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床啦,開飯啦,準備開工啦,工作時間快到啦!”早上4點,民兵們一聽到我的聲音,就會馬上起床,刷牙洗臉,然后拿著各自的碗碟去盛飯,由炊事員分飯菜。
那時候我還未滿18歲,每天跟著總務去藍鐘古城挑50斤大米回廠棚,做好午飯后和炊事員挑飯菜上山給民兵們吃。下午回來,燒好熱水,幫女民兵們將水一桶一桶提回住宿廠棚,放在她們床邊,用毛巾蓋住,以免熱水變涼。她們上山挖撩壕滿身大汗,回來可以立刻洗一個熱水澡,洗完澡再吃飯。
當時,民兵們早上5點出發上山,砍樹,修筑防火線,燒山煉山,扛著鋤頭挖撩壕,上山都是做同樣的工作,不分男女。哪怕像我這樣瘦小的青年,工作也是一樣的。
種植杉苗的時候,每人每天要挑著一擔杉樹苗上山種植。現在看到岳山生機勃勃的大片生態林,覺得過去的艱辛很值得。
經過兩三個月深山野嶺的錘煉,到了后來“溫泉造林大會戰”的時候,我就沒那么怕了。
造林前期,砍伐木材和修筑防火線最為辛苦。如果被分配到最高的山嶺上去修筑防火線,又險又高,單單爬上山就很辛苦。
修筑好防火線之后才能燒山,大的木枝不好燒,就要砍成一段段,堆在一起,再繼續焚燒。砍伐木枝條繼續焚燒時,沒有毛巾擦汗,只能用手擦,所以每個人的臉上都是烏黑的。
1萬名民兵奮戰在岳山,山路狹窄危險,用鐮刀把草木砍了才有路,拽著木條、撐著木棍才能慢慢爬上山。岳山上到處都是大小不均的野木、芒草、蕨類等植物,必須把芒草用鋤頭挖出來,才能繼續進行挖撩壕工作。種植樹苗的時候很嚴格,杉樹苗的蕊尖要求垂下來的方向一定要沖著山上。林業局技術指導員會嚴格驗收,如果蕊尖沖著山下,就是不合格的,必須拔起來重新種植。
后來,我留在林場工作,經常對年輕人說,我17歲參加“岳山造林大會戰”,親身體驗過其中的艱辛。把粗大的樹木砍下來,重新煉山種植,造林1萬多畝,才有了今天郁郁蔥蔥的森林。
(《民生周刊》記者李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