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舞臺燈光亮起,情景歌曲《閃光的記憶》拉開帷幕,《綠美之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開場了。50年前,1萬青年民兵進軍荒山造林的口號聲,與新時代綠水青山的歌聲在此交匯。
2024年,《綠美之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作為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公益演出的形式成功舉辦,讓觀眾身臨其境,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一級導演、《綠美之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總導演譚穎介紹,這一大型情景敘事旨在有新意、有溫度、有創意地呈現“岳山造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觀眾觸摸到生態文明發展的精神脈絡。
50年來,“岳山造林大會戰”究竟帶給我們什么?如何將這一跨越半個世紀的生態實踐轉化為舞臺藝術?這是創作伊始,譚穎腦海中反復思索的問題。
隨著對相關資料的深入挖掘,譚穎敏銳地意識到,一臺常規的輕歌曼舞式的文藝晚會,根本無法承載那段歷史的厚重。要讓沉甸甸的歷史變得親切可感,絕非易事,需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譚穎決定回到故事的起點,去岳山尋找答案。
2024年8月,譚穎驅車前往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
“踏進保護區的那一刻,綠的氣息撲面而來,我感覺整個人被綠色包裹起來了。”正值夏季,濕熱的天氣催生綠意滋長,高大挺拔的杉樹佇立,踏進岳山,仿佛被懷抱進綠色交織的網。
撫過藍鐘杉,走過檔案館,聽著親歷者們的回憶,跟著護林員上山,繼續學習和查找海量資料,又多次推翻構想。最終,譚穎確定,綠色就是創作的源泉。而綠色不僅在眼前,所謂綠水青山,從來不只是自然景象,而是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那杉樹一圈圈的年輪,樹上深深淺淺的溝壑,正是歷史與當下交織的回響,共同構建起了跨越半個世紀的“綠美之路”。
圍繞“綠美之路”這一主題,譚穎決定,以“岳山造林”、綠美廣東建設歷史時間為線,“岳山造林”等重大歷史事件為綱,用舞臺藝術和影視藝術相融合的形式,突出主題,真實展示“岳山造林大會戰”的卓越成就和動人故事,打造兼具主題性、審美性、藝術性、欣賞性和群眾性的大型情景敘事。
“我的創作構想是,不僅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還要融入地域特色,表現形式新穎、語態年輕化,同時不失歷史厚重感與情感感染力,應是溫暖人心、充滿奮進力量的。‘岳山造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作為總導演我期望講好這片山林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和綠美廣東理念。”譚穎說。
歷經創作、排練與反復打磨,2024年11月28日,《綠美之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公益演出在懷集拉開帷幕。
整場演出以綠之回想、綠的呼喚、綠色春風、綠水青山、綠美廣東等篇章串起“綠美之路”。以時間為軸,帶領觀眾回到半世紀前的岳山,有力回應了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時代命題。
舞臺上,通過戲劇、情景劇、情景舞蹈、歌曲等多元藝術形式,將“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具象化,共同搭建起這座跨越50年的時空之橋。
在舞臺兩側,合唱團整齊排列。他們不僅是舞臺的延伸,在這場情景敘事中,他們有時會化身為一棵棵充滿生機的杉樹苗,有時又變身為熱血沸騰的青年民兵,他們既是舞臺表演的一部分,也是這場視聽盛宴的忠實觀眾。
譚穎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參與演出的人員大多并非專業演員,不少是當地的在校老師、學生,甚至普通村民。他們不僅是表演者,更是“岳山造林”故事的傳播者。他們的積極參與,會讓更多人了解“岳山造林”的故事,銘記這份光榮傳統。
演出還特別設置了致敬環節,邀請50名“岳山造林大會戰”親歷者代表出席,并為他們頒發紀念章。
譚穎也在臺下關注著親歷者們的反應。“他們都看得好投入,當他們的情感跟著演出走,就像跨越時空在與年輕的自己對話。”
舞臺下,一位親歷者激動地告訴譚穎,“綠的呼喚”篇章中就有他的親身經歷。演出不僅高度還原了當時的場景與情感,更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與鼓舞力量,觀看演出時,曾經的歲月仿若就在眼前。
而一臺演出圓滿結束,遠不止在謝幕的那一刻。如何更好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譚穎仍在思考。
在譚穎看來,好的文藝作品具有強大傳播力和影響力,它在滿足審美需求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表達主題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著生態文明理念。
在作品構思過程中,他也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在演出結束后,為當地留下一批原創作品。
“通過這場情景敘事,我們為當地留下了一批圍繞‘岳山造林’主題的原創作品,這些作品可反復使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持續講好生態文明故事。”譚穎說。
譚穎正計劃將創作進一步延伸,以更多元的形式傳播“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打造更多文藝精品,繼續書寫生態故事,讓這場跨越50年的時空對話,在歲月的年輪中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