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遵循波普爾知識觀整體發展脈絡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對客觀知識理論進行全面解讀。首先,研究梳理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分界問題,進一步認清分界問題對于知識觀理論發展的支撐作用。然后,系統分析波普爾對于歸納法、主觀主義知識論和理性主義的批判。最后,闡述波普爾知識觀中的核心內容,即三個世界理論。“世界3”的核心在于其作為由心靈和精神活動創造的人造產物,同時又具備本體論上的客觀實在性。這一世界不僅獨立于個體意識,還體現出客觀性、實在性以及自主性的顯著特征。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念給予傳統認識論有力的理性批判。
[關" 鍵" 詞] 波普爾;知識觀;科學知識;科學劃界理論;邏輯實證主義
一、波普爾知識觀提出的基點
在波普爾科學哲學思想中,客觀知識理論占據了重要地位。波普爾拒斥了傳統層面的知識理論,渴望“有效”“真實”“普遍適用性”的標準。波普爾在解決分界問題的基礎上,具體闡釋了自己的證偽原則,從而逐步豐富了自身的知識觀。
(一)科學與非科學的邊界
波普爾曾說過:“科學知識是我們所具有的一種最好、最重要的知識——盡管我決非認為它是唯一的知識。”[1]但是現在看來,恰恰是某些非科學的因素,比如空想、迷信之類的東西會慢慢匯聚到科學知識范疇附近。由此來看,確證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界限的標準就顯得格外重要,這為知識觀的反思與重構提供了支撐。
分界問題是科學哲學中起到奠基作用的討論命題,它意味著設置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界定一個理論或假設是否是科學。在有些學者看來,科學分界問題的研究從總體發展上分為下面四個發展階段:邏輯經驗主義的絕對的一元論標準階段、歷史主義的相對一元論標準階段、無政府主義的科學分界消解階段、科學分界的多元標準階段。[2]
科學知識分界問題是經邏輯實證主義提出的,其延續并發揚了笛卡爾、康德的知識論思想和孔德、馬赫的實證論思想。其中關于區分科學與非科學邊界的標準自然是焦點。邏輯實證主義反對形而上學,認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是確定且分明的,二者之間的差異化顯而易見。其認為科學真理是有意義的命題,無意義的自然是非科學的。所謂有意義的命題必然是命題可在經驗材料的基礎上被確證,通過證實經驗事實可以為科學真理尋求到合理性和可靠性。邏輯實證主義從一種證實原則出發來劃定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但隨著時間的遷移,發現科學命題中作為結論的經驗事實被證明是真,并不能保證前提一定是真。那么這時就需要為科學知識包含的理論賦予清晰的含義,并遵循基本路徑推論出可以驗證的觀點,并進一步對未知事實給予判斷,即用可檢驗性的科學標準深度把握科學內涵。
經驗主義的標準是波普爾所排斥并遠離的,他抵制這種標準,經驗主義者們所認為的有意義的陳述或證明源于一種方法,其中所訴說的方法則是僅僅通過經驗觀察或邏輯分析去印證。波普爾認為這是狹窄的,排除了仍然有意義的非科學陳述,如倫理或形而上學的主張。波普爾的觀點是科學與非科學并非真假這樣的絕對概念,無論是科學還是非科學都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其間可能同時存在真理或謬誤。科學知識得到確認當然不是絕對性的確認,而是相對確認,是處于現階段的科學真理,真正的科學真理沒有永恒真理,只存在著批判視域下不斷修正的科學真理。
由于歷史主義的發展,開始著眼于從事實科學史角度去探索科學。作為一種社會事業的科學,與社會及其包含的不同因素之間有著多元復雜的互動關聯,由此觀之,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沒有那么具體和清晰。庫恩認為,科學、非科學、偽科學的區分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學研究綱領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問題的深層次探究。拉卡托斯則主張用科學研究綱領作為分界的標準。隨著科學觀經受相對主義的影響,費耶阿本德主張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界限不可劃分,也不應該劃分,根本無法確證一種始終保持的分界標準。
總之,科學知識分界問題是一個復雜而又深刻的哲學問題,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在此問題上的見解是深入的,從絕對標準到相對標準、從一元標準到多元標準、從靜態標準到動態標準,都印證了科學與哲學事業的進步,科學分解問題也為波普爾形成知識觀奠定了基礎。
(二)對主觀主義的批判
波普爾主張的客觀知識理論其實始于對主觀知識觀的研究和批判,他認為主觀知識并非認識論所要把握的核心。他拒斥傳統認識論,提出了客觀知識理論,并且區分了主觀知識和客觀知識。
主觀知識觀指的是人類取得科學知識的方式方法是基于主觀感覺的經驗,而不是客觀的事實和真理。因此,個體差異性導致每個人的知識和感悟都是具有獨特性的,也側面反映出個體的感覺經驗與理解感受受其所處的情景中的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個體并非客觀地接受事實和真理,而是在感覺經驗和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構建科學知識。在這里,相對性和不確定性作為主觀知識觀的顯著特點就凸顯出來。因此,科學知識是一種客觀性的知識,這種知識矗立于驗證和重現的基礎上。
波普爾主張主觀知識觀在邏輯運行的路徑中可能發生回歸謬誤的現象。這種謬誤是指,當我們試圖解釋一些我們不理解的現象時,傾向于尋找一些我們已經知道的解釋。然而,這些已知的解釋可能是不正確的,因此使用主觀知識觀解釋現象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
波普爾認為,主觀知識觀與科學方法本質的不同意味著主觀知識觀不能提供與科學同等可靠的知識,也不能像科學一樣推動知識的進步。除此之外,波普爾還認為,主觀知識觀容易導致認識論上的困境。由于主觀知識觀是基于個人的經驗和感受,因此每個人的認識都是不同的,無法達成共識。這就使得我們無法知道哪種認識是正確的,而且不同人的認識之間也沒有任何比較的基礎。
總之,波普爾對主觀知識觀進行了全面的批判,認為主觀知識觀存在種種問題和限制,包括個人偏見和誤導、缺乏普適性和可驗證性、容易出現回歸謬誤、與科學方法的本質不同、追求完美性和文化相對主義等問題。
二、波普爾知識觀起源的方法論探析
傳統的基礎主義認為知識有一個固定的基礎,這樣自然而然就會樹立歸納方法論的權威,即認為觀察積累起來的經驗事實經過歸納推理就可以得到科學真理。波普爾駁斥了傳統認識論的基礎主義,更批判了歸納方法論,認為這種方法論沒有梳理清楚觀察活動與理論建立之間的關系。
(一)對歸納方法論的批判
波普爾在《客觀知識》第一章第十三節中已經提出:在建立批判理性主義及三個世界理論和開始重視劃界問題之前,最重要的是對于歸納問題的解決。[3]整體看來,具體梳理分析其對歸納方法論的觀點,在某種意義上是研究波普爾知識觀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根據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對于歸納法進行的發現和匯總,他認為感覺經驗自然而然是可信賴的,一切知識產自這種經驗,我們對于經驗的總結和梳理則應為科學的方法。以經驗事實為基礎和依據并對其進行分析與處理的歸納方法在實驗科學層面長期具有一種權威地位,但事實上它的可靠性并非沒有人進行過懷疑。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就對歸納法的合理性表達了異議,他看出一直更迭的感覺經驗材料僅僅過去式地證明了一種曾經聯系,而不能準確保證一種必然規律和關聯的產生,科學的方法和規律更渴望的是一種邏輯必然性,顯然這時歸納法的確不合時宜。由休謨肇始的經驗論對知識普遍性、必然性特征所形成的基礎的終結,在當代演變成了反對心理主義的斗爭[4]。
迎接休謨對于這個問題的質疑,人們理應在科學層面做出判斷,對于歸納法和一種必然真理的抉擇成為關鍵。首先,在康德看來,人們需要的科學真理的必然性應當處于一種規則中,一種由先天范疇所規范和構建的規則中。其次,經驗論者如休謨堅持使用歸納方法,但他區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必然真理像數學與邏輯的真理,當然不需要歸納法的支撐與論證,它具有自明性,然而偶然真理就不得不需要歸納法給予科學事實以合理性和可靠性。在休謨的觀點中,歸納法歸根到底是經驗材料在不斷復現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層面留下印象,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表達為一種長期重復規律后形成的心理聯想慣性即因果關系。
關注波普爾知識觀的形成一定要重視其對歸納方法論的批判。休謨首先對歸納方法質疑,所以歸納問題也稱為休謨問題。總體上看,波普爾是通過解答休謨問題而形成了對于歸納法的批判。波普爾將可證偽性作為劃分科學與非科學界限的標準,可證偽性是他構建其知識觀點的重要基礎。全面梳理波普爾的知識觀會發現,唯有徹底解決了休謨問題,分界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才獲得了一種權威。
波普爾自然贊同前人對于歸納法的種種疑問,他認為人們對于歸納法的依賴與應用不應該建立在經驗事實不斷復現的基礎上。波普爾明確拒斥歸納邏輯的原因在于,它未能為理論體系提供一種經驗性且非形而上學的有效區分標準,亦即它未能確立一個適當的劃界原則。波普爾分析了休謨對于歸納法的一些觀點:一方面,贊同休謨分離歸納法與必然真理的關聯的觀點;另一方面,不贊同一種不斷復現的真實的觀察表述就能確證科學命題為真,觀察材料作為前提為真,并不一定導致結果也必定為真。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簡單機器般地不斷復現的規律形式并不能在心理層面留下一種重復規則,我們無法做到將經驗事實隨時都限定在一個理想的不變的環境中,而不考慮它所面臨的各種可能情況。
(二)批判理性主義
波普爾將蘇格拉底的理性傳統看作西方文明的根基,并認為其批判理性主義的實質正是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5]。波普爾在分界問題上與邏輯實證主義爭辯,同時駁斥其歸納法而提出了自己的“否證主義”的思想。由此觀之,批判理性主義批判的矛頭直指邏輯實證主義。
批判理性主義完全拒斥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從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問題、對歸納法的批判和理論是否產自觀察等方面駁斥它。所以他主張證偽原則,用自己“問題—猜測—反駁”的“試錯機制”替換邏輯實證主義者“觀察—歸納—證實”的“證實機制”。波普爾說:“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的探索常常是靈感式的。”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的來源是靈感對于問題的猜測。由此,波普爾提出“理論開始于問題”[6]。
波普爾主張的證偽原則比證實原則更巧妙地利用了對經驗材料的歸納收集。證實原則運用的歸納方法是由具體事實的積累走向抽象事實,證偽原則的試錯法或者演繹法就是從一般概念演繹出具體事實。相比證實原則,證偽原則也不用時時刻刻讓經驗材料近似科學真理以避免脫離預想目的,只要是科學的真理都不會永恒被證實。“一個命題只要它是可檢驗的、可否證的,就是科學的;反之,不可檢驗、不可以否證的,就屬于非科學的、形而上學的。”[7]
三、波普爾知識觀的基本觀點及其貢獻
在探究科學發展的進程中,波普爾拒斥了想要確證科學知識可靠性的證實原則,認為科學知識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猜測性的預言和假說,它始終朝向更完善、更合理的狀態發展。
波普爾基于實在論和進化認識論構建了“三個世界”理論。這一理論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呈現出一種系統化的框架。他根據存在方式的差異,將世界劃分為三個相互獨立但又緊密關聯的領域。“三個世界”理論是波普爾知識觀建立的核心。具體把握“三個世界”理論的內涵與區別,對于更加深入地研究波普爾知識觀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三個世界”,作為物理世界的世界1是實在的世界,它并不建構于我們的感覺之內,所以僅僅能通過科學方法來探索和認識它。世界2意識世界則是來源于大腦,這個具有主觀性的世界是人類特有的世界,每個個體的思考和心理狀態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無法運用科學方法研究它。出現了意識現象后,出現了由人類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等共同構成的客觀世界3,它是由人類共同創造和維護的。
按照這樣的劃分,世界1給世界2奠定基礎,二者具有互動性。關于世界1與世界2關系的問題,實質上是探討物質狀態與精神狀態的關系。波普爾明確指出,世界1對世界2具有作用力,即物質能夠影響精神狀態,這一點是大多數理論所接受的基本觀點。然而,波普爾進一步強調,世界2對世界1的反作用同樣重要。他認為,這種反作用顯示了精神對物質的潛在影響,從而揭示了世界1與世界2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這種互動具體表現為腦與精神之間的動態聯系。通過承認這種相互作用,波普爾試圖化解長期以來腦與精神關系中的哲學難題,同時凸顯了精神世界(世界2)的實在性及其作用的獨特性。類似的,世界2與世界3也存在深層次的交互關系。世界3的內容通過世界2的介入,對客觀實體(即世界1)產生間接影響。因此,世界1與世界3之間的互動必須以世界2為心理中介來實現。波普爾對傳統認識論與知識論的批判尤為深刻,他指出傳統認識論主要聚焦于世界2,而他本人更關注世界3,認為世界3的存在及其內容構成了認識論的核心要素。這種視角強調了客觀知識的獨立性以及它對人類思想與行為的深遠影響。
結論
波普爾的知識觀消解了認識主體,賦予客觀知識以客觀性、自主性。波普爾的知識觀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知識觀,他認為知識是人們對世界的一種理解,是一種“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是對知識的“自由運用”,即自由地理解世界。波普爾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觀察而獲得對世界的知識,我們只能通過“猜測”而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知道真理是什么。波普爾的知識觀強調了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并且批判了傳統的經驗主義和歸納主義方法。他認為,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經驗性、普遍性和創新性。同時,他也強調了知識的不確定性,認為我們不能確定我們所持有的知識是否是絕對正確的,只能通過不斷地進行實驗和觀察,來不斷修正和完善我們的理論。
參考文獻:
[1][英]卡爾·波普爾.通過知識獲得解放[M].范景中,李本正,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16.
[2]盛顯容.科學分界標準探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1):14-17.
[3][英]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M].舒煒光,卓如飛,周柏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31-33.
[4]畢文勝,楊晶.何謂知識?:從蘇格拉底到波普爾的哲學考察[J].蘭州學刊,2019(12):77-85.
[5]劉振.波普爾政治哲學與西方理性主義的危機[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8(1):27-33.
[6][英]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222.
[7]夏基松,沈斐鳳.西方科學哲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136.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作者簡介:王子一(2000—),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