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lation of risk and occurrence of disability in patients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CHEN Xinggui, LIU Guojing, CHEN Qiaojie
Hai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inan 57020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Xinggui, E?mail: chenxg69@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k and occurrence of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surgery.Methods:A total of 23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morrhagic stroke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using a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the Tilburg Scale,et al.Results:Among the 236 patients,138(58.47%) were at high risk of disability and 98 (41.53%) were at low risk.Among the 138 high?risk patients, 102(73.91%) developed disability and 36(26.09%) did not.Among the 98 low?risk patients,32(32.65%) developed disability and 66 (67.35%) did not.High?risk disabled patients were older,had higher disability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 severity,longer rehabilitation courses,higher NIHSS,SAS,and SDS scores,earlier init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and lower social suppor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compared with low?risk disabled patients(Plt;0.05).Conclusion:There is a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risk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ability among patients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surgery.Clinicians can use risk levels to screen and manage patients hierarchically to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Keywords""" hemorrhagic stroke; disability; risk; influencing factor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摘要" 目的:分析出血性腦卒中病人術后失能發生風險及發生情況的關系。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6例行出血性腦卒中術病人,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Tilburg 量表等進行調查。結果:236例病人中,失能高風險138例(58.47%),失能低風險病人98例(41.53%)。138例失能高風險病人中,失能102例(73.91%),未失能36例(26.09%);98例失能低風險病人中,失能32例(32.65%),未失能66例(67.35%)。失能高風險失能病人年齡、失能程度、康復療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焦慮和抑郁評分高于失能低風險失能病人(Plt;0.05),康復治療開始介入時間早于失能低風險失能病人(Plt;0.05),社會支持、營養情況低于失能低風險失能病人(Plt;0.05)。結論:出血性腦卒中術后病人失能風險程度與失能發生情況存在中等關聯,臨床可根據風險程度篩查對病人進行分級管理,改善病人預后。
關鍵詞" 出血性腦卒中;失能;風險;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5.019
腦卒中可引起腦部損傷及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腦卒中是影響全球人民生命質量的重要健康問題,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我國腦卒中的疾病負擔高于其他發達國家[1?2]。腦卒中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大,近幾十年來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且居民生活方式改變,使得腦卒中發病率不斷攀升[3]。目前,腦卒中病人早死負擔雖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形勢嚴峻,且疾病帶給病人的傷殘負擔逐漸增加,病人患病后失能風險較大[4]。腦卒中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其中出血性腦卒中更為嚴重,預后更差,研究表明,出血性腦卒中約占所有病人的20%,其住院費用顯著高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5?6]。腦卒中病人失能影響其正常工作與社會活動,并且由于失能病人日常活動能力下降,其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失能病人抑郁、焦慮程度較高,生活滿意度降低[7]。腦卒中失能程度嚴重者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其他成員照顧,給社會與家庭造成沉重的疾病負擔。而在病人腦卒中早期進行及時的風險評估并進行預防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預后,此外,分析病人的臨床特征有助于了解病人特點,并有助于進行針對性干預。因此,本研究分析出血性腦卒中病人術后失能發生風險、發生情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回顧性研究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6例行出血性腦卒中術病人。納入標準:符合我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并經CT或MRI診斷確診為出血性腦卒中;經外科手術治療;年齡≥18歲;發病到就診時間≤48 h。排除標準:缺血性腦卒中;既有腦出血史或外傷性腦出血;既往有顱腦手術史;伴有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HNSZYY?2024?LL?170)。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檢索醫院病歷系統,記錄病人疾病資料,包括國家衛生研究卒中評分量表(NIHSS)、出血部位、出血量、合并癥,并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量表,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居住地、吸煙飲酒史、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況、居住情況、受教育程度等。
1.2.2 Tilburg量表
采用Tilburg量表評價失能風險,共15個條目,總分為15分。根據趙雅宜等[8]研究,Tilburg量表對失能狀況預測的最佳截斷值為4.5分。失能發生風險于術后1個月開始評估。失能低風險:0~4分,失能高風險:≥5分。得分越高,說明衰弱程度越嚴重 ,失能的可能性和風險也越大
1.2.3""" 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
分別評估病人焦慮和抑郁程度,SAS評分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lt;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是中度焦慮,gt;70分是重度焦慮;SDS評分包括16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lt;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采取Likert 4級評分,各項目得分相加×1.25即得出最終分數。SASgt;50分則有焦慮癥狀,SDSgt;53分則有抑郁癥狀,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SAS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SDS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
1.2.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量表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待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總分66分,得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9]。
1.2.5 營養情況評估量表
量表由人體測量指標、整體評估、膳食評估和主觀評估4個部分,18個條目組成,總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營養狀況越好。Cronbach's α系數為0.81。
1.2.6 運動依從性評估量表
量表包括康復鍛煉依從性、康復鍛煉效果監測依從性、主動尋求建議依從性14個條目,總分56分,分值越高運動依從性越佳。Cronbach′s α系數為0.92[10]。
1.2.7 自我護理能力評估量表
量表共包括43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Cronbach's α系數為0.90[11]。
1.3 資料收集
使用病歷檢索系統檢索在本院行手術治療并住院的出血性腦卒中病人,瀏覽并記錄病人病歷信息。每份量表的數據使用電子數據管理系統(EDC)均由2位研究人員獨立錄入數據庫,之后進行交叉核對。定期從已錄入的數據集中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樣本進行復查,確認原始量表與錄入數據的一致性。設立專門的質量監控小組,定期審查量表收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數據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失能高風險及失能低風險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236例行出血性腦卒中術病人中失能高風險病人138例(58.47%),失能低風險病人98例(41.53%),失能高風險組年齡、NIHSS評分、獨居比例、SAS評分、SDS評分高于失能低風險組,社會支持、營養情況得分低于失能低風險組(Plt;0.05)。見表1。
2.2 失能病人中失能情況比較
138例失能高風險病人中,失能102例(73.91%),未失能36例(26.09%);98例失能低風險中失能32例(32.65%),未失能66例(67.35%)。
2.3 失能病人中失能高風險及失能低風險病人一般資料比較(見表2)
3" 討論
3.1 不同失能風險出血性腦卒中病人特征分析
本研究236例病人中,失能高風險138例(58.47%),失能低風險病人98例(41.53%)。不同失能風險病人年齡、NIHS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社會支持、營養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高風險病人年齡高于低風險病人,隨著年齡增長,病人身體器官機能退化,腦部功能也不同程度地萎縮,且病人機體修復能力也呈現下降趨勢,因此病人腦部功能受損后,更不易恢復[12]。病人入院時NIHSS評分可評價病人神經缺損程度,入院NIHSS評分越高,病人臨床預后也更差,因此NIHSS評分高的病人失能風險也越高,病人年齡與NIHSS評分也存在一定關聯,高齡的病人NIHSS評分往往也更高,神經缺損功能越嚴重[13]。值得關注的是,失能風險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失能高風險病人焦慮、抑郁程度顯著高于低風險病人,腦卒中病人由于疾病帶來的軀體疲乏與不確定性而容易產生負性心理[14]。抑郁等負性心理又會引發病人的軀體癥狀,影響日?;顒幽芰涂祻托Ч鸞15]。病人術后的康復訓練依賴于病人依從性與健康生活習慣的維持,但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較重的病人健康行為越差[16]。李佳祺等[17]研究發現,腦卒中病人失能程度與抑郁程度呈正相關,提示對腦卒中病人進行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出血性腦卒中往往病情較為嚴重,對病人的心理沖擊較大,因此應關注其心理狀態,盡早開展心理干預,改善病人的預后,盡量避免嚴重失能的發生。社會支持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病人家庭的壓力,幫助塑造一個利于病人康復的環境。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均與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及康復程度有關[18]。高風險病人獨居比例較大,獨居病人可能更少收到家庭關懷與情感支持。病人營養功能與病人預后相關,營養不良腦卒中病人恢復更為不佳,且腦卒中疾病本身會對病人營養狀況造成損耗。營養狀況不佳不僅會降低病人的免疫功能,造成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與肌力下降,還會引起神經重塑蛋白表達下降,抑制神經修復,進而降低病人的神經與運動功能[19]。因此,失能高風險病人的營養情況相對于低風險病人來說較差,提示病人的早期營養干預非常重要,可減少因營養供應不足帶來的不良影響[20]。
3.2 失能高風險及低風險病人失能情況分析
既往研究表明,約有62%的腦卒中后病人有不同程度失能[21]。本研究236例病人中,134例病人失能,占56.78%,其中失能高風險病人中最終失能102例,失能低風險病人中最終失能32例,高風險組中重度失能病人占比高于低風險組病人。但低風險組病人康復治療開始介入時間晚于高風險組病人,康復治療療程短于高風險組,原因可能為低風險組病情程度較輕,因此在康復治療方面的強度和重視程度不如高風險組。且有研究強調早期康復的優勢,但目前康復治療仍未形成康復介入時間的共識,缺乏具體的時間與措施標準[22]。這提示應優化護理體系,加強對病人的個體化評估,盡早對病人開展康復治療。本研究顯示,高風險組與低風險組失能病人后續運動依從性與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分值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仍有提升空間[23]。高風險組失能病人焦慮、抑郁程度較低風險組失能病人高,社會支持及營養狀況較低,且兩組失能病人負性情緒均較高,社會支持與營養水平均低,提示心理、社會因素對失能及失能程度的重要性。因此,臨床應注重對失能高風險人群的干預,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及營養補充,并盡早開展康復治療。此外,低風險失能病人也存在失能情況,因此低風險病人也需要給予適合的術后護理康復方案。
4" 小結
綜上所述,出血性腦卒中術后病人風險程度與失能發生情況存在中等關聯,臨床可根據風險程度篩查對病人進行分級管理,改善病人預后。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僅對于病人術后失能發生風險及與發生情況的關聯進行了初步探討,后續可深入探討影響因素并開展多中心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亞楠,吳思緲,劉鳴.中國腦卒中15年變化趨勢和特點[J].華西醫學,2021,36(6):803-807.
[2]" 熊文婧,張敏,徐杰茹,等.1990—2019年中國腦卒中發病趨勢及其年齡-時期-隊列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3,27(4):482-488.
[3]"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編寫組.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面臨巨大挑戰——《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2):105-119.
[4]" 劉咪,王晨冉,梁娟娟,等.中國1990—2017年腦卒中及其危險因素疾病負擔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21,37(10):1501-1507.
[5]" 范敬爭,姜玉艷.腦出血后血腫周圍水腫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21,61(2):92-94.
[6]" 何從源,潘先鍪,劉永婧,等.四川省腦卒中患者住院費用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3,50(8):1441-1445.
[7]" 騰佳杉,張勰.失能老年人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7):1241-1245.
[8]" 趙雅宜,李現文,丁亞萍,等.Tilburg量表和衰弱表型對養老機構老年人失能狀況預測作用比較[J].中國衛生統計,2017,34(3):436-438.
[9]"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2):98-100.
[10]" 林蓓蕾,張振香,孫玉梅,等.社區腦卒中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6):574-578.
[11]" YAMASHITA M.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98,20(3):370-381.
[12]" 陳玲,魏霞霞,汪鳳蘭,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失能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7):1241-1245.
[13]" 谷強,余孝君,張津.高齡與中低齡老年輕型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22,43(3):474-479.
[14]" 劉志薇,張振香,梅永霞,等.腦卒中患者抑郁癥狀的潛在剖面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12):5-8.
[15]" EZEMA C I,AKUSOBA P C,NWEKE M C,et al.Influ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on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Ethiopian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2019,29(1):841-846.
[16]" 程彥如,路雪芹,陳傳波,等.農村失能老年人焦慮及抑郁情緒與健康行為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3):5967-5969.
[17]" 李佳祺,趙彤,楊琨,等.腦卒中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失能程度與抑郁的相關性[J].護理研究,2021,35(7):1305-1307.
[18]" 章艷,閆國棟,蔡婉麗,等.中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列線圖預測[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4):317-323.
[19]" 高燕飛,蔡瑩,陳卓友,等.預后營養指數聯合炎癥因子水平對老年腦卒中后肌力下降患者預后的應用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17):4110-4113.
[20]" 高瓊珠,夏結婷,李亞潔,等.不同時機營養干預對急性腦卒中預后的臨床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2):213-215.
[21]" WANG W Z,JIANG B,SUN H X,et al.Prevalence,incidence,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 687 adults[J].Circulation,2017,135(8):759-771.
[22]" 宋葉君,楊輝.腦卒中后康復護理介入時機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1,35(3):451-453.
[23]" 房芳,鄧小嵐.自我調節模式聯合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恢復期住院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10):2212-2215.
(收稿日期:2024-01-03;修回日期:2024-12-16)
(本文編輯 崔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