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身為“岳山造林大會戰”指揮部報道組的一員,受命參與第一期“岳山造林”工作。
中秋剛過,指揮部便進駐藍鐘鎮古城村,這一待就是三四個月。在這場規模浩大的林業大會戰中,我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懷集,作為廣東省重點林業大縣,向來森林資源豐饒,一批又一批的“懷集木”,承載著地方對國家建設的支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然而,長期以來重采伐、輕種植的發展模式,讓這片山林不堪重負。
20世紀70年代初,懷集的森林面積、蓄積量以及覆蓋率逐年下滑,陷入了“山多不出木”的困境。面對嚴峻挑戰,一場全民參與的造林綠化行動,在全縣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
我眼中的“岳山造林大會戰”,組織嚴密、科學有序。
在種植技術上,“岳山造林”極為注重科學性。縣林科所的“撩壕種杉”科研成果,從行距到壕溝規格,都有著嚴格且細致的標準。
“岳山造林”取得成功的另一關鍵,在于嚴密的組織指揮。當時,縣里成立了大造林指揮部,各公社分別在各自的管區成立指揮所。參與造林的主力是青年民兵,同時也有不少經驗豐富的年長社員,他們充分發揮了帶頭和指導作用。
民兵建制、民主決策,也是當時“岳山造林”的一大特點。在造林過程中,各公社獨立完成任務,完成進度較快的公社還主動支援較慢的,大家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推動造林任務順利進行。

1984年,我調離懷集,前往肇慶工作。20世紀90年代,一次工作契機讓我重返懷集,我特意抽出時間前往古城村,想看看當年我們親手種下的杉樹。
20年光陰流轉,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二三十米的高度,一排排整齊矗立,壯觀極了。望著眼前的景象,一種成就感涌上心頭。
2022年2月,我回懷集探親,再次專程前往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林海浩瀚無邊,建筑物也已煥然一新,保護區的工作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當年我們種的杉樹現在怎么樣了?”我問岳山保護站站長。
他告訴我,當年我們種植的杉樹基本已采伐完畢。如今山上的是第二代杉樹,而且都長得高大粗壯,也有二三十米高了。我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杉樹林,盡管并非自己親手栽種,心中仍滿是欣慰。
岳山的綠水青山,就是真正的金山銀山。這一片蔥郁青山,是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傳承與堅守,更是林業事業不斷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注腳。
(《民生周刊》記者李楊詩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