅,僻居邊境。由是慨然動念,不自揣度,積數年之俸,筑學舍寬溝衙署之南,前后共二十余間。[2]943

通過對以上書院、義學相關碑刻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白銀地區的義學書院化現象非常普遍。在此影響下,書院化的義學進入廣袤的鄉村。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靖遠縣三灘鄉賢雍老夫子在朝陽寺創立義塾,育出諸多秀才、貢生。嘉慶十四年(1809),靖遠縣境內平灘堡、永安堡、發裕堡、大廟堡、裴家堡、哈思吉堡辦起義塾;今景泰縣境內辦起大蘆塘義塾。至道光年間,靖遠觀瀾書院、碧桃書院、青云書院,紅水縣光四書院等多個義學均已冠名為“書院”,部分書院實際上均已成為義塾。這些書院、義學,因地制宜,不僅填補了歷代書院空間分布上的空白,也推動了書院規制的變革、成熟,也使得教育開始走向平民化、大眾化。

(七)考院

明初,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教官考核制度。清中葉,是白銀地區書院、義學、社學、私塾發展的興盛時期,此間,應試者逐年增多,考院應運而生。

靖遠考院在縣署東,是明清時期白銀地區設立的唯一的縣級科舉考試的場所。清道光二年(1822),由靖遠知縣永銓勸捐義糧,捐資創建童試考院。七年(1827),靖遠紳士姚三榮等募資改建城東新倉為考院。十一年(1831),邑拔貢李榮梓撰碑記:

幸有邑人劉養鵬、陳希舞、姚三榮者,擬將舊倉募金修葺,仿佛省城貢院規模,改作考院,修大門、龍門至公堂東西兩廊,以及角門、茶舍、書房,諸凡號板幾凳無不備具,其大略與省城貢院等。道光七年二月興工,九年四月落成。[2]265

三、碑刻所見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的運營情況

教育事業的運營和發展,必然需要有社會的支持和經費的保障。經過梳理白銀地區的碑刻文獻,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機構和場所的運營保障有以下幾個來源:

(一)地方官員的重視和地方士紳捐資助建

儒學、廟學、學宮、文廟的修建歷來是地方官施政的一項要務,是地方社會最重要的公共事務之一,自然也得到了地方富紳的鼎力支持[5]。明清時期,白銀境內崇文重教,捐資助學、辦學,創建學宮、書院的達官顯貴,是首開當地教育的先行者,世代傳頌,碑記多有記載。

在靖遠,明正統三年(1438),都指揮僉事房貴創辦靖虜衛學宮;成化五年(1469),兵備楊冕修葺、建文昌祠;成化九年(1473),參將趙永和維修學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王紳重修文廟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增建號舍、學門等;嘉靖三十六年(1557),陜西鎮守總兵曹世忠在文廟戟門外鑿池造橋,修飾廟貌,葺理齋舍等;清順治十五年(1658),兵糧道萬全重修學宮翰林院;康熙三十六年(1697),靖遠衛掌印王三錫創建培風書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鎮綏將軍潘育龍委經歷王見普監修,重新創建文廟大成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縣令姚棻重修文廟兩廡、鄉賢、名宦以及揆文、奮武、兩齋、欞星門、牌坊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彭永和創辦靖遠敷文書院;道光四年(1824),紳士王家寶、羅儒、棄盛、張德、李有和學禮、程學愿、田汝霖等捐資創建觀瀾書院;道光六年(1826),紳士姚三榮、劉養鵬、陳希舞等捐金改建考院。

在會寧,明洪武六年(1373),知縣郁斌規劃,監生劉縉在城西北創建會邑學宮;弘治十三年(1500),知縣傅恩、樊侯遷學宮于城東北隅隙地草場,重修廟學;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陜西監察御史劉良卿遷學宮于城東南隅草場臺;萬歷六年(1578),知縣高拱辰以舊教諭宅改建崇圣祠;萬歷四十年(1607),知縣楊南廣地基,修明堂,重修學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縣徐文璝修葺學宮殿祠、重修明倫堂;雍正二年(1724),知縣施廷元修理文廟大成殿,補葺廡欞等;雍正十年(1732),知縣杜蔭創辦枝陽義學坊;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八年(1763),知縣陳棣、黃顯祖相繼增修枝陽學舍;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縣應先烈重修,并發展為枝陽書院;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張曉山遵照制憲那禮善面諭,合邑士紳捐資肇修枝陽書院講堂、館舍、齋房、屏門、大門等;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黃廷紱繼任后建成枝陽書院;道光二年(1822),知縣尹特生請修文廟堂廡、坊壁,并補漏、堊漆。

另外,景泰(原紅水縣)光四書院,清乾隆四十二年(1877),由縣丞史載衡創辦,并撰《寬溝堡義學碑記》。白銀區六德書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蔣家灣士紳李凱德創辦,陶書澤撰《六德書院功德碑》。

(二)依靠學田、學糧收入

明清時期盛行學田、學糧制度。為了維持教學活動的進行,公學由官方劃撥一定量的學田,田租收入歸學校所有,作為辦學經費。學糧則主要由朝廷和地方政府發放。民間教學單位費用由官府從籍沒的私產中劃撥或由私人捐贈的學田收入支用,或由富商、學者自發籌款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

靖遠建衛設學之始,原無廩餼。嘉靖三十八年(1559),奉禮部札子,衛學生列次初第等,視邑廩餑增附。據李爵撰《添設學糧碑記》記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生員楊正南具呈都御史陳所學、固原憲臺姚九功,援河西例乞燈薪之資。掌印指揮使李寵于打拉、干鹽兩堡新增地設為學田,月給每生米五斗,折銀二錢五分[1]169。

明萬歷八年(1580),撫軍董世彥為每生月增銀一錢五分,共銀四錢,每年共該銀96兩;萬歷二十四年(1596),劉兌又加添了學糧、學田。碑云:

萬歷庚辰,嵩河董公至,謂以一石糧折銀二錢,用為養賢之典,薄孰甚焉。因優生高甸等呈,遂命有司增銀二錢。今上大夫鐘所劉公……爰依岷州衛學例,每糧一石折銀八錢。自萬歷丙申十月朔始,間或不敷,于本衛均徭門稅流寓銀動支。[1]170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石觀又加添學糧十四石。碑云:

衛庠舊有學糧六十石,載在監收廳署碑,而十里鋪、城南溝、三角城、紅水川等處,俱有學田,冊籍可考,但歷年久遠,革廢無存。哲翁石公因查歷來學糧興廢之由,與夫多寡之數,極力搜求,額外設處,增添一十四石,合前之六石,共成二十石之數,以嘉惠后學,勒為定例。[1]187

(三)教學機構自身的經營

明清時期,書院、義學等教育教學機構為了維持正常運作,還通過各種途徑自身經營,利用官紳捐贈的經費、學田和房產等使其增值,獲得的地租收入、房產租賃收入和發商利息,將資金用于商業運營,盈利用來書院、義學的膏火之費。如碑刻所見,靖遠培風書院“其中仍詳請各憲將清查拋荒田地,募民開墾,起科征糧,永充書院供給”[1]188。敷文書院“以舊院為義學。即并買西市諸地基,修筑市肆及繞城壕塹,收其租入以為山長修脯,并諸生肄業膏火之費”[2]264。景泰光四書院(寬溝堡義學)“倡建學舍于衙署南二十余間,為作育地”[2]889。

(四)設興文社,為本籍參加鄉、會試士子資助盤費

白銀地處邊遠,隸屬貧瘠之區,士子鄉試要遠赴西安,會試又在京師舉行,路途遙遠,盤費高昂。為了給本籍參加鄉、會試士子籌集盤費,而設興文社。

如據靖遠博物館藏清光緒二年(1876)《重立興文社碑》[8]可知,道光二十五年(1845),白銀地區第一個興文社——靖遠興文社創立;兵燹后,文社遂廢;光緒元年(1875),嚴老師②主講敷文書院時重新謀立興文社,黃步云等舍陡城泉水田地20余畝以為始基。光緒二年(1876)夏,朱詳明上憲,撥歸善后存款暨太和山木料價,合并發商生息,作為士子們的鄉會試盤纏,靖遠興文社重新興起。

四、白銀地區明清時期教育的成效及其影響

明清兩代,統治者為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統治,都非常重視地方教化,積極提倡地方興辦教育,地方官員、民間力量積極回應地方官府的號召,積極扶持地方教育,使白銀地區的教育風氣漸開,對白銀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人文興起起到了催生、啟蒙的巨大作用,并產生了廣泛、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一)培養、涌現了一批知識分子

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所轄靖遠、會寧等地方教育均納入了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并存的政策軌道,地方非常重視對人才的選拔,更是把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這一時期,靖遠、會寧各地儒學署、學宮、廟學、文廟、書院、義學、考院等教育場所日臻完備。這使得地方士子們得以讀書求學,進而培養了一些地方人才,各屆科舉考試均有應考者。

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鄉試在長安開闈,甘肅中舉者5名,會寧籍曹銘便是其一。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南京乙丑科會試,取進士472名,甘肅3名,其中會寧籍曹銘為第一,是為白銀境內有史可考的最早文進士。由碑記所見,明嘉靖四十年(1561),會寧鄉科中一人;嘉靖四十三年(1563),鄉科中二人;隆慶戊辰(1568),栗在庭中進士[2]778。至萬歷二十年(1592),靖虜衛人趙率教、房加寵同榜中壬辰科武進士,是為境內有史可考的最早兩名武進士[9]12。又碑云:“今自書院之更建也,士爭向學。戊午、庚申,連獲兩俊,殆彬彬人文學藪矣。”[2]264

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白銀地區有進士53人,舉人317人,貢生682人。其中會寧縣文武進士20人、舉人115人、貢生396人;靖遠縣文進士8人、文武進士22人、舉人189人、貢生266人;景泰縣進士1人、舉人18人;今白銀區轄境文武進士3人、舉人11人、貢生20人。獲貢生、秀才以上功名者,或名載地方史志,或詳陳于族譜,難以數計[9]2。

(二)推動了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一批地方儒學教官不僅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孜孜教學,以身為率,且能盡己之力,倡導興學,為地方儒學的修建、文化教育發展建言獻策、不遺余力,推動了白銀地方教育事業的大發展。由碑刻可見,嘉靖十四年(1535),“訓導田英監之”[1]164重修靖遠文廟;嘉靖十五年(1536),教諭尹志道等立碑記頌移建會寧縣儒學的功德;嘉靖四十三年(1564),“教授李瑤,訓導丁德明,學生楊振、南應吉輩,礱石垂遠”[1]169,呼吁添設靖虜衛學糧并立碑記之;萬歷九年(1581),教諭胡輝、訓導馮舉等倡導而立《會寧縣儒學科貢題名碑》并撰記;萬歷四十年(1612),教諭張大光、訓導閻盡性倡導重修會寧學宮,并立碑撰文記之;康熙四十七年(1708),教授李一鵬等撰文記頌潘育龍捐資重建靖遠文廟大成殿一事;康熙四十八年(1709),教授李一鵬等組織纂修《重纂靖遠衛志》。

與此同時,由于私學、義學教育的興盛,不僅催生了一批名師,且多有造就,如陳孟佐、張立夫、陳吉夫皆為明中期靖虜衛有名的衛庠教授;乾隆三十五年(1770),會寧縣庚寅科舉人王言綸主講枝陽書院,授業學子成名者不少,進士柳邁祖、康節、吳思權等皆出其門;會寧老君坡蘇家堡貢生張嗣功及會寧縣城廩生蕭淵等,靖遠張蘭、張蕙、羅起德及平灘堡生員梁琰、吳應柄、白世儒及貢生吳殿選、吳繩祖、溫在中、寇海南等,皆為境內民間私塾之名師。清末進士范振緒也曾在今景泰縣蘆塘從教多年。

(三)形成了崇文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明清兩朝,白銀地區的教育得到空前發展,這使得白銀地區逐漸文風丕振,道明德立,崇文重教,人文蔚然,風俗禮化。如碑云:

學政之修否,關乎時運之盛衰。學校治化本原。斯學一興,人皆陶淑禮樂,篤于倫理,漓者淳,薄者厚,文事武備,兩為兼盡。凡文人學士亦皆聞風向化,說禮樂而敦詩書,束身名教,專心儒業,以故文風丕興,人才蔚起。[1]164

從來風俗之淳澆,由于學校之興廢……積數年之俸,筑學舍寬溝衙署之南……從此彬彬儒雅,一改從前弇鄙之習,所謂移風易俗,未必不在于此。[2]943

今自書院之更建也,士爭向學。戊午、庚申,連獲兩俊,殆彬彬人文學藪矣。夫文公化蜀,以興以校為先務,移風易俗,莫善于此。[2]264

據《會寧縣志》《會寧縣志續編》輯錄有明清兩代會寧縣賢達53人、忠義63人、武功21人、孝友17人、烈女317人、藝術方伎10人;《靖遠縣志》輯錄入表明清兩代靖遠縣鄉賢賢達7人、忠義70人、武功14人、孝8人、節婦烈女等172人;《靖遠縣新志·耆舊傳》入傳靖遠縣明清兩代宦游于外著有聲望者120人;《創修紅水縣志》共輯錄景泰縣清代鄉賢91人、女39人。這些名賢之人,或凜大節知慕義,或識術數精醫,或立言立德,或抱貞守節,以奇績顯美,鑒照他人,凈化風氣,德施梓里而澤被一方。

(四)對近代教育和啟蒙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明清時期的教育開辟了白銀地區大眾教育的先河,經過不斷地發展、積淀,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基本改變了白銀地區教育的落后局面,縮小了與其他地區的差距,為近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19世紀末,隨著科舉制度的解體,靖遠敷文書院、光四學堂等先后更名為“學堂”,開辦起新式學堂,率先發展近代學校教育。清末民國初留學熱興起,一批受過早期教育的先進文人學士帶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甘肅首批留日學生五人中,僅白銀地區就有會寧楊思、萬寶成及靖遠范振緒等三人,后來還有會寧的王維屏,靖遠蘇景三、宋邦彥,景泰胡壽堂、沈壽山、李玉璽等先后赴日留學;留學回國后,靖遠范振緒、蘇景三、宋邦彥等加入了同盟會,會寧王維屏任職于省教育廳,景泰李玉璽在甘肅倡導護法運動。一批舉人、貢生赴內地各省學習教育,接受新式教育,成為進步人士,如會寧楊文清、韓國士,靖遠張明道、范恕參加了“五四”運動,會寧楊思、水梓、張維一、牛載坤等還創辦了隴右公學。一時間,偏僻荒蕪的白銀地區,新式教育生機煥發,社會新思潮激流涌動。

五、結語

作為邊邑的白銀地區,其教育發展狀況是明清時期以學校為本,移風易俗、教化之道、治理邊疆的一個縮影。通過白銀地區豐富的碑刻資料,我們看到明清時期,在統治者大力倡導、發展地方教育的政策的支持下,地方官紳積極捐資興辦教育,普通民眾積極參與教育。白銀地方教育自明代始有官學,清代書院興起,清代后期地方教育步入鼎盛時期,這也為白銀地區近代教育、啟蒙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注 釋]

①肖生祿:《明清以來白銀地區儒家文化教育發展因素分析》,《絲綢之路》,2009年14期,第30-32頁;房振國:《靖遠歷史上的學宮與書院》,《靖遠教育》,2017年第2期,第65-66頁;康佳玉:《甘肅白銀地區明清碑銘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王國斌:《明代靖虜衛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②重立興文社碑.靖遠縣博物館,“嚴老師主講敷文書院時謀立興文社”,此處“嚴老師”具體姓名,相關資料均無記載,有待考證。

[參考文獻]

[1]李金財,白天星,張美泉校注.靖遠舊志集校[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2]李金財,白天星校注.靖遠會寧紅水縣志集校[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

[3]公曉鶯.明清時期廣州城學宮建筑色彩特征初探[J].古建園林技術,2012,(02):51-53+89.

[4]王慎,王配.文廟:儒家文化的象征——以寧遠文廟為考察對象[J].中華文化論,2017,(08):18-23.

[5]廖華生.官府、士紳與廟學的修建——明清時期婺源廟學的個案考察[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02):42-50.

[6]陶書澤.六德書院功德碑[A].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蔣家灣熙春村存.

[7]劉曉東.明代的“私塾”與“塾師”[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2):75-83.

[8]佚名.重立興文社碑[A].靖遠博物館藏.

[9]張振林等纂修.白銀市教育志[M].白銀:白銀市教育局,2005.

[作者簡介]" "張啟芮(1975-),女,甘肅靖遠人,本科,文博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考古調查、地方歷史。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999精品在线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天堂成人av|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性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9re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网站|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深爱婷婷激情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中文字幕va|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久久动漫精品|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欧美精品影院|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