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懷集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置身于萬木蔥蘢的浩瀚林海,富含負氧離子的綠野清風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不禁思緒萬千。誰能想象,50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荒蕪凋敝的高山陡坡,還是人跡罕至之地?
走進保護區新設立的岳山造林展館,透過那些充滿年代感的老照片和影視音像等歷史資料,聆聽講解員聲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大致了解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萬人造林運動之豪邁氣勢,了解眼前這片高山綠洲的“前世今生”。
50年前,在“岳山造林大會戰”中,懷集縣按照總勞動力5%抽調1萬多名基層民兵,參照部隊師級編制,編成縣民兵師,公社編團,下編連排班,各公社都成立臨時黨、團支部,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及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1974年11月上旬,第一次“岳山造林大會戰”,參加民兵1萬人,時間68天;1975年9月,第二次“溫泉造林大會戰”,參加民兵1.5萬人,時間75天。兩次造林大會戰,懷集縣委黨建引領,組織有力,黨員沖鋒在前,民兵甘于奉獻,奮戰岳山大造林。
在岳山,你可以時刻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感受到“比學趕幫超”的氛圍,感受到共產黨員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他們“在關鍵山頭、關鍵地段能夠站出來,危險時刻能夠豁出來”。用群眾的話說就是,“一個黨員就是一面紅旗”。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參加兩次造林大會戰,在極其艱苦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中,上萬青年民兵雖極度疲勞,卻士氣高漲。一大批連、排黨員干部同群眾一起包工段、包任務,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氣魄奮戰岳山,以吃大苦、流大汗的實際行動實現雄心壯志。
民兵們在荒山野嶺安營扎寨,克服了冬雨連綿、寒風刺骨、運輸線長等重重困難,創造了將岳山“貧瘠荒山變成萬畝林?!钡木G色奇跡,孕育了“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斗、久久為功”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廣大黨員干部、青年民兵搶晴天、戰雨天、揮銀鋤、戰岳山,落實“改零星分散為集中連片、改冬墾春植為秋墾冬植、改帶墾全墾為撩壕”的“三改”行動,大打荒山殲滅戰。兩次大會戰,共用時143天,岳山、溫泉兩個“戰區”連成一片,總造林面積達3.5萬畝。
懷集數萬黨員干部、青年民兵“為子孫植綠、為家鄉添彩”的故事,是保護綠水青山、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真實寫照,為肇慶市林業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50年來,岳山陸續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造林總面積10.84萬畝,保護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共記錄植物1015種、陸棲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植物50多種。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干部帶頭沖鋒在前。
中洲公社民兵團二連連長、共產黨員李度文患有嚴重的胃病,前往岳山的途中曾因胃潰瘍出血在懷城住院治療。
在岳山上的兩個多月,李度文只能吃面條和稀飯,團指揮所多次讓他下山休息,但他表示“為革命不怕流血犧牲,不完成任務,決不下戰場”。工作中,李度文吃苦在前,沖鋒在前,每天5點半就帶頭上山,帶領全連出色完成了任務,3次獲得流動紅旗獎。
五連副連長陳秀英也是連續幾天發高燒,團指揮所讓她下山治療,她說:“李度文能帶病大干,我這點小病算什么?”最終她堅持完成了任務。
像李度文和陳秀英這樣的民兵師黨員干部還有很多,他們與基層民兵一起揮灑汗水,站在岳山“700”高地,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有時他們收工回來,沒脫衣服就睡著了,可一聽到還有連隊未完工,又跳起來投入支援兄弟連隊的戰斗。有這樣的黨員干部模范帶頭,造林大軍的士氣怎能不高?
我們看到,“岳山造林大會戰”中,如打仗一樣開山造林,各公社民兵團由共產黨員組成的突擊隊,哪里有需要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有危險就戰斗在哪里。他們在關鍵山頭、關鍵地段、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五尺銀鋤寄壯志,千錘百煉顯豪情。”他們大規模高質量“大造林、造大林、造好林”,鑄成了“岳山造林”樣板工程,塑造了民兵們“敢于吃苦、特別能干”的形象。
在岳山“700”高地,到處可見共青團員以黨員為榜樣爭相參加突擊隊的感人場面。這就是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這就是“無聲的命令”所產生的效果。
在“岳山造林”中,共產黨員們想方設法戰勝一切困難。運木沒有車就用肩膀扛,筑路沒有水泥就用石頭頂,修橋沒有鋼材就用木頭墊……靠“一顆紅心兩只手”,克服一個個困難,建起了3.5萬畝的杉林基地。
他們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希望留在岳山、把危險留給自己的忘我精神,影響著數萬名民兵,感染著全縣人民。每個共產黨員,都是“岳山造林大會戰”的基石,他們用行動召喚著每一個基干民兵,凝固成堅強的堡壘。
面對岳山艱苦環境,在李度文的感召影響下,民兵們紛紛在勞動一線提出參黨參團,全師積極開展黨建工作,有3534名民兵(其中女民兵占1/3)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有45名民兵在火線上加入中國共產黨,有451名民兵加入共青團,為黨、團組織輸送了一批新鮮血液。
當年“岳山造林大會戰”,造林人員自帶口糧、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在山里安營扎寨,自始至終沒有休息日,沒有工資,每天記12個工分,民兵要各自回生產隊領工分。民兵一切行動聽指揮,起早摸黑,連續作戰,直至任務全面完成。
每天早上六七點,哨聲(俗稱銀雞)一響,民兵們馬上集合到目的地開始當天的勞動。中午,各公社的后勤人員將午餐送到工地。傍晚,收工的號令響起,大家才返回宿營地。
當年全縣數萬名熱血青年書寫了一個個“團結成鋼,頑強拼搏,手拿五尺銀鋤,身背水壺午餐”的動人故事。
在這些感人至深的鮮活奮斗者中,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廉潔自律,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青年人共同完成造林壯舉。
文炮田就是其中一員。文炮田時任藍鐘公社書記兼縣“岳山造林大會戰”副總指揮。他從連麥鎮文崗村生產隊長、大隊支書做起,1970年10月任藍鐘公社黨委書記,1974年兼任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后來成長為陽江市市長。
文炮田是群眾眼里的好書記,他在藍鐘公社任職7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進村入戶、田間地頭,抓“綠化荒山”,在山上植樹造林。他每次下鄉見到農民都上前打招呼、談農事,看到農民插秧,就下田插上幾株。所以,別人看到他時,他的褲腿總是卷著的。當地農民群眾親切地稱他為“單車書記”“農民書記”。
跟隨文炮田工作多年的古城村老支書林杰雄回憶,文炮田是一個廉潔自律、十分貼近群眾的好領導。他經常身背挎包、腳穿涼鞋,騎一輛自行車到各村調研。林杰雄印象最深的是,文炮田到哪里,就在農戶家吃個便飯,飯后都不動聲色地留下半斤糧票、兩角錢作為伙食費。
文炮田還經常與村民拉家常,給他們講外面的故事。一次,文炮田從大寨參觀學習回來,跟大家談大寨人冒著嚴寒開山墾地的故事,鼓勵干部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響應“綠化祖國”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
文炮田常說,磨破嘴皮,不如自己做出樣子。他對部下很嚴格,親近農民群眾,帶領農民干,做給群眾看,不高高在上亂指揮,群眾都很佩服他。
有一次,佛甘村一名干部沒有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文炮田在公社干部大會上指名道姓地批評了他。會后,他又馬上找到這名干部,耐心地做思想工作。
藍鐘公社山多地少,當時存在重砍輕造現象,造成不少殘林荒山。怎樣綠化荒山、植樹造林,同時解決農民群眾的吃飯問題?
文炮田提出,在藍鐘搞試點林業采育場。為加強采育場的黨風廉政管理,文炮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自覺遵守廉政制度,認真貫徹執行各項財政紀律。
他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嚴要求,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現象,不搞個人說了算,堅持原則,注重自律,掌握尺度。
文炮田先后提出制定了《藍鐘公社采育場勞動制度》《藍鐘公社采育場財務管理制度》,尤其是賬務管理制度,明確規定采育場的一切經濟收入必須由場統一管理,實行計劃開支。采育場的收支往來,必須做到財務公開,按月公布。產品、產值、歸隊數有差錯,隨時可到場財務組進行查對,做到人人監督、月月公布、財務公開。
藍鐘公社試點林業采育場管理的做法得到縣委的肯定和推廣,為兩次“岳山造林大會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時任懷集縣縣長的陸文,父子三人參與“岳山造林”的事跡也傳為佳話。陸文是岳山造林指揮部主要負責人,負責具體的組織領導。
大兒子陸志明時為藍鐘公社團委書記,帶領青年民兵上岳山安營扎寨。二兒子陸志超,當年是縣林業局規劃股成員,也是“岳山造林”的先頭部隊成員,負責林地測繪、規劃等工作。
陸志超回憶,父親雖然當時是縣長,但生活上從來沒有搞什么特殊,吃穿用度跟造林民兵完全一樣。
“民兵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住的是茅棚,吃的菜主要是梅菜、豆豉、腐乳,規劃設計組還經常只吃白飯充饑,或以生蒜頭下飯。由于刺激過度,現在我的胃疼還時常發作?!标懼境貞?,“‘岳山造林大會戰’為我后來到部隊當兵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一精神一直影響著我。”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陸志超不畏艱苦,沖鋒在前,不但消滅了敵人,在生死關頭還搶救了一名戰友,個人榮立三等功。
當年的岳山林場、溫泉林場雜草叢生、荒蕪凋敝。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造林,難度可想而知。
可是,“只要望一眼共產黨員的身影,看一眼身邊黨員干部笑對困難的身姿,你就會信心大增”。這是鳳崗鎮桃花村一名當時年僅16歲的共青團員李按生的話語。
在岳山造林工地,《岳山戰歌》《贊好連長》四處響起,岳山上到處飄揚著流動紅旗—榮譽民兵連的旗幟,到處張掛著“發揚南泥灣精神,學習愚公移山精神,迎著困難去戰斗”“五尺銀鋤寄壯志,千錘百煉顯豪情”“時間不夠夜來補,人力不夠干勁補”的橫幅標語。
一首首民兵們自己創作的民歌、詩歌在造林大會戰的現場唱起。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造林效率大幅提高,從平均每人每日挖撩壕3丈多,很快就達到了6丈以上,超額完成計劃造林任務。
資料記載,在參與“岳山造林大會戰”的數萬名民兵中,270人面對各種實際困難(如家里遭受自然災害等),有230人帶有不同程度的傷病,29人在參加“岳山造林大會戰”前后遭遇親人離世。
在造林大會戰面前,這些共產黨員、民兵們把黨的宗旨具體化了,把參與大會戰講大局講奉獻具體化了。那時那刻,“任務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誓言,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動。于是,一點變成一片,一片變成一面,形成填海移山的無窮力量。有這樣思想作風都過硬的民兵隊伍,怎么可能不奪取“岳山造林大會戰”的勝利?
…………
在“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激勵感召下,肇慶市、懷集縣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這條主線貫穿于發展建設全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加快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懷集縣森林資源面積超391萬畝,森林儲積量達150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4.82%,先后獲得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范縣、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廣東省林業生態縣等殊榮,成為肇慶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和“綠色明珠”。
肇慶市森林資源面積超1581萬畝,森林儲積量達611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77%,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森林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先后獲評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
綠色成為懷集乃至肇慶最亮麗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色??梢哉f,“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在筑牢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西部生態屏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懷集縣委專項歷史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縣行政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